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综合交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新干线

小议日本新干线刘盼盼商务日语商日081班08933115仝艳丽【摘要】新干线是第一条连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于1964年10月开始通车营运。
它缓解了交通压力,对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日本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运输需求剧增,同时也是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修建高速铁路迫在眉睫。
日本的一些经验颇值得借鉴。
【要旨】新幹線は東京と新大阪を結ぶ第一の東海道新幹線で、1964年10月に運営し始めた。
それは交通の圧力を減り、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と大阪万国博覧会の開催に貢献した。
同時に、日本経済の高度成長と国民生活の向上に基礎を打ち立てた。
現在、我が国では経済が素早く発展させ、運輸需要が激しく増えている。
同時に、全面的に小康社会を目指して発展する重要な階段である。
それで、高速道路を建設するのは迫っている。
日本の新幹線の建設経験の中には習いえるところがある。
【关键词】新干线经济借鉴正文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开通,是全世界第一条载客营运高速铁路系统。
通车多年从未发生过因人为因素导致有人死亡的事故,因此号称为全球最安全的高速铁路之一,也是世界上行驶过程最平稳的列车之一。
一、新干线高速铁路的建设1、迎奥运,建东海道新干线战后初期整个交通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航空和海运遭受战火的破坏,运输能力已经无法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因此当时的运输主要依靠铁路。
直到1954年铁路运输仍占客运总量约80%以上,占货运总量的60%左右。
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铁路早已进入夕阳状态。
这一时期,日本铁路运输需求量比战前增加了10倍,而铁路运输能力仅仅是战前的四分之一。
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更加突出。
特别是连接东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经济圈的东海道线路的运输能力几近极限。
50年代虽然对铁路进行了一些电气化和内燃机化等技术改良,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及其启示

删
∞ 赋 喇
站
瑚
糟 瞄 堪埘
执
哟
釉
越
和湘
湘
辩 翻 测
a
可大大节约能源 ,同样按其规律会使太 阳能装置的性价 比进一步提高 ,即可能 使太阳能用于更多的领域。同样随着 电
动 汽车 的广 泛 应 用 ,也 将使 蓄 电池性 价
日间 峰 时 的实 际 用 电量 大 大减 少。 这 与 政 府 在浙 江 省 安 吉市 投 资 几 十 亿 元所 建 的 天荒 坪 抽 水蓄 能 电站相 比 ,不 仅蓄 能 效 率 大 大 提高 ,更 有 众 人拾 柴 火 焰高 , 聚集 民众 力量 好办 事 之 意义 。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 类 号 :U 1.1 232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0— 7 6( 08) 0 00 — 5 02 48 20 1— 14 0
作 者 :刘 龙胜
Ra l T a st De e o m e t a d Is I p ia i n f T k o i r n i v l p n n t m l to s o o y c
学【 北京 :北京理工 大学出版社 ,20 M】 07
[1 实 ,等 . 市 智 能 交通 管理 技 术 与 3安 城
视 交 通 节 目部 编 辑 幕 主 持 人 ;王 贵 明
( 90 1 5 一). 男 ,研 究 生 ,浙 江 省 杭 州 人 ,浙江 大学机 电学院车辆 工程研 究所高
14 《通 准 》 ・ 交 标 化C 0 羌
N .
。 NH FF 28 1) 1 I2 L 10( 8 z。 N o。。 3 卢 A o o , N
Ab tac :I s s r t t i wo t r s a c ng t k o rh e e r hi he To y me r po ia a e ’ e eo to ltn r as v lpme n t f a u e o h r i d nt a d he e t r s f t e al t a st n h c r epo i g t g ,whih e e l t i o t nt o e n h d v l p n 。 he r n i i t e o r s nd n sa e c rv as he mp ra r l i t e e e o me t f t me r p。 ia to l n t
日本城市交通文化的现实启示

公路系统的发展,日本的干线道路系统 、 高
也就是说 ,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业各部门、 各 架道路系统和高速公路系统等的建设取得
单位在交通 建设、 输和管理实践 中产生 了很大成效。 运 不仅缩短了交通运输的时间,
∞ .) C ∞ 丁
的各种 物质 文化 、 制度 文化 和精 神文化的 也为新 的产业基 地的出现、国民生活质量 总和。 文 ~俞慰刚 ~ 《 i ~ 各种文化要素处于不同的层次, o g盂 华东 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发挥 的提高和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起 到了积 着不同的作用, 相互之 间关系密切, 同构 极的作用。 0 1 共 据20年统 日 本高速公路全
认 真地 从事着交通文化工作。
成立于20 年的 “ 本交通文化联盟” 02 日 日本 城市 交通硬 件建设 及 对 交通文化之认识 是一个 特定非营利组织, 打着 “ 让由日 本最
、
交通文化从广义 匕 讲包括航空航海在 内 大最快 最美的C 6 2 型蒸汽机车组陈列车实 的大交通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一般指铁 行 永久的运行和继承 这种技术与精 神” 的
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重视道路交通法律法 l 0 fcr . ∞ 1a
( ) 交通 文化 的认识 二 对
日 本工具书中没有 “ 交通 文化” 这样一
与弘扬, 这是由民间组织为主导的; 第三是 个固定的、 明确的语词概念 , 日本人十分 但
示路面电车等 与市 营交 通事业相关的各种 并乘坐这些机车感受过去nt 的韵味。 t"  ̄
纪念品, 通过市营交通转变的历史, 使市 民
对今后的交通事业有较深 的认识, 以此振 兴市民的交通文化。
( ) 面 交通 文化 - 路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1. 涩谷站现状东京涩谷站是日本国内交通最繁忙的车站之一,每天有数百万人次的乘客在此中转。
由于车站周边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导致了交通拥堵、城市规划混乱等问题。
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利用车站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开发,同时优化周边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与交通枢纽的有机结合。
2. 开发策略在“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涩谷站借助了地下空间进行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包括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业态。
涩谷站着重规划了周边的商业办公区域,打造了更好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
涩谷站还将车站周边交通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引入了公共交通枢纽和步行街等设施,提升了交通效率和人流流畅度。
3. 成果与启示经过“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东京涩谷站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商业综合体的引入为车站周边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提升了地区的商业吸引力和城市形象。
城市规划的优化为涩谷站周边打造了更为宜居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是,交通规划的优化使得车站周边的交通拥堵得到了有效缓解,为城市交通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启示与展望1.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地下空间成为重要的开发资源。
城市交通枢纽站可以通过地下空间进行商业、文化等多元化开发,提升地区的综合功能。
2. 推动城市与交通的有机结合城市交通枢纽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的重要节点。
在其开发中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实现城市与交通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3. 强调交通规划的综合性城市交通枢纽站的开发与规划不仅仅是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更需要注重交通规划的综合性。
只有充分考虑到交通流线、公共交通设施等因素,才能实现交通的高效运营和良好的出行体验。
4. 引入多元化的业态在交通枢纽站周边的开发中,除了商业综合体外,还可以引入文化设施、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业态,提升地区的吸引力和活力,为市民创造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

都 快 交 第2卷第5 08 0 市 轨 通・ 1 期20年1月
《 快轨论坛 . . _
日 本 地 下 空 间 硇 利 用 咫 嚣 国 地 铁 建 设 昀 启 示
曲淑 玲
( 京交 通 大 学 北 北京 104 ) 0 04
I f _ l }
( 图 4) 见 。在 步
出入 V, I在只有 大约 1 米宽 的马路 对面 , 0余 还有相 同
布 置 的 地 面 出 入 V。 出人 口之 多 可 能 是 和 日本 的 防 灾 I 要 求 有 关 , 为 这些 出入 口直 接 连 接 地 下 一 层 商 业 区 。 因
3 2 地 铁 站 厅 站 台的 布 置 .
1 对 日本城 市 的整体 印象
初 到 1本 , 觉 城 市 用 地 非 常 紧 张 : 屋 建 设 的 很 3 感 房 密 集 , 乎 快贴 到 马 路 , 少 能 看 到 宽 阔 的 市 政 绿 化 带 ; 几 很
道路一般都很狭窄 , 常只有 双向两车道。这是 由 日本 通
国土狭 小 决定 的 , 城 市 均 呈 现 高密 度 建 设 ( 图 1 。 各 见 )
设计 质量 高 、 抗 灾能力强 有关 ,
也说 明 1 在 3本
立法 、 划 、 规 设
计 、 营 管 理 等 经
图 l 东 京 鸟 瞰
方 面 已 形 成 一
收 稿 日期 : 0 8— 6— 9 2 0 0 1
套 较 健 全 的 地 下 街 开 发 利 用 体系 ( 图 2 见 ~ 图 2 大 阪梅 田地 下商业街
I l建设等:针对我国众多 城市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
I 重视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现状, } 论述 日本地 下空间的
日本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泡沫”和“失去的十年”是日本学界讨论最多的问题,经过了长达十多年的讨论之后,这些争论终于尘嚣落定,不再成为研究的焦点。
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的阴影,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对“泡沫”和“失去的十年”的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共识。
中国今天的情况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极其相似。
对于日本经济来说,再谈泡沫显然已经过时,而对中国经济而言,如何对发生在日本的情况能有清醒认识,则是当务之急一、日本经济泡沫回顾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于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
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
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
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日本金融遭受严重打击。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相似之处从日本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日本在泡沫形成过程中的宏观经济呈现如下一些特征:依赖外向型经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并且出现了大幅升值;经济高速增长、宽松的货币环境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房地产价格和股指快速上涨。
日本低碳经济政策分析及启示

日本低碳经济政策分析及启示一、日本低碳经济政策目标和基本理念日本是典型的岛国,受其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世界发达国家。
日本能源资源极度短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如不控制对能源的使用、不开发新型能源,日本经济将会受到巨大阻碍。
因此,日本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即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前提下解决能源供供给难题。
1、低碳经济政策目标2007年,日本内阁会议制定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并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这份计划阐述了在未来三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排的措施。
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其中提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 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减少了百分之60到80。
2009年,日本环境省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6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相关就业岗位也将大大增加。
2、基本理念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对建设低碳社会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①实现最低限度碳排放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使产业界、政府、国民等社会所有组成部门都认识到地球环境的不可替代性,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②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鼓励人们从大量消费、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此外,生产部门也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意向进行自我改革;③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二、日本低碳经济政策体系概述1、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大体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从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具体措施几个方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指导(见图1);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金融等工具,以能源技术革新和发展新能源为核心,将加快研发低碳技术和争取国际碳市场主导权作为发展重点,进行低碳经济的实践探索(见图2) 。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

日本东京涩谷站“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概述日本东京涩谷站作为日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不仅是东京都市区域的交通枢纽,更是日本国内外的游客和商务人士的重要出行地。
涩谷站周边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涩谷区的商业中心和时尚之都,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和游客。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地区的交通和商业资源,涩谷区政府和私营企业合作,进行了“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以整合城市发展资源,优化交通和商业环境。
本文将围绕此开发实践经验及其启示进行概述。
1. 实践经验1.1 各方合作共赢涩谷站周边的“站城一体”开发实践是政府、私营企业和当地居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政府部门为此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为私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机会。
私营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经营优势,积极参与开发建设,提高了周边商业和交通设施的品质和水平。
当地居民也积极配合,支持开发实践,共同推动了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1.2 交通商业一体化1.3 创新科技应用在“站城一体”开发实践中,涩谷区政府和私营企业还充分运用了创新科技,提升了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在交通方面,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提高了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在商业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商业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购物体验。
创新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城市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启示2.1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2.2 整合城市资源促进发展“站城一体”开发实践还启示我们,要充分整合城市的发展资源,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和开发过程中,要统筹规划交通、商业、居住等多个方面,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推动城市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效益。
私营企业也要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资源,推动城市的多元发展。
2.3 加强创新科技应用推动城市智能化发展创新科技的应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综合交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在结合我国综合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日本相关经验进行借鉴性分析,为提出一套包括机制建设、政策法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在内的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障碍的综合解决策略提供依据。
正文:与我国部分地区相似,日本土地、能源、资源短缺,人口密集。
但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努力,克服阻力,建立起了十分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速公路、新干线、城市电车(即电气化火车)和地铁,加上空中和水上交通,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十分发达。
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发展,此过程中要想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日本交通发展特点1.管理政策及相关法规的构筑有别于我国按运输方式从中央到各方政府分别设立若干交通主管部门,分别对各种运输方式实行条条管理的管理模式.而日本综合交通规划的制定则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借助法律、法规确保交通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
日本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历经多次变革,总的变革趋势体现了由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向集中统一和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的改革取向。
目前,日本交通运输实行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管理体制,从总体上加强对全国交通运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有着鲜明的特征即:a中央层面组织规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广。
b对不同运输方式实施统一管理,注重相互协调。
c地方管理权限在逐渐变大,逐渐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同时,日本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竞争增强活力、提高效率,是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和高效运行的原动力。
因此,日本政府始终把开放、统一的市场体制建设置于重要地位,通过市场增强运输企业的活力,提高运输效率,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高效运行。
在培育和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平衡发;机构重叠、人员膨胀、人浮于事,管理成本过大;综合运输优势难以发挥,联合运输难以组织,规模经济难以实现等问题。
同时,日本尤其重视建立完善的交通法律、法规体系。
近50年来,日本颁布了包括:《道路运输法》、《海上运输法》、《日本国有铁路法》、《港湾法》、《航空法》、《仓库业法》、《交通安全法》、《道路整备紧急措置法》、《有关交通安全紧急措置法》等一系列交通法力法规。
另外,在《防止不公正竞争法》、《禁止垄断法》、《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防止中小企业倒闭共济法》、《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经济法中,也对交通运输部门作了特别规定。
2. 道路通行效率的提高日本人口居住密度仅次于孟加拉国,居世界第二。
但与北京常常大范围长时间的堵车相比,日本的城市交通明显井然有序,鲜有堵车现象。
日本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科技发展,而发达的科学技术在解决交通问题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I T S ( 公共交通系统)尤为发达。
日本于 1 9 9 4年成立的“日本道路、交通、车辆智能推进协会”先后为日本智能化交通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1996年制定的《日本 I T S ( 公共交通系统) 框架体系》对 Ft交通车辆导航系统、自动收费系统、安全驾驶系统、交通组织优化系统、公共交通信息系统、行人辅助系统等在内的9个系统的建设做了详细的规划。
目前新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在日本实现全国联网,这些系统已经在日本交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设有交通控制中心,实现了对所有道路交叉路口的监控和信息自动处理,使道路管理者和使用者方便地获得所需的交通信息,帮助驾驶员选择行动路线,疏散交通流量,避免交通堵塞,将整个交通状况向理想的状态引导,使交通更加顺畅和安全。
3.绿色交通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交通污染治理不到位所带来的环境为问题不断凸显。
相较之下日本在环境保护及对污染治理方面成效显著。
日本环境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ransport,简称“EST战略”)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小汽车使用、清洁燃油、交通需求管理和发展非机动车交通等。
日本以环境可持续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出了有别于欧美国家的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体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日本正是以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为指导建立了适合自身特点的以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和出租车为辅,鼓励发展自行车、步行的综合城市交通系统。
东京的城市结构与北京类似,城市形态也是“单中心+ 环线”发展模式。
由于城市中心区功能高度集中,东京曾经严重的交通拥堵迫使政府不得不斥以巨资加以解决。
现在,东京的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费用低廉、准点快捷,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在东京23个区中,公共交通承担着75.7%(2006年)的出行,为世界之最。
其中在城市中心区,90%以上的客运量由轨道交通承担。
另外,在日本都市区内和区间的公共交通系统中,地铁系统和地面铁路系统(Japan Railway,国家铁路)的规格标准统一,多条线路实现了两系统之间的便捷换乘,既极大的方便了乘客的换乘,又缓解了系统换乘端的拥堵,同时又保护了城市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区中,能够直接换乘的轨道交通线路分别占75%、37.5%和33.3%,真正实现了一体化。
(2)合理使用小汽车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价格相对便宜。
日本在合理使用小汽车方面主要依靠征收高额税费政策。
如在日本养车需要交纳的税目较多,目前主要有消费税、汽车取得税、汽车重量税、轻型汽车税、燃油税、柴油交易税和石油天然气税等9个税目,其中的大部分费用需要由消费者自己承担。
汽车税收也是目前日本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在2005年度的财政预算中汽车消费者负担税金的总额已达到国家税收总额的11.3%,为9.11万亿日元。
在日本,如果私人想购买汽车,必须先持有停车位合同,一般每个停车位的价格都极高。
同时,公共停车场的停车费也非常高,一般每月2万~4万日元。
因此,大多私家车每年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自家休眠,所以尽管东京平均约两个人就有一辆汽车,但是却很少有交通拥堵的现象,这与日本停车位的高费用密不可分,同样由此也大大减少了因小汽车交通而导致的环境污染。
(3)推广先进的车辆技术日本大约在30年前就制定并开始实施清洁能源车辆计划。
2001年日本通商产业省对1997年的计划做了扩充,增加了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车、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及液化石油气汽车的推广计划,并提出了2010年远景目标:至2010年,纯电动车、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将分别占清洁能源车辆的3%、61%、29%和7%。
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日本为了实现2008年到2012年的CO2减排目标,已经将混合电动车考虑在内。
4.人性化交通人性化交通是日本交通的一大鲜明特征。
日本将建设更加方便舒适的交通作为日本近些年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
在交通设施的设置等各个方面无一不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
日本是最早倡导在道路交通中保护包括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国家之一,因此日本国内城市道路上,随处可见保护行人过街、自行车安全通行的特殊设施。
无论是在国家制定的交通法律中,还是在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线和交通标志的设置方面,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护。
在日本,行人出行不仅方便快捷还十分舒适和安心。
二、日本经验对我国家交通发展的启示1.交通运输要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引导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有效提高了交通基础设施的能力和服务质量,大大缓解了长期以来供给能力不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但在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关系方面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交通运输市场化方面,目前有两种倾向或认识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泛市场主义,即认为市场是万能的,通过市场就可以解决交通供给方面的所有问题。
在这种认识主导下容易产生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把本应国家经营管理的很大一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完全推向了市场,市场化融资比重过大。
这主要表现在收费公路建设方面,从表1可知,日本收费公路比重不足1%,而我国高达5.5%,如果不考虑农村公路因素,比例更高达9.5%。
二是垄断主义,这在铁路运输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前者不可避免地造成行业自身受损,服务水平降低,后者则导致行业发展乏力,竞争能力和服务意识缺失。
这两种倾向都是市场发育不完善、政府管制不到位和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的表现。
总体而言,我国交通发展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政策引导相结合,积极加强交通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铁路政企分开,以“维护公平”的市场管理理念,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服务水平。
2.增加路网密度.疏导交通压力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大院式的空间格局对当前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每个单位所占面积较大,导致道路之间的间隔较大。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街区面积较大的现象。
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路网的密度,降低了交通的通达性。
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中,应借鉴日本的经验。
适当缩小街区面积,增加路网密度,可以有效地分流主干道的交通压力。
增加各个道路之间的通达性。
另外,老城区中一些比较狭窄的道路,可以设置为单行道.也能有效地疏导交通。
3.大力发展快速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快速便捷的特点.能够满足现代居民快节奏和远距离的出行需求。
但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才刚刚起步,目前仍然不超过10个城市建有地下铁。
轨道交通不发达或没有轨道交通的分流.致使路面交通异常拥堵,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目前已经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
因此,在城市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应积极进行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推动站点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和综合调整,结合轨道站点进行的公交枢纽和商业设施布局等规划.推动轨道建设尽快形成效益规模[5]。
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城市连绵成片的都市圈地区.应积极规划建设快速轨道交通,打通城际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推动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4.以人为本,满足国民多样化需求交通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加人人本关怀的理念.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目前来看,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公交线路设计、运输工具、道路设计上都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广大居民的多种需求,公交线路的设计尽量和轨道交通的换乘地相一致,方便居民对各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