法律思想史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完整版)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完整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中国法律思想史各章重点及思考题对各章节的学习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一章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进入西周以后,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灭商,这就与过去商朝统治者曾一再宣称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的说法产生了矛盾.于是,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说作了修正.他说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殷已失德,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说的意义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的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这种以"以德配天"说比夏商完全依赖"天命"的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因为西周统治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它再转移,所以说,"以德配天"说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出劳动人民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第二章 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思想一,"礼治"思想思想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制度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1) 礼治的基本原则礼治的基本原则周公所制之礼,始终贯穿着这样几项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变革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着贵,疏着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作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谓"尊尊",即尊其所尊,凡居高位的都是尊者,居其下者应尊其上.奴隶和平民必须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臣民必须服从天子,不许违抗. (2) 礼治的基本特征礼治的基本特征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曲礼上〉〉).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礼和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如犯上作乱等,也要处以刑罚.当然,即使他们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3) 历史意义历史意义西周礼治是建立在"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维护贵族世袭特权和统治人民的整个上层建筑,她实质上就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所维护的宗法等级制,对于安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巩固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明德慎罚"思想思想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感到一味"重刑辟"反而会加剧人民的反抗,危及自己的生存.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说. (一)"明德"论的主要内容论的主要内容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统治者应勤政修德,严于律己,力戒荒淫应当了解一些小民的疾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免除痛苦.要惠民,裕民.周公等西周统治者吸取殷亡的教训,因而比较重视小民的力量.当权者应当以小民的向背作为一面镜子,来察看自己的为政得失,要宽以待民. (二)"慎罚"论的主要内容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的说来为"区别对待,罪止一身",具体的说来就是以下四点: 其一,他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待那些故意犯罪和惯犯,要从重惩处,虽然是小罪也应处以重刑.而对于那些过失犯罪和偶犯则从轻处理,虽然有大罪也可减刑. 其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只惩罚罪犯本人. 其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其四,刑法适中. (三)"明德慎罚"论的历史意义论的历史意义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只是适应周初政治形式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 思考练习题思考练习题1,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神权法思想神权法思想 天命天命 天罚天罚 周礼周礼 明德慎罚明德慎罚亲亲亲亲 尊尊尊尊 礼不下庶人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刑不上大夫3,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4, 试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5, 简评"明德慎罚"思想. 争鸣时期争鸣时期 第二篇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本讲教学使学员理解和掌握: 1,国之四维,三国五鄙,宽猛相济,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等基本概念. 2,管仲,子产,邓析对礼治等改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3,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沿革,了解孔子,荀子法律观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4,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特点. 5,道家法律思想的特点,《老子》"无为而治"在法律思想上的体现和《庄子》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观点. 3,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篇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进而使法律思想上也出现了争鸣时期,其中课本中重点阐述了春秋时期改革家,儒家,墨家,道家这几大家的法律思想. 三,课时分配课时分配面授50′×5 自学50′×10 4, 对各章节的学习对各章节的学习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章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一,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管仲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1) 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管仲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主持齐国国政.他是奴隶主贵族中主张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和商业等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管仲的法律思想以及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任何一根绳索断了都会对国家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他强调要"饰四维","张四维",即整顿礼,义,廉,耻,推行礼,义,廉,耻.他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礼义的强制作用.而在实践中对周礼继承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一是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二是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剥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三是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四是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 他在施政纲领中提出将"国"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从事自己的职业,生有所依,死有所葬;同时谨慎使用生,杀,贫,富,贵,贱这六项政策. 为实现这一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四民"指士,农,工,商.而且严格"四民"之间的界限,反对混合杂居. 实行这种办法,就重新整顿了已被破坏的统治秩序,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控制,扩大了国君的势力.他还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寓兵于民",人民平时生产,战时当兵,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管仲主张,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以建立和保障新的封建经济制度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管仲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盛衰的关键,是统治成败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民心"呢在他看来,民众"好利恶害"的心理就是"民心",见到对自己有利的就来,见到对自己有害的就去. 从民心好利出发而得出的立法原则,自然是一切法令政策都要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使法令适应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要求.在他看来,法令对于治国故然重要,然而只有合乎民心的法令才能行的通,"下令如流水之源者,令顺民心". (4)"仓禀实,则知礼节"说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只有大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搞好粮食储备,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然后才谈的上要人民遵守礼义法度.所以他明确提出了"仓禀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思想. (2) 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立法主张的特点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为原则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欲利",适应人民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2)管仲主张立法必须要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商业,以富国强兵.他加强官营商业和手工业,也给民间一定的经商权,"与民分货".但管仲在改革传统的工商政策时,也注意到用行政与法律手段控制富商大贾,以防他们与国家争利. 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二,子产的改革主张及特点(一)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子产改革主张的主要内容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改革家,曾任郑国执政,当政期间,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个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于礼法之间的特色.他既强调礼制的重要,又改造旧礼,削弱其天命神权的色彩;既强调法必须以礼为原则,又公布成文法,力求以新法挽救时弊,增加了法的独立性.其思想具有后来发家思想的特色. (1)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对礼制的继承和改造子产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又是人们所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子产把礼归为自然的总秩序,并将礼从礼节仪式中独立出来,加以自然化,社会化的思想,是对传统的天命神权观念的突破,这是春秋时期法律思想的一大进步. 同时,子产强调礼的规范性,认为民要不失其性,就必须"奉之以礼",用礼来制约人情,制约人的喜怒哀乐.但当礼义与民心有矛盾的时,子产认为礼仪是可以改革的.以礼规范民众,打破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沟通了礼与法的联系,开拓了由礼治过度到法治的先河.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创立新制在礼治的前提下,子产提出加强君权,服从官府,尊敬贵族,侍奉长者,孝敬父母五项"国之大节".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性的集权制与等级制.它反映了子产以法律协调新旧贵族利益的改良思想. (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公布成文法子产于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于金属器物之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从而改变了古代"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况,动摇了罪行擅断的基础,为"法治"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在统治方法上,子产主张行德政以"宽"服民.认为德是以道德教化,宽惠爱民感化人民,立法应体现"德政".同时,也不排除以"猛"服民,在缺乏"有德者"的情况下,"猛"会使人畏而不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子产还强调准确使用刑法,使罪行相当;并根据礼仪原则,以情断狱.这反映子产折衷礼法的思想特点. (二)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子产刑法思想的特点(1)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服民子产肯定德治的方法,主张"为政必以德".他认为,立法要体现"德政",以道教教化和宽惠爱民为原则,反对"刑之颇类"(不公平)和滥狱在实现德政时要首先保障贵族官吏的利益,放宽对人们言论的控制,以"宽"服民. 德为"宽",而刑则为"猛",子产认为,治国不能一味地强调"宽",必须济之以"猛",即立法要严,执法要严,在以"宽"服民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以"猛"为主.宽猛相济是子产刑法的思想内容之一. (2)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罪行相当和以情断狱子产强调量刑定罪应以公布的礼法为标准,准确地使用法律,使罪名与刑罚相当,同时,他也反对拘泥于刑法条文,主要根据礼的原则加以权衡,以情断狱子产区分了礼和仪的不同,对一般违仪之举并不施加刑罚,在审狱时,子产则常以"倒言反事"及察言观色方法断狱,这种方法曾受到法家的批评. 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三,邓析改革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一) 邓析,郑国大夫,与子产同时.如果说子产代表着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那么邓析则是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制革新的人物.在春秋时期天与人,礼与法的思想对抗中,邓析不谈天命,抵制旧礼,反对改良,制定竹刑,表现出实行法治的明显倾向,因此可以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的主张春秋后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日益兴起,社会上开始出现反对维护贵族统治特权的"礼治",主张法治的思想.邓析是当时最激进的革新派.他敢于向旧的传统挑战,对郑国奴隶主阶级颁布的礼制,禁令,进行了抵制和批判,明确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主张. "不法先王"和"不是礼仪"是密切联系着的.反对"法先王",必须反对礼仪道德.邓析不但反对顽固地坚持"礼治"的旧贵族,也反对象子产那样力图在上层建筑中继承"礼治"传统的新的封建贵族.邓析帮助民众打官司,出主意,同旧的"礼"大唱反调,提出了"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的主张.邓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敢于向旧传统挑战,勇敢地批判维护奴隶制旧秩序的"礼义",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邓析的《竹刑》邓析的《竹刑》邓析还是一位主张刑法改革,实行法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编著的《竹刑》,是用以对抗旧礼制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第一,邓析的"欲改旧制"和他"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主张,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邓析编著的《竹刑》,"不受君命,而私刑法",即未经郑国官方的授权和正式批准,而是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公布的,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是独具特色的. 5, 儒家的法律思想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的法律思想比较广泛,如仁学和仁政说,维护君权说,"为民制产"与轻徭薄赋说等等,都属于儒家法律思想的范围,但其主要是礼治论,德治论和人治论. (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的礼治论儒家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旧礼改造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新礼.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要求各级贵族互相克制,停止争夺,遵守礼制在法律上,主张以礼作为适用刑罚的指导.孟子也要求法先王.荀子主张用礼维护封建等级制,并引法入礼要求以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从维护礼治出发,儒家主张:1,以"五伦"为中心,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2,以家族为本位,坚持"亲亲为大",重视孝,忠.3,区分贵贱等级,以礼规定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2)"为政以德"的德治论的德治论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敬德"的思想,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提高了德的地位和作用. 1, 德刑并用,以刑辅德. 2, 主张教化,3, 以德去刑. 4, 恤刑慎杀,5, 先教后刑. (3)"为政在人"的人治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感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 圣贤决定礼法圣贤决定礼法2, 身正则令行身正则令行3, 法先王,4, 顺人情顺人情(二)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以仁为核心的法律观孔子对仁作了许多解释,其中最能表达仁的含义的是"仁者,爱人".但孔子是"爱有差等"的. 〈1〉孔子的"爱人"有亲疏之分.从"亲亲"开始,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 〈4〉孔子的爱人有等级之分.等级不同,爱的内容就有差别.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个是"使",一个是"事"(事奉),这种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 〈12〉孔子的爱人是不以突破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为前限的."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认为"仁"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劳动人民("小人")是不〈17可能有的. 2, 礼是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司法的指导原则〈1〉主张正名.即纠正各种违反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现象. 〈4〉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和出兵征战的权利由天子掌握. 〈5〉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互相包庇犯罪. 〈8〉反对"铸刑鼎". 4, 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道德教化高于法律强制〈1〉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 以刑罚辅助德〈3〉宽猛相济,以刑罚辅助德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以德去刑,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5, 立法,司法主要靠贤人司法主要靠贤人〈一〉"人存政举",由圣贤治国立法. 〈二〉"身正令行",执政者应带头遵守立法. (三)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孔子法律思想的影响孔子并没有否定法律的作用,但在论述"法"与"人"的关系时,将统治者个人置于"法"之上,这与他在论述"法"与"礼"的关系上时,将"礼"置于法之上;在论述"法"与"德"的关系时,将德置于"法"之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思想,经过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西汉董仲舒等儒家的继承和改造,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长期影响了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4) 孟子认为,君主要统一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们的拥护,其办法是推行"仁政".孟子论法, 就是以"认证"为指导,围绕着"省刑法,薄税敛"而展开的.具体表现为: (1)"正经界",保障土地私有保障土地私有(2)"薄税敛",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征收赋税徭役有定制(3)"省刑法",反对繁法苛刑反对繁法苛刑(12) 荀子的"隆礼"重法论重法论荀子把礼说成是"与天地同礼,与万物同义"的"大本".但"礼"不是万能的,只有礼法并用才能治理好天下. 〈一〉"隆礼"论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论,赋予礼以封建等级制的内容.其一,礼是治国的根本.其二,论理的起源.其三,严格划分人们的等级贵贱. 〈二〉重法论〈二〉重法论在"隆礼"的前提下,还要重法.其一,论法的作用.用刑罚惩治犯人的目的,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并且防范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犯罪其二,法以礼为本其三,士用礼治,庶民用法治其四,赏罚并用. 6, 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家的法律思想1,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家是先秦时期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提出系统理论学说的学派.其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一)"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的法律观"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法律观的根本原则.他们要求以它来衡量国家的法律制度,评价各种学说观点;进而提出自己的立法主张,即国家立法必须贯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原则. (1) 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法的起源和法制统一论(2) "赏当贤,罚当暴"的刑赏论的刑赏论(4) 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2,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张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用墨家的话来说,即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是墨家从"农与工肆"生活中体验出来的.因此,墨家特别墨家特别 提出了维护"赖其力"的劳动者权益的经济立法思想. (一)"不与其劳",不"获其实" (二)"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 (三)维护私有财产权维护私有财产权。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 /8.法史网 /9.中国法律文化网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http://202.207.96.9/open/fzs/ZJFD/b1.htm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作业练习(1)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实现和以宗法为核心礼治思想。

(√)2、“祀”与“戎”是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

( ×)3、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动摇于西周。

(√)4、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制。

(√)5、“明德慎罚”的思想是纣王提出的。

( ×)6、我国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主要从“刑”、“法”、“律”、“礼”四个字上得到反映。

(√)7、儒家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8、”民贵君轻论”是孔子提出的。

( ×)9、礼法关系是研究、把握儒家法律思想的前提和基点。

(√)10、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

(√)11、韩非是先秦法家特别是晋法家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

(√)12、秦始皇是以儒家的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武力统一六国的。

(×)13、“缘法而治”即“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14、“刑不至君子”是贾谊的主张。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

(√)1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新儒学法律思想为基础的。

(√)17、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子产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18、荀况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1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慎到( ×)20、《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刑、礼、道迭相为用。

( ×)2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 ×)22、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荀况。

( ×)23、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24、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管仲。

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自考

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自考

中国法律思想史重点-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的思想1、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即天命、天罚思想。

2、XXX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同时“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的思想1、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特权的行为规范。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

2、商朝末年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紧密结合的。

制后发展成世卿世禄制。

3、西周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5、礼治的基本特征:XXX倡导礼治。

礼和刑都是仆从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合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6、XXX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

XXX:即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

慎罚:区别对待,罪止一身。

主要内容:1、要求对罪犯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人;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

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1、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最具时代特点的是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的革新思想。

2、XXX: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张“天道”与法律相结合,改革旧礼与创立新法并举,以法统政、礼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以及商业政策,促进富国强兵。

3、XXX的法制改良思想: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即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

对XXX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造:1、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依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已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

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1、春秋时期的变革,从法律制度上将是由礼制到法制的变革;从法律思想上讲是由礼治到法治的变革。

2、管仲认为制定法令必须与民心相结合,即令顺民心。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是管仲的法律主张。

4、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首次铸刑书,开创我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

5、春秋时期,郑国子削弱了礼治思想的天命神权思想色彩及其习俗性,使传统的礼治逐渐趋于自然化社会化。

6、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在到晋国贵族叔向的反对。

7、"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是邓析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8、春秋时期,______人邓析私制"竹刑",后来为驷瑞所杀。

1、殷商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族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殷商的灭亡迫使统治者寻找新的思想武器,为此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1.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为:形成千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2.宗法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3.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4.春秋时期,私自制作“竹刑”的人是邓析。

选择题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B )。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ABC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D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ABCD )。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历代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1.夏商两代的立法,属于早期习惯法的确认与改造阶段,以源于夏商两个部族的传统习俗与伦理规范所构成的早期习惯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其中包含礼与刑两方面的法律内容。

同时夏商两代又属于中国早期的神权法时代,司法制度具有鲜明的天讨、天罚、神判的特色。

“有夏服天命”、“致孝于鬼神”。

夏代政权从一建立时起,便宣称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对于那些违背“天命”者,自然要“恭行天之罚”。

商代的建立也以“受命于天”而自居。

“有殷受天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

夏代宣扬“受命于天”、“奉天伐罪”,所崇尚的“天”及“天命”仅处于一种自然神阶段。

商代则将“天”及“天命”人格化为形象的“帝”或“上帝”,并与祖先一起奉为神灵祭祀崇拜。

因此,商代已由简单的自然神崇拜发展成为与祖先神崇拜相结合,由单纯宣扬“天罚”进而发展到与占卜巫术相结合的“神判”。

2.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夏商时期的天命思想和神权观念,继续宣称自己“受天明命”,继续打出“恭行天之罚”的旗帜。

周人通过总结汲取夏商两代颠覆的历史教训,对“天命”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

他们不再盲目的迷信“天命”了,而是在“敬事上帝”的同时,提出了“不可不敬德”的要求。

于是西周统治者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认识出发,将“天命”与“民意”、德礼与刑罚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明德慎罚”、“刑兹无赦”、“刑法世轻世重”的法制原则。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与激烈变革,形成了以儒、道、墨、法四家为代表的法律思想和法制主张。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礼治”、“德治”、“人治”的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倡“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法律思想,明确提出了“帝王之德,以天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的绝对“无为”的政治主张。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 代表著作《韩非子》
《韩非子》书影(明万历年间刻本)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三、韩非的法律思想 (一)“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 (二)“以法为本”、“法”、“势”、
“术”相结合的体系 1、实行“法治”必须“以法为本” 2、“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3、“法”与“术”,皆不可一无之具
而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新“礼”。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孟子的法律思想 生平: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
305年),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孟子的法律思想 (一)“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从孔子“仁” 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土壤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宗法社会组织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产生原因 (一)原始氏族成员对神的膜拜 (二)原始氏族父系家长制血缘联系的传统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神权法思想 神权观念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三、夏商的 “天命”、“天罚”思想 神权法思想早在夏代即已产生 神权法律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商 代 刻 在 牛 骨 上 的 文 字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唐律疏议》中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二)儒家“三纲”思想的法律化 (三)《唐律疏议》的等级特权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四川大学法律本科自考校考题库+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四川大学法律本科自考校考题库+答案

复习资料《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总分:20分)1、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礼治思想• C.法治思想• D.自然法思想标准答案:B2、春秋时期私自编定“竹刑”的是( )• A.孔子• B.子产• C.邓析• D.管仲标准答案:C3、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 )• A.贤人治国• B.民人治国• C.专家治国• D.法律治国标准答案:A4、先秦时期,第一个提出系统的“性善论”的是( )• A.孔子• B.管子• C.孟子• D.子产标准答案:C5、“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出自( )• A.《墨子•兼爱中》• B.《荀子•富国》• C.《孟子•尽心上》• D.《商君书•定分》标准答案:A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 )•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标准答案:B7、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B.“皆有法式”• C.“一同天下之义”• D.“不务德而务法”标准答案:A8、主张肉刑可废不可复的思想家是( )• A.仲长统• B.刘颂• C.白居易• D.朱熹标准答案:C9、以儒家“道统”的继承人自居的唐代思想家是( )• A.魏征• B.韩愈• C.柳宗元• D.白居易标准答案:B1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著名谏议的提出者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长孙无忌• D.刘文静标准答案:A11、犯罪存留养亲制度首创于()• A.北魏• B.辽• C.唐• D.金标准答案:C12、柳宗元认为刑、礼的关系应是()• A.其用则合,其本则异• B.其本则合,其用则异• C.完全不同• D.完全相同标准答案:B13、最早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的历史时代是()• A.南宋• B.北宋• C.元• D.明标准答案:B14、唐代创立九卿议刑制度的是()• A.唐高祖• B.唐高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标准答案:A15、明末清初,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命题的思想家是()•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梁启超标准答案:A16、明代提出“信赏罚,一号令”法律思想的历史人物是()• A.完颜雍• B.朱棣• C.朱元璋• D.张居正标准答案:D17、在丘濬看来,刑罚的根本价值在于()• A.惟齐非齐• B.哀矜忽喜• C.明刑弼教• D.杀无赦标准答案:C18、洪秀全认为造成当时各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在于()• A.清朝统治者以“妖法”桎梏人民• B.当时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一出于私”的社会经济制度• D.封建制度固有的矛盾标准答案:C19、认为设置法律在于“纳民于轨物之中”的清末思想家是()• A.左宗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曾国荃标准答案:B20、曾国藩认为“修、齐、治、平”的结合点是()• A.大一统• B.严刑重法• C.天下一家• D.一秉于礼标准答案:D2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标准答案:B22、王弼与嵇康法哲学观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主张“依法治国”• B.是否主张反对礼教• C.是否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D.是否持玄学的法哲学观标准答案:C23、从理论上提出区分律与经、律学与经学的必要性,并作出初步论证的晋代思想家是( )• A.杜预• B.张斐• C.鲍敬言• D.刘颂标准答案:A24、将封建纲常伦理概括为“三纲”的思想家为(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标准答案:C25、在《淮南子》的作者看来,人君治理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 )• A.施仁政• B.重刑罚• C.教化• D.无为标准答案:D26、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 )• A.董仲舒新儒学• B.韩愈道统学说• C.佛教学说• D.程朱理学标准答案:D27、北宋中期提出限制君权,“君臣共理天下”的思想家是( )• A.王安石• B.范仲淹• C.富弼• D.张方平标准答案:B28、北宋中期倡导依法办事,凡“有司议罪,惟当守法”的思想家是(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司马光标准答案:C29、金朝重视吏治,提倡“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的统治者为( )• A.阿骨打• B.金章宗• C.完颜雍• D.忽必烈标准答案:C30、耶律楚材为促进元朝政事统一,起草的法律是( )• A.青册文书• B.大札撒• C.《便宜一十八事》• D.《陈时务十策》标准答案:C31、明朝倡导“以公理灭私情”理论学说的是( )• A.丘濬• B.海瑞• C.张居正• D.刘伯温标准答案:A32、明清之际论述法律问题最多的,涉及面最广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唐甄标准答案:B33、提出“专以法律为治”的思想家是( )• A.孙中山• B.章太炎• C.梁启超• D.沈家本标准答案:B34、谭嗣同《仁学》中所谓“仁”的第一或最主要的标准是( )• A.自由• B.平等• C.博爱• D.民主标准答案:B35、“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的提出者是( )• A.黄宗羲•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标准答案:C36、阐述“太平之世不立刑”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标准答案:C37、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标准答案:C38、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标准答案:A39、洪仁王千制定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海国图志》• C.《建国方略》• D.《资政新篇》标准答案:D40、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龚自珍• D.魏源标准答案:C第二大题:多项选择题(总分:10分)1、荀况注重对法的理论探讨,他提出的重要的法学概念有( )• A.法条• B.法义• C.法数• D.类• E.式标准答案:B, C, D2、秦王朝的法律思想主要表现为( )• A.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礼法结合,阳德阴刑• D.严刑峻法,深督轻罪•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标准答案:A, D, E3、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标准答案:B, C, D, E4、康有为倡导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 )• A.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B.冲决一切封建网罗• C.设议院开国会• D.制定宪法• E.实行三权分立标准答案:C, D, E5、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中的“五权”包括( )•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考试权• D.纠察权• E.教育权标准答案:A, B, C6、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家有()• A.老子• B.鲍敬言• C.庄子• D.王弼• E.贾谊标准答案:A, C, D7、在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 A.周公• B.管仲• C.孔子• D.孟子• E.荀子标准答案:A, C, D, E8、王夫之指出,秦汉以后,在“法治”的推行方面存在三大弊端,分别是()• A.无法• B.郡县不行• C.任法和任人背离• D.执法宽严不当• E.井田被废标准答案:C, D9、近代中国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 A.曾国藩•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张之洞• E.沈家本标准答案:A, D10、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 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 B.主张“直接民权”• C.恢复关税自主权• D.实行耕者有其田• E.强调“主权在民”标准答案:B, E第三大题:名词解释题(总分:15分)1、以德配天参考答案: (1)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一种思想;(1分)(2)周公继续夏商以来的“天命”说法,但提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可以转移,并且只转移给有德之人;(1分)(3)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从单纯地强调天意,转而重视民心的向背,是对神权法思想的新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孝不友: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兄长。
四、礼治的特征
强调等级的差异不可改变,天经地义。 如:“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如:贵族在法律上的特权——八议制度
那时的法律是一种公开的不平等的特权法。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开
端,已显示出中国古代法律的独特性,强调道 德与法律的统一,强调忠、孝、节、义等观念 对立法、司法的指导作用。
二、夏商统治者所宣扬的 “天命”“天罚”观
(一)发展历程 1.夏代已经产生,主要表现在祭祀方面。 2.商代对鬼神的崇拜达到了极致。 3.夏商神权法的区别 (1)夏:“事鬼神而远之”,恭敬鬼神但不
以鬼神意志过分干预人事,温情而缺乏威严。 (2)商:“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推
崇鬼神,具有威严而缺少人情。
3.“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即体恤民的难 处。
学者观点:不是真信奉,而是利用,春秋战国 时期神权法思想的瓦解肇始于此。
评论:偏颇,社会生产力的限制。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
神权法思想与礼治思想密不可分 神权法思想与礼治思想在各朝代地位不一
故事:石桂受嘉奖
“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 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伏尔泰
们言行的规范,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礼 制”。 2.作用 (1)维护宗法等级,不同血缘的人具有不同 的身份和地位。“礼者为异”。 (2)利用血缘纽带,团结族人。
四合院
(三)礼治
1.内涵:作为礼制的体系的一种思想或理论。
2.发展轨迹:夏商时代处于形成之中,或依 附于神权法思想而存在,发展与兴盛于西 周之时。
孝 忠 节 义
(一)亲亲
爱自己的亲属,子女孝 敬父母,分封和任命官 吏则以王室血缘关系的 亲疏而定,亲者贵疏者 贱,即“任人唯亲”。
其相应的思想或者道德 规范是“孝”,即所谓 的“亲亲父为首”。
(二)尊尊 下级官吏或身份等级卑贱的人必须尊敬和
服从上级官吏或身份高贵的人。
与尊尊相适应的思想或者道德观念则是“忠”, 即诸侯忠于天子,大夫忠于诸侯,士忠于诸侯。
救乱,克殷,践奄:诛伐 不听话的诸侯
建侯卫:封外姓诸侯
营成周:建东都洛阳
山东周公庙“制礼作乐”坊
上述两个故事说明:夏商西周社会人们的“神 权”观念和“礼治”思想逐步形成。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 1.神权法的发展 2.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神权法思想和神权政治都有的共 同特点:在全国范围内从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 之上的教会和教权,其从属于奴隶制王权或封 建王权。
(2)具体表现:第一,法乃上天所赐,统 治者只是执行者。第二,天对违背“天法” 者予以处罚。第三,与自然界的演化规则相 结合。
故事:盘庚迁殷(安阳)
盘庚告诫反对者:“我的祖先曾劳累 过你们的祖先,你们现在也是我的臣民。 但如果你们现在心怀不轨,我的先王就会 告诉你们的祖先,你们的祖先就会抛弃你 们,不救你们,使你们犯下死罪。我有能 通上天的大臣,有可以通天的神器,如果 我到你们祖先那里告你们,他们一定会 说,:快用重刑严惩我的子孙,而我的祖 先也会将不详降临到你们身上。”
2.西周分封制除一部分因功受赏的异姓诸侯外, 基本是按宗法关系进行的。
各级政权掌握在最可靠的亲属手中。
异姓诸侯的联姻。
进贡、朝觐、提供劳役、接受军事调遣、服从 裁判等。
宗法制是西周的根本制度,一方面是国家 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 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 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 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二)“受命于天”与“天降典 刑”
天 坛 祭 天
1.“受命于天” (1)含义: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受上天的委托
统治人间的。 (2)具体表现:第一,宣称本部族的血缘为
人间至尊,本部族与上天有着密切血缘关系。 第二,神化自己的祖先,宣称已故去祖先已成 为上天的好友.
2.“天降典刑”(典章法度)
(1)含义:统治者所制定的一切制度,包 括法律制度,都是上天所赐。
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
周公简介:周公旦,姓姬,名 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 周政治家。称为周公,因谥号 为文,又称为周文公。出生年 月不详,卒年不详,享年大约 六十多岁。文王之子,排行第 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 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 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周公是伟大的政治家,是礼治的践行者,孔子 创立的儒学,正是在周公“礼治”政治的基础 上形成的。
本章重点
夏商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礼治的内容 周公的“明德慎刑”
作业题
如何评价西周礼治的内容?
(二)“以德配天”——对夏商神权 法思想的修正和补充
“以德配天”说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1.天是公正的,与任何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
命可以转移。 2.天命转移的条件是“德”。
有德之人有“天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 是辅”。 商人祖先有德,商人的子孙不敬其德。 只敬天地鬼神还不足以“受天命”,只有敬天地 同时有敬德才能“受天命”。
第二讲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与礼治思想
内容概览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 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
故事1:夏启征讨有虞氏
夏启,大禹的儿子, 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其确立了王位世袭 制。
《甘誓》夏启言:“六军的将 领们,我告诉你们,有虞氏忤 逆五行之道,不遵循天、地、 人之正道,上天命令我们剿灭 他们,现在我与你们奉行天意, 征讨有虞氏,听从我命令的人, 我将在祖庙前为他颁赏,不听 从我命令的人,我将在土地神 位前将他诛杀,并侮辱他的子 孙。”
一、周公的法律主张——明德慎罚
周公认为周最终取代强大的商,原因就在于以德 配天,“有德”,在法律上表现为“慎罚”。
(一)明德 1.要关心民间疾苦,尤其对处于弱势的人们。 2.统治者为政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 3.对同族的贵族要予以特殊照顾,使他们珍惜名
誉,保守节操。 商违背“亲亲”,众叛亲离。 4.对民众要以教化为主,用古人之法训告与教诲。
如:甲骨文,“鬼神”与“法令”之间通过占 卜而结合,加强了法令的神圣与威严,使法令 成为维护王权的有力工具。
三、西周统治者对神权法思想的 补充与发展
周人在用武力取代商的统治后,要维持长治久 安必须解释两个问题:
1.“小邦周”为什么能取代“大邦殷”? 2.上天为什么抛弃了虔诚的商人? 自圆其说,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在周人对
四川双石旌表牌坊:为表彰徐母杨氏“夫死从子和孝 敬老翁”建造。
牌坊始于西周,表彰功臣、孝子、节妇、烈女、义士等。
一、夏商西周的宗法制 (血缘为纽带)
(一)宗法制产生的原因:政治早熟 原来应该在国家建立之后便瓦解的血缘关系
在“政治早熟”的社会得以延续,保留了以血 缘为纽带的统治方式,而且将这种方式与国家 组织直接结合起来,逐步任命和分封自己的亲 属担任各级官吏并世袭下去,这就形成了宗法 制。
与教会国家不同,中国古代存在着强大的王权, 一般而言,王权大于神权。
一、神权法观念的产生和根源
(一)基础:原始社会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逐 渐发展形成。
(二)反映于法律方面的特征 1.神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国王的统治来源
于神。 2.统治者所宣布的法律法令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3.在司法审判活动中,遇有疑
(二)慎罚 1.不杀无辜 2.罪人不孥(nu):孥指妻子儿女,一人犯罪,一
人承担,不株连亲人。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罪止一身” 3.区别对待
犯罪不严重,但是故意犯罪,且是惯犯,处于极刑 犯了大罪,属于过失和偶犯,可以赦免,不处死罪 4.先教后罚 经过教育不悔改,再施以刑罚。 5.恰当地使用法条 司法审判中要考虑各地方风俗和习惯。
故事2:周公摄政制礼作乐
制礼作乐:制作各种典章制度,世称礼乐制度, 维护封建统治。
礼: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 乐: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故事2:周公制礼作乐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 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 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 七年致政成王。
与亲亲比较,尊尊更强调君主的威严,即所谓 “尊尊君为首”。
(三)长长
强调年幼者应该尊重年长者,男女有别,强调 男尊女卑及男女授受不亲。
与此相适应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是“节” “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礼治思想的核心是“德”。
反映于法律上,便是将道德的规范变成了法律 的禁令,不孝不友被视为最大的犯罪。
周公的礼治体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德、礼、 教、罚都是这个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儒法 合流的源头)
(二)注意对刑罚负面影响的控制
刑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教应是治理天 下的主要手段,但是,天下不太平,不用放弃 刑的使用。
(三)“德”成为预防犯罪的防线
直到今天,中国人对错误或罪行最严厉的谴责 词仍是“缺德”二字。
3.特点:
(1)夏代的核心是“忠”,内部各阶层的 和睦,等级卑贱者尽心事奉尊贵者,官长 爱护自己的下属。君主缺少威严。
(2)商代礼的核心是“敬”,即强调统治 者,尤其是王的权威。对君敬而不亲。
(3)西周礼治成为统治者的治西周礼治的内容
是法律思想与道德观念的统一体
周公“明德慎罚”思想评论
“明德慎罚”并不排除刑罚 在必须使用刑罚时,周公强调用刑准确,宽严
适度。 对于“不孝不友”,“寇攘奸宄(gui),杀
越人于货”等犯罪,周公主张“刑兹无赦”。 寇:劫取。攘:窃取。奸:外乱。宄:内乱。 杀越人于货:杀人而取其货。
二、周公对中国传统法的影响
(一)“综合治理”的礼治模式
难问题,须通过特定程序, 直接由神裁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