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文旨在讲解结构抗震设计的教学设计,以便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为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保障。

二、教学内容1.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基本理论,掌握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应用学习如何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涉及结构形式、结构配置、结构计算和结构监测等方面。

3.结构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结构抗震设计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进行实践操作,例如针对某个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设计,并通过计算验证其效果。

3.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并进行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理解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

2.实践课评价评估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工具和软件的运用能力。

3.课程考核对学生进行笔试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整体评分。

五、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实验室3.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及参考书籍等。

六、总结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其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保障建筑物的使用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能力,为建筑行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

抗震设计课程设计计算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了解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3.掌握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4.学习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悉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

6.能够进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

7.能够运用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抗震计算。

8.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则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9.能够正确运用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安全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震工程基本概念: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结构动力学基本理论:地震波的时程分析、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

3.抗震设计原则和方法: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4.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国际抗震设计标准。

5.抗震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学习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抗震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3.实验法:进行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抗震设计原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抗震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地震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实验设备:准备结构动力特性测试和抗震性能试验所需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中国地处在地震多发区域的特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有较高的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深入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
计原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抗震设计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学习如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评估,并了解设计中的一些常
用方法与工具;
3.了解一些抗震设计实践中的工程案例,以及因地制宜的抗震设计策略。

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将涵盖以下内容:
1.地震动理论与地震动力研究;
2.传统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等级划分;
4.抗震设计中的新兴理论和方法。

四、实践操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我们将开展多项实践操作。

1。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

建筑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各类抗震设计方法;3. 学生能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抗震等级和设防目标。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改进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完成简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抗震设计案例进行评价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抗震知识,增强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培养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对工程技术的尊重和热爱;3.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基础知识和结构力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今后从事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抗震基本原理- 地震波传播与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原理-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2. 建筑结构类型与抗震特点-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桁架结构- 其他新型抗震结构3. 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 抗震设防等级与目标- 结构布局与体系设计- 抗震构件设计- 抗震连接设计4.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不同类型建筑抗震设计案例- 抗震设计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 抗震设计优化措施探讨5. 抗震设计实践- 简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抗震设计报告撰写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程编号: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2] [3]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一、课程简介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有用性。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一步争论打下确定的根底。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把握建筑构造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构造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和砌体构造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展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展抗震设计打下根底。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心得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心得

抗震结构设计课程设计心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抗震结构的优缺点,以及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此外,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抗震结构的受力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PKPM等)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认识到抗震结构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介绍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分析各类抗震结构的优缺点,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2. 抗震设计规范:学习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了解规范中关于抗震设防、地震作用、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3. 抗震结构计算方法:教授结构力学在抗震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如地震作用计算、内力分析、位移计算等。

4.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学习抗震结构的设计流程和技巧,包括结构选型、抗震等级确定、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3. 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相关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生态环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程意识。

内容可以直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大纲的制定;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制定:-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2.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步骤;- 难点: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 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 教材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教材第6章: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教材第7章: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 教材第8章:结构抗震设计软件介绍。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 引言: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课时);2.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讲解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2课时);3.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解读我国相关法规,了解设防标准(2课时);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3课时);5.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况1.1结构方案(一)结构体系考虑该建筑开间进深层高较大,根据“抗震规范”第6.1.1条,框架结构体系选择大柱网布置方案。

(二)结构抗震等级该全现浇框架结构处于8度(0.2g)设防区,建筑为六层,底层柱高4.2m,其他层柱高为3.6m;场地为II类场地,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确定结构抗震等级(三)楼盖方案考虑本工程楼面荷载较大,对于防渗、抗震要求较高,为了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及施工方便,采用整体现浇梁板式楼盖。

(四)基础方案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地基有较好的土质,地耐力高,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并按“抗震规范”第6.1.14条设置基础系梁。

二.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2.1结构布置见图1CBA图1 结构布置图2.2各梁柱的截面尺寸三.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荷载标准值按《荷载规范》取用:3.1屋面荷载标准值屋面恒载标准值: 5.95 KN/m2屋面活载标准值(不上人):0.5 KN/m2屋面雪荷载标准值:0.75 KN/m23.2楼面荷载标准值楼面恒载标准值 3.80 KN/m2楼面活载标准值 2.50 KN/m23.3墙体自重标准值外墙体均采用250厚加气混凝土块填充,内墙均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块填充。

内墙抹灰,外墙贴面砖。

建筑外围均有填充墙,底层②、⑦轴设有内横墙,二~六层②、④、⑥、⑦轴设有内横墙。

底层外墙线荷载(考虑开门、窗)标准值 6.84 KN/m内墙线荷载(考虑开门、窗)标准值 5.96 KN/m标准层外墙线荷载(考虑开门、窗)标准值 5.70 KN/m内墙线荷载(考虑开门、窗)标准值 4.95 KN/m240厚砖砌女儿墙线荷载标准值 3.60 KN/m3.4梁柱自重:3.5墙体(一)第一层内墙总重 (12 6.63256) 5.96686.59KN ⨯+⨯+⨯⨯= 外墙总重 (6.6461034) 6.84467.86KN ⨯+⨯+⨯⨯=楼面面积 2475.2m楼面恒载 3.8475.21805.76KN ⨯= 楼面活载 2.5475.21188KN ⨯= 一层重力代表值1+0.5762.3540(428.96337.550.63) 1.05(686.59467.86)/22(570.24560.88)/21805.760.511885084.2G G G KN =+=+++⨯++++++⨯=活恒 注: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1.05。

(二)第二至五层内墙总重 (12 6.63256) 4.95570.24KN ⨯+⨯+⨯⨯= 外墙总重 (6.6461034) 5.7560.88KN ⨯+⨯+⨯⨯= 楼面面积 2475.2m 楼面恒载 3.8475.21805.76KN ⨯= 楼面活载 2.5475.21188KN ⨯= 二至六层重力代表值2-5+0.5(428.96337.550.63540) 1.05570.24560.881805.760.511884955.82G G G KN==+++⨯++++⨯=活恒注:梁柱剩上粉刷层重力荷载而对其重力荷载的增大系数1.05。

(三)第六层女儿墙总重 (6.6461034) 3.6354.24KN ⨯+⨯+⨯⨯= 屋面面积 2475.2m屋面恒载 5.95475.22827.4KN ⨯=屋面活载 0.5475.2237.2KN ⨯= 屋面雪荷载 0.75475.2356.4KN ⨯= 屋顶重力代表值+0.5428.96337.550.63540570.24560.88354.242827.44(237.6356.4)0.54722.792G G G KN=+++++=++++⨯=活屋恒四. 结构自振周期的计算4.1横梁线刚度b i 的计算4.2柱线刚度c i 的计算:4.3各层横向侧移刚度计算:(D 值法)(一)第一层①、A-1、A-8、C-1、C-8(4根角柱)443.91010/5.450.72K ⨯=⨯=(0.5)/(2)0.45K K α=++=这四根柱的抗侧刚度均相等为:24211012/0.4512 5.45/4.216683.7/A c D i h KN m α-=⨯=⨯⨯⨯=8A D -=1C D -=8C D -=1A D -②、A-2、A-3、A-4、A-5、A-6、A-7、C-2、C-3、C-4、C-5、C-6、C-7(12根边柱)4410105.2/5.450.95K ⨯=⨯=(0.5)/(2)0.49K K α=++=这12根柱的抗侧刚度均为:24221012/0.4912 5.45/4.218166.7/A c D i h KN m α-=⨯=⨯⨯⨯= 2727......A A C C D D D D ----===③、B-1、B-8 (2根边柱)4443.910 3.91010()/5.45 1.43K ⨯⨯=+⨯=(0.5)/(2)0.56K K α=++=这两根柱的抗侧刚度为:242181012/0.5612 5.45/4.220761.9/B B c D D i h KN m α--==⨯=⨯⨯⨯=④、B-2、B-3、B-4、B-5、B-6、B-7(6根中柱)4445.210 5.21010()/5.45 1.91K ⨯⨯=+⨯=(0.5)/(2)0.62K K α=++=这六根柱的抗侧刚度均为:24221012/0.6212 5.45/4.222986.4/B c D i h KN m α-=⨯=⨯⨯⨯= 27...B B D D --=则第一层柱的总抗侧刚度均为:1121241226416683.71218166.7220761.9622986.4464177.4/A A B B D D D D D KN m----∑=⨯+⨯+⨯+=⨯+⨯+⨯+⨯= 3.2第二~六层①、A-1、A-8、C-1、C-8(4根角柱)443.91010(2)/(2 4.34)0.9K ⨯=⨯⨯⨯=/(2)0.31K K α=+=这四根柱的抗侧刚度均为:24211012/0.3112 4.34/3.612457.4/A c D i h KN m α-=⨯=⨯⨯⨯= 1818A A C C D D D D ----===②、A-2、A-3、A-4、A-5、A-6、A-7、C-2、C-3、C-4、C-5、C-6、C-7(12根边柱)445.21010(2)/(2 4.34) 1.2K ⨯=⨯⨯⨯=/(2)0.375K K α=+=这12根柱的抗侧刚度均为:24211012/0.37512 4.34/3.615069.4/A c D i h KN m α-=⨯=⨯⨯⨯= 2727......A A C C D D D D ----===③、B-1、B-8 (2根)443.91010(2)2/(2 4.34) 1.8K ⨯=⨯⨯⨯⨯=/(2)0.47K K α=+=这两根柱的抗侧刚度均为:242121012/0.4712 4.34/3.618887.04/B B c D D i h KN m α--==⨯=⨯⨯⨯=④、B-2、B-3、B-4、B-5、B-6、B-7(6根中柱)441010(2 5.2)2/(2 4.34) 2.4K ⨯=⨯⨯⨯⨯=/(2)0.55K K α=+=这六根柱的抗侧刚度为:24221012/0.5512 4.34/3.622101.9/B c D i h KN m α-=⨯=⨯⨯⨯=则第二层柱到第六层柱的总抗侧刚度均为:261212...41226412457.41215069.4218887.04622101.9401049.1/A A B B D D D D D D KN m----∑==∑=⨯+⨯+⨯+=⨯+⨯+⨯+⨯=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1T 的计算:基本自振周期1T (s )可按下式计算:1 1.7T ψ=注:T ψ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i G 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

T ψ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取值范围为0.6~0.7(填充墙的系数取小一点的),所以T ψ取0.6。

T ψ按以下公式计算:Gi i V G =∑/i Gi ij u V D ∆=∑61u i i u =∆=∆∑注:ij D ∑为第i 层第j 号柱的层间侧移刚度。

i u ∆为第i 层的层间侧移。

u ∆为框架顶点总位移。

n 为框架结构的总层数。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过程见下表,其中第六层的i G 为6G 和G 屋之和。

结构顶点的假想侧移计算:1 1.70.6)T T s ψ=⨯所以基本自振周期为0.51s 。

五.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本结构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故可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即:5.1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eq G0.85eq i G G =∑0.85(5084.24955.8244722.79)25185.73KN =⨯+⨯+=5.2计算水平地震影响系数1α查表可得场地为二类场地,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时的特征周期值为:0.05ς=,0.40g T s =,0.9γ=,21η=;查表可得多遇地震情况下8度设防情况下,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15g 时,max 0.16α=;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 时,max 0.24α=。

本任务书为该全框架处于8度(0.2g )设防区。

所以根据插入法可得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2g 时:max 0.240.160.16(0.20.15)0.1870.30.15α-=+⨯-=-,则水平地震影响系数1α为:0.90.91max 10.4()()0.1870.150.51g T T αα==⨯=。

5.3计算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Ek F 及用底部剪力法分配10.1525185.733777.86Ek eq F G KN α==⨯=,因为10.51 1.40.56g T s T s =<=,所以不用考虑顶部附加的地震作用影响,: 其它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为:1i ii Ek njjj G H F F G H==∑;地震作用下各楼层水平地震层间剪力i V 为:(,1,2...6)i k V F i k =∑=。

计算过程如下表: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注:集中于各质点的重力荷载i G ,为计算单元范围内各层楼面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柱等重量。

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沿房屋高度的分布图见图2六.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k u ∆和顶点位移i u 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k i ij u V D ∆=∑; i k u u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