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失到凸显_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_孙九霞

从缺失到凸显_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_孙九霞
从缺失到凸显_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_孙九霞

从缺失到凸显: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孙九霞1,2

,保继刚

1,2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收稿日期]2005-10-01;[修订日期]2006-05-29[作者简介]孙九霞(1969-),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社区旅游;保继刚(1964-),男,云南个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摘 要]国内外的研究者目前都逐渐把社区及其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参与也因之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对社区参与研究脉络和走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社区参与理论共识的达成经历了 从缺失到凸显 的过程。在对社区参与的关注方面,中国和西方的研究具有各不相同的历程。

[关键词]缺失;凸显;社区参与;旅游研究[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63-06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最初的旅游开发往往忽视社区参与,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政府或企业行为,这使得旅游发展与社区、与地方民众相脱离,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后来的旅游相关研究中对于社区参与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徐永祥,2000:227)。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刘纬华,2000:48)。这种阐述看重的依然是旅游的发展而非社区的发展,真正的社区参与应该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在外界指导下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社区

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政府 自上而下 的推行和社区 自下而上 的参与是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进程,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有赖于基层社区发展的推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区参与不仅能实现社区价值的整合,还能成为当地社区发展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因此,梳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脉络并分析国内外研究进程的差异实为必要。

一、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及脉络分析在西方社会, 公众参与 的理念是与其民主制度的形成相伴而生的,在政治学层面上来看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在社会发展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发展的主流思想是 社区发展 ,主要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城乡社区的基础设施。当时的 参与 主要是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并管理这些设施,支持开发当地居民的能力,鼓励他们在社区事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参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得以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欠发达社区的开发,因此,对社区参与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带有这种倾向。

对社区与旅游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的。许多社区和地区把旅游看做是一个简单叠加在社区上的分离层。以这种观点从事旅游就一直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它在把旅游整合进社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时失败了(Gunn,1994:16)。近年来,对旅游潜在的消极影响(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的认识增加了(Gunn,1994:18),并进一步认识到旅游规划的重要目标是把社区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旅63

游整合到一起,而社区是影响旅游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此类相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旅游发展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Taylor,1995;Joppe,1996)。

公众参与作为一项政治行动已经修正了影响社会变迁、环境保护的现存制度和规划程序(Murphy, 1985:172)。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方法而言,赛肯斯(Seekings,1980)提醒大家要记住整个社区并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同时,墨菲觉察到更一致的意见超出一般想象地存在于参与者群体中(Murphy,1985: 172)。这是两位专家早在1980年就形成的看法。墨菲1985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观点,其写成的 旅游:社区方法 具有先导意义。他在该书中阐述了旅游业对社区的影响、社区的旅游参与,探讨了如何从社区角度开发和规划旅游。他认为旅游是一个社区产业,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成分,该产业把社区作为一种资源,把它当作产品出售,并且在此过程中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他的社区方法强调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规划,使当地居民的想法和对旅游的态度反映在规划中,以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以便规划实施。

自墨菲始,西方背景的学者最先是将社区及其旅游参与当作一种旅游规划方法纳入研究视野的。在东道社区中所做的大量旅游影响和居民态度的研究 已经成为增加公共参与的一个要求,尤其是,一个带有更多社区导向的旅游规划(Keogh,1990) 。社区旅游作为一种发展旅游的方法,意味着受益人被鼓励参与自身的发展,通过动员他们自己的资源,明确自己的需要,并作出他们自己如何参与的决定(Stone,1989:207)。西方学者们认为社区方法指的是当地社区最大限度地参与旅游规划和旅游决策过程,并达到一定的可行性和合意度,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实际发展和旅游管理中,并实现社区的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Inskeep,1991:29)。进而认识到社区是目的地增长管理中特有的重要因素(Sim mons, 1994),把社区导向看做旅游规划的发展阶段(Wall G.,1997:42),并从社区参与的视角研究合作理论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和发展中的应用(Tazim,et al, 1995)。至此,社区参与作为一种规划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国外社区参与研究是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步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符合许多旅游研究所强调的社区和参与理念(Wall G.,1997:43)。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对于旅游作为经济发展和增长工具的观念发生了转换,对旅游所带来的增长方面的认同是因为认识到更负责任的、全面协调的旅游发展是社区共同分享的收益。评估社区对于旅游发展的敏感性是朝向可持续性的旅游规划的第一步(Pigra m,Wahab,1997a:4)。在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受其影响的居民的直接支持和参与,可持续的旅游将不能成功实现。设计出有效的手段来允许居民参与旅游规划过程并鼓励其踊跃参与这一过程对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是首位重要的(Pigram,Wahab, 1997a:5)。在旅游发展中社区担当的一个更伟大的角色是对于旅游方案进行彻底的仔细审查,帮助完成可持续性的目标(Pigra m,Wahab,1997b:23)。

要使旅游持续发展,社区持续受益,还必须考虑旅游者的利益。一个确定的难题是当变迁持续来临时,目的地社区如何能够保护和增强未来的旅游者的机会。这也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挑战,这种挑战本身也在旅游者行为模式和类型的进化、当地社区对于旅游的态度的进步和技术及营销机会的变化上显示出来。旅游必须能够提供与当地环境、社区态度和文化相协调的产品,由此社区将成为旅游发展永久的受益人,而非受害者(Wahab,Pigra m,1997:279)。因此,社区支持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素(Butler,1997:122)。

国外对社区及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市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各种技巧,如管理者导向的技巧,包括信息交流、教育和支持的培养;市民导向的技巧,包括补充决策、代表性的输入(主动的过程)、代表性的输出(被动的过程)(Marien,Pizam,1997)。还具体到了参与项目评估的反馈机制,如史密斯提出了评估公众参与的程式(Smith,1984:257),如表1所示。

表1 公众参与的评估程式

文本

1.历史背景

2.制度安排:政治结构和程序,立法和政治规则,行政结构

3.媒介特征:状况,功能,参考术语,财务安排

程序

1.参与的目标和任务:由媒介给出参与的命令;参与者的

目标

2.公众参与的数量和特征:他们是谁?他们如何代理?他

们怎样组织?

3.所用的方法:技术,信息获得,资源

结果

1.参与实践的结果

2.有效性:目标问题,参与者代表,参与者的恰当性,参与

者表达的满意程度,参与的效果和影响,时间和花费

资料来源:Smi th L G.Public Partici pation in Polic y Making:the State-o f-the-art in Canada[M].Geoforum.1984,15(2):257.

人们越来越关心社区怎样回应旅游、怎样与旅游共处,好的长远旅游规划必须更深刻地理解在蓬

64

勃的旅游现象面前社区怎样做出反应,并以此为指导。 旅游社区关系 (Pearce,Moscardo,Ross,1996)一书旨在发展一种对社区旅游反应的理解,作为未来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发展和源于旅游增长的地区经济方面的应用文献。作者在社会表象法的研究中格外强调主位(emic)研究方法,并研究了社区冲突管理的方法。还认为理解社区旅游关系的重要性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核心目标,并对生态的可持续的旅游目标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Pearce,Moscardo,Ross, 1996:7)。其在分析社区表象法的过程中,对社区参与的关键成分从几个维度进行了建构(见表2),这表明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表2 公众参与的关键成分

公众参与的目标和形式公众参与结果

的影响因素

公众参与的

方法和程序

公众参与项目

中的关键结果

信息交换

谈判

抗议

教育

支持项目建设补充决策

代表性的输入鼓励未来的定位援助管理讨论的类型

参与者的能量水

有准备的谈判

在讨论中组织间

正在进行的联系

物理环境的影响

(当场背景的类

型)

社区委员会

调查

提名代表

焦点小组

中介

模拟

随机抽样

代理展示

Delphi程序

社会表象,社区透视图

的绘制

呈递书

技术报告

社区建议计划

相似的总体输

出结果

对于 客观目

录树 的贡献

目标项目模

型 或其他决策

模型

资料来源:Pearce P,Mos cardo G,Ross G,Tourism Communit y Relat ionships[M].Ne w York:Pergamon,1996:184.

但在社区参与愈来愈受重视的时候,也受到了来自学者们(尤其是旅游学者)的质疑,尤其自20世纪末期,这种反思的声音多了起来。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存在着操作上的、结构上的和文化上的局限性,虽然并不平均地出现在每一个旅游目的地(Tosun,2000:613)。图逊(Tosun)指出:明确地叙述和执行参与旅游发展方法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有一个同时涉及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结构的整体变迁,因为以完备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为基础的政治选择和合理决策是以周密的救助、大型国际捐赠结构的协作、NGO组织、国际旅游经营者和跨国公司为要素的。

对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参与的提倡多停留在字面上,而非落实在行动上。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W TO)在做了25个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后,发现其中只有一例 斯里兰卡的旅游规划,考虑了社区磋商(间接的或象征式的参与),成立了由当地利益群体和中央政府在当地的代理商

共同组成的旅游委员会(Tosun,2000:614)。可见,社区参与没有落到实处,大部分是一种建议性的。社区旅游作为一个可持续的旅游规划方法,它只能建立在个人拥有公民权的机会和责任的现代公民社会中(Potts,Harrill,1998)。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真正的公民社会的距离还很遥远,这也是社区参与难以落实,并因之受到质疑的深层原因。

正是因为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强,人们开始反问:社区方法,真正起作用吗(Taylor, 1995)?为谋求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学者们更加寄希望于社区参与发展方法。但旅游继续被政府而不是社区利益所控制,应亟需评估这种称作社区驱动旅游发展计划的可操作性,以确定当地居民在何种程度上真正分享了游客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因为他们显然承受了与旅游相关的大部分代价(Joppe, 1996)。彼特(Petty,1995)对社区参与划分成了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因物质激励而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自我激励式参与7个层次(黎洁,赵西萍,2001),在实际参与中,大多只是停留在象征式参与和咨询式参与两个层次上。社区冲突的存在,也减弱了参与实现的效度。表面上软弱的社区却拥有与生俱来的力量,拥有来自本土的知晓自身资源及其潜力的能力。在对于资源的处置中,社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它拥有旅游要求和利益目标,希望能够得到和游客等同甚至更高的待遇(B oniface,1999:295)。

对于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丰富,外延广泛,既有理论探索,又有实践经验。研究的地域多限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讨论也有,但一般仅是辟远之地。研究内容主要有旅游发展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Taylor,1995),还涉及参与的机制、模式、类型、意义,并上升到对社区参与理论的反思。梳理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的有关研究,整体而言存在这样的发展脉络:

旅游业发端之初,社区及其居民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方面的研究是缺失的;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开始被当做旅游规划的要素、旅游规划的方法加以考虑;

伴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推进,社区参与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以考虑;

当更主位(Emic)的视角出现时,社区参与开始作为社区发展的需要纳入进来,并出现了对于社区参与的有效性的反思和质疑。

二、国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历程及特点

65

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 中译本(张广瑞,1998)的发表表明,中国的旅游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旅游增长不能仅仅依靠资源开发和牺牲环境来维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寻找可持续的旅游发展途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旅游和目的地社区间的动态关系。从社区角度来思考旅游开发问题有可能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可行的途径(唐顺铁,1998),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机制(刘纬华,2000)。在生态旅游研究中,总结和介绍了国外许多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和例证(万绪才,朱应皋,丁敏,2002),认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全方位参与,才能分享旅游带来的各种利益,才能有助于生态旅游的成功。

在理论分析方面,有的研究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社区参与如何形成最终意见、社区参与如何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等理论问题进行了质疑(黎洁,赵西萍,2001)。在多理论探索和多学科渗透研究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范式,并在此范式指导下,对社区参与的动力、社区参与机制以及社区参与的公平分配等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决方案(刘纬华,2002)。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防止旅游地衰落和旅游地社区解体,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当前,社区参与需要在旅游规划、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区文化维护等三个方面得到加强(胡志毅,张兆干,2002)。

在实践中,我国的社区参与远未实现,不仅社区参与程度较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参与状态,缺少一种激励机制来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保护(诸葛仁,陈挺舫,特里 德拉西,2000)。

研究者对社区重要性的认识,主要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获得经济利益,是促进社区居民保护旅游景区环境的前提。但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利益冲突,对环境保护会造成负面影响,故要拓展多渠道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杨桂红,2001)。有的研究在介绍国外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例证时,进一步指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要进行全方位参与,才能分享旅游带来的各种利益,才能有助于生态旅游的成功(万绪才,朱应皋,丁敏,2002:70-71)。正因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和旅游者的积极态度可以减少旅游交往过程中旅游者心理的不确定性,所以学者们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本地的旅游发展。当然,学者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地居民只有在享受到旅游发展给其带来的利益的前提下,才有主动与旅游者交

往的动机(张宏胜,2002:22-23)。在大部分研究出于关注旅游业才进而重视社区时,也有的研究把目光投向社区发展,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阐明了社区力量的重要性(文彤,2001)。

规划学者也开始关注居民,倡导社区参与(保继刚,2002;张建萍,2001;吴必虎,2001;刘明,2001),并开始注重社区参与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保继刚,

2002;张伟,吴必虎,2002)。2000年,在由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持的 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2020)中,首次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并确认了桂林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主要有5类:游客,外地旅行社,商业部门(包括景点开发商、正规的旅游服务企业、非法商业行为),

当地的居民,政府管理部门。规划中明确指出当地居民是桂林旅游发展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旅游业的最终受益人,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得到利益,才能消除居民、发展商、游客的潜在冲突,消除旅游业发展的潜在阻碍(保继刚,钟新民,2002)。另外,张伟和吴必虎尝试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四川省乐山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

讨论了我国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张伟,吴必虎,2002)。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和宏观的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同时,有关的研究大多沿袭西方的思路,仅限于西方理论的分析框架。真正原创性的、得源于中国现实特点的理论探讨相当欠缺。加上我国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一直未能很好地体现社区参与的精神,因而对西方理论和本国理论的探讨既不够深入又难以与现实接轨。在看待社区旅游的观念上,东西方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国内学者更看重它对旅游发展的实用性。从这种意义上而言,社区是为旅游服务的。

或者,这是因为中国的社区参与旅游的理论认识还处在西方的某个发展阶段上。

三、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对国外社区参与研究脉络和国内社区参与研究进展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一)国内外社区参与研究的共同点为:从缺失

到凸显

社区参与都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旅游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社区的主体地位是被忽略的,社区参与是缺失的。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目光往往集中于景区、旅游企业的规划和管理。以往的旅游区规划主要侧重对景观、景点的物质规划,而对社区居民考虑不够。这样的规划也

66

缺少了当地居民和社区支持,致使规划的总体目标难以达成,规划也难以落到实处。同样,对旅游目的地或风景旅游区管理的研究,对社区及其居民的管理很少涉及,他们大多处于被忽略状态。

而在实践中,大部分景区都牵涉到当地居民,处理好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成了开发商在旅游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认为旅游开发对当地社会 文化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旅游者与居民的交流(交融)程度,而旅游者与社区相互作用的形态、领域和持续时间是决定当地文化变迁的关键指标(崔凤军,2001)。但对于社区旅游目的地而言,景区的管理、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和方式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至此,社区及其居民成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社区参与的分析和探讨开始重视起来,社区的主体地位也得以凸显。

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但更是社区与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事实上,没有人天生愿意关注到弱势群体,除非有用,要么是有正向作用,要么是有反向阻力。当社区意识到自己社区生活本身是一道展示给游客看的重要景观,而社区的需求却被长久忽略时,社区的反抗和抵制心理便油然而生,这是社区参与产生的诱因之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强势群体开始给予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研究者出于对关怀弱者和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思考,开始深入研究社区参与。

(二)中国与国外研究所处的阶段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存在一定距离

西方的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由来已久,而我国的大多研究处于初始阶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我国社区参与研究一般是在西方的基础上作出反应性的分析,囿于西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思路,真正从中国社会文化特点出发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缺乏。

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入中国旅游社区内部探索其自身社会文化系统与旅游参与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者应从居民的地方性知识出发,寻找居民对自身生活的表述和解释,逐渐接近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真相,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参与的理论框架及其有效模式。这是本土学者为国际理论界提供的中国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解释。在研究过程中,要和以往从西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中国的旅游实践中得出一些结论,少做理论预设,也就预防了资料选取上的目标指向性和解释中的倾向性。如果得出的一般性的结论日后能够应用于非中国的社会,这将是中国旅游学界为国际旅游研究做出贡献的一种尝试,是对国际旅游学的丰富和发展,并能拓展中国学者的世界发展空间,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有所贡献。

(三)只有协调好旅游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凸显社区的主体地位

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中隐含了新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延伸。社区旅游的发展还涉及到社区以外的 参考群体 ,还要看社区在这些群体中的相对地位如何,以及利益分配的机制如何。只有给予社区在利益上的充分考虑,将其作为主要的利益主体,公平地分享旅游收益,才能实现旅游发展的目标,并使旅游发展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一致起来,避免利益方的冲突。在实际操作中,不仅仅把社区当作社区旅游业的一般利益相关者或协调参与者,而应把社区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利益主体。

为了实现旅游业各方的利益诉求,协调好社区与地方政府、开发商、旅游者等之间的关系,管理好旅游景区,学者需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尤其要把社区居民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作为重要的利益群体、开发主体和管理主体来对待。同时,旅游活动的复杂性、社区生活的丰富性以及地区间的差异性又对研究提出了很高的实践要求。显然,旅游业发展的现实迫切需要相关学者对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Boniface P.Touri sm and cultures:consensus in the making[A].

R obi nson M,Boniface P.Tourism and Cultural Conflicts[C].Oxon:

Ne w York,1999.

[2] Butler R.Modelling touris m development:evoluti on,growth and

decline[A].Salab Wahab&John J.Pi gram.Tourism,De velo pment

and Gro wth[C].1997,109-125.

[3] Ins keep E.Tourism Planning:An Integrate d and Sustainable

Approac h[M].The Hugne:Van Nos trand Reinnold,1991.

[4] Wall G.Sustainable touris m-uns ustainable development[A].Sal ab

Wahab&John J.Pi gram.Tourism,Deve lo pment and Gro wth[C].

1997.

[5] Gunn C A.Tourism Planning Basics,Conce pts,Cases[M].Tayor

&Francis,1994.

[6] Marion J.Sus 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 m development revisited[J].

Tourism M anage ment,1996,17(7):475-479.

[7] Keogh B.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touris n planni ng[J].

Annals of Tourism Re se arch,1990,17:449-465.

[8] Marien C,Piza m A.Implementing sustai nable tourism devel opment

through ci ti 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 proces s[A].Salab Wahab

&John J.Pigram.Tourism,Deve lopment and Gro wth[C].1997.164

-178.

[9] Murphy P.Tourism:A Communit y Approach[M].Ne w York:

Methuen,1985.

[10] Pearce P,Moscardo G,Ross G.Tourism Co mmunity Re lationshi ps

67

[M].Ne w York:Pergamon,1996.

[11] Pi gram,J ohn J,Wahab S.The challenge of sus tainable touris m grouth

[A].Salab Wahab&John J.Pigram.Tourism,De velopment and

Growth[C].1997a.3-13.

[12] Pi gram,John J,Wahab S.Sus tainable touri sm in a changing world

[A].Salab Wahab&John J.Pi gram[C].Tourism,De velopme nt and

Growth,1997b.17-32.

[13] Potts T D,Harrill R.Enhanci ng communi ties for sustai nability:a

travel ecology approac h[J].Tourism Anal ysis,1998,3:133-142. [14] Seekings J.Pro bono publico:The case for a systematic system[A].

Shafer D.E.Tourism Planning and De velopme nt Issue s[C].

Was hington Universi ty,1980.

[15] Simmons D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7509800.html,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 m planning[J].

Tourism Management,1994,15:98-108.

[16] Smith L G.Public Partic ipation in Polic y Making:the State-o f-the-art

in Canada[M].Geoforum,1984,15(2):253-9.

[17] Stone L.Cultural Cross-roads o 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 lo pment:A Case from Ne pal.Human Organization[M].1989,

48:206-213.

[18] Taylor G.The communi ty approach:does i t really work?[J]Tourism

Manage me nt,1995,16(7).

[19] Tazi m B J,Getz D.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 m

planning[J].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 h,1995,22(1):186-204. [20] Tos un,Cevat.Li 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 m

development proces 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13-633.

[21] Wahab S,Pigram J J.Touris m and sus tainability:polic y

considerati ons[A].Salab Wahab&J ohn.Pi gram.Touris m,

Development and Gro wth[C].1997.277-290.

[22] 保继刚,钟新民.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3] 崔凤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1.

[24] 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

理,2002,(2):38-41.

[25] 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

旅游学刊,2001,(4):44-47.

[26] 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5-97.

[27] 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

刊,2000,(1):47-52.

[28] 刘纬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 兼与黎

洁老师商榷[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98-103.[29]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

1998,(2):145-149.

[30] 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2,(2):68-72.

[31] 文彤.旅游与社区发展 以桂林龙胜县平安寨为例[D].广

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3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3]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4] 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

用 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

(11):124-126.

[35] 张广瑞.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

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1998,(2);(3);(4);(5).

[36] 张宏胜.信息不对称对旅游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0-23.

[37]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8] 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Stakeholder)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

的应用 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2,(4):63

-68.

[39] 诸葛仁,陈挺舫,特里 德拉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中

社区参与机制的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0,(1):47-52.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UN Jiu-xia,BAO J-i gang

(1.School o f Tourism Manage ment,Sun Yat-sen Un iversity Guan gzhou510275,China; 2.Cente r for Tou rism Plann ing&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 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gradually taken community and its resi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has thus become the key facto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is paper,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orien tation regarding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 ty participation,discloses that the reaching of the consensus of the above theory has undergone the process of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s quite different in the process in terms of thei r concern abou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Key w ords:absence;distinction;community participation;tourism research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廉月娟]

本刊启事

关于增补廉月娟、宋子千同志为本刊编委的通知本刊专职编辑廉月娟、宋子千二位同志,自2004年2005年到职后在目前岗位工作已经有相当时期,根据其本人的工作态度和成绩,并参照其资力、学历和实际水平,按照本刊工作管理惯例,特增补二人为本刊编委会委员。特此通知。

旅游学刊编辑部

2006年7月

68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旅游业市场状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旅游业市场状况调研报告 正式版

旅游业市场状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旅游业市场状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面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内旅游业的收入看,从1985年到1998年的14年数据表明,除1989年外,13年都保持了两面三刀位数的增长速度。1999年入境过夜者2700万人次,外国旅游者人数可达840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18%,比历史上最高年份1997年还增长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可突破14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2%左右,提前一个实现“xx”计划指

标,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国内旅游人次预计达7.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发挥了刺激内需,活跃市场,拉动经济的作用,全国国际国内旅游可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比1998年增长17%左右。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国际旅游业前景继续看好,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头号产业,到XX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研报告认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就拿今年来说,旅游业在假日旅游等一系列旅游新产品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了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到

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 概念规划 南泥湾概念规划 1.概述 (1)地理概况 南泥湾景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处在延安市区到壶口瀑布 的主要交通连线上,距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距壶口瀑布175公里。 南泥湾镇辖区225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泥湾景区内三道川组成一个“丫”字地形,南为九龙泉、西为南蟠龙、东为南阳府。_二川交汇处为阳湾,行政村桃宝峪位于西川南蟠龙内,行政村金盆湾位于东川南阳府内。 (2)自然环境 南泥湾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南泥湾水源丰富,常流量0.7m3 /S o该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6-9月,四个 月平均气温14.5摄氏度,比延安市低4.8摄氏度,较北京、西安更低,适于避 暑度假。年降雨量530-600mm,无霜期120—140天,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 南泥湾森林覆盖率为78.3%,以次生林为主。农耕地3万亩,川水地为三分之一。 南泥湾地下水位高,水源相对陕北其它地区丰富,黄土源干旱,而沟底湿润,在陕北干旱生境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其林业、农牧业生产在陕北 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种植玉米、_豆类、糜子、薯类、香紫苏、烤烟等;畜牧业以猪、羊、牛为主。优势树种主要有辽东栋、山杨、桦树、侧柏、油松、山桃、山植、山杏、沙棘等。地下矿藏主要以石油为主。 (3)社会经济 南泥湾镇建于1984年,全镇辖14个行政村,19个驻镇单位。总人口6671 人,其中,农业人口4171人。到2002年底,全镇经济收入1662.63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粮食总产量2493吨,人均产粮598公斤。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势在必行(一)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势在必行(一) 一、问题的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背景阐述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产生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旅游活动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旅游活动的经济作用,并随着闲暇时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旅游活动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而倍受注目。我国旅游业发展二十多年的历程及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模式也证明发展旅游业即为开展旅游活动。“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拉动内需”、“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市)”的提法及在实践中的推广更是出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达到创收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增加税收、拓宽就业渠道的经济目的。旅游发展中的泛经济性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造成对东道主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经济短视而秩序混乱、环境污染而加剧恶化、文化传统扭曲而丧失、社会风气败坏而沦丧。从东道主社区角度考虑,旅游发展中的非社区性造成旅游发展的非持续性,主要体现为: (1)“旅游飞地”现象 “旅游飞地”现象是指旅游或休闲活动空间虽然依托的是当地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但与社区主要地域单元相分离,成为旅游直接经营者的特区。旅游消费的物质和从事服务的中高层人员基本来自外地,旅游收入“漏损”严重。旅游发展对当地发展的关联度小、联带作用弱。旅游的乘数效应便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造成当地资源的“低价出售”,甚至是为微小经济所得而支付环境、社会、文化上的高昂代价。 “旅游飞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目的地的经济基础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产生刚性约束,目的地供给潜力扩张有限,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增加了对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使旅游目的地成为发达经济体的“飞地”。这就是经济久发达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的“悖论”:希望通过发展旅游壮大经济基础,但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资本基础、开发与管理经验和企业家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及发展旅游经济激烈竞争的现实,使目的地经济体不得不依靠来自体外的投资和管理,从而造成“贫困化出口”,旅游业发展的带动效果大打折扣1]。 (2)“旅游孤岛”现象 “旅游孤岛”现象指旅游活动发生地与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界限可是有形的实体边界,也可是无形的意态界限,旅游者与当地平民的社会联系被切断,旅游活动空间孤立于东道社区空间。整个旅游行程中,旅游者生活于周密策划的场景中,他们目光被掮客左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旅游活动空间被舞台化,旅游者很难得出有关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生活的基本结论。 (3)“新殖民主义”现象 “新殖民主义”现象指旅游业发展中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权分离,相关利益者之间地位及关系的不平等,特别是旅游活动的经营管理权掌控于旅游中介企业,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往往忽略,形成“契约”形式隐掩下,旅游业直接经营者对东道社区旅游发展的控制、干涉与旅游利益的掠夺、剥削。 鉴于“旅游业并不象一系列急功近利者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灵丹妙药”,2]改变旅游发展模式,构建经济与环境、旅游相关利益者间的和谐关系,凸显社区参与旅游的主体地位,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便提上议事日程3]。可持续旅游发展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重点强调:代内代际公平;旅游开发利用应以环境可承载能力为限;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经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即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实现社区旅游一体化成为其最佳模式选择。联合国大会在1969年发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宣言》,指出公民参与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强调“旅游发展目标要符合经济期望目标和环境要求,不仅要考虑当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工作报告】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湖南旅游业发展年度报告 一、XX年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XX年,湖南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xx关于“特别要把具有湖南特色的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指示精神,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狠抓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XX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97.08万人次,同比增长34.86%,旅游创汇5.03亿美元,同比增长 28.82%,接待国内旅游者9098万人次,同比增长27.9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4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75%。旅游总收入588.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68%。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关联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我省和谐社会构建和富民强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XX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旅游支柱产业定位正式确立。XX年,我省旅游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高度重视,旅游支柱产业定位正式确立。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非常关心湖南旅游业,三度来湖南指导工作,并派出专家来湖南调研,为湖南旅游发展出谋划策。省委书记张春贤非常重视旅游工作。今年9月8日,省委张春贤书记主持召开第35次常委会议,专题听取了省旅游局的工作汇报,会议作出了“培育壮大湖南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定,被正式写入11月8日至12日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张春贤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完善发展规划,加快综合配套

设施建设,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支柱产业。” 在12月20日至21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又被提到重要位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讲话中强调,要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推进城市化。要坚持城市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动,围绕旅游发展加快城市建设。要继续下大力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文章,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人来湖南消费,活跃消费市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强指出,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突出抓好旅游支柱产业,加快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发展复合型旅游,吸引国内外高端游客,推动过境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打造旅游精品,重点培育以张家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长沙、衡山、炎帝陵、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 二、文花枝先进事迹感动中国。我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在全省旅游行业周密部署并有效开展了学习宣传文花枝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掀起了学习文花枝先进事迹的高潮,为全行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诚信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榜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分别亲切慰问了文花枝,并号召大家都要向文花枝同志学习。3月27日,“全国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命名表彰大会和“文花枝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沙举行。10月27日,由中宣部、国家旅游局、湖南省委共同举办的文花枝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吴仪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年内,我省还开展了“诚信旅游三湘行”、“旅游价格诚信月”、“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等活动。10月30日至11月3日,全国

延安旅游业调查报告

延安旅游业调查报 告

旅游业管理作业 延安市旅游业调查报告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4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黄小娟 学号:1 分数:

目录 一.前景展望 (2) 二.旅游景区 (一).现状 (3) (二).特点 (5) (三).存在的问题 (6) (四).解决措施 (7) 三.酒店 (一).现状 (8) (二).存在的问题 (10) (三).对策 (11) 四.旅行社 (一).现状 (11) (二).存在的问题 (15) (三).对策 (15) 五.交通 (一).现状 (16) (二).存在的问题 (17) (三).对策 (17)

前景:延安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延安以“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形象大使”为目标,坚持“内抓管理服务,外抓宣传推介”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革命圣地红色游、黄帝文化游、黄河文化游、黄土风情文化游、绿色生态游等旅游品牌,努力改进游客旅行质量,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延安新的经济增长极。 延安旅游局官网称,延安旅游业将成经济增长后续力量。,全市累计接待的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速都在两位数以上,极大带动了全市住宿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王志海表示,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将为奠定基础,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延安市旅游局局长马彦平介绍,延安去年一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春节前,延安在黄龙县成功举办“黄龙山森林冰雪节”,推出了田野滑雪场,祥瑞冰雕世界等一批冬季旅游线路,并计划于节后利用壶口冰瀑创立黄河壶口5A 级风景名胜区。(陕西日报)

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发展国内外研究述评.doc

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发展国内外研究述评-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得到彰显。现代城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被旅游业的发展所引导和影响。本文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通过提炼、评述其主要观点,来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力图为我国旅游城镇化发展,尤其是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引导;城镇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帕特里克?马林斯(Patrick Mullins,1991)提出的旅游城镇化是一种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发展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建立在当时西方人对于享乐的基础上的一种城市化演变发展模式[1]。实质上,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国外学者对于旅游城镇化的相关观点和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国外对于旅游城镇化,尤其是旅游引导的小城镇发展,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与城镇之间的关系认识,如姆林斯和佩吉(Mullins&Page)指出,随着后工业社会到来,城市化过程的演替,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旅游开始“城市化”,城市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4]; (二)旅游与城镇经济发展研究,如德罗伊(Dernoi)、布莱尼、高兰(Blaine&Golan,1993)认为,无论是对于经济发达还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发展城镇旅游,对当地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5]; (三)城镇旅游管理研究,如瑞查德?沙普雷(Richard

Sharpley)分析了城镇旅游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包括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导致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6]; (四)政府、社区与旅游的关系四大方面,如马德里加尔(Madrigal,1995)认为,城镇旅游发展带有显著的政府意愿,同时,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利益尽可能提高社区参与度,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7]。 二、国内研究述评 黄震方、吴江、候国林等三位学者(2000)基于城市化的考虑,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的发展、演变过程,提出旅游城镇化即:以旅游区为核心,以旅游为推动力,促使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聚,从而导致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8]。此外,黄震方等三位学者(2000)还提出旅游城镇化的形成机制应该包括:一、城市化进程的劳动;二、城市的载体作用;三、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四、政策机制;五、旅游交通设施完善等五个主要方面[8]。 王冬萍、阎顺两位学者(2003)从城市化发展动力的角度来考虑旅游城镇化,通过关注吐鲁番市近几年城市在发展旅游后的不断发展变化,该两位学者提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的发展促进人口、资本、物质、资源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从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不断发展的过程[9]。此外,该两位学者的研究表明旅游城市化推动了吐鲁番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吐鲁番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和城市特征的鲜明化[9]。 结论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引导的城镇化发展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评书,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关注

对社区参与旅游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分析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研究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和措施,把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 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是和周围居民社区生活场所融为一体的,如果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孤零零的景点将难以吸引旅游者,必须把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以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以社区为背景,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旅游活动对社区的影响 1.提高经济效益 作为一个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随着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必然引起对周边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旅游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亦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经济效益。旅游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不论是酒店、旅行社、景区,还是其他旅游服务企业,都需要大量服务与管理人员,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就业。 2.提高社会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效应。首先,推动当地居民的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居民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其次,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引起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以提高和改善当地居民的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等。同时,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能够更好的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提高环境效益 旅游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既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又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二者缺一不可。旅游的发展必将对当地社区的环境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是当地居民,非常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4.负面影响 一些当地居民认为,旅游只能使得少数居民获益,而且导致了物价上涨,也可能造成当地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外来人口的涌入或者旅游活动的逐渐频繁又引起了污染物的增多。另外,景区一些人为建设会使自然风景受到了破坏,已成为景区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 在不同的旅游发展阶段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认知。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的正面感知要强于负面感知,居民总体对旅游发展以及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影响持较为肯定态度,绝大多数居民目前没有认识到旅游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反对旅游发展的对抗情绪也没有产生。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居民会越来越强调维护自己的权利;如果处置不当,很有可能会引发对旅游发展不利的情绪,从而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三)社区参与旅游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参与意识 社区居民大多是旅游景区当地的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旅游发展的认识不足。同时,大部分人认为老百姓没有决策的权利,这样就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也失去了自己应得的权利。 2.缺乏统一管理 有些旅游景区景点除了行政上各有主管部门外,从地域上来说,又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县市。这种分头管理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居民的自发参与旅游,没有统一的管理和信息联系,基本属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旅游发展增长极研究

旅游发展增长极研究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资源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的特点,近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96%,全省旅游业增长速度居全国第6位。但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仍处在落后的位次上。因此,发展山西旅游业,既要看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也要看到整体旅游发展不 协调的严峻局面。 一、旅游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 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最早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具有技术的创新与扩散,资本的集中与输出,规模经济效益,凝聚经济效果四大作用。“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涓流效应”,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各种创新活动和部分资金、劳动开始向四围地区扩散和输出,带动非“增长极”地区共同发展。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和培育“增长极”。 旅游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由于山西长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一些原是古代政治文化商业中心的地区,其历史文化的积淀比较深厚,旅游经济、旅游客流已形成了集聚状态的极点布局。基础设施、从业人员素质、社会文化具有优势条件,因而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一些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旅游管理方法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发展能力,具有比周边地区更发达的第三次产业,这些区域适合于产生增长极。从资源条件看,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旅游客流的集聚、交通的通达优势,有利于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山西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点多面广,对地方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和观赏价值较大的景点(区),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使之成为该地区的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提高旅游开发水平。 二、增长极分析 1、增长极的选定。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交通与服务都可以通过旅游流和旅游收入反映出来。旅游客流的流量表明区域旅游的活力,流速反映了区

延安旅游业调查报告

旅游业管理作业延安市旅游业调查报告 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4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黄小娟 学号:1030514014051 分数:

目录 一.前景展望 (2) 二.旅游景区 (一).现状 (3) (二).特点 (5) (三).存在的问题 (6) (四).解决措施 (7) 三.酒店 (一).现状 (8) (二).存在的问题 (10) (三).对策 (11) 四.旅行社 (一).现状 (11) (二).存在的问题 (15) (三).对策 (15) 五.交通 (一).现状 (16) (二).存在的问题 (17)

(三).对策 (17)

前景:延安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15年,延安以“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形象大使”为目标,坚持“内抓管理服务,外抓宣传 推介”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革命圣地红色游、黄帝文化游、 黄河文化游、黄土风情文化游、绿色生态游等旅游品牌,努力改善游客旅行质量,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延安新的经济增长极。 延安旅游局官网称,2016年延安旅游业将成经济增长后续力量。2015年,全市累计接待的国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 速都在两位数以上,极大带动了全市住宿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王志海表示,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将为2016年奠定基础,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和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延安市旅游局局长马彦平介绍,延安去年一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春节前,延安在黄龙县成功举办“2016黄龙山森林冰雪节”,推出了田野滑雪场,祥瑞冰雕世界等一批冬季旅 游线路,并计划于节后利用壶口冰瀑创建黄河壶口5A级风景名胜区。(陕西日报)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为个案 梁军 [摘要]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社区,综合影响,调控措施 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1〕社会学研究一般把社区分成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两大类。〔2〕 乡村社区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社区乡村旅游,其主要内涵是:从乡村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与最优化。〔3〕 一、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1.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环境影响 (1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方式从环境消耗性利用转为环境建设性利用;可以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森林的砍伐;可以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旅游产品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

(2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建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类环境污染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景区生态环境改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增多等。 2.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 (1旅游对经济的牵动作用。由于旅游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发展旅游将强迫性地使旅游地各项功能更完善,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地资源的复合开发,推动旅游经济内部结构调整。 (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小;旅游业在旅游开发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靠外来资金,当地社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 (1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学习文化积极性的提高;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城乡 居民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增强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宽村民的视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 (2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部分旅游者在旅游地存在“道德约束力松弛”现象,导致旅游非道德行为,如污染环境、毁坏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对旅游地不尊重等,形成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当地文化传统丧失,传统价值观念受外来影响而改变;因为对旅游资源开发机会的不均等而产生的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冲突。如政府与当地群众、政府与投资商、投资商与当地群众、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二、于家村概况

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规划

社区参与在旅游规划中的意义 作者:田润乾文章来源:点击数:1527 更新时间:2011-12-19 在旅游规划中,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概念向来是一种重要的规划理念和基本原则。这是一种体现规划合理性和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规划的具体过程中,人本主义更多的时间体现出的是一种口号,甚至是一种不公平,远远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初衷。 1、以人为本何以成为一种不公平 在旅游规划中,规划者的视角更多地停留在开发商和旅游者的角度,产品设计细节主要从旅游者的体验角度进行设计,盈利方式以开发商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设计。在成本核算中,很少核算环境、空间等隐性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都均摊在项目地社区的居民身上。从客观角度来讲,旅游规划者在规划过程中是以牺牲社区原住民的潜在利益来满足旅游者和开发商的利益,这是一种隐形的不公平现象。 2、社区参与亟需纳入规划内容 作为规划区内的弱势群体,社区居民往往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力量,无法可依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旅游名镇丽江古镇,原住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失去了土地、承受着旅游开发带来的高物价,生活环境被旅游者入侵,这使许多原住民走向了更加艰难的境地。与丽江同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强行拆迁当地居民的例子时有发生,这些都在暴露出旅游规划中存在着基本功能和内容的缺失,对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没有在根本上进行维护。 3、社区参与应当成为规划的核心理念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是一个开端,如何理顺项目的肌理、规划区内的各个群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决定着规划的质量和项目开发的最终结果。开发商、政府、当地居民、各类相关社会组织都会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受到或好或坏的影响,如何对受益群体的利益进行合理分割,对受害群体进行利益补偿,是旅游规划当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根据项目低的利益主体特征,对项目开发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并确定相应的参与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设计切合项目地实际情况的社区参与模式,确保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项目地的平稳快速发展。所以,社区参与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他更是在旅游规划当中应该坚持的一种规划理念,特别是作为站在旅游圈子之外看旅游的规划者,更应该将社区参与作为一种规划思维进行培养。 4、社区参与是一种社会责任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游延安有感

游延安有感 1 游延安有感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小时候第一次读到著名作家贺敬之《回延安》中的这句诗时,就被他热爱延安的精神所感染,并因而对延安无限神往。多少年来,总渴望有一次零距离触摸革命圣地的机会,去感悟“延安精神”博大精深的神奇魅力。 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10月23-26日,房县老干部参观考察团到西安、延安进行“缅怀之旅、感悟之行”。我终于得以瞻仰矗立于延岭山顶的宝塔,抚摸了杨家岭七大会议上桌椅,丈量了王家坪、枣园的距离。亲眼目睹了革命领袖们曾经使用过的简陋用具之后,我终于明白,当年延安枣园的点点灯光,为何最终能照亮神洲大地;终于感悟了共产党人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最后革命胜利的精神源泉。 早晨六点多钟,我们驱车往延安方向疾驶。天高、云淡、风清、路平。从西安到延安共400多公里,2006年西延高速公路峻工通车,不仅加速了革命老区发展步伐,也缩短了全国广大延安迷的“心灵”路程。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果树林,出了

西安是石榴,从铜川到延安是苹果,接近延安则是漫山遍野的枣树林。粉红的石榴、鲜红的苹果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也向我们展示了老区的经济特色产业。 一路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效果日益凸显。虽然触目仍是一片黄色,但远山点点浅绿却在慢慢向周围蔓延——那是退耕还林而种的树木正在茁壮成长。想毕,不远将来,贫瘠的三秦大地也将会展现出郁郁葱葱的景象。 汽车经过三个多小时行驶,进入了延安境内。据导游介绍,现在延安市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0万人,总面积36712平方公里。现在延安经济支柱是旅游业、烟草业、石油化工业,人均收入已达1700多元,财政收入已达29多亿元。 进入延安境内,首先是黄陵,其次是洛川、富县、甘泉县。中午,当宝塔山上的宝塔映入我们眼帘时,我知道自己终于来到了那神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街道宽阔整洁、楼房鳞次栉比、火车站宽敞透明、城中人群熙熙攘攘……一切都充满着现代繁华都市的气息,这就是那曾经的革命圣地延安吗?是的,这就是延安,那耸立在延岭山上的宝塔不就是延安标志吗?虽然历经沧桑,但那穿城而过的延河水还在缓缓流淌,延河桥

从缺失到凸显_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_孙九霞

从缺失到凸显: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孙九霞1,2 ,保继刚 1,2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收稿日期]2005-10-01;[修订日期]2006-05-29[作者简介]孙九霞(1969-),女,山东寿光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社区旅游;保继刚(1964-),男,云南个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摘 要]国内外的研究者目前都逐渐把社区及其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参与也因之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在对社区参与研究脉络和走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社区参与理论共识的达成经历了 从缺失到凸显 的过程。在对社区参与的关注方面,中国和西方的研究具有各不相同的历程。 [关键词]缺失;凸显;社区参与;旅游研究[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63-06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最初的旅游开发往往忽视社区参与,大多是一种自上而下推行的政府或企业行为,这使得旅游发展与社区、与地方民众相脱离,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在后来的旅游相关研究中对于社区参与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参与既是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之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之成果的分享(徐永祥,2000:227)。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刘纬华,2000:48)。这种阐述看重的依然是旅游的发展而非社区的发展,真正的社区参与应该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在外界指导下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本文认为社区 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政府 自上而下 的推行和社区 自下而上 的参与是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进程,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有赖于基层社区发展的推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区参与不仅能实现社区价值的整合,还能成为当地社区发展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因此,梳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脉络并分析国内外研究进程的差异实为必要。 一、国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及脉络分析在西方社会, 公众参与 的理念是与其民主制度的形成相伴而生的,在政治学层面上来看是由来已久的事情。在社会发展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发展的主流思想是 社区发展 ,主要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城乡社区的基础设施。当时的 参与 主要是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设并管理这些设施,支持开发当地居民的能力,鼓励他们在社区事务中发挥作用。社区参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得以倡导和实施。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欠发达社区的开发,因此,对社区参与的认识也不可避免带有这种倾向。 对社区与旅游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的。许多社区和地区把旅游看做是一个简单叠加在社区上的分离层。以这种观点从事旅游就一直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它在把旅游整合进社区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时失败了(Gunn,1994:16)。近年来,对旅游潜在的消极影响(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的认识增加了(Gunn,1994:18),并进一步认识到旅游规划的重要目标是把社区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与旅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