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

合集下载

【湘教版教材适用】六年级语文下册《1.读碑》课件

【湘教版教材适用】六年级语文下册《1.读碑》课件

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拓展提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读《读碑》有感”为题写 一篇文章吧!
范文: 读《读碑》有感 作者每次去北京,每次都要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不像 其他的游客,走马观花,顺流而过,每次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对于纪念碑上的题词,背面的碑文,底座上的浮雕,都要细细的 看,认真的读,深深地体会。因为看的次数多了,对毛泽东起草、 周恩来手书的碑文都倒背如流,牢记在心。可去了一趟南泥湾, 见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后,竟发现碑上仅三五九旅的烈士名单 就密密麻麻堆积的像森林一般。一个烈士的亲属在碑上寻找他的 亲人,找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找到,内心不由得震撼!对人民英雄 纪
2019/1/10
预习检查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课文解析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篇点题,告诉我们“读碑”,读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 壮观,像一个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初次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印象) 其时,瞻仰者络绎不 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像河水中的一 块石头。 (划线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 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 仰状态。)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 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 (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写出“我”读碑的态度之细致和内容之全面,变现了对人民英雄纪念碑 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更让我浮想联翩。 的崇敬之情。)
课文解析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个牙牙学语的孩 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我怦然心动。刹 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 这句话让我们 知道,作者已经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 生命换来的,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 自然要见纪念碑 (“自然”一词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纪念碑的敬仰) 。 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 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 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 的体会弥深。(这两个句子说明了“我”看纪念碑的次数之多, 表现作者对纪念碑的崇敬之情。) 第一部分(1—5)“我”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感受到它的 庄严、雄伟和壮观。

《读碑》

《读碑》

第12段“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 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 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 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 倍的烈士的名字么?”这段话用了什 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设问、反问和叠词,突出了 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强调了作者对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新认识。
总结 :
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 《安塞腰鼓》《羊想云彩》等作品。
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 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 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 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 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 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 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 作《读碑》的感想。
作者正是因为去了南泥湾,看到了九龙泉
烈士纪念碑,才明白“牺牲”的分量,这种牺 牲的代价铸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不是 用水泥铸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 的。
通过九龙泉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真正 意义,所以说是它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 念碑的历程,体会到纪念碑所承载的历 史和人民为国家独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让我们在震撼的同时更要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激发我们要热爱生活、奉献社 会、为国家创造辉煌。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凝 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把“我”比作 “石头”, 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 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体现了 “我”不仅仅是“看”,更是细致的品 味感受。
②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 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 我——细心地看了”这两个“细细地读 ”和一个“细心地看”,说明了什么?
这两个“细细地”和一个“细心 地”说明作者不仅是认真的在看纪 念碑更是用虔诚的心在瞻仰纪念碑。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引言概述:《读碑》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课文,通过对碑文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奋精神。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读碑》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碑文的背景和特点、碑文的内容、碑文的价值以及对读碑的感悟。

一、碑文的背景和特点1.1 碑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读碑》的来源,它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手笔,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呼吁。

1.2 碑文的形式和结构:详细描述碑文的形式,它通常以石碑的形式存在,碑文的内容往往是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赞颂或者评价。

1.3 碑文的语言特点:探讨碑文的语言特点,它通常采用简炼、精炼的表达方式,以点明主题和强调观点。

二、碑文的内容2.1 碑文的主题:概述《读碑》的主题,它主要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人民的鼓励。

2.2 碑文的赞颂对象:详细介绍碑文中所赞颂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如《读碑》中赞颂了岳飞等伟大的将领和忠臣。

2.3 碑文的评价和观点:阐述碑文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评价和观点,如《读碑》中对于忠诚、朴重等品质的高度评价。

三、碑文的价值3.1 碑文的历史价值:探讨《读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3.2 碑文的文学价值:详细阐述《读碑》作为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3 碑文的教育价值:探讨《读碑》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勤奋精神的教育意义,它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对读碑的感悟4.1 碑文赋予的启示:分享读碑后的个人感悟,如对于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的认识。

4.2 碑文对个人的影响:阐述读碑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如激发了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4.3 碑文对社会的影响:探讨读碑对社会的影响,如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总结:通过对《读碑》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背景和特点,了解碑文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读碑的感悟。

《读碑》

《读碑》
悲壮感:是因为作者第一次真切的认识到为 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大的英雄儿女 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是太大了。因而产生了 悲壮感。
使命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代价,我们才 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 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将自己有限 的生命投入的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创 造新的辉煌。
3.第四段中对少妇和孩子的细节描
写有什么作用
• 是先烈们以生命为 代价换来了我们今天的 幸福生活,我们永远不 会忘记他们。
4.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了 更深的认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 是一座装饰美观、高大的建筑, 它凝聚的是中华儿女为了自由、 幸福而洒下的鲜血,它是中华民 族意志和精神的象征。
体会语言的情味和作者的情感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 欣赏、感动、震撼的句子或段落, 并从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两个角 度进行旁批。
பைடு நூலகம்
1·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 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 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 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 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 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 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由此可以 看出我看得十分投入、认真。
2. “读” 的理解: 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
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 “读”。
二、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理清作者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路历程。
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 经历了三个阶段: 1.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2.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3.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2·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 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运用排比手法写字的 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

《读碑》说课稿引言概述:《读碑》是一篇由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散文,通过对碑文的阅读和解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读碑》的内容,包括碑文的背景、碑文的主题、碑文的艺术特点、碑文的价值以及碑文对当代的启示。

一、碑文的背景:1.1 碑文的来源:《读碑》中的碑文来自于作者在江南一带游历时所见到的碑文。

1.2 碑文的时代: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时代为宋代。

1.3 碑文的地点:碑文所在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的寺庙和古迹。

二、碑文的主题:2.1 历史文化:《读碑》通过对碑文的解读,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2.2 人物传记:碑文中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展示了他们的品德和才华。

2.3 社会风貌:碑文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生活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习俗。

三、碑文的艺术特点:3.1 语言表达:碑文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3.2 描写手法:碑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再现,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3.3 文学技巧:碑文运用了比喻、对仗、修辞等文学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四、碑文的价值:4.1 历史价值:碑文作为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4.2 文化价值:碑文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4.3 艺术价值:碑文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手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五、碑文对当代的启示:5.1 历史传承:《读碑》通过对碑文的阅读和解读,呼吁人们要重视历史的传承和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5.2 人文关怀:碑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人物的品德和才华,对于当代人们的品德修养和自我提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5.3 文化传播:通过对碑文的研究和传播,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结语:通过对《读碑》的详细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背景和主题,欣赏碑文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从碑文中得到的当代启示。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 刘成章 读后感

读碑刘成章读后感一、引言《读碑》是刘成章所著的一本书,通过对碑文的阅读与研究,刘成章深入探讨了碑学的重要性与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并对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二、碑学的意义与价值1.历史记录:碑文是历史留下的真实记录,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重建过去的文化与社会。

2.文化传承:碑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读碑学习先贤的思想与智慧,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语言研究:碑文通常采用传统文言文来表达,对于语言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碑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三、读碑的方法与技巧1.识别碑文:首先要学会识别碑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信息,如碑文的标题、作者、年代等。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内容和背景。

2.注解解读:在阅读碑文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碑文进行注解解读。

比如,通过对生僻字的注解和对典故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碑文的含义与内涵。

3.比较分析: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碑文,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碑文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脉络。

四、读碑带来的启示与收获1.思辨能力:通过读碑,我发现碑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哲理。

这要求我们在阅读碑文时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去发现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2.审美情趣:碑文通常采用简洁而雄浑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通过读碑,我对于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3.历史眼光:碑文是时代的见证,通过读碑,我更加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我们对历史的责任。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五、结语《读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好书,通过对碑学的介绍,刘成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碑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碑,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读碑》教案

【导语】《读碑》⼀⽂,以记叙性散⽂的笔调,把作者解读⼈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娓娓道来,掀开了中国⾰命悲壮历史的⼀⾓,让我们也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结合重点句⼦理解⽂章主旨。

第1学时 ⼀、浅层意思把握 1.我看了九龙泉烈⼠纪念碑,什么现象触动了我的⼼灵?对我⼼灵上产⽣了什么样的触动? 2.作者对⼈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认识是: 后来的认识是: ⼆、深层意思探究 1.“这⼀层,看起来容易,确实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中的“最基本的东西”⼀词,它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纪念碑,是⼈民英雄纪念碑的⼀条极好的注释”? 3.“每看见⼈民英雄纪念碑,⼼中便升腾起⼀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中“悲壮感”、“使命感”各指什么? 第2学时 三、局部语句推敲 1.品析“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凝滞的河⽔缓缓流淌;我⽐他们看得更慢,是河⽔中的⼀块⽯头”的表达作⽤。

2.“它使我怦然⼼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齐在⼼头涌现。

”中“昨天”、“今天”、“明天”各指什么? 四、思维检测 1.第(13)段“这⼀层,看起来浅显,但的确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句中“最基本的东西”指的是() A. ⽐森林还辽阔⼗倍百倍的烈⼠的名字。

B. 把烈⼠的名字复活为⾎⾁之躯,天安门⼴场是站不下的。

C. 纪念碑背后让⼈读不懂的东西。

D. 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活,这么多的英雄⼉⼥竟都倒在⾎泊⾥。

2.在课⽂中快速勾画能突出“⼈很多”这个意思的4个⽚段。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乎作者意思,简要说明理由。

读懂了⼈民英雄纪念碑后,作者感到天安门⼴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建筑,不是⼀个美丽的装饰。

五、写作借鉴 从波澜(过程或情节)、细节(具体化、形象化的描写)、深度(议论句或主旨句)的⾓度观察⽂章,揣摩⾃⾝记叙⽂写作与佳作名篇的差别,明确努⼒⽅向。

六、语⾔积累 1.找出句间关系最紧密的段落。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读碑湘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读碑湘教版
4.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仿写和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找生字词,了解碑文背景。
2.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碑文的特点,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如下: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碑文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主旨思想的提炼。
-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如何将所学的碑文句式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2.讲述碑文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碑文的历史背景,引发他们对碑文内容的兴趣。
3.提问:“碑文是用来记载什么的?它与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碑文,它以独特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记录了一段英勇的事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碑文,感受其中的魅力。”
5.引导学生体会碑文的语言美,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碑文的内涵。
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
4.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热爱语文学习。
5.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十分悲切凄婉。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 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 流等十分弯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作者:
《读碑》这篇课文选自1990年8月5日 《光明日报》。
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当代作家。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陕西 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学创 作一级作家。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 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 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 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 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民为国家独立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让我们在震撼的同时更要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激发我们要热爱生活、奉献社 会、为国家创造辉煌。
“使命感”是指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 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我们没 有理由抱怨今天的生活,应加倍珍惜这来之 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新的辉煌。
总结 :
作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又有了怎样 的认识?
答:悲壮感、使命感、责任感
思考:
怎样理解“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为什么这样写?
答:“残破”“寂静”这两个词用的好。“ 残破” 的碑身经过风雨剥蚀,给人一种沧
桑感;“寂静”则说明很少有人记得这些战 士们了,给人一种悲凉感。
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远去,当初
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经“一片寂 静”,“只看见几个农民耕种”,曾经燃烧 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 雨的剥蚀中暗淡了生命的痕迹,他们仿佛已 经被人遗忘。
虎门销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南昌起义
抗日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
读碑
刘成章
络绎(luò yì) 凝滞(zhì)
沁入人心(qìn) 夯实(hāng)
怦然心动(pēng) 弥深(mí)
剥蚀(bō shí) 逶迤(wēi yí)
恢宏(huī) 缔造(dì)
凝滞:停止流动或不灵活。
②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 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 我——细心地看了”这两个“细细地读 ”和一个“细心地看”,说明了什么?
激动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这两个“细细地”和一个“细心地” 说明作者不仅是认真的在看纪念碑 更是用虔诚的心在瞻仰纪念碑。
在去南泥湾之前“我”对人民英 雄纪念碑的认识是怎么样的?
“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赏析这段话。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堆 积”“重叠”“密密麻麻”的是烈士的名 字,这些词语再一次强调烈士牺牲之多, 作者面对这样的历史感受到巨大的震撼。 把烈士的名字比作森林,这是作者对“牺 牲”二字的理解,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 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的笔画都有一个悲 壮的故事,伟大、崇敬就蕴育在其中。

浮雕高2米,宽2—6.4米,总长 40.68米,共雕刻有170多个人物 ,形象、概括地表现了从鸦片战 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中国 革命的艰苦历程。上层须弥座四 周镌刻有中国人民所喜爱的菊花 、百合花、荷花、牡丹等组成的 八个花环。碑心是一块长14.7米 、宽2.9米、厚1米、重约110吨的 巨石,其正面(北面)刻有毛泽 东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八 个镏金大字,碑心背面(南面) 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碑身两侧用由五星、松柏和旗 帜组成的花环浮雕装饰。整座纪 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 玉砌成,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 心偏南部,北面正对天安门,显 得十分雄伟壮观。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 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
“我”呼吸急促的原因是看到碑文联想到 战士的牺牲,感到深深的悲戚和震撼。
“泉水如泣如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通过描写泉水的“悲切凄凉”抒发作者的悲戚
2、作者读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之后想到 了什么?
第11段:想到了烈士 第12段:想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录 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烈士名录 陈文彬 陈友元 蓝鸿岐 王继朝 吕孝
侯 王洪波 谷忠义 张大贵
王发
科 彭洪胜 吴元堂 康春喜 周兴初
曾 彬 皮世顺 李德华 李希白 陈兴
邦 王庆华 于庆华 朱仁轩 李跃章
何立生 刘 济 王国民 赵德义 刘景世
牟玉和 芦芳齐 亢 康 向延奎 胡谋进 陈 明 李志振 王树堂 仝普照 周开元 郝习武 贾自来 王书生 王兰馥 李瑞 臣 李顺泰 李广华 欧少成 韩玉喜 严世坤 谢玉继 元景明 蒋少兴 冯延弼 李长恒 王清臣 张凤岐 代桐西 陈有财 彭耀祥 李明武 张广生 贾丙元 刘 凤山 阎福生 曹广田 徐有财 侯英祥 溪日星 王西峰 宋殿元 李云海 康 喜相 贾绍玉 李国忠 李张福 胡 甦 榷延荣 张希文 侯俊祥 刘于荣 袁进 明 朱仁义 杨景仁 侯万祥 吴长寿 胡学保 康玉忠 殷文立 侯虎祥 溪 永 魏福财 李树国 彭信和 孙荣起 李寿文 贾拉马 段文理 刘俊峰 王德明 张营海 刘万林 张玉忠 刘庆尧 芦秉池 易善举 郝兴武 王俊泉 李思城 肖汉延 芦登祥 栋 国 康万秀 刘海龙 张有生 芦登玉 李俊峰 袁文和 曹 三祥 严国胜 刘占如 胡广义 杨丕治 周新德 牛振成 王云楼 牛小德 赵金 声 祖修德 王喜延 吴庆周 李忠玉 苏玉可 张喜臣 田增礼 王玉仟 吕志群 张同轩 陈味香 齐玉山 王希风 张计明 王德如 杨进保 李文中 张福俊 左用臣 乔炳智 周志贵 李早计 王丕绝 吴金舟 杜守守 谭 怀 王运禹 张 明瑞 严 珍 周志心 左金才 王占中 杨国良 瞧占奎 黄 吉 王万忠 张顺民
第8段“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 满当当的铅笔架;它的背面,也 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笔架;” 这两个分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碑文比
作铅笔架,说明了碑身上文字极多,也 表明了有极多的烈士牺牲,但现在碑已 经残破不堪,许多人忘记了这段历史, 作者在此时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
第12段“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 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 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 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 倍的烈士的名字么?”这段话用了什 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了设问、反问和叠词,突出了 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强调了作者对人民 英雄纪念碑的新认识。
总结 :
作者去了南泥湾之后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 识是怎样的呢?
答:感同身受、悲壮、震撼、凝重
细读课文,品味感情(第三部分)
理解“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 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这句话。 “悲壮感”与“使命感”分别指什么?
“悲壮感”是指作者去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 念碑看到“像储得满满当当的铅笔架”的名字 ,感受到几千万烈士的牺牲,感受到历史的凝 重,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悲壮感。
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1、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 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2、作者读碑经过了几个认识阶段?
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 主要内容。
在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启示下,“我 ”终于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思考:
你能给课文分段吗?并把它的段意写在书上,试试看。
第一段(1-5):“我”先前瞻仰人民英 雄纪念碑,感受到它的庄严、雄伟和壮观 。第二段(6-11):“我”到南泥湾,解读 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感受到了牺牲的人 数之多。 第三段(12-16):“我”再读人民英雄纪念 碑,领悟到正是无数革命烈士的牺牲,才缔 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袁 贵 王双罗 张翠芩 谢清江 许成明 白金贵等等2600余人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 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 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 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 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 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 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 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们永垂不朽!
答:庄严、雄伟、壮观、伟大
细读课文,品味感情(第二部分)
1、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读九龙泉烈 士纪念碑的?
第七段:碑身——残破 第八段:碑文——密密麻麻
想一想:
“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 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 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 同我的一个同志。”你认为这段话中 哪些词用的好?如何理解这段话?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市 天安门广场中心。人民英雄 纪念碑呈方形,建筑总面积 达3000平方米,碑身高37.94 米。碑座分为两层,四周环 有汉白玉栏杆,四面有台阶 与天安门广场地面相通。底 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为 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 层座为方形。承托碑身的是 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 座腰部收束,四面嵌有八块 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和两块装 饰性浮雕,主题分别是虎门 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 、“五四”运动、“五卅” 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 战和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
著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 《安塞腰鼓》《羊想云彩》等作品。
背景资料:
作家长期生活在陕西,对延安 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特 别是当他去了一趟南泥湾,瞻仰 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听说一位 烈士的亲属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 半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感人事迹后, 心情十分沉重,他于是产生了创 作《读碑》的感想。
作者正是因为去了南泥湾,看到了九龙泉
烈士纪念碑,才明白“牺牲”的分量,这种牺 牲的代价铸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不是 用水泥铸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 的。
通过九龙泉了解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真正 意义,所以说是它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 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 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细读课文,品味感情(第一部分)
作者在去南泥湾之前他是从哪 些方面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他是 以什么态度去读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