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质量评价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质量评价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质量评价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检验阿司匹林的质量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用于止痛和退烧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定量测定法来评估维生素C片剂的质量,包括药品的含量、吸收度和纯度等。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的通用名称。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标准化钠氢碳酸滴定法来测定阿司匹林的药品含量。

具体的步骤如下:1. 首先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片剂,并粉碎成粉末状。

2. 将粉末样品与适量的磷酸二氢钠溶液混合,并用稀酸酐来充分溶解样品。

3. 将样品转移到酸性介质中,并用甲酸铵作为指示剂,以0.1M硫酸溶液进行滴定。

4. 计算滴定体积并通过公式计算出维生素C样品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三、实验步骤1. 准备药品和实验仪器及仪表。

2. 称取一定量的维生素C片剂,通过筛网将其研磨成细粉。

3. 取样品并将其加入到磷酸二氢钠溶液中,充分颠倒和振荡,使其充分溶解。

4. 加入稀酸酐并继续颠倒样品,以保证样品在酸性介质中完全溶解。

5. 用酸性介质对样品溶液进行滴定,并应用甲酸铵作为指示剂来计算滴定终点。

6. 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用公式计算出阿司匹林含量。

四、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通过滴定法对维生素C片剂的药品含量进行了定量测定,并计算出其中的阿司匹林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维生素C 片剂样品的平均含量为0.1068 g,阿司匹林含量为0.0857 g。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阿司匹林的药品含量应在98-102%之间。

因此,本实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样品达到了药品含量的质量标准。

五、实验结论通过定量测定法来评估阿司匹林药品的质量,本实验结果表明该维生素C片剂样品的药品含量符合国家标准,阿司匹林的质量良好。

这证明该药品的质量稳定,适合用于临床治疗。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实验报告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方面。

然而,由于药物质量的不确定性,对于阿司匹林含量的准确测定变得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方法测定阿司匹林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为药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阿司匹林片剂、酸性溶液、酸性酚酞指示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碳酸钠、蒸馏水。

方法:1. 取一定量的阿司匹林片剂,粉碎成细粉。

2. 将细粉加入酸性溶液中,摇匀使其溶解。

3. 加入酸性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4. 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直到溶液变为淡红色。

5. 记录滴定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6. 重复上述步骤3-5,进行多次测定。

结果与讨论:通过多次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阿司匹林含量的平均值。

根据滴定所需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我们可以推算出阿司匹林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片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为X毫克/片。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首先,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完全保证实验的精确性。

其次,在取样和溶解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

此外,仪器的误差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增加实验的重复次数,以获得更可靠的平均值。

其次,提高实验操作的技术水平,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

此外,使用更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可以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阿司匹林含量的准确测定对于药物质量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阿司匹林片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此外,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准确测定阿司匹林含量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质量控制和合理的药品配方。

结论:本实验通过化学方法测定了阿司匹林片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片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为X毫克/片。

然而,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如增加实验重复次数、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使用更先进的仪器设备。

阿司匹林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药物分析实验报告阿司匹林药物分析实验报告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物,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炎等症状。

本实验旨在通过药物分析技术,对阿司匹林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含量和纯度。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阿司匹林片研磨成细粉,并称取适量的样品。

2. 样品溶解:将样品加入适量的乙酸乙酯中,并用超声波浴进行溶解。

3. 色谱分析:将溶解后的样品过滤,并取得滤液。

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通过测定峰面积来计算阿司匹林的含量。

4.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阿司匹林的含量,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阿司匹林的含量和纯度。

根据测定结果,样品中阿司匹林的含量为X mg/g,并且纯度达到了Y%。

这表明样品中的阿司匹林含量符合预期,并且样品的纯度较高。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对阿司匹林进行了药物分析,并得到了准确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于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结果来评估阿司匹林的质量,并确保其在临床上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药物分析。

然而,该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药物分析技术,如质谱法或红外光谱法,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其质量控制和分析对于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至关重要。

本实验通过药物分析技术,对阿司匹林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得到了准确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炎症等症状。

然而,药物的质量和含量控制对于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本实验旨在利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阿司匹林中的有效成分含量。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阿司匹林样品、硫酸、氢氧化钠、氯仿、氯化铁等。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标准溶液,用于制作标准曲线。

然后,取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样品,加入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浴加热,使其水解反应进行。

接着,用氯仿萃取阿司匹林的游离酸,并用氯化铁试剂进行比色反应。

最后,通过比色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阿司匹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阿司匹林样品的含量为X mg/g。

根据制备的标准曲线,我们可以确定该样品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试剂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等。

因此,在进行药物含量测定时,我们应该采取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HPLC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验证阿司匹林含量的准确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阿司匹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X mg/g。

实验结果对于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试剂的质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可以通过其他分析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总结: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对于药物质量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化学分析方法在药物含量测定中的应用,并掌握了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些方法,为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1. 掌握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原理和方法。

2. 了解阿司匹林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本实验采用直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的含量。

实验原理如下:1. 阿司匹林在碱性条件下,可水解生成水杨酸和乙酰氧离子。

2. 水杨酸具有酸性,可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3. 通过滴定过程中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计算出阿司匹林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析天平、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容量瓶、烧杯、漏斗、滤纸等。

2. 试剂:阿司匹林样品、氢氧化钠标准溶液(0.1mol/L)、酚酞指示剂、中性乙醇、盐酸、碳酸钠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阿司匹林样品,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中性乙醇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

2. 滴定:将溶液转移至滴定管中,加入酚酞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直至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3. 计算阿司匹林含量:根据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和浓度,计算阿司匹林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 样品质量(g) | 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mL) | 阿司匹林含量(%) || :-----------: | :-------------------------: | :----------------: || 0.2000 | 20.00 | 100.0 |1. 实验过程中,阿司匹林样品溶解度较低,需加入适量中性乙醇,以提高溶解度。

2. 滴定过程中,需控制滴定速度,避免过量滴定导致结果偏差。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阿司匹林的含量测定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阿司匹林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阿司匹林含量的测定。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题目: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实验者: 第五大组 班级: 12应用化学 学号:同组实验者: 班级: 学号: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复方阿司匹林(APC )是应用广泛的热解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等有很好的疗效,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其中有效成分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

本实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阿司匹林中主要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其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为其单位计量的有效成分对于人体的作用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OCC O OH OCH 3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关键词:阿司匹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水杨酸1. 引言:阿司匹林是生活中十分常见,应用十分广泛的日常抗炎药物。

可用于镇痛解热,抗风湿,关节炎。

抗血栓等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140摄氏度,无气味,微带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水解成其他有效成分水杨酸和乙酸。

采用传统的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溶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有效消除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且快捷、准确、重现性好。

2. 实验方法和原理2.1理论依据在光度分析中,常会因共存组分与被测定组分的吸收谱带重叠而干扰测定,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解决这些干扰问题。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Kbc,利用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原理,试样溶液在两测定波长λ1和λ2处的吸光度差ΔA 与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双波长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

A λ1=K λ1bcA λ2=K λ2bcΔA=A 1-A 2=K (λ1-λ2)bc样品中共存干扰物质的双组分体系中,采用等吸收点法测定消除干扰组分的影响,选择测定波长时有两个原则:干扰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应有相同的吸光度,即差吸光度只与一个组分浓度有关,而另一组分无关;待测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答,以保证较高的灵敏度。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本实验旨在分析阿司匹林片的化学成分和药效,以及探究其在药物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片是一种非处方药,常被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和发热。

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阿司匹林片中的化学成分,并评估其药效。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阿司匹林片样品•石英量烧杯•磁力搅拌器和磁子•乙酸乙酯• 1 mol/L NaOH 溶液•酚酞指示剂•硫酸和稀盐酸•乙酸溶液•水浴方法:1.取一片阿司匹林片,用石英量烧杯称重并记录质量。

2.在石英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乙酸溶液,并将阿司匹林片加入其中。

3.使用磁力搅拌器和磁子搅拌溶液,使阿司匹林片溶解。

4.在加热水浴中加热溶液,直至完全溶解。

5.将溶液转移至250 mL 锥形瓶中,并用水定容至刻度线。

6.取一小部分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

7.使用1 mol/L NaOH 溶液滴定至颜色由粉红转变为淡红色,记录所用的NaOH溶液体积。

8.计算溶液中的阿司匹林的浓度。

实验结果通过滴定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阿司匹林片的质量:X g•阿司匹林溶液滴定所用的NaOH溶液体积:Y mL实验数据分析根据滴定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阿司匹林片的浓度。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乙酸溶液的浓度,这可以通过滴定实验中的酚酞指示剂和NaOH溶液的用量来计算。

根据滴定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等式:阿司匹林片中的阿司匹林 + NaOH(滴定剂) = 酚酞指示剂根据已知的NaOH溶液浓度以及滴定所用的NaOH溶液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阿司匹林片中阿司匹林的浓度。

结论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阿司匹林片中含有阿司匹林作为主要成分。

2.阿司匹林片的质量为X g。

3.阿司匹林片的浓度为Y mol/L。

讨论和进一步研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探究阿司匹林片在不同条件下的药效,例如不同剂量对疼痛的缓解程度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阿司匹林片中的其他化学成分,以更全面地了解它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 2•参考文献 3注意:本实验报告仅为示例,实际实验中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和描述。

阿司匹林含量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含量实验报告

阿司匹林含量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阿司匹林(化学名: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实验原理: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作退热、镇痛和抗炎药物。

由于阿司匹林是一种酸性物质,在水中可以形成一个酸性溶液。

我们可以利用该特性,将阿司匹林与碱性溶液中的酸反应生成盐,并通过酸碱滴定反应,测定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实验步骤:1. 称取适量的阿司匹林样品,并将其溶解在适量的乙醇中,得到阿司匹林的乙醇溶液。

2. 取出适量的乙醇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溴酸钠溶液和酚酞指示剂,并进行滴定反应。

3. 通过滴定,测定出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实验数据及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阿司匹林样品中乙酰水杨酸的浓度为X mol/L。

讨论与分析:1.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滴定法测定了阿司匹林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酸碱反应的滴定过程,可以准确测定溶液中的某种成分的含量。

2. 在滴定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溴酸钠作为滴定剂和酚酞作为指示剂。

溴酸钠可以与阿司匹林的乙酰水杨酸发生反应,生成一个稳定的盐,从而实现了滴定的目的。

酚酞则可以在溶液中的酸性和碱性之间颜色变化,作为指示剂使用。

3.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阿司匹林样品中乙酰水杨酸的浓度为X mol/L。

根据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该样品的纯度。

如果样品的纯度较高,那么乙酰水杨酸的浓度应接近理论值,可信度也较高。

如果样品的纯度较低,那么测定出的浓度也会偏低,并且可信度较低。

4.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多次重复实验,计算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如色谱法等,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论:通过滴定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阿司匹林样品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样品的纯度,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这对于药物质量控制和药品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阿司匹林主成分定量分析
实验者: 第五大组 班级: 12应用化学 学号:
同组实验者: 班级: 学号:
摘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 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

复方阿司匹林(APC )是应用广泛的热解镇痛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等有很好的疗效,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

其中有效成分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

本实验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阿司匹林中主要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的含量,计算其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为其单位计量的有效成分对于人体的作用强度提供理论依据。

O
C
C O OH O
CH 3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
关键词:阿司匹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水杨酸
1. 引言:阿司匹林是生活中十分常见,应用十分广泛的日常抗炎药物。

可用于镇痛解热,抗风湿,关节炎。

抗血栓等等。

阿司匹林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熔点135-140摄氏度,无气味,微带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水解成其他有效成分水杨酸和乙酸。

采用传统的酸碱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溶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可有效消除温度、湿度等环境影响,且快捷、准确、重现性好。

2.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理论依据
在光度分析中,常会因共存组分与被测定组分的吸收谱带重叠而干扰测定,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可以解决这些干扰问题。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A=Kbc,利用吸光度具有加和性的原理,试样溶液在两测定波长λ1和λ2处的吸光度差ΔA 与溶液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双波长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
析的依据。

A λ1=K λ1bc
A λ2=K λ2bc
ΔA=A 1-A 2=K (λ1-λ2)bc
样品中共存干扰物质的双组分体系中,采用等吸收点法测定消除干扰组分的影响,选择测定波长时有两个原则:干扰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应有相同的吸光度,即差吸光度只与一个组分浓度有关,而另一组分无关;待测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答,以保证较高的灵敏度。

阿司匹林(ASA )易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水解产物水杨酸(SA )和乙酸,阿司匹林在280nm 处有一处强吸收峰,水杨酸吸收峰在312nm ,如果阿司匹林的紫外吸收光谱在312nm 处有肩峰,可定性鉴定阿司匹林中有水杨酸存在。

2.2实验方法
2.2.1实验仪器
721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石英比色皿(1cm)2个、容量瓶100mL1个、50mL5个、移液管1mL、2mL、5mL各1支、烧杯若干
2.2.2实验试剂
试剂: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0.1mol/LNaOH溶液、0.01mol/LHCL溶液、蒸馏水
药品:阿司匹林肠溶片样品
2.2.3实验步骤
(1)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的制备:准确称取0.0500g乙酰水杨酸置于100mL烧杯中,用0.1mol/LNaOH溶解后,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以0.1mol/L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溶液浓度为0.5mg/mL。

(2)将5个50mL容量瓶按1-5号依次编号。

分别移取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1.00、2.00、3.00、4.00、5.00mL于相应编号容量瓶中,各加入0.1mol/LNaOH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3)波长选择:用1mL石英吸收池,以0.1mol/LNaOH作为参比溶液,在230~350nm 波长范围内测定一份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结果显示本品在296 nm有最大吸收值(见图1),选择296nm为测定波长。

(4)标准曲线绘制:在选定波长下,以0.1mol/LNaOH溶液作为参比溶液,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测定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系列以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

以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根据乙酰水杨酸试液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试样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5)样品的测定:取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细,精密称定,加0. 1mol·L-1NaOH溶液并定量稀释成每1m约含30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度,用回归方程计算含量并与中和法比较(见表2)。

(6)注意事项:
1)配制样品前要将使用的玻璃仪器清洗干净。

2)移取标准溶液之前要润洗移液管。

3)测量前用待测液润洗比色皿,测量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进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实验数据与处理
3.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4.1实验研究结论
4.2实验心得体会和展望
5.参考文献
[ 1] 陈新善, 刘玉波. HPLC 法检查阿司匹林及阿司匹林片中的游离水杨酸[ J] . 中国药品标准, 2004, 5( 1) : 46- 49.
[ 2] 杜洪光, 侯志芬. HPLC 法测定阿司匹林经皮给药贴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J] .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5, 32( 3) : 110- 112.
[ 3] 王震红, 卞志家. HPLC 法测定阿司匹林片的含量[ J] .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3, 6( 2) : 94- 95.
[4] 李传响.阿斯匹林肠溶片中游离水杨酸检查方法改进.安庆师范学院报,2001,7(4):19.
[5] 冯文学,任红心,郑子栋.HPLC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0(1):80-81.
[6] 池秀珍.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海峡药学,2002,14(1):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