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2.1阴阳应象大论

3.“五气”偏胜致病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 则濡泻。
马莳注:风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动焉,如振掉、摇动之类皆 是也。 王冰注: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 而为痈脓之肿。 王冰注:干于外则皮肤皴拆,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 则肉干而皮著于骨也。(《六元正纪大论》“燥胜则干”注) 张景岳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冰注: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 故大肠传道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
3.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
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5.伏气致病
[原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 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背诵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阳气发越——温病 秋伤于湿——冬——郁而化热——咳嗽
[医案举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肝脉循 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 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 效。
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 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王九峰医案》)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府。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 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王冰注:“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 吸之门。” 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吴崑注:“阴 气润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 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注音版_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2阴yīn 阳yáng 应yìng 象xiàng 大dà论lùn 篇piān 第dì五wǔ黄huáng 帝dì曰yuē:阴yīn 阳yáng 者zhě,天tiān 地dì之zhī道dào 也yě,万wàn 物wù之zhī纲gāng 纪jì,变biàn 化huà之zhī父fù母mǔ,生shēng 杀shā之zhī本běn 始shǐ,神shén 明míng 之zhī府fǔ也yě。
治zhì病bìng 必bì求qiú于yú本běn 。
故gù积jī阳yáng 为wéi 天tiān,积jī阴yīn 为wéi 地dì。
阴yīn 静jìng 阳yáng 躁zào ,阳yáng 生shēng 阴yīn 长cháng ,阳yáng 杀shā阴yīn 藏cáng 。
阳yáng 化huà气qì,阴yīn 成chéng 形xíng 。
寒hán 极jí生shēng 热rè,热rè极jí生shēng 寒hán 。
寒hán 气qì生shēng 浊zhuó,热rè气qì生shēng 清qīng 。
清qīng 气qì在zài 下xià,则zé生shēng 飧sūn 泄xiè;浊zhuó气qì在zài 上shàng ,则zé生shēng 䐜chēn 胀zhàng 。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原文【 XJ】这是《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的重要性。
文章以大量的笔墨,通过自然界相关的现象,即“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来解读人体内的阴阳,继续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精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地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相互转化。 酸化木,苦化火,久服酸苦之味,易从木火热 化。
第三段 病因致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410湿1 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
质。 如津液、气血。
• 清阳发腠理: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 如卫气。
• 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 如营血、精血。
• 清阳实四肢:
清阳:能温煦四肢、使其活动自如的 物质。
• 浊阴归六腑:
浊阴:能使六腑功能发挥正常的物质。
小结
1. 阴阳的含义
是天地形成的本源物质。
2. 阴阳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作用 病因致病 论天地人阴阳五行生命系
统 论阴阳理论在医学中的应
用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120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
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 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
均指人体的营养物质, 轻清上浮的精微物质为清阳, 重浊下沉的精微物质为浊阴。
第二段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 1204 水為陰,火為作陽。用陽為氣,陰為味。味歸
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 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 為氣,氣傷於味。
7301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原文为:
天地之道,可类而叙也。
陰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守护生命之官也,先后之经纬也,神明之府也,五行之会也,阴阳之所分也,阴阳者,陰至寒,阳至热也。
阴父阳母也;阴主外,阳住内也;阴主刚,阳主柔也;阴用心,阳用气也;阴在内,阳在外也;阴静而阳躁也;阴沉而阳浮也;阴虚而阳实也;阴内蓄而阳外发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随也。
阳主下部,阴主上也;五藏六府,阳所主也;五音之声,宫商角徵羽也,此五音者,谓之乐音也,乐有正也,正音者,五行均也。
诸音,各有音调也,变转相应也,此五音者,所以调人身也,以乐天地之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译文如下:
天地的道理可以进行类比和叙述。
阴阳是天地的道理,万物的规律,变化的根源,生与死的本质,神秘的宝库,保护生命的职务,先后的经纬,五行的会聚,阴阳的分界。
阴阳分别就是指阴极端的寒冷和阳极端的炎热。
阴是父亲,阳是母亲;阴主外在,阳则存在内部;阴主刚性,阳主柔性;阴使用心,阳则使用气;阴存在内部,阳存在外部;阴静而阳热衷;阴沉而阳浮动;阴虚而阳实在;阴在内部贮藏,
阳在外部释放;阴阳相互推动并随之变化。
阳主管下部,阴主管上部;五脏六腑都受阳性的主宰;五音的声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音调谐和声音的变化相应。
这五音指的是音乐的声音,音乐有正音,指的是五行之间的和谐。
各种音乐,都有不同的音调和转换,这五音用以调整人的身体,以合乎天地之适的音乐。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8.归纳诊候(阴阳学说诊法上的运用)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望诊):清—阳,浊—阴 视喘息,听音声(闻诊): 清亢明亮—阳,重浊低沉—阴 观权衡规矩(切诊): 权衡—阴,规矩—阳 按尺寸(按、切诊): 按尺肤:滑—阳,涩—阴; 切寸口脉:浮—阳,沉—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阳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阴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如大黄味苦,通泄) (瓜蒂散: 用酸味赤小豆与苦味瓜蒂相配伍)
气火关系
壮火
药食气味纯阳的作用
病理上亢盛的邪火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治病必求于本(中医的基本治则) 如何“求本”:“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 以 平为期.” 诊法、辨证:寻求阴阳失调征象和机理 治疗:协调阴阳.
(2)从病机角度来说,则指阴阳偏胜偏衰的 病机.阴阳之间一方偏胜则致另一方受损 ,从 而失去平衡协调而致病。
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立、斗争) 表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转化病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重、极为转化条件)
5 .五气偏胜病机
“风胜则动”:风气内盛,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昡晕.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
热,重热则寒。”
(4)气火关系病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 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5)说明致病因素: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 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 固 .”
(6)说明证型分类:
4.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一)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 : 阳 ,味 :阴 .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伤 伤
生
生
味
充养
形
依赖人身元气充养
气
饮食物之五气充养人体精气
精
饮食五气化生转变 精气
化
食
伤于
食 化为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要 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P30)
3. 思考题:
(1)说明阴阳的概念和阴阳法则.
(2)如何运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 问题? (3)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病案举例—湿困脾运泄泻
李某,男,49岁,1965年12月30日初诊,突发腹泻, 日五、六次,腹无大痛,精神欠佳,脉象缓弱,舌 苔薄白。此太阴脾土为湿所困,用除湿化浊运脾行 水法。 苍术9g 扁豆9g 藿香9g 厚朴6g 陈皮6g 青皮 6g 木香4.5g 茯苓9g 大腹皮9g 甘草3g 1966年1月3日二诊,服前方后,大便逐渐成形,自 觉消化较差,脉来稍软,用补脾运脾,敛肝固肾法 以善其后。 党参12g 茯苓9g 白术9g 山药12g 厚朴9g 木香6g 陈皮9g 白芍9g 补骨脂9g 甘草3g 三剂 摘自《李斯炽医案》
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腑。”
(4)说明生理功能:“阳化气、阴成形。”
2.在病理上: (1)说明阴阳偏胜病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说明阴阳升降失常病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
(3)说明阴阳转化病机:
说明邪气伤人各从其(阴阳之)类.
7.重阴、重阳与伏邪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极而阳生,阳 极而阴生.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重” 冬伤于寒 春伤于风 夏伤于暑 秋伤于湿 病变 春必温病 夏生飱泄 秋必痎疟 冬生咳嗽
二、五行的归类法则 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行归类及五行生克法则(自学)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 阳:天 上 气 男 左 火 外
病案举例—中气不足泄泻
王某,女,1972年10月19日,大便溏薄而少,解便 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于月经来潮及感冒时 反而大便通畅 , 饮食不好 , 胃部膨胀 , 喜嗳气矢气 , 子宫下坠,脉弱色淡.此中气不足之征,治当补中运 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党参9g 当归9g 黄芪12g 白术9g 陈皮9g 升 麻3g 柴胡6g 生姜2片 枳壳9g 木香6g 大枣 3枚 甘草6g 服上方三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 得缓解. 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壮火之气衰—壮火食(蚀)气,壮火散气 药食气味温和的作用 生理上阳和、温煦之火
少火
少火之气壮—气食(仰饲)少火,少火生气
(5)若药物饮食气味阴阳太过,可引起人体阴阳偏
盛偏衰的危害.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 药物饮食之 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
阴 阳
自 然 界
人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变化之父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生杀之本始”:是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 力之所在。 “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 产生 、 变化 、 发展 、 消亡的根源 . 是自然界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 也 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 的法则和规律。
3.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 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
阴:地 下 血 女 右 水 内
阴在内,阳之守:阴藏精,居内以充养固守阳气 阳在外,阴之使:阳化气,行外为阴之役使
相互为用
相互转化
阴阳者,万物之能(胎)始也:
阴阳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本原.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二)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注意: 阳热盛极,隔阻气机 死 腹满 阴寒盛极,凝遏气机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云出天气
云
(上)
天之水气
(下)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小
结
本篇论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所论内容较零散,简单归纳如下: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在生理上: (1)说明属性:“阴静阳躁”…… (2)说明阴精阳气互根互用,协调统一:“阳生 阴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说明气机升降运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
阴阳的性质:
轻清、重浊--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动静--阴静阳躁
天地、静躁、生长杀藏、化气成形、寒热、 清浊等,说明阴阳是对具有对立统一关系 的事物的性质归纳。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 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辛甘发散太过引起的热病,酸苦涌泄 太过产生寒病。 久服辛甘发散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 热病,热到了极点就转化为寒证; 久服酸苦涌泄的药物饮食所引起的 寒病,寒到在极点就转化为热证。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 泄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 辛甘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
内 容 提 要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阴阳学说的基本 内容; 2.五行的归类法则及其在医学上的运
用;
3.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目 的 要 求
1.掌握阴阳的概念及其法则; 2.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了解运用五行学说归类事物的法则。
一、阴阳的概念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6.指导养生 (1)协调阴阳以养生:“七损八益”。
(2)法则天地阴阳以养生: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 ,下象地以养足 ,中
傍人事以养五脏。”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飧泄、 胀、清阳、浊阴、“壮火 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厥气、“从阴引阳,从阳引 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2. 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之使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也.” “故邪风之至„„半死半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