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民俗的基本特征范文

民俗的基本特征范文民俗是指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习俗。
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所形成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礼仪的总称。
民俗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多样性:民俗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民俗习惯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民族群体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继承性:民俗是代代相传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在社会中传播。
父母把自己对民俗的理解和实践传给子女,子女再传给后代。
这种继承性使得民俗能够在社会中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4.情感性:民俗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来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节日时亲人团聚、相互送礼、互相祝福,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和关怀。
民俗通过寄托情感,使得人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5.物质性:民俗活动常常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准备和物质表现。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年货,布置家庭和街道的环境,制作特色食物等。
这些物质的准备和展示是民俗的一部分,它们既是民俗的衍生物,也是人们展示自己文化认同的方式。
6.历史性: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与人们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等密切相关。
民俗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沉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和传承。
7.高度社会化: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
民俗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它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民俗是一种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社会性、情感性、物质性、历史性和高度社会化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它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各种行为方式、礼仪规范和习俗传统,通过它人们能够表达情感、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文化,展示自己对家庭、社区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研究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象。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民俗研究活动。
现将本次研究总结如下。
二、研究背景1.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价值。
研究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俗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传承断层、民俗活动形式单一、民俗文化内涵流失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期刊、网络资料,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现状等。
2. 实地考察法:走进民俗村落、社区,观察民俗活动,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访谈法:与民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4. 比较研究法: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异同,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研究内容1. 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源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
研究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
2. 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等特点。
研究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有助于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
3.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
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探索民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4.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有助于传承民俗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研究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研究结论1.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民俗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传承性。
民俗是代代相传的,它
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先人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比如,中国
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
代代相传,传承不衰。
其次,民俗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民俗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比如,江南水乡的龙
船赛、北方冰雪节的冰灯表演等,都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
此外,民俗还具有群众性。
民俗活动往往是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它们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集体行为,体现了人们的共
同意识和文化认同。
比如,走亲访友、包饺子、放孔明灯等民俗活
动都是群众性的,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和情谊。
此外,民俗还具有多样性。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
期的民俗活动各具特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比如,不同
民族的婚礼习俗、丧葬仪式、节日庆典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情和
风采。
最后,民俗还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民俗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传承性、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以及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民俗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浅谈我国民俗旅游的优势和弊端

四合院,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作坊 以 及河南开封的 宋代鄙城;大漠丝路 隋怀”着重介绍丝绸之路沿 “ : 途省 、 、 市 自治区所特有的民族和民俗风情 ;西南 “ 民族风情”推出的是西藏、 : 广西、 贵州 、 云南 、 四川 等地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活情景 ;中国最南部的广 东、 海南 、 福建省以“ 南国风景窗” 为题 , 介绍南方 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此外上海 、 江苏、 浙 江和安徽等省市也将推出古都 、 运河 、 园林集锦等
l民俗 和 民俗旅 游 1 民俗及其分类 . 1
1 .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在发展 .1 1 过程中由民间创造的, 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 , 为 人们共 同传承的物质文化生活 ,包括各种物质生 产、 、 饮食 居住、 、 、 迁徙 岁时 婚丧礼仪以及工艺 、 农 业、 贸易、 行业、 游艺等习俗。它依靠 习惯势力 、 传 习力量和心理信仰约束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的表 现。 1 2我国民俗学界通常将 民俗分为以下五 . 1 类: 生产习俗 : 主要包括渔猎 、 农耕业 、 畜牧业 、 手 工业 、 建筑业 、 商业等 ; 生活习俗: 主要包括衣、 、 食 住、 医、 、 、 、 、 、 、 行、 用 语言 产育 婚姻 丧葬 寿诞 礼仪、 节 日等; 文化习俗 : 主要包括民间口头文学 、 美术、 舞蹈 、 音乐、 游艺、 竞技等; 组织制度 : 主要包括村 落、 家庭、 社团的组织制度 、 姓氏等; 信仰和迷信 : 主 要包括图腾崇拜 、 神灵信仰 、 、 诅咒 禁忌 、 、 预兆 占 等。 1 2民俗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民俗旅游是指人 们离开 常住地 ,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 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34 ̄ 游 ,它以—个国家或 ck _ 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 和形式上具有鲜明、 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口 。个 性鲜明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丰富 而独特的少数 民族文化是许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 基础而民俗是民间相沿积久 、 长期传承的' 并表现 在人们行为上、 心理上、 口头上的“ 物化”“ 、活化” 的 文化是 一定地域 ^ . 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 照。民俗旅游满足了游客“ 、 、 求新 求异 求乐、 求知” 的心理需求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 容之一。目前 , 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 民俗 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因此, 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 2我国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 中 国地域 辽 阔 , 众 多 , 在 汉代 就 有 “ 民族 早 千 里不 同风 , 里不 同俗 ” 百 的说法 , 民俗风 情。中国 即 由5 6个民族组成 , 每个民族都有 自己悠久的历史 文化和独特的风俗, 这些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为 中国开发民俗风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我 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是 自己的重要社会财 富, 也是全世界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 特殊的自然环境 , 复杂 的民 族成分, 曲折的发展历史 , 其旅游资源 自 成一 体。 2 民 . 俗旅游内容丰富。我国民俗旅游包括 1 “ 北方风情卷”游客可以到满族 、 鲜族 、 : 朝 蒙古族 居住 的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内蒙古 自治区 走访民居 ,观赏少数民族风情 ;中原民俗画廊” “ : 以山东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西 、 南等 中原地区 L 河 “ 颇具特色的民俗景观为主 ,在这里可以看到北京
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

尔雅-民俗资源与旅游-标准答案1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B、社会•C、民俗•D、政治2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B、政治性•C、地域性•D、民族性3 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
我的答案:×4 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我的答案:√1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B、1900年•C、1895年•D、1890年2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B、社会政治•C、自然界•D、人类社会生活3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4 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我的答案:×1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B、传统娱乐•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D、传统建筑2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B、乡间民居•C、建筑风格•D、自然风光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B、四合院•C、大院•D、石塔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1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B、脑力劳动•C、体力劳动•D、智慧的表现2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B、知识•C、社会•D、选项A和选项B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B、能量•C、信息•D、以上答案都正确4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
我的答案:Х5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我的答案:√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B、民间故事•C、民俗风葬•D、封建迷信2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B、自然资源•C、资本•D、以上答案都正确3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领悟民俗(民俗基础知识、节日风俗、人生风俗)

领悟民俗(民俗基础知识、节日风俗、人生风俗)一、单项选择题1.民俗的( B )不排除个人因素,及个人的创造,但民俗一旦经形成,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A.扩布性B.集体性C.稳定性D.规范性2.( C )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A.传承性B.变异性C.稳定性D.集体性3.民俗的( B )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A.变异性B.传承性C.类型性D.规范性4.( C )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A.稳定性B.规范性C.变异性D.传承性5.民俗的( B )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A.扩布性B.集体性C.稳定性D.规范性6.民俗的( A )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A.类型性B.集体性C.传承性D.规范性7.民俗的( D )是指对社会所有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A.扩布性B.集体性C.稳定性D.规范性8民俗的( A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A.教化功能B.规范功能C.娱乐功能D.维系功能9.民俗的( B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A.教化功能B.规范功能C.娱乐功能D.维系功能10.民俗的( C )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心理产生愉快的调剂作用A.教化功能B.规范功能C.娱乐功能D.维系功能11.民俗是( A )唯一的行为规范A.远古社会B.现代社会C.城市D.学校12.民俗的( D )是指民俗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A.教化功能B.规范功能C.娱乐功能D.维系功能13.( A )是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式性的民俗事象,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14.( B )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15.( C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16.( D )是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17.礼仪的基本形式物质水平,历史传统( B )民族辽阔众多因素影响A.行为规范B.文化心态C.道德标准D.出世准则18.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 B )之称A.历史悠久B.礼仪之邦C.古老D.文明19.恋爱一般由相识、约会、( B )、热衷和求婚五个阶段组成A.相识B.求爱C.相遇D.相求20.礼仪民族包括人生礼俗和( B )A.国家礼俗B.节日礼俗C.民族礼俗D.诞生礼俗21.婚礼在中国原为( B )属于传统文化精粹之一A.婚姻B.昏礼C.嫁娶D.迎亲21.恋爱的最后一关是( B )A.结婚B.求婚C.热恋D.求爱22.吊唁的礼仪有祭奠送奠敬和( B )等A.送礼金B.慰问C.致敬D.致悼词23.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 B )文化特点造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A.民族特色B.社会状况C.文明礼仪D.交流方式24.壮族的住房有干栏式竹楼和( B )两种A.草房B.平房C.楼房D.木房25.满族最隆重的礼节是( B )A.握手B.抱见礼C.问候D.微笑26.传统朝鲜族房屋最大的特点之一是( B )A.干净 .B.炕大C.温馨D.豪华27.法国尼斯狂欢节也是世界著名的狂欢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举行( B )A.1月底至2月底B.2月底至3月上旬C.3月底至4月上旬D.4月底至5月上旬28.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B )A.设有堂屋B.聚族而居C.设有神灵D.没有照壁29.我国传统节日的萌芽是( B )A.上古B.先秦时期C.汉代D.东汉30.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B )A.避瘟B.纪念屈原C.驱邪D.划龙舟3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B )A.自然崇拜B.原始信仰C.灵魂崇拜D.迷信32.下列节日中,具有纪念性的是( B )A.清明节B.端午节C.元宵节D.春节33.下列节日,起源于特殊纪念的是( D )A.元宵节B.春节C.重阳节D.国庆节34.下列习俗中,不属于春节的是( C )A.守岁B.吃饺子C.张灯D.拜年35.“井井有条”这一成语源于( B )A.寒食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七夕节36.寒食节是为了纪念( B )A.屈原B.介子推C.牛郎D.织女37.端午节是( A )A.农历五月初五B.农历五月初六C.农历五月初七D.农历五月初八38.下列属于蒙古族节日的是( B )A.雪顿节B.那达慕C.开斋节D.火把节39.下列故事中,与中秋节无关的是( D )A.嫦娥奔月B.吴刚伐桂C.中秋话月D.后羿射日40.下列习俗中,属于龙船节的是( C )A.摔跤B.送祖C.竞舟D.选美41.母亲节是在每年的( B )A.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B.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C.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D.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42.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 B )的日子A.诞生B.重生C.钉死43.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是( A )A.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B.意大利威尼斯面具节C.法国尼斯狂欢节44.( A )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特色、最受人们重视呃呃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A.春节B.元宵节C.元旦二、多项选择题1.民俗包含( ABCD )等方面A.生产劳动日常生活B.社会组织岁时节日C.民间观念民间文学D.人生礼仪游艺民俗2.民俗的基本特征包括( ABC )A.民俗的集体性、传承性、扩布性B.民俗的稳定性、变异性、类型性C.民俗的规范性、服务性 D.民俗的特有性、智慧性、独有性3.民俗的类型有( ABCD )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4.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 ACD )几个方面A.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B.民俗的文化创造是服务于人们的C.民俗的文化创造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D.民俗的文化能够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5.民俗的社会功能有( BCD )A.服务功能B.教化功能C.规范功能D.娱乐功能6.物质民俗主要包括( ABC )A.生产商贸民俗B.衣食住行民俗 C医药保健民俗 D.创造消费民俗7.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 ACD )的生活文化A.创造B.传统C.传承D.享用8.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 ABD )基础上形成的,只要基础不变,即便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A.政治B.经济C.生活D.社会9.人类社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ABC )的文化千差万别A.各民族B.各地区C.各特性D.各时代10.民俗的教化功能是( ABC )的重要手段之一A.人类保存B.积累C.传承文化成果D.创造11.民俗可以分为( ABCD )A.物质民俗B.社会民俗C.精神民俗D.语言民俗12.礼仪的基本形式受( ABCD )等众多因素影响A.物质水平B.历史传统C.文化心态D.民族习俗13.礼仪民俗包括( AD )A.人生礼俗B.诞生礼俗C.民族礼俗D.节日礼俗14.人们必须经过( ABCDEF )等几大环节A.诞生礼B.生日礼C.成年礼D.葬礼E.寿诞礼F.婚礼15.成年之后,人们对逢十的生日看得很重,特别是( BCD )这几个寿诞A.50B.70C.60D.8016.恋爱一般由( ABCEF )五个阶段组成A.相识B.约会C.热恋D.结婚E.求婚F.求爱17.求爱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ACD )等组成A.当面求爱B.信息求爱C.电话求爱D.写信求爱18.“三书六礼”中的“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大程序分别指( ABCDEF )A.纳彩B.问名C.纳征D.请期E.聘礼F.纳吉G.亲迎19.开面亦称为( ACE )等几方面A.开脸B.绞合C.绞面D.铺席E.绞脸20.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 ABCD )等构成A.献哈达B.递鼻烟壶C.装烟D.请安E.鞠躬礼F.握手礼21.吊唁的礼仪有( ABD )等A.祭奠B.送奠敬C.惦念D.慰问22.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敬人而约定俗成、( ABD )等组成A.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B.处世准则C.内在的修养D.道德标准23.傣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 ABC )多行善事不作恶的良好社会功德和风尚A.尊老爱幼B.和睦相处C.不偷不骗D.坑蒙拐骗24.节日都具有传承性、警示性、庄严性和( ABC )的特点A.稳定性B.纪念性C.娱乐性D.隆重性25.“元宵节”又叫( AC ),是汉族节日中的热闹、最愉快、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A.上元节B.中元节C.灯节D.下元节26.寒食节在( BC )A.冬至后一百天B.冬至后一百零五日C.清明节前一二天D.清明节后一二天27.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 ABCD )等说法A.纪念屈原B.纪念孝女曹娥C.迎“涛神”D.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日28.中秋节与( C ),清明节( D )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A.重阳节B.元宵节C.春节D.端午节29.回族的三大节日是( ACD )A.开斋节B.法图麦节C.古尔邦节D.圣纪节30.清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 B ),二是指( D )A.风俗B.节日C.时序D.节气31.春节民俗有( ABCDE )A.扫尘B.守岁C.贴春联D.放鞭炮E.拜年32.在我国,农历( A )的夜晚称为七夕节,也叫乞丐节或( C )节A.七月初七B.六月初七C.女儿节D.情人节33.中国民间有在中秋( A ),拜月娘,( B ),拜月等习俗,其中以赏月、吃月饼的风俗最为盛行A.走月亮B.赏月C.祭月D.吃月饼34.(B)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行成的( C )族传统节日A.端午节B.重阳节C.汉族D.回族35.西方节日有( ABCDEF )A.情人节B.复活节C.愚人节D.圣诞节E.母亲节F.父亲节三、判断题1.民俗的集体性主要体现在民俗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能找到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
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

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尔雅民俗旅游资源答案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篇一:民俗资源与旅游答案尔雅-民俗资源与旅游-标准答案1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B、社会C、民俗D、政治2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B、政治性C、地域性D、民族性3 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
我的答案:×4 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我的答案:1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B、1900年C、1895年D、1890年2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B、社会政治C、自然界D、人类社会生活3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 4 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我的答案:×1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B、传统娱乐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D、传统建筑2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B、乡间民居C、建筑风格D、自然风光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B、四合院C、大院D、石塔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
我的答案:×1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B、脑力劳动C、体力劳动D、智慧的表现2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B、知识C、社会D、选项A和选项B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B、能量C、信息D、以上答案都正确4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
我的答案:Х5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我的答案: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B、民间故事C、民俗风葬D、封建迷信2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B、自然资源C、资本D、以上答案都正确3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B、生产资料C、人类劳动D、社会生产4 资源的大部分都是现实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
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
俗的鲜活体现。
《汉书·王吉传》记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都是先辈对民俗的
明确指认。
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组织、
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四个部分内容。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
的核心要素。
民俗文化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它涵盖俗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过渡的历程中,必须用科学的现代观念对民俗文化中的所有事
物和现象进行梳理和检验,分辨出哪些是对社会发展前进有益无害的良俗,哪些是防害社
会向前发展的有害无益的陈规陋俗或邪风恶俗,对前者就要积极发扬,把它融入现代化生
活中去,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本国民俗特色的文化财富;对于后者就要毫不吝
惜地摒弃,把它们淘汰出局,变成历史沉渣。
还有许许多多对现代社会发展并没有什么损害,但也没有什么直接积极意义的传统风俗习惯事物,也尽可以经过重整再造进入现代社会,为现代生活所用,适应现代化的多样民俗需求。
传统民俗文化相对说来是一种传统封闭式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它适应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特定环境或特定行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需求。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J.Thoms)首先采用Folklore一词,把民俗学定义为关于民众知识的学问。
由于民俗
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学遂在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地得到承认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
关各类风俗的资料记录和理性认识,悠久而又深厚,而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俗学,却是
在本世纪初叶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产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构成部分。
现在,民俗学的研究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在有的国家已经扩展到民间社会
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的生产惯习、社会组织及制度、行为规范、精神事
象(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等。
在现代社会科学的体系中,民俗学具
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生活里的种种民俗文化现象,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社会性
和集体性的,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风俗;它们大多以类型或模式
的形态存在;它们在时间上具有传承性,空间上具有扩展性。
上述特点使得民俗现象能够
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
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
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即便一些在以后失去原来意义的风俗,往往也能够
以某种变通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
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
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注重实证,要求开展田野实地调查以获得研究的基本依据,包括搜集在民间保存、记忆、变通运用的各种民俗资料,观察和体验民众实际生活。
同时,至少在中国还应结合已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民俗学研究强调对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进行客观描述,也对其形成及演变规律、内外部关系和性质特征等作出解释。
由于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和需要有多种观察角度,因此,亦经常借鉴相关学科的资料、理论和方法。
民俗学尤其和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和文艺学等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