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资源
生物防治保障措施

生物防治保障措施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和其他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方法。
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药替代方法,具有环保、非污染、高效、长期有效和安全等特点。
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物防治保障措施。
首先,完善生物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防治保障系统。
生物资源库是收集保存和研究生物资源的重要场所,通过采集和保管大量的生物资源,可以为生物防治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同时,还需要建立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对各类重要的天敌、寄生虫和其他有益生物进行繁育和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生物防治技术包括繁育、增殖、释放和监测等环节,需要不断进行研发和改进,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民和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运用生物防治技术。
再次,加强生物防治信息化建设,提高生物防治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立生物防治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对生物防治技术和实践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总结,形成科学可靠的决策参考,促进生物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此外,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全面、系统的生物防治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各类害虫和病原体的发生发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相邻国家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形成区域性的生物防治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境害虫和病害的威胁。
最后,加强生物防治政策和资金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生物防治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生物防治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生物防治的普及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完善生物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一系列生物防治保障措施,可以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生物防治的优点高中生物

生物防治的优点(高中生物)1.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生物学原理和生物资源来控制害虫、病害和杂草的方法。
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以下几个优点:2.环境友好:生物防治采用天然的生物控制剂或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防治不会残留有害化学物质于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3.高效性:许多生物控制剂对特定的害虫和病原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能够精确地控制目标对象,而对非目标生物几乎没有影响。
此外,生物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特性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发生,从而实现长期的防治效果。
4.可持续性:生物防治具有持久的效果,并且可以与其他农业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病虫害管理体系。
通过合理利用有益生物和生态调控措施,可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食品安全:由于生物防治采用的是天然的生物控制剂,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对农产品的残留物限制较低。
生物防治有助于生产出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农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6.抗药性低:化学农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害虫和病原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从而减弱防治效果。
而生物防治通过利用生物控制剂,可以减少害虫和病原体对防治手段的适应性和抵抗性,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7.长期效果:生物防治方法通常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害虫和病害。
相较于化学农药,害虫和病原体对生物控制剂的适应性和抵抗性发展较慢,因此生物防治可以提供更持久的防治效果。
8.保护非目标生物:生物防治更加有选择性,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较小。
由于生物控制剂针对特定害虫或病原体进行设计,它们不会对其他有益生物或自然敌对者造成危害,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9.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生物防治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化学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残留物在农产品中的积累和对农民和农业工人的潜在危害。
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这些风险。
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汇总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防治方法之一,通过利用生物资源对农田害虫和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本文将对高三生物防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一知识领域。
1. 生物防治概述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病原体、寄生菌等生物因素对农田害虫和病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防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引入或增加天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数量和传播,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生物防治的分类生物防治可以分为天敌法、寄生法和微生物法三个主要分类。
2.1 天敌法天敌法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如寄蜂、蜘蛛、螨类)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这些天敌会以害虫为食,不断减少其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蜉蝣等。
天敌法的优点是能够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然而,天敌法的缺点是对于一些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害虫来说,天敌效果可能不明显。
2.2 寄生法寄生法是指利用寄生蜂等寄生性生物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寄生性生物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或卵上,破坏其生命活动,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某些寄生蜂寄生在粘虫的体内,阻止其正常繁殖。
寄生法的优点是寄生性生物在寄生过程中不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伤害,且寄生生物繁殖速度较快。
然而,寄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寄生蜂和害虫之间的种类适应性较强,在选择合适寄生生物时需要慎重。
2.3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微生物可以侵入病原体体内,抑制其生长繁殖,或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来抑制病害的发生。
例如,青霉素就是一种有效的抑菌抗病素。
微生物法的优点是能够对多种病害进行防治,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但是,微生物法对于某些顽固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能不太理想,需要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3. 生物防治的应用案例生物防治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3.1 瓢虫防治蚜虫瓢虫是天敌法中常用的天敌之一,它以蚜虫为食,能够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十七章生物防治一、生物防治的含义和合理性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或biocontrol)是以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方法。
而对生物防治的范畴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广义的生物防治把用以控制有害生物的“生物”理解成生物体及其产物。
生物“产物”的含义非常广,例如植物的抗害性和杀生性植物、昆虫的不育性、激素及外激素、抗生素的利用,均可认为是生物防治。
狭义的生物防治,也是我国目前沿用的生物防治,只包括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
由于研究防治对象的专门化,生物防治也随之分化成植病生防、害虫生防、杂草生防和害鼠生防等,其研究内容和工作重点显然有所不同。
任何一种生态系统都拥有一定的生物群落,它是由许多生物种群组成的。
在同一生物群落中的诸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物种不是偶然的组合,而是通过信息、营养链关系维系在一起的。
农田里的有害生物是依赖于农作物(生产者)而生活的第一消费者,依赖于有害生物而生活的第二消费者则是有害生物的天敌,如此逐级类推。
由此可见,天敌控制有害生物本来就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农作物都可受数百种植食生物加害,但它们的绝大部分都受天敌控制而处于低水平状态,再加上农作物本身的御害补偿能力,使这些处于低水平的有害生物实际上对农作物不构成产量和品质损害。
因此以利用天敌,即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为主要内容的生物防治是天然合理的。
相反,如果忽视生物防治,忽视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或有意无意伤害了天敌,必将造成有害生物的猖獗、流行,或使原来在数量上处于低水平的有害生物因失去自然控制而猖獗起来。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案精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案精选1. 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木生长和林业经济产生危害的各种昆虫、真菌、细菌等生物。
它们会侵害林木,导致林木死亡、生长受限,对生态环境和经济产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工作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方案,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案精选2.1. 多样化的防治方法针对不同的林业有害生物,采用多样化的防治方法是有效的策略之一。
包括:•物理防治:通过建立隔离带、安装防护器具等措施,避免有害生物的进入或传播。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调节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对有害生物进行灭杀或驱逐。
•遗传防治:通过选择抗病虫种质、培育抗病虫品种等遗传手段,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热处理:利用高温对种植材料进行处理,杀灭有害生物的卵、幼虫等。
2.2. 防治工作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治工作体系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基础。
该体系应包括:•监测和预报系统:建立定期监测有害生物的机制,收集并分析有害生物的分布、数量和趋势等信息,及时预报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加强对防治技术的研究,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推广有效的防治技术。
•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有害生物防治的责任和权益,加强有害生物防治的管理和监管。
2.3. 重点有害生物防治方案根据目前对林业有害生物的了解和研究,以下为一些重点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案:2.3.1. 松毛虫防治方案•物理防治措施:在松树繁殖季节,安装松毛虫隔离带,阻止松毛虫的进入。
同时,及时清除已被感染的树叶和幼虫。
•生物防治措施:引进天敌寄生性昆虫进行生物调节,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措施:使用针对松毛虫的化学药剂进行灭杀。
2.3.2. 红树林螺防治方案•物理防治措施:修建红树林围栏,隔离红树林和外部水域,阻止螺类的外来入侵。
21种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

21种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生物防治病虫害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下面介绍了21种常用的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
1. 生物防治剂: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使用杀菌性真菌来控制作物上的病菌。
2. 天敌引进:引入天敌动物,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益虫等,来消灭作物上的害虫。
3. 植物诱导抗病性:通过喷施植物诱导剂,如茉莉酸、茴香酸等,来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旋耕和间作:通过定期改变作物种植顺序和结构,来打破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生命周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调节土壤酸碱度:适当调节土壤的pH值,使之适合有益微生物生长,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6.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有抗病虫性的作物品种种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
7. 战争性生物(比如轮虫):利用某些生物互相竞争的特性,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扩散。
8. 银鱼、蚂蚁等拦截虫害:利用银鱼、蚂蚁等昆虫帮助清理废弃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9. 发射怪门:通过高压气枪发射怪门,将气囊囊内小灰虫、小瓢虫等害虫击落。
10. 利用香薰剂:散发具有杀虫作用的香薰剂,如柠檬香精和茉莉花香精,来驱赶害虫。
11. 化学物质灭鼠:使用化学物质灭鼠,如华法林、伏马毒等,来控制鼠害。
12. 鸟类捕食害虫:利用鸟类捕食一些害虫,如动物熊猫就常吃竹嫩籽。
13. 加强管理: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减少发生的损失。
14. 换盆消毒:移栽作物时,对土壤进行消毒,杀死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
15. 防风堵沙:在风沙区种植木本植物,建立防护林带,防止风沙对农作物的侵害。
16. 盖被覆膜:对一些特殊作物或特定的生长阶段,使用覆盖膜,提高温度和湿度,加速作物生长,减少病虫害。
17. 使用陷阱:设置粘虫板、黄板和性信息素陷阱等,来吸引和捕杀害虫。
18. 人工手工采摘:及时对作物进行采摘,将害虫随着作物采摘排除,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是指利用天然的生物资源,通过引入或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生物因素,对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的害虫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的一种方法。
相比化学农药,生物防治方法更加环保、安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危害,因此备受青睐。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
第一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引入天敌。
引入天敌是指通过人为手段,引进一些对害虫有天然天敌的昆虫、鸟类或其他动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可以引入捕食性昆虫如瓢虫、食蚜蝇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农作物上的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对害虫有天然天敌的鸟类,如燕子、喜鹊等,它们可以在田间捕食害虫,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第二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可以利用若干种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喷洒在农作物上,使害虫感染并死亡,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如苏云金杆菌、破伤风杆菌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第三种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植物。
利用植物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对害虫有驱避、杀伤作用的植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可以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驱避作用的植物,如薄荷、马鞭草等,来减少害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对害虫有杀伤作用的植物,如雪胆、茶树等,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综上所述,生物防治方法是一种环保、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方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木材资源造成危害的生物,如害虫、病原菌、杂草等。
它们会引起森林生长受限、木材质量下降、森林病害流行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经济的发展,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二、预防措施预防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首要任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预防措施:1. 引种检疫:及时发现并阻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引入是预防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进口木材、苗木、种子和包装材料的检疫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
2. 疫源病害防治:对于疫源病害,要加强疫源地治理,采取合理的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3. 林分结构调整: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适当稀疏林分,增加林冠间的通风和光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 清洁栽培:加强田园管理,及时清除病虫害源,保持场地清洁。
同时,要定期清理、烧毁枯枝败叶,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三、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环节。
1. 有害生物监测:利用科学的监测方法,对林分、树木和土壤等进行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定期巡查、陷阱捕获、诱捕等方式,获取有害生物的信息,掌握其分布和数量变化。
2. 预警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发布有害生物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包括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范围、危害程度等,以便相关部门和林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界已有的生物资源,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等优点。
1. 天敌引进:通过引进天敌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例如,引进寄生蜂来控制松毛虫、松毛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 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
例如,使用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来控制松材线虫、白蚁等害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抑性寄生与容性寄生
抑性寄生方式(idiobiont strategy):寄生者在产卵过程中向寄
主体内注射毒液使寄主死亡、永久麻痹或停止发育的寄生方式,
寄主营养足够寄主幼虫完成发育。
蜾蠃
抑性外寄生:多发生于在隐蔽场所
营外寄生的种类,此类昆虫具有寄
生多种寄主的潜能并发育迅速;
抑性外寄生
抑性内寄生
5. 成虫搜索寄主,主要为了产卵,一般 不杀死寄主
6. 限于一定的寄主范围,同时与寄主的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适应性强
7. 体一般小于寄主 8. 幼虫期因无需寻找食物,足和眼都退
化,形态上变化多
捕食性昆虫
1. 需捕食多个猎物才能完成发育 2. 成虫和幼虫常同为捕食性,甚
至捕食同一种猎物 3. 猎物不破坏较快
寄生物姜片虫生活史
拟寄生物茧蜂幼虫钻出寄主结茧化蛹
(二)寄生性昆虫与捕食性昆虫的区别
食性 习性 形态
寄生性昆虫
1. 在一头寄主上可完成发育,可育成一 个或多个个体
2. 成虫幼幼虫食性不同,通常幼虫为肉 食性
3. 寄主被破坏一般较慢
4. 与寄主关系比较“密切”,至少幼虫 生长发育阶段在寄主体内或体外,不 能离开寄主独立生活
幼虫—蛹寄生:被寄生昆虫产卵的寄主幼虫发育至蛹期,寄生 昆虫在寄主蛹期完成羽化前发育成熟。如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产卵于美洲斑潜蝇幼虫体内,待寄主化蛹后,蜂幼虫 才完成发育并在寄主蛹内化蛹,羽化时从蛹前端咬孔外出。
(四)寄生现象
1. 根据寄生昆虫对寄主生活的影响 2. 根据寄生昆虫在寄主上取食的部位
3. 根据寄主身上寄主昆虫的种类
4. 根据寄主身上育出的一种寄生蜂的个体数 5. 根据寄生昆虫完成发育的情况
6. 根据寄生昆虫寄生关系的次序
7. 根据寄主范围的大小
抑性寄生 容性寄生 外寄生 内寄生 独寄生 共寄生 单寄生 聚寄生 完寄生 过寄生 原寄生 重寄生 盗寄生 单主寄生 寡主寄生 多主寄生
拟寄生物(parasitoid):寄生物能使寄主变虚弱或者是其它形式的损 害,并逐渐将其杀死,或使其失去生殖能力。对以这种方式发育的昆虫 来说,其幼虫期总是营寄生生活。这些昆虫被称之为拟寄生物,以便与 那些真正的寄生物相区别。 寄生蜂属于此类。
拟寄生物不同于寄生物的主要特征
寄生行为仅表现在幼虫阶段 成虫阶段营自由生活 拟寄生物的幼虫杀死或消耗一个寄主 拟寄生物的身体大小与寄主大体相当 拟寄生物的生命周期比较简单 拟寄生物可以寄生与寄主具有相近亲缘关系的物种 拟寄生物只在自由生活阶段表现出生殖能力
抑性内寄生:多发生在裸露鳞翅目蛹上营寄生生活的种类, 此类寄生昆虫可通过多种途径来防止或限制寄主免疫防疫 系统对幼虫的排斥作用,包括雌虫注射毒液使寄主麻痹、 幼虫彻底损害寄主如脑部等的重要器官。典型的如菜蚜茧 蜂Diaeretiella rapae产卵于寄主蚜虫若虫体内,寄主随即 变成僵蚜而孵化的寄生蜂幼虫取食僵蚜蚜体内器官及组织, 最后寄生蜂老熟幼虫在僵蚜体内吐丝结茧化蛹。
幼虫寄生:寄生于幼虫体内,在寄 主幼虫体内或体外摄食营养为生。 如稻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 产卵在稻螟蛉幼虫体内,孵化后即 取食寄主的内含物,成熟幼虫从螟 蛉幼虫体表钻出结茧化蛹。
蛹寄生:寄生于蛹内,寄主昆虫 的卵期、幼虫期和蛹期一般都在 寄主蛹内度过,如蝶蛹金小蜂 Pteromalus puparum寄生于凤蝶 或菜粉蝶蛹,成虫羽化时咬小孔 爬出。
4. 与猎物关系不很密切,往往吃过 就离开,都在猎物体外活动
5. 成虫、幼虫搜寻猎物的目的就是 为了取食
6. 为多食性种类,对某一种猎物的 依赖程度低
7. 体一般较猎物大 8. 除了捕捉及取食的特殊需要,形
态上其他变化较少
(三)寄生性昆虫的寄主类型
寄生类型
单期寄生
卵寄生 幼虫寄生 蛹寄生 成虫寄生
第三章 生物防治资源
凡可作用于有害生物,并对其实施生物防治的各类 资源,统称为生物防治资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防治资源
传统生物防治资源 新型生物防治资源
寄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 昆虫病原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 农用抗生素 植物源农药 昆虫激素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转基因生物
第一节 寄生性天敌
概述 寄生性膜翅目 寄生性双翅目 寄生性捻翅目
成虫寄生:寄生于成虫,幼虫以寄主成虫 体内营养为食。如金龟子寄蝇Hypercteina aldrichi产卵在日本丽金龟的成虫体外,孵 化时以末端钩齿刺破卵壳及寄主体壁而钻 入寄主体内,老熟幼虫在金龟子腹内化蛹, 羽化时以额囊伸缩顶破蛹壳及寄主腹部节 间膜而外出。
2. 跨期寄生:寄生昆虫需经过寄主的2或3个虫期,才能完成发育。
由于寄生蜂种类的数量优势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 重要性,因此寄生蜂常常成为寄生性天敌的代名词。
寄生物(parasite):是指那些生活在其它有机体(寄主)体内或体表 的一类生物,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体表完成其生命周期的全部或主要发 育阶段。事实上,这是一种涉及至少两个不相关物种的共生 (symbiosis)现象,一个共生物以牺牲另一个共生物(寄主)为代价。
卵—幼虫寄生:寄生昆虫产卵 于寄主卵中,寄主卵孵化为幼 虫后,寄生蜂卵才孵化,在寄 主幼虫体内完成发育。如螟甲 绒茧蜂Chelonus munakatae产 卵于二化螟等的卵内,幼虫成 长后,钻出寄主幼虫体外结茧 化蛹。
卵—幼虫—蛹寄生(卵—蛹 寄生):寄生昆虫产卵于寄主 卵内,直至寄主的蛹期才完成 发育。如寄生于地中海实蝇的 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
跨期寄生
卵—幼虫寄生 卵—幼虫—蛹寄生(卵—蛹寄生) 幼虫—蛹寄生
1. 单期寄生:寄生昆虫只寄生在其寄主的某一发育阶段并能完成发育。
卵寄生:寄生于卵内,幼虫、蛹 亦生活在卵内直至成虫羽化时才 咬小孔爬出,如拟澳洲赤眼蜂 Trichogramma confusum产卵于稻 纵卷叶螟等卵内,在卵内发育至 成虫才在寄主卵上咬小孔爬出。
寄生性膜翅目
寄生性双翅目 寄生性捻翅目
黑脊皱背姬蜂 Rhyssa persuasoira
赤眼蜂
一、概述
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概念 寄生性昆虫与捕食性昆虫的区别 寄生昆虫的寄主类型 寄生昆虫的寄生现象
茧蜂
(一)寄生性天敌的基本概念
1978,Clausen对全世界用于生物防治的天敌进 行了统计,共有1193种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其中 寄生性天敌907种,占76.03%,而膜翅目寄生蜂为 765种,双翅目寄生蝇125种,其它仅1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