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摘要: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规律中进行,这个规律体现在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中。

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分析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解读其中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们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和谐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内涵老子创立了著名的“道”的理论,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是无为的。

他告诉人们要“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那里,“道”是统摄万物的本原。

道既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

正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老子认为整个生态世界是联系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

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 “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

道使生态系统自然趋向平衡。

老子的道包含着和谐观,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的道论,讲了许多的辩证法思想,提出辩证法的“和谐规律”。

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矛盾,诸如,福与祸,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与丑,善与恶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

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早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

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①设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服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

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过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

《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能风调雨顺, 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和谐社会之“和谐”(一)“和谐”的渊源“和谐”有以下几个意思:和睦协调;使和睦和协调;配合的匀称、适当、协调;和好相处等。

汉代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在先秦时期“和”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例如烹饪中需要酸甜苦辣咸的搭配才可口,音乐中也需要宫商角徵羽的共鸣才能悦耳。

《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同”两者进行了比较。

可以看出“和谐”不仅包含同一性的成分,更是在认识并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达到按规律办事,使全社会达到一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有序又繁荣的状态。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及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为”超越了机械的教条式的计划规划并达到了资源最佳配置的最优状态。

通过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进而才能“无不为”才有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状态。

二、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与和谐社会相得益彰(一)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道家思想早期以老、庄的虚静、无为、贵柔精神为基础同时主张和而不同,顺应天性,相互补充,这些思想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对于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家政治思想简单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点: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从政治领导者的顶层设计的方向上奠定了政治的总体色彩,劝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主张统治者作为表率的少私寡欲,不过多地区干扰人民的经济生产生活,国家上下和谐安宁相安无事,从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人民各安其道各谋其事。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从社会民俗风气风土人情的角度,提倡朴素殷实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良好风气教化之下使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中不标榜提倡那些精美奇巧的难得之物,各种投机取巧的炒作哄抬价格的情况也会减少,预备着投机取巧的盗贼隐患也会减少。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道家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道家文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核心理念的感悟。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类应当顺应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顺应道。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道家文化的智慧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几个方面智慧的感悟。

1. 生活智慧道家文化倡导“清静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道家文化,让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修身智慧道家文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修身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内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 处世智慧道家文化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顺应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宽容、谦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这一智慧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和“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强调顺应自然
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尊重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的运转规律。

道家强调“随顺天地之力,安命而行”,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对社会的观念体现在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在道家看来,秩序是社
会生存的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石。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倡导“无为而治”,同时也主张“有为无为”,即通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塑造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修身养性,遵循道德规范,做到“知天地心人”。

只有通过自律、自德、自省,才能够达到“知天地心人”的境界,才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道德伦理,才能够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尊
重自然;同时也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修身养性,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以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百姓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健康:道家注重饮食健康,提倡素食、少食等健康饮食习惯。

这种饮食习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

2.环境保护:道家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
和谐共处。

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3.社会和谐:道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诚信、仁义等
美德。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艺术审美:道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
国的山水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总之,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二、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谐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个性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道家思想无疑也会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许多借鉴。

第一,毫无疑问,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人,社会和谐首先是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和谐。

造就和谐的人的个性,就要尊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人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现今社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张扬个性也成为一种趋势,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要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既要尊重个体之问的个性差异,又要肯定和注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其次,要树立一种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观念,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个性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就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其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和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

尽管“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效法自然”。

道教从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证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

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

”“俭”即俭朴节约。

有道是以“俭”为宝,心“俭”不奢,以“俭”养德,心不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

”老子的“上善若水”,将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怀,希望人们能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大;像水那样随处而安、清静自守;像水那样能施予万物,仁爱有加;像水那样能通融万物,从而健全人的自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道教继承了道家崇水、崇柔、崇俭、就下的优良品质。

道教经典《无能子》对此就有很明确的论述,它指出,“夫水之性,壑之则澄,决之则流,升之云则雨,沉之土则润,为江海而不务其大,在坎穴而不耻其小,分百川而不疲,利万物而不辞,至柔者也。

”道家道教思想引导人们追寻和遵循的不是直线型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路径,而是一条以自我控制为机制的间接、迂回的途径,这对我们积极调适因现实利益纷争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和身心不和谐,最终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吸收道家道教“和”文化的智慧,遵循顾全大局、疏导为主、互相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成果与改革代价共同承受的原则,努力寻求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葛洪.抱朴子内篇[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2] 佚名.西升经[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3] 黎翔凤.管子校注·禁藏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15.
[4] 黎翔凤.管子校注·国蓄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74.
[5] 老子[M].
[6] 庄子[M].
[7] 吕氏春秋[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