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民俗学 重点 复习

民俗学重点(看图说话、简答、答述、论述)一、民俗:(广义)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之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间:民众之间。
风俗: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狭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化说、传统文化说。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指民俗在生产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A民俗是民众共同创造和传承的。
B集体性不排除个人的因素。
C 在流传中体现集体性,变得复杂和丰满。
2 传承性和扩布性:(时空文化的延续体,主体是人。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延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是民俗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在民俗发展中承上启下。
A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有时是主动积极的C内容和形式上的延续。
Eg:母体保留。
扩布性:也称传播性,他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
体现在:A受功能的制约,有条件的像周边地域和民族的渗透。
B对异地。
异民族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加工。
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指民俗一旦长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
只要经济基础不变,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
变异性: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
造成变化的原因:A在传承和扩步中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B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
C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使民俗产生变异。
4 类型性。
5 规范性和服务性。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①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②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③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弊端?五、服饰的五要素:质、形、饰、色、画。
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中国的人文观念:①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②求吉心理。
③表现民族的自我意思。
④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六、我国居民的主要类型:①利用自然条件加工修造的固定空间。
②生产生活的需要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帐幕、居家船。
③有天棚、地基和四壁的固定生活空间。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信息中心萧放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中国民俗的特点

中国民俗的特点163072寇萌989钟敬文先生是我国民俗界的泰斗,他在《民俗文化学发展》一文中,提出民俗文化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另外,在其他民俗学研究大家,如乌丙安、萧放等也都把稳定性与变异性歹0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目前稳定性与变异性作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民俗界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民俗文化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提起它,我们并不陌生,但怎样来给民俗文化下一个准确的而乂通俗易懂的定义?民俗或风俗这类词语,从它的历史源泉说,在我国先秦两汉的古代典籍中已经出现。
直到现在,它还流行丁人们的口头或书写的文字上。
依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所谓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比较发展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
它不是届丁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
它既然是集体的、传承的,就必然要逐渐形成一种模式。
换句话说,它被楚型化”,而决不是一种任意的、散漫无纪的文化现象。
所以,对丁民俗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或者说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
稳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文化突出的表现之一。
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的特色。
这种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比起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主要是农业小生产制度的产物。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的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

一、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是不死的活化石。
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不是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二、民俗学:以民间风俗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三、民俗学的性质:1、、由于研究范围广,故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交叉。
2、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科学,故有独立的学科性质。
四、民俗学的任务:1、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2、当前任务,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使这门年轻的学科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并在大学里独立发展。
3、帮组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五、民俗的基本特征:1、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3、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4、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也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5、稳定性,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又称为模式性7、民族性与地域,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8、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
9、规范性,协调生活,调整观念和行为10、服务性,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协调民众心理满足其审美的需要六、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学考研论述题

1.如何理解民俗学的交叉学科性质?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学研究对象范围极广,因此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许多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1.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民俗学与历史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3.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4.民俗学与社会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5.民俗学与民族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6.此外,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他一些学科有一定关系。
但是,民俗学确实一门任何其他学科又都无法取代的科学,也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
2.试述民俗的基本特征。
(不需举例论述)举例论述民俗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型。
民俗特征是指各类民俗共有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发生变异的原因
• 民俗的变异往往是由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 境的变化决定的。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较 大。 • 1、社会环境变化是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 2、自然环境变化是指一群体因迁徙到一个 新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而引发的生活习 俗上的变化。
民俗发生变异的表现
• 民俗的变异性表现在移风易俗方面最为明 显。 • 民俗的变化有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民俗自身为协调与外部世界的联 系而进行的自我演变 • 第二种是作为政府行为的外部干预。
模式性: 模式性:指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 • 1 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 •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2 具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 民俗文化中的民间文学部分,特别是民间故事类 型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学问。“阿尔 奈——汤姆斯体系”已经被世界各国民间文艺学 家认可。 • 中国的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也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 就开始,钟敬文曾发表《中国民谭形式》一文, 1937年德国学者艾伯华(W·Eberhard)编写了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一书,将中国民间故事的 国际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 母题
• 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 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 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晓膺的 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 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枪的楼 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 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但是民间故事书还 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 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 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 ——恩格斯《德国的民间故事书》
第二讲
民俗学的基本 特征
第二节 民俗学的基本特征
• 一 社会性和集体性 • 社会性: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 社会性 指人们在共同的群体生活中所形成
• • • • • • 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的约定的风俗习惯. 两层含义: 两层含义: 1群众性 2特定的民俗总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适 应. 集体性: 集体性:1民俗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 民俗的流行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2民俗的流行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童谣《看见她》
• • • • • • • • • • • • 陕西: 卖田卖地要娶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 看谁先到丈人家。 丈人丈母没在家, 吃一袋烟儿就走价。 大嫂留,二嫂拉,拉拉扯扯到她 家。 隔着门帘望见她: 白白手儿长指甲, 樱桃小口糯米牙, 回去说给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 淮安: • 小红孩,推红土 • 小红孩,推红土,一推推到清江 浦。 • 下了船,拜丈母。 • 丈母娘,丈母爹,都见了。就是 没见她。 • 戴着竹帘看见她, • 银盆大脸好头发。 • 回家告诉妈: • 典房,卖地,娶了她。
四 规范性和服务性
•
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 规范性: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它一经 指民俗对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制约性
• 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形成就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约束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 服务性:指民俗既为民众集体所创造, 服务性:指民俗既为民众集体所创造,又为一定社会成 • 员所享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员所享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 • • 表现为: 表现为:1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来服务社会 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 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 美需要
扩布
• 扩布的条件: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那些发 扩布的条件: 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 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而那些发生时间比 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 和民族就要狭小的多。 • 扩布的形式 扩布的形式包括正常扩布和非正常扩布。 • 正常扩布:是指在和平环境中自然进行的扩布。 • 非正常扩布:是在战争、灾荒、瘟疫等突发特殊 事件造成大规模的迁徙是引起的,民俗文化随民 众一起转移出去,有的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 有的相对独立地保存下来。
四、维系功能
• 维系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 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 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 又可分为: • 娱乐功能:节日、游戏、文艺、体育 • 宣泄功能: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 慕 • 补偿功能
思考题: 思考题:
• •
考
1古代学,现代学,未来学 古代学,现代学,
--关于民俗学现代性的思 --关于民俗学现代性的思
• • 平 地 起 炊 烟 见 , 忽 闻 鸡 犬 声 见 。 ” , 村 不 入 村 , 山 不 山 “上 窨 院 地
• • • • •
民俗建筑上,可以分为 帐篷型 窑洞型(又分为靠山窑、地坑窑等) 型 上 型
三 传承性和变异性
• • • • • • • 传承性: 传承性:指民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连续 性和稳定性. 性和稳定性. 表现为: 表现为:时间上的纵向传递 空间上的广泛扩布 空间上的广泛扩布 变异性: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 变异性: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社会 政治的, 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内容和形 式上的变化. 式上的变化. 表现为: 表现为:时间上的变异 空间上的变异 空间上的变异 二者关系: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二者关系: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 承.
•
2民俗学与日常生活、生活文化是怎样 民俗学与日常生活、 的关系? 的关系?
二、规范功能
•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 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同时也 是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 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 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 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 行。
三、维系功能
•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 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 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二 类型性与模式性 •
类型性: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 类型性 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 小异。民俗事象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按一定的标准, 小异。民俗事象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按一定的标准, 内容来划分形成的许多门类, 内容来划分形成的许多门类,而这些门类是民俗 事象中带支配力的部分. 事象中带支配力的部分.
五 天 下 , 莲 花 大 供
三 天 下 ,
上 天 把 雨 取
石 头 姑 姑 起
• 。
• 唱 灯 艺 ;
• 。
•
晋 中 祈 雨 辞
,
寒食与清明
•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 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 寒食节起源与古代春季换火禁火习俗有关,最初该节日民众 只禁火吃冷食。 • 寒食节为介之推而设,东汉经学家桓谭在其名著《新论》中 记载有两千多年前太原郡风俗,言“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病不敢触犯”。秦置界休县,隶太原郡,汉代因袭不变 • 大约到隋唐时期,寒食节逐渐演变为国人的拜扫之节。寒食 俗内容也由单纯禁烟吃冷食发展增加了扫墓、挂纸钱、踏青、 蹴鞠等数十项节日活动项目。 • 清明节 又称“鬼节”、“冥节”,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 五合称“三冥节”,与祭祀鬼神有关。历史上,清明与寒食 本是两个节日,但因时间上过于接近,所以到了唐代两节日 合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民俗的社会功能
• • • • 一、教化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维系功能 四、调节功能
一、教化功能
• 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 教育和模塑作用。 •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 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 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 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 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 化的小小创造物, 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 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 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 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 • 人的一生 • 诞生礼——语言——游戏模仿称谓——人际关系——婚 礼——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