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
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秦地。
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
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正),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
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
关尹著书立说,发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
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物,不存主观偏见。
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方向发展,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贵清”,而“清”与水的性质有关。
有学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战国前期。
长期居住在“郑圃”(今河南中牟县西),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
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道术,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引言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
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
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内容与内涵“自然”本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战国中期以后使用渐多。
“自然”一词的最初意义不是指自然界,其本意就是“自己如此”,“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其运动发展没有原因可言,也没有外力干预作用。
道家讲自然,并不是排斥一切人为,而是主要指人类应按自然原则做事。
老子所讲的自然恰恰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人类行为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提倡自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提出一种方向和理想,而不是提倡“不做事”。
老子之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状态,不是与“人类”或“人为”相对的概念,而是与勉强、紧张、压迫、冲突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值得追求、向往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价值。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自然无为的精义,无为是构造自然和谐完美状态,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良好品质,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在无为的状态下成为和谐的整体。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自然。
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
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
道家思想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却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因此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发展出自然主义。
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
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辨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大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概括:《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老庄与道家略说

•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人君南面 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 易之嗛嗛, 一谦而四益, 此其所长也。及 放者为之, 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 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 5.填写实验报告 • 学生将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填写在实验报告表(表12-1)
中,在下课时统一由组长交给指导教师.
上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1.实验目的和要求 • 根据岩浆岩的定义来理解本类岩石的特点;从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
构造、矿物成分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 2.实验前准备 • (1)通知学生复习岩浆作用和岩浆岩;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 (2)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准备实验用实验工具(放大镜、小刀)及下列
• (3)观察岩浆岩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①岩石的颜色是一个综合色调,如辉长岩属暗色,近似于灰绿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②利用岩浆岩矿物共生和不相容的关系,可以帮助认识岩石的大类.橄 榄岩中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可以共生,辉石与富钙的斜长石、角 闪石共生,超基性岩中不会出现石英,如果岩石中大量出现石英而且与 正长石、云母等矿物共生时应当为酸性岩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道家简述
• 第四,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 虽然提倡兼容百家, 但都是以道家 为主,融会贯通而成, 而在道教那里, 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 ” “以儒为主解道”, 甚至“以佛为主解道”, 传统民间信仰的意 味很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第14页/共14页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第11页/共14页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
第10页/共14页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第1页/共14页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2页/共14页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4页/共14页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令宵红绢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 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第9页/共14页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 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 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 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 等。
第12页/共14页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 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 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 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 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 荒唐,到头来,都只为他人作嫁衣第裳5页!/共14页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 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 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 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页/共14页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第6页/共14页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辩,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7页/共14页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
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定。
第8页/共14页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 周。汉族,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 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 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 裔,后因乱至宋国蒙,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 为“老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