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思想
关于庄子的生平详细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间。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生平并不显赫,他一生几乎都在做地方漆园吏的小官,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他追求自由与道的精神,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他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
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
庄子认为,要达到真正的自由,必须消除一切差别和界限,使心灵与道合一。
这种思想在他的《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庄子的作品《庄子》共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写,而外篇和杂篇则是他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由庄子的学说演化而来。
这些作品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生平虽然并不显赫,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却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不仅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庄子的作品《庄子》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对后世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

老子和庄子的思想精华展开全文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道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老子、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老庄最著名的观点是“道”和“无为”。
道是规律,德是方式;道家的“道”,是“无为”;“道无为而德有为”,规律本身当然无所作为,方式却不能没有可操作性。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
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
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
只有把这些统统废除、抛弃,人类才能回到他们理想中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和社会。
这就是老庄的主张: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道家之所以叫做道家的原因。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也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反过来表述观点。
这样一种“反向思维”,在《老子》一书比比皆是。
比如“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
也就是说,明白就像隐晦,前进就像倒退,高尚就像卑下,洁白就像污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是“以没有追求为追求”,“以没有动作为动作”,“以没有成就感为成就感”。
这也就是虚、静、淡。
“为无为”就是虚,“事无事”就是静,“味无味”就是淡。
淡就没感觉,静就不折腾,虚就不存欲望。
相反,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
老子和庄子将知识智慧和仁义道德放在一起,来加以反对。
《老子·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段话,可谓“三绝三弃”。
在老庄看来,只有把儒墨两家视为宝贝的东西都消灭得干干净净,天下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
比方说,虚伪。
庄子反对仁义的又一个原因,是认为违背人性。
在道家看来,人的本性是天然的,也是自然的。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思想主张及著作有哪些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扩展资料
庄子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庄子的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老庄核心思想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老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和庄子是老子和庄子的同名(类似孔孟),也指老学和庄子的通称。
而是指老庄道家。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道”。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扩展资料
主要思想详细介绍:
道枢说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道家认为为人处事应取道枢之理,将大道比为圆的圆心,像是转动着的车轮的车轴,所有阴阳的道理像车的辐条一样,与车轴相连;因此所有的车条都有道理,是轮流沉重的,那就该阴则阴,该阳则阳,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自然人”与“社会人”
庄子用大鹏和蜩、学鸠的比喻来说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别。
“自然人”,就是肯定人性、解放人性、反对任何对人性的束缚。
按马克思主义观点:“自然人”就是没有受社会异化的人。
而“社会人”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说”,即每个人都要学会克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淡泊名利、旷达超脱、清心寡欲,以及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性本真的观点,都有利于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思想境界的提升。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理念在中国哲学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各种不同的学派纷纷涌现。
其中,道家思想作为独树一帜的哲学流派,在这个时期展现出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哲学核心。
###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代表人物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老庄思想,后经过庄子、列子等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老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提倡“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庄子通过《庄子》等著作深化了这一思想,强调世界的相对性和人生的虚无缥缈,主张“道”是自由自在的存在。
###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
在《道德经》中,庄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强调道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是宇宙中的至高原则。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无为而治的境界。
他们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应对世界,相信顺势而为、不逆自然是达到内心平和的关键。
### 道家思想与儒家、墨家的对比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等其他学派也在积极探讨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但与道家不尽相同。
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社会秩序,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主张通过教化来实现治理,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
墨家则着重强调爱与利,主张兼爱、非攻、节用三者并重,提倡消除战争和斗争,实现和平和谐。
### 道家思想的影响与传承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与儒家、佛家一起被誉为“三教并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和文化人的思想与行为,启发了许多人探讨生命、世界、人性等深刻问题。
###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哲学界,也对后世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在这里,故意用相形、相倾、相 和等等利于形象描述其主体长短、高下、 音声等等的形容语词,来代替并丰富“相 因”这一范畴。以此说明“有无”、“难 易”等等对立的两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 方以智认为,“所谓相反相因者,相救相 胜而相成也” 。在这里,“相救相胜”强 调的是事物两端能够相互补救或克制,但 其目的和结果都是互相成就对方,我们也 常把这种关系称为“相反相成”。
中国哲人对同一性第三态(相互即是) 的认识,最早也可追溯至老子,尽管他的 表述方式很诗意,也很委婉,但其所蕴含 的意思却很明显。他提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第 二十章)
在老子看来,在混沌不分的纯朴时代, 人们根本不知有美与恶、善与不善这些价 值观念,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之时,天下就会纷争四起,不再太平,这 事本身就是恶和不善的,所以说善与恶并 没多大区别,甚至可以说善就是恶,恶就 是善。正因如此,他主张:
前面老子谈宇宙创成,所谈的便是 “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这里庄子从 “未始夫未始”开始,然后“俄而有无 矣”“有谓矣”,正如同老子的从“生一” 之“道”开始,然后是“道生一”。至于 “秋毫”“泰山”、“殇子”“彭祖”之 喻,则相当于老子的“一生二”,绝对的 一生成诸多相对的二。
三、有无相生(对立同一)
(二)谈“玄”
“玄”字在中文里至少有三层意思:遥 远、黑色;奥妙、微妙;宇宙本原。历代 学者们是这样解释的:遥远的东西看过去 总是黑色的,似乎很微妙;离我们很遥远 的宇宙开始的情形,大概也是这样。至于 为什么会把这些意思都加在“玄”字上, “玄”字和这些含义有什么必然关系,谁 也无法说清楚。
郭沫若有一个解释。他说“玄”字 的甲骨文原形,是钻头和旋转的动作。 人旋转则头昏眼黑,所以“玄”有黑色 的意思。一般说来,从字的原形解释字 义,是有效的办法。可惜钻头与宇宙本 原没有关系,我们不能想象宇宙是钻出 来的。 所以,中国学者们对“玄”范畴, 一直没有一个妥当的解释。
这种造字的办法,现在中国人还在用, 广东人说“没有”叫mao,写成字是“冇”, 也是“有”字的一半。这是一种无。先有 后没有的无。 我们称之为亡——有而后无。
2、無——似无实有 随着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还有一种无。 它是那样一些东西,你相信它确实存在, 但是看不见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譬 如神鬼、病魔、动植物生长和天体运行的 规律,等等。这是一种“实有而似无”的 无。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对立同一性,它主 要表现为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两个方面。 然而,在中外历史上谈辩证法者,似乎不 仅于此,他们还涉及到第三种形态,此态 或可谓之曰“相互即是”。
对此三态的认识,在中国辩证法史上 先后有老子和方以智两个代表人物。《老 子》在第二章谈道之动时说:“天下皆知 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 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知道,辩证大师老子通常是用 “则”字来表述对立面的转化的,他说: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 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 既然矛盾的双方必然会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那么圣人的行为方式便是“不争” 和“无为”:
•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 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 之。(《老子》第二十二章)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 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 二章)
对于“无”,大家以为很简单,但它 的内容却很丰富;对于“玄”,大家以为 很难懂,却可用一句话便说清楚了。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范畴。 (一)说“无” 1、亡——有而后无
在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开始出现 的“无”字,写作或 ,它是从“有 ” 字来的,是 的一半,读mo;到后来的宋 体字中,定为“亡”。意思是,本来有的 东西,现在没有了。
对同一性这三种形态的认识,在中国 辩证法史上,哲人多少都有所涉及,但只 有老子和方以智才使它们有了系统的表述 和论证,可以说他们天才地猜测到了对立 同一性的现代形态,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 一大贡献。
四、说无谈玄
无和玄是中国哲学的两个神秘范畴。哲 学范畴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因为它所概括的 对象极其广泛。任何一个概念,其概括的范 围越大,其内容就越少,越不带有感性成份; 也就是说,越抽象。所以哲学范畴不像别的 科学术语那样容易把握。
要用象形的图画 来表示这种无, 本来是很困难的。 但是古人很聪明, 他们用了一个字。 这是一个人在跳 舞。
跳舞本来不是什么娱乐,而是古人的 祈祷动作,直到现在,许多少数民族还是 这样。古人用跳舞来向那些看不见的神灵 祈祷,他们就用跳舞的图形来代表那些神 灵,那些确实存在但是看不见的无,也就 是现在汉字中的“無”字。
圣人为什么不争?因为“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 章)。为什么要处无为之事?因为“天下 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老子》 第二十九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一切事物的发 展都会向对立面转化,众人有为,结果反 而无为;圣人无为,结果倒是无不为。
当老子用“则”字来强调物极则反的趋 势时,时时带着惋惜的感叹,有点提醒世 人消极退守就此止步的意思。方以智的 “冬而夏、夏而冬”的“而”字则不然, 它突出了转化的自然性,有强调其自然而 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意味。
•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公元前286),战 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又 说安徽蒙城)人。名周,字子休(史记中 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与梁惠王、 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大体同时期,死时 享年84岁。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庄子生平 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 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 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
如果把这种 漩涡的视觉 用符号固定 下来,其侧 视的图形便 是:
• 俯视的图形便演变为后来的太极图。
道家老庄思想
• • • • • 一、老庄生平 二、三生万物 三、有无相生 四、说无谈玄 五、相对主义
一、老庄生平
• 1、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 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古时“老”和“李”同音;“聃” 和“耳”同义)。苦县历乡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曾做过 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 为教祖,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
总之一句话,宇宙间的万物,都是阴 阳之冲和,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或者简单 一点说,万物都是一个“三”,世界本是 三分的;此之谓三生万物。 老子的三分思想,在他那通灵剔透的 传人庄子手里,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和发挥。 例如《齐物论》中谈到从无到有的宇宙创 成论处,庄子曾这样写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 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 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 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无适焉,因是已!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 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 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 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 五十六章)
在这里,“若”包含了既是又不是的 意思,譬如说“明道若昧”,它指大道原 来是明如皓月的,但众人却视而不见,在 这个意义上明就是昧;但明毕竟不是昧, 只是被众人认为是昧,所以说是“若”。 另外,“大方无隅”、“知者不言”一类 的提法,可以换成“大方若圆”和“大智 若愚”等等。总之,在老子这里,“若” 已经包含着“相互即是”的意思,但它并 不明确,而且还隐含着另一层“不是”的 含义。
但是,任何一个哲学范畴,都不是凭 空出现的,它有自己语义学上的根据,有 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在生活中还 有自己的原型。一旦找到它的原型,最难 理解的范畴,也会变得非常清楚明白。
中国哲学中的许多范畴,都很难理解, 很难用不同的语言来翻译。譬如“天”、 “道”、“气”、“理”,等等,中国学 者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的含义,但无法翻 译成相应的外国文字。还有一些范畴,譬 如“无”和“玄”,在中国学者中,理解 就不相同,当然翻译出来便更难。
这个意义怎样表现呢?印度人用的是 ○。○字中间是空的,可惜四周不能空; 因此它还不足以表示绝对的无。古代中国 人想出一个办法,用了一个“无”字。
无是从“天”字变来的,因为古代中 国人相信,天的西北是空的,太阳走到那 里就掉下去;所以把“天”字的西北角弯 曲一下,表示这儿的空,正是所要表明的 那种绝对的无。
也有人说,无字从“元”字来。“元” 是开始的意思,把元字的一笔向上伸一伸, 表示在开始以前,就成了“无”。
这三个无字,内涵很不一样。有的哲 学家所说的无,是第二个意思,譬如《老 子》;有的哲学所说的无,是第三个意思, 譬如《易经》。中国学者在三十年前曾经 为老子哲学争论不休,很大一个原因就是 大家并不知道无字还有三种意义。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 后等等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存在的, 失去了对方自己也无法独存。譬如,没有 了难,便无所谓易;离开了高,也不存在 下;如此等等。也就是说,万物都不可能 自我满足、自我完成,一切都是相对于对 方始得完成,故相反正所以相成。方以智 《东西均》则将这一思想明确为“相反相 因”,他认为,凡两端是相反着的,同时 也是相因着的,故有“相反者相因”。
这样的祈祷活动,慢慢成了一些专家的 职业,他们叫做巫。“巫”字也就是“無” 字。至于跳舞动作本身,当然也写成 “無”。于是一个無,就有三个意思:舞 蹈的对象──神灵,舞蹈的人──巫,舞蹈的 动作──舞。这三个字,本来只是一个字, 发同样的音,后来才写成三个字,发三个 音,来表示更复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