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精)

合集下载

谈氨色变,聊聊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产生原理和危害

谈氨色变,聊聊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产生原理和危害

谈氨色变,聊聊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产生原理和危害在水产养殖中,不管新老养殖老板们,一谈到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时,轻松的心弦一下子就紧绷起来了,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氨氮的来龙去脉。

一、氮的来源所谓氨氮其实是指氮在池塘水体中存在的一种形态而已。

在天然水体中,氮的存在形态可分为:游离态氮气、氨态氮(TNH4 —N)、硝酸态氮(NO3-_N)、亚硝酸态氮(NO2-_N)及有机氮化物。

其中常见有机氮化物有如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及其分解产物。

既然氮有如此多的形态,那么氮在池塘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氮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水生植物包括藻类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

水中氮、磷、钾的可溶性无机化合物在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被大量吸收利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元素。

同时,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以及核酸和酶的重要成分。

二、氮的转化养殖环节中我们为了提高初级生产力,即提高浮游植物的数量,必须向池塘中定期添加肥料。

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氮的转化和吸收利用。

1、含氮有机物投入水体后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氨态氮。

如生物肥、农家肥及各种绿肥等;2、无机氮肥的使用,如常用的有碳酸氢铵等,可直接被藻类利用。

转化原理:第一步:铵化作用:含氮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氨态氮的过程含氮有机物(需氧分解)——NH4++CO2+SO4+ H2O含氮有机物(厌氧分解)——NH4++CO2+胺类、有机酸类第二步:同化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利用水中的NH4+、NO2-、NO3-等合成自身的物质。

第三步:亚硝化作用:在有氧情况下,经亚硝化细菌的作用,氨进一步被氧化为NO2-;第四步:硝化作用:在有氧情况下,经硝化细菌的作用,NO2-进一步被氧化为NO3-。

而在厌氧情况下,厌气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则大量繁殖,会将NO3-还原为NO2-,进一步则还原为NH3。

通常情况下藻类是优先吸收利用NH4+((NH3)的,而对的利用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通常所认为的是氨氮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变成硝态氮后被藻类所利用是不全面的,主要的原因在于藻类对NO3-利用能力。

养殖水体氨氮及生物控制措施

养殖水体氨氮及生物控制措施

养殖水体氨氮及生物控制措施1养殖水体氨氮的积累及毒害1.1水体的氮素循环构成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自然水体中的氮来自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的积累及腐败,含氮有机化合物通过营腐生细菌分解成氨氮、硫化氢等小分子无机物,然后由各种自养型微生物主要为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这三种氮素一方面被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另一方面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通过脱氮作用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逸出水体,大气中的氮被固氮菌利用重新回到水体。

由于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不同,在整个氮素转化过程中,从含氮有机物到氨氮的转化是由多种异养微生物来担任,而这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较快,因此这过程时间较短;从氨氮到亚硝酸盐转化由亚硝化细菌担任,亚硝化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为18分钟一个世代,因此其转化的时间也较短;从亚硝酸盐到硝酸盐是由硝化细菌担任,硝化菌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繁殖速度为18小时一个世代,因此,由亚硝酸盐转化到硝酸盐的时间就长很多,亚硝态氮的有效分解需要12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1.2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态氮的积累及毒害一般情况下,水体的氮循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水体氨氮及亚硝态氮维持正常水平。

在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由于大量的投饵而留下的残饵、水体中水生动物的大量排泄物的累积,而定期的使用消毒药剂,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有益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也会相应减少,水生态失衡,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透明度降低,水体缺氧,大量积累的氮素硝化过程受阻, 形成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尤其是温度及pH 值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造成亚硝酸盐积累更明显。

水体中的总氨包括分子氨(NH)与离子氨(NH),其中对鱼类有明显毒害作用的是分子氨。

随着pH值的不同,两者在水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水体中分子氨与离子氨的比例与水温及pH有密切关系。

总的来说,温度和pH值上升,游离氨在总氨中的比例增加,游离氨含量越多,毒性就越强。

氨氮形成、危害及防治

氨氮形成、危害及防治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表现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 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6
二、氨氮的危害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总氨氮)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值: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pH值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 增加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相应温度和pH值下分子氨(NH3)占总氨氮的比例(%)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7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 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 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 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 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 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 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2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0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 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 量、蛋白比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如光合细 菌。
(6)其他措施。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总氨氮), 多开 增氧机,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 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为 了防止养 殖水 体氨 氮含量 过 高 ,除了定 期检 测水
中氨的指标 外 ,还要注意 : ( 1 )加换新 水 。适 时加注新 水 或换去部分老水 ,是最 直接 、经济而快捷有效的办法 ; ( 2 )增氧 。高 温季节晴 天中午开启增 氧机 曝气 ; ( 3 )生
六 氨氮控制指 标
的皮 、胃、肠道 的粘膜 ,造成 渗透 调节失调 ,引起 体表和 血呈 红色 ,最 为明显 ,其次是臀鳍基部前端 、眼眶外缘 、 内部器官 充血 ,表现 出与 出血性 败血症相似 的症状 ,造成 鳃盖边缘和 口腔 充血呈红色 ;体色变浅 ,体表 粘液增多 , 鱼类大批死亡 。 鳃 丝呈 紫色 。解剖 腹腔 可见 血色 发暗 ,紫 而不 红 ,肝 、
发生。在养殖水域存 在的有害物质 中 ,氨氮 比亚硝酸盐和 多 ,透 明度低 ,一般 在3 0 c m以下 ;二是水质 老化 ,没有 硫 化氢等对水产养殖 的危害事故更频 发 ,带来的经济损 失
更 巨大 ,氨氮 已成为养殖鱼类 的隐性杀手 。


氨氮的危害
四 氨氮中毒症状
由于氨对水产动物 的毒 害依 其浓度不 同而不 同,氨氮
1 . 慢 性 中毒 症 状
白天有浮头现象 ,采取增 氧措施 效果不明显 ;易发鱼
进入鱼 体 ,损伤鳃表 皮细胞 ,使血液和组织 中氨的浓度升 病 ,即使对症 治疗但效果很差 ,即使 鱼病 治疗 好后很快又
高 ,降低血液的载氧 能力 ,使鱼呼吸 困难 ,食 欲减退 ,影 复发 ,病鱼死亡较快 。
氨 氮 在 养 殖 水 体 中 以 两 种 形 式 存 在 :一 种 是 氨
强 的毒 害性 ;另一种是铵 ( NH ),又叫离子态氨 ,对水 产动物 无毒 。由于氨具有 较高的脂溶性 ,能通 过鳃和皮膜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摘要】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会对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危害。

本文首先介绍了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如影响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等。

其次分析了影响水产养殖氨氮污染的因素,包括养殖水体流速、温度、养殖密度等。

然后介绍了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包括常见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如生物法、化学法以及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如纳米材料技术。

通过对这些处理技术的分析,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加强氨氮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水产资源、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氨氮污染、水产养殖、危害、影响因素、处理技术、常见处理方法、新型技术、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池塘和水体中的氨氮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质恶化,从而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氨氮会直接毒害水生动物,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氨氮会降低水中氧气的含量,导致水体缺氧,加重了水产养殖环境的恶化;氨氮会促进水体中有害藻类和细菌的生长,导致藻华爆发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处理氨氮污染成为了水产养殖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各种处理氨氮污染的技术不断涌现,包括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物理处理等方法。

新型氨氮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适合自己养殖场具体情况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氨氮是水生生物的致命毒素,当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时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养殖物种的生长和繁殖。

2. 氨氮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氨氮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剧,从而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和水产养殖环境。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矿化及回到生物体内 所谓矿化,即部分氨氮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于池底土壤中,这些有机物质分解后又回 到水中,分解速度依赖于温度、pH、溶氧 以及有机物质的数量和质量。进入水生动 物体内即当水中氨氮浓度高时,氨(NH3而 不是NH4+)能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1.清淤、干塘 每年养殖结束后,进行清淤、干塘,曝晒 池底,使用生石灰、强氯精、漂白粉等对 池底彻底消毒,可去除氨氮,增强水体对 pH的缓冲能力,保持水体微碱性。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 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 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 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 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6.其他措施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 总氨氮); 多开增氧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 pH值过高;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 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夜间8~10 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 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 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氨氮管理:测量
总氨不是潜在的氨问题最好尺度
NH3比NH4+更重要 根据总氨含量及pH和温度可以得到非离子氨水平
测定所需的水样应在午后收集
pH最高,大部分以NH3的形式存在,毒性最强
测量频率
测定方法
实验室:化学法(纳氏比色法)或仪器 现场:仪器或比色试剂盒
2.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 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和虾均需要 与水体进行离子交换(钠,钙等),氨氮过高会增 加鳃的通透性,损害鳃的离子交换功能;使水生 生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动物对疾病的易感 性,降低生长速度;降低生殖能力,减少怀卵量, 降低卵的存活力,延迟产卵繁殖。急性氨氮中毒 危害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 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二、氨氮对水生动物的危害
1.氨氮的中毒机理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 (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 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 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 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 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 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 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 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 低内部离子浓度。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 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亚硝 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 化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 2毫克/升时硝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 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 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过程称为硝酸还 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系统中 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问题:氨氮多少才算超标,会出现上述症状?为什么有 的虾塘检测出氨氮高达2.0mg/L,甚至更高,但虾依然 正常生长?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 :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 pH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增加 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以前所处的环境
2.藻类和植物的吸收 因为藻类和水生植物能利用铵(NH4+) 合成氨基酸,所以藻类对氨氮的吸收是池 塘中氨氮去除的主要方法,冬天藻类的减 少和死亡会使水中的氨氮含量明显上升。
问题:为什么在虾池检测水质指标时,若出现超 标,均以亚硝酸盐为主,而氨氮较少或没有?
3.挥发及底泥吸收 在池塘中氨氮浓度高、高pH值、采取增氧 措施、有风浪、搅动水流等情况下,都会 有利于氨氮的挥发。底泥土壤中的阴离子 可以结合铵离子(NH4+),在拉网或发生类 似的引起底部搅动的操作时,池底沉积物 会暂时悬浮在水中,铵离子(NH4+)就会被 释放出来。
根据上表可知: pH=7.8 NH3=2.00.0274=0.0548 mg/L pH=9.0时,NH3=2.00.3088=0.6176 mg/L
两者的NH3浓度相差: 0.6176/0.0548=11.27 (倍)
举例2:pH对NH3含量的影响
假设某养殖水体: 总氨氮(TAN)=2.0mg/L 盐度=15 ppt 温度1=20 oC, pH1=7.0 温度2=35 oC, pH2=9.0 根据上表可计算出: NH3-1=2.0 0.0022=0.0044 mg/L NH3-2=2.00.3858=0.7716 mg/L 两种情况下NH3浓度相差: 0.7716/0.0044=175.37 (倍)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0-0.5ppt)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率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5-40ppt)
NH3在总氨氮中所占的比率
举例1:pH对NH3含量的影响
假设某养殖水体: 总氨氮(TAN)=2.0mg/L 盐度=15 ppt 温度=30 oC
2.加换新水 换水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径,要求加入的 新水水质良好,新水的温度、盐度等尽可 能与原来的池水相近。
3.增加池塘中的溶氧 在池塘中使用“粒粒氧”、“养底” 等池 塘底部增氧剂,可保持池塘中的溶氧充足, 加快硝化反应,降低氨氮的毒性。
4.加强投饲管理 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高氨基酸 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 的能量、蛋白比,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EM菌”及“活性干酵母”可调整水生 生物肠道菌群平衡,产生酵母菌素,通过 改善水生生物对饲料的利用率而间接降低 水中氨氮等有害化学物质的含量。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 危害及控制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池塘中 氨氮过高的问题,在高密度精养池塘中这 个问题更加严重,给养殖造成了一定的危 害。下面,我们就池塘中氨氮的形成、氨 氮的危害、氨氮的消除途径以及氨氮的控 制方法一一加以阐述。
一、池塘中氨氮的形成
池塘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 (1)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施加的肥料、残饵、动植 物尸体含有大量蛋白质,被池塘中的微生物菌分解 后形成氨基酸,再进一步分解成氨氮。 (2)当氧气不足时,水体发生反硝化反应,亚硝酸 盐、硝酸盐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解而产生氨氮。 (3)鱼类可通过鳃和尿液、甲壳类能通过鳃和触角 腺向水中排出体内的氨氮,以免发生体内氨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