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庄与道家文化
第03讲中国哲学[二]:老庄与道家..
![第03讲中国哲学[二]:老庄与道家..](https://img.taocdn.com/s3/m/8a5172c6ad51f01dc281f152.png)
3.2.3.3修养工夫
虚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 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6) 损的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 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 守柔。“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 常。”(42)“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 处下,柔弱处上。”(76) 自由生命的存在特性与状态 不争。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 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 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 语?故成全而归之。[2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8]
3.2.3.2对自我的看法
形躯我、认知我、德性我的否定: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 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兮其未央!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兆,若婴儿未孩。 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 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 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情意我”:肯定一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 遇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道家文化

武 当 皇 城
三、自然之道
道法自然 虚静其心 神乎技
1,道法自然
法,效法,以……为法则。 自然,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 和副词;不是指“自然外物”, 而是指“本来如此,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指一种最好的状 态和方式。
《老子》十七章: 悠兮其贵言(宝重其言,不轻 易出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 自然”。
《老子》二十三章: 希言(少说话,不施加政令,行 不言之教)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 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 久,而况于人?
自然与无为
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 状态而说的;无为,常是对人 的活动状况而说的。“自然” 是对天地(道)的写状,“无 为”的观念是对“自然”一词 的写状。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当“道”独立而在时,它是某 种精神、某种神奇的力量,而 当它存在于事物之中时,又成 了支配物质世界和现实事物运 动变化的规律。
逍遥自适的人生观
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 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庄子说: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 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 殉名。”
“至人”超脱于是非、名利、生 死之外,进入“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从而 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逍 遥游。因此,要获得自由,人 们就必须从“有待”进入“无 待”。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 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 “无为”所产生的效果。以 “无为”的态度去“为”,也 就是以“自然”的态度去 “为”,所谓“为而不恃”、 “为而不争” 。
自然之道与推崇个性
崇尚自然,强调人性的自然存在方 式,这必然导向提倡独立人格的保 持,个体价值的实现。 道家抨击 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反对 家、国观念,力促个体摆脱这些观 念对人性自然的束缚。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②黄老道学 黄老之学在汉初发挥了安定社会、恢复经济的明显作
用,在思想领域获得了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 其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发展到了盛极一时的状态,突出地 表现于《淮南子》一书。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 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朝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概论——
老庄与道家思想
2016年11月13日
主要内容
一
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
二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
道家与儒家的对比
五
道家学说的现代意义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 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
“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 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各派对于道的描述存 有一定的差异, 但“道”有几个 基本的特征却是 各派所公认的。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三、道效法自然的品格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曰:道“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
概论——道家文化精髓
四、道是无形的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常名。” 而庄子一方面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 上古而不为先。” 一方面又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产生与背景)
1、原始母系社会的遗风。贵柔、守雌、 水德,用温柔、慈爱的方式统治社会, 由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演化到对生命的 重视和对生命起源的探求。 2、对宇宙时空的形而上思考。陆九渊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那 么,宇宙空间的中心是什么?宇宙时间 的起点又是什么?老子说是“道”。
第三讲老子及道家思想PPT课件

老子及道家思想
1、老庄简介 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
——“道”、朴素辨证法 3、道家价值观 4、道家审美特质 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
一、老庄简介:
1、老子:(前571—?) 李耳,字聃,世称老聃,楚国(安
徽涡阳县)人,与孔子同时略早。孔子曾 问礼于他。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史”, 约50岁左右离开东周去秦国,过函谷关写 下《道德经》。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一)天人合一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 “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3、追求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
“无待”、“无己”
庄子追求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要想获得 真正的自由,必须使自己处于很高的层次。
三、道家价值观
注重天道、自然,轻视人事。追求 出世,独善其身,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 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志, 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 彼取此。 (十五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追求意境的含蓄、朦胧、飘渺
中国艺术举凡绘画、诗词、音乐、讲究的 是一种"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 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 的影响。
《中华文化》第三讲 道家

第三讲道家、道教与中华文化一、“道家”与道家文化1、关于“道家”先秦没有“道家”的说法,第一次提出“道家”这个名称,是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
汉初的道家,汲收了儒、墨、阴阳、名、法诸家的思想,是黄老思想的分支,与老子、庄子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道家的主要思想无疑又来源于老、庄,故后代学术界又称老、庄为道家,并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
不过“道家”虽创始于老子,但却经后代学者的进一步发挥,故道学思想并不完全等于老子思想。
或者说,“道家”与道家文化,指老、庄思想以及由老庄思想衍生的文化体系。
2、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1)、老子老子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楚之苦县(今故城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
在世年代略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礼”的问题。
现传《老子》一书,可能有后人的增补。
从1993年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看,最迟在公元前三百年,该书就已流传。
老子思想的精髓:A、提出“道”的形而上学宇宙观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用“道”表达其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它发展的途径,而这种途径比较抽象,一般人不易理解,于是他就用具体的“道路”来比喻抽象的“途径”,故称之为“道”,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赋予“道”的,是最原初的、先天存在的、最无知无欲的、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自然的东西。
因此,“道”成了宇宙万物的根源。
老子是我国形而上哲学的开创者。
作为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人,只能适应“道”,而不能违背它。
于是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观念,他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即取法天然、本然。
道家文化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令宵红绢帐底卧鸳鸯——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 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 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 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辩,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欲。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 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 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 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 等。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 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 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 荒唐,到头来,都只为他人作嫁衣裳!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定。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 周。汉族,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 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 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 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 为“老庄哲学”,
第三讲 老庄与道家文化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 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 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 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