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
《读碑》

第12段“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 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 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 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 倍的烈士的名字么?”这段话用了什 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设问、反问和叠词,突出了 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强调了作者对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新认识。
总结 :
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 《安塞腰鼓》《羊想云彩》等作品。
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 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 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 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 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 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 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 作《读碑》的感想。
作者正是因为去了南泥湾,看到了九龙泉
烈士纪念碑,才明白“牺牲”的分量,这种牺 牲的代价铸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不是 用水泥铸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 的。
通过九龙泉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真正 意义,所以说是它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 念碑的历程,体会到纪念碑所承载的历 史和人民为国家独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让我们在震撼的同时更要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激发我们要热爱生活、奉献社 会、为国家创造辉煌。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凝 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把“我”比作 “石头”,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 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体现了 “我”不仅仅是“看”,更是细致的品 味感受。
②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 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 我——细心地看了”这两个“细细地读 ”和一个“细心地看”,说明了什么?
这两个“细细地”和一个“细心 地”说明作者不仅是认真的在看纪 念碑更是用虔诚的心在瞻仰纪念碑。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引言概述:《读碑》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课文,通过对碑文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奋精神。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读碑》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碑文的背景和特点、碑文的内容、碑文的价值以及对读碑的感悟。
一、碑文的背景和特点1.1 碑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读碑》的来源,它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手笔,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呼吁。
1.2 碑文的形式和结构:详细描述碑文的形式,它通常以石碑的形式存在,碑文的内容往往是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赞颂或者评价。
1.3 碑文的语言特点:探讨碑文的语言特点,它通常采用简炼、精炼的表达方式,以点明主题和强调观点。
二、碑文的内容2.1 碑文的主题:概述《读碑》的主题,它主要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人民的鼓励。
2.2 碑文的赞颂对象:详细介绍碑文中所赞颂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如《读碑》中赞颂了岳飞等伟大的将领和忠臣。
2.3 碑文的评价和观点:阐述碑文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和观点,如《读碑》中对于忠诚、朴重等品质的高度评价。
三、碑文的价值3.1 碑文的历史价值:探讨《读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3.2 碑文的文学价值:详细阐述《读碑》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3 碑文的教育价值:探讨《读碑》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勤奋精神的教育意义,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对读碑的感悟4.1 碑文赋予的启示:分享读碑后的个人感悟,如对于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碑文对个人的影响:阐述读碑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4.3 碑文对社会的影响:探讨读碑对社会的影响,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总结:通过对《读碑》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背景和特点,了解碑文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读碑的感悟。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引言概述:《读碑》是一篇由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散文,通过对碑文的阅读和解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读碑》的内容,包括碑文的背景、碑文的主题、碑文的艺术特点、碑文的价值以及碑文对当代的启示。
一、碑文的背景:1.1 碑文的来源:《读碑》中的碑文来自于作者在江南一带游历时所见到的碑文。
1.2 碑文的时代: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时代为宋代。
1.3 碑文的地点:碑文所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寺庙和古迹。
二、碑文的主题:2.1 历史文化:《读碑》通过对碑文的解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2.2 人物传记:碑文中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展示了他们的品德和才华。
2.3 社会风貌:碑文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三、碑文的艺术特点:3.1 语言表达:碑文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3.2 描写手法:碑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3.3 文学技巧:碑文运用了比喻、对仗、修辞等文学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碑文的价值:4.1 历史价值:碑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4.2 文化价值:碑文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4.3 艺术价值:碑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五、碑文对当代的启示:5.1 历史传承:《读碑》通过对碑文的阅读和解读,呼吁人们要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5.2 人文关怀:碑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华,对于当代人们的品德修养和自我提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5.3 文化传播:通过对碑文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结语:通过对《读碑》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背景和主题,欣赏碑文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从碑文中得到的当代启示。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刘成章读后感一、引言《读碑》是刘成章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碑文的阅读与研究,刘成章深入探讨了碑学的重要性与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对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二、碑学的意义与价值1.历史记录:碑文是历史留下的真实记录,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文化与社会。
2.文化传承:碑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读碑学习先贤的思想与智慧,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语言研究:碑文通常采用传统文言文来表达,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碑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三、读碑的方法与技巧1.识别碑文:首先要学会识别碑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信息,如碑文的标题、作者、年代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内容和背景。
2.注解解读:在阅读碑文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碑文进行注解解读。
比如,通过对生僻字的注解和对典故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含义与内涵。
3.比较分析: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碑文,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碑文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脉络。
四、读碑带来的启示与收获1.思辨能力:通过读碑,我发现碑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哲理。
这要求我们在阅读碑文时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2.审美情趣:碑文通常采用简洁而雄浑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读碑,我对于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3.历史眼光:碑文是时代的见证,通过读碑,我更加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历史的责任。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五、结语《读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通过对碑学的介绍,刘成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碑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碑,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读碑读后感

读碑读后感《读碑》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
作者后来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基本的东西: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缔造成的。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读碑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读碑读后感篇一“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每当想起这段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碑文,我就会联想到我学过的一篇课文《读碑》。
《读碑》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首先感受到它的“庄严.雄伟.壮观”,后来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基本的东西: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缔造成的。
学完《读碑》后,我感慨万千:在几十年前,无数的先烈们为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
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几乎都撒下了先烈们的鲜血,中国革命的每一个起步都离不开他们的献身。
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只需要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
读碑读后感篇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如此伟大的石碑啊,是那么的令人崇拜,以至于高于天安门了,成了人们络绎不绝的地方。
作者以如此崇高,敬仰的态度面对他,以至于成了作者次次来北京都必须看的地方,以至于碑文都铭记在心,那么牢固。
那母子二人意味深长的更多相关范文>>读碑读后感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个如此伟大的石碑啊,是那么的令人崇拜,以至于高于天安门了,成了人们络绎不绝的地方。
作者以如此崇高,敬仰的态度面对他,以至于成了作者次次来北京都必须看的地方,以至于碑文都铭记在心,那么牢固。
那母子二人意味深长的触摸石碑的震撼,让作者以为,你的含义我以明白的透彻。
可是那么一个小石碑,那么一个被风雨侵蚀,已有些残破的石碑,却让作者愧心自语石碑的意义我的领悟只是皮毛而已呀!多年的风雨侵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观察几个默默耕种的农夫。
最新整理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结合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第1学时一、浅层意思把握1.我看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什么现象触动了我的心灵?对我心灵上产生了什么样的触动?2.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后来的认识是:二、深层意思探究1.“这一层,看起来容易,确实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一词,它指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3.“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中“悲壮感”、“使命感”各指什么?第2学时三、局部语句推敲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的表达作用。
2.“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
”中“昨天”、“今天”、“明天”各指什么?四、思维检测1.第(13)段“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一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A. 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
B. 把烈士的名字复活为血肉之躯,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
C. 纪念碑背后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D. 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
2.在课文中快速勾画能突出“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片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不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角度观察文章,揣摩自身记叙文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力方向。
六、语言积累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
说明句子之间关系。
背诵。
2.找出最有文采的语句。
说明文采体现在什么地方。
背诵。
范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刘成章读后感读碑-刘成章读后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和学习的过程。
无论是小说、传记、历史书籍还是哲学文集,每一本书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与思考。
而《读碑》这本书由刘成章所著,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同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读碑》是一本介绍碑刻艺术的书籍。
起初,我对碑刻只是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有一些了解。
但是通过《读碑》,我深入了解了碑刻的起源、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本书引领读者从历史的长河中探索碑刻文化的源头。
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碑刻的发展史,并以非常生动的方式描述了著名碑刻的故事和背后的意义。
每一章都以不同的碑刻为主题,通过讲述碑上的故事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碑文的艺术之美。
在阅读《读碑》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碑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吸引。
无论是《岳阳楼记》的睿智与豪情、《苏轼劝学碑》的激励与劝勉,还是《半坡遗迹碑》的壮丽与深远,每一块碑刻都凝结了历史长河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刘成章让那些字迹古朴的石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阅读中,我仿佛感受到了那些碑刻背后勤劳智慧的传承者的心声,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此外,《读碑》还提供了一些有关鉴赏和赏识碑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不同材质、字体和样式的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碑刻所表达的信息。
这让我在欣赏碑刻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它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文化、历史和审美的综合体现。
通过《读碑》,我学会了在碑刻前仔细寻找那些独特之处,了解碑刻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这种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
《读碑》不仅让我加深了对碑刻艺术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与博大。
碑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下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了世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每一块碑刻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部文化的瑰宝。
通过读书,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
它让我更加自豪地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结束《读碑》的阅读后,我不禁陷入对碑刻艺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思考。
读碑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读碑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读碑》读的是人名英雄纪念碑。
读碑是要让我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关于读碑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读碑现代文阅读材料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
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
它使我怦然心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心头涌现。
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去瞻仰纪念碑。
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倒背如流,起码是牢记在心里了。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的体会更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阴,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
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
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
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读碑》
[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结构,理清心路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3.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深沉而丰富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第ll课,我们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在作家周定舫的引导下,瞻仰了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今天,我们又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引导下再次拜访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次可不同,我们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联系前文,明确异同,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情估计:因为本文一大半的篇幅,是在写作者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许多同学会误以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但肯定会有同学认为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
主要内容应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应对办法:①让不同意见的双方在争辩中明辨主题;②如果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教师就从记叙方式上明确,到南泥湾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是记叙中的插叙,插叙是为主要内容服务的;③引导学生看课文的首尾段,特别是首段中这句话:“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
2.课堂实际情况。
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竞有三种情况,除了设想中的两种以外,还有同学把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内容并列称为主要内容,好在运用“应对办法”中的②、③,很快让学生恍然大悟了。
‘
3.教师明确。
因为从课文的首尾来看,从记叙中插叙的作用来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体感知文本”是新课标新理念的明确要求。
对课文内容整体而准确的感知,也是品析、探究、质疑的前提,此环节的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
三、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心路历程
1.插叙手法的运用,既是本文的记叙特点,又是本文结构特点,请学生利用这个特点,划分本文的层次。
学情估计:因为有教师的提示和前一个环节的基础,对本文三个层次的把握应该不是难题。
第一层、第二层闻的标志非常明显,第6自然段是一个明显的转折和过渡段。
第二层、第三层的起止学生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因为第14自然段的过渡段特点不像第6自然段那么显而易见。
应对办法:①从内容上让学生明确第14自然段主要还是在写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还是插叙内容,当然应是属于第二层次。
②从语言的前后呼应上看第14自然段的第1、2句与第15自然段的首尾是相呼应的。
基于此,第14、15两个自然段应归为一个层次,既然第4自然段可上可下,当然是过渡段,因为只有过渡段才具备此种特点。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的回答基本与估计相同,起用应对措施,轻松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3.老师明确。
只要首先挑出插叙内容三个层次就一目了然:
第一层:第l自然段一第5自然段
第二层:第6自然段一第13或14自然段
第二层:第13或14自然段一第15自然段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落实单元提示中“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的单元要求。
)
4.请在把握三个层次内容的基础上,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
学情估计:①在前面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大概地勾画出作者解读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心路历程并不难。
那就是:从并没读懂到读懂。
②插叙内容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把它概括为心路历程的一个环节,学生要么是没这个意识,要么是没这个能力。
应对办法:先让学生勾画出“不懂”到“懂”的粗线条,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课堂实际情况:学生对作者情感变化从“不懂”到“懂”的把握很轻松。
但对“不懂”的理解却很肤浅。
(他们可能忽略了第6自然段中的这样一句话:“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这说明作者先前是认为自己读懂了的。
)此外学生明白插叙部分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但在概括上,多从事件上而不是从情感上去把握,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也说出了“感悟”、“震撼”等诸如此类的词语。
教师明确: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勾画出来就是如下的心路历程: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目标的开始。
)
第二课时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并从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进行旁批。
学情估计:经过了两次默读和一次朗读,学生按教师要求勾画出那些句子和段落并不难,难的是怎么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去体味语言中的情味和情感,并把它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应对办法:①在朗读上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
②品味语言,提示学生以修辞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上人手。
③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课堂实际情况。
学生在品析段落的勾画上大同小异,第4、6、8、9、11、12、15几个自然段涉及得比较多。
在朗读上,学生明显无法通过朗读去体味情感,或是无法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语言的品味在教师的提示下从两个方面读,学生很有心得。
情感的体验只有靠多朗读、多体味才能解决。
3.教师明确:
①本文的情感悲壮、激昂、深沉、肃穆(不仅仅是学生所说的悲伤悲痛)。
②这种情感的表达,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方法)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描写、抒情、记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
(此环节的实践,新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尽在其中,而且让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品味中,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
五、延伸与拓展
1.结合第11课和本文,谈读你对单元课题“丰碑”的理解。
学情估计:经过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丰碑”的理解应该有了一个由浅渐深的变化,至少能知道它决不只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建筑,而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但要谈得更广泛、更深入,估计会有困难。
应对办法:①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语第l段。
②引导学生参看“丰碑”单元的课文目录,指导他们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
2.课堂实际情况:
大部分学生已经从外到内,由浅渐深地认识了“丰碑”,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确实还不够。
参看第二单元目录,发掘第13、14、15课与“丰碑”的内在联系很有实效。
一下子拓展了学生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丰碑”的认识。
不像单元提示语,如果不以课文为依据还是显得抽象。
3.老师明确:
“丰碑”决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和高大的建筑,它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象征,是一段历史的凝固,是一种英雄的崇拜。
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丰碑”,一个国家的繁荣强盛是“丰碑”,一个高尚的精神品质也可是丰碑。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一周内完成) 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看《大决战》《长征》《血战台儿庄》等影视剧中的相关片断,联系“丰碑”读体会。
2.参观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和汉口江滩的防汛纪念碑,以“读碑”为题写篇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