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青岛版科学二上)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二年级上册5《太阳的光和热》教学设计

《太阳的光和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太阳的光和热》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太阳和月亮》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从“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明确科学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习切入点,同时具体向学生提出课前的准备材料。
提示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准备和材料准备,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教材的主要学习活动由以下内容组成:一是通过地面上的影子,暗示太阳会发光;二是让学生体会太阳晒在身上的感觉,通过比较阳光下和树荫里的身体感受,引导学生说出阳光下与背阴处的感受不同;三是通过触摸地面的石头,从另一方面体会太阳的热。
教材中中通过学生语言:“阳光下好热呀”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从光线的方面,还要从自身感受上谈体会。
通过图中举着遮阳伞的孩子和警示语,提醒学生在户外活动时注意安全。
在教材中两个学生分别摸背阴处和阳光下墙面的学习活动,这两处墙面是相同材质的,但是看上去的颜色有区别,摸上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太阳的光的热。
此外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在教室中讨论的场景,三个学生分别拿着玻璃杯、石块和铁片,通过学生语言“把它们放到阳光下晒一会儿再摸”,提示了实验的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对比实验,体会太阳的光的热。
通过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切身感受太阳会发光发热的特征。
此外通过对比室内外物体的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太阳发出的光和热。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低年级在自身一定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比能够获取更加全面地认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体会到科学方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经验基础和团队意识,但在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和全面性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地、及时地加以指导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能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使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光和热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对光和热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而对此现象与太阳建立联系还需要教师在一系列活动设计、科学问题思考的积极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进行探究学习和对比发现,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有很大提升。
徐儒雁二年级上册二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科学二上)

• 1.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植物的叶子,介
绍五角槭。
• 2。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叶子的不同, 猜测叶子发生这些变化的季节。发现春天
的五角槭叶子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了红色。
• 3.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其他植物有没 有这样的现象。 活动结论:动植物与季节的关系。
第二单元
活动目标:准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 2、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 象。 3、能对太阳发光发热的现象表现 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并如实讲述观 察到的现象。
备各种材料, 为课上感受太 阳的光和热做 好准备。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发
光发热
教学难点:能描述观察到
的现象与活动过程,并能与 同学讨论交流,从多个角度 总结太阳的发光发热。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四季特征和顺序变化,并用自
己的话来描述。 教学难点:与好朋友一起寻找四季的踪影,产生喜 爱四季的情感。
为探究季节变化对 人们活动的影响提 • 观察不同季节大自然的区别 供事实性资料。 • 活动目标:知道一年有春夏秋 冬四个季节。 • 活动材料:图片 • 活动过程:
•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 的图片,找出图片中的不同。 描述每个季节的自然现象和变 化。并通过箭头的提示了解四 季的顺序。
太阳镜
本课目标是通过这三个活动达成的。
户外活动场景图
对比墙面细节图
室内讨论图
活动目标:通过室外的体验活动,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 观察比较阳光下物体
• 目标:知道太阳会发光发 热。 • 活动过程: • 活动1.用眼睛看阳光下的 物体,并将阳光下的物体 与背阴处的同一物体进行 比较,描述其亮度不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每天都是在变化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月亮的一些传说与神话故事,对 于月亮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对于月亮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月相的观察与了解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学生所欠缺的是观察月相的方法, 是否能坚持进行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同时,对于观察月相受到时间、地点、天气等因素 的影响,认识还不具体,需要实践后才能理解。另外很多学生对于农历是没有概念的, 这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举例说明石头材质与用途的密切关系, 典 型 用 途 与 代 表 作 品 …… , 列 举 \ 分 析\对比\交流。体现思维的发散性。)
看一看,各种石头有什么不同?敲一敲 ,石头有什么特点?摸一摸,石头的光 滑程度一样吗?相互敲击,石头的硬度 一样吗?
(对石头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探究,体现思维的多样性与深刻性。 观察\分析\对比\交流。)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植物与环境》 《种大蒜》
本单元起始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种大蒜的 亲身体验,初步感知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和水分。在观察大蒜从出芽到长大中感受 生命的力量,感受生命的成长带给我们的 快乐,形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植物和阳光》《植物和水分》
后面两课是在学生种养植物过程中通过 对比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研讨等,对 植物生长与阳光、水分的关系展开具体 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的生存和生 长需要阳光和水分的认识,初步形成植 物与环境相联系的意识。
科学探究目标 • 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对阳光下与背阴
处的不同现光下物体的
特征 • 指导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对四季现象
不同的原因做出简单猜想,能用语 言初步描述四季中人类生活的不同 • 了解月相的变化需要制定计划。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上册课程纲要(2)

二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科学(二年级上册)》,青岛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课时:19课时设计者:崔洪卫工作室一、课程背景(一)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2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
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石头”、“布料”、、“塑料””“金属”和“太阳的光和热”“春夏秋冬”等研究主题。
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呈现了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布艺沙发、玻璃窗、石头摆件、小木桌、书本、塑料花等物品,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制成生活中物品的材料非常丰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科书单元页还呈现了一篇美文:“布料软,石头硬,塑料、金属不相同。
看与闻,摸与听,材料特点要分清。
”美文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材料的特点以及了解辨别生活中常见材料的方法。
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页背景图呈现一幅海面上日出进日月同辉照片,目的是用美景引导学生对太阳和月亮进行观察,尤其是在农历月初日落前观察、农历月末日出前后观察日月同辉的现象,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单元页还呈现了一段美文:“日升落,月圆缺,影响生物和生活。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有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内容,包括《动物感知环境》《太阳和月亮》《植物的生活》《生活中的工具》四个单元。
教材注重通过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知道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对地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常见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寻找答案。
3. 科学态度对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能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培养合作意识,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初步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和月亮的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使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措施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2. 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石头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发现石头坚硬.了解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等特点.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石头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4.知道在人类生活、生产中需要从大自然获取石头这种材料.教材分析《石头》是二年级上册的起始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石头的外部特征.初步感知石头的基本属性.在观察石头的硬度、色彩、纹理、外形等基本特征的探究中.学习有序、全面、细致的观察方法.能够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判断.重点难点运用多种观察方法.研究石头的特性.教学准备不同的石块、锤子、课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个性修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生活激趣.导入新课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石头带到课堂上.同学们带来了吗?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你的石头是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石头图片.教师课件出示石头雕塑、石头桥、玉石饰品等.师:这些东西都是由石头制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石头.二、活动探究(一)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师:除了老师刚才出示的石头制品.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石头制成的?师:看起来.在我们生活中石头制品还真多.师生小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二)认识石头的特点.1.讨论实验方法.师:在我们生活中能见到这么多石头.它们是一模一样的吗?……师: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这些特点.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引导:要研究石头的光滑程度.可以用手摸一摸;研究石头的表面纹理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研究石头的软硬程度可以用锤子敲一敲或用两块石头碰一碰.师: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锤子时不要伤到手.2.学生分组探究.学生小组探究.完成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实验记录表岩石编号光滑程度颜色纹理①②…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师生总结.(1)石头很坚硬.不同的石头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2)师:刚才同学们在研究石头时不光用自己的身体器官感觉、观察.还用到了小铁锤.用锤子敲一敲来观察石头.就是在利用工具观察.同学们在以后的科学探究中会用到更多的工具研究更多有趣的事物.三、拓展活动经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有些石头不仅具有美丽的颜色、漂亮的花纹.而且很坚硬.其实.石头还有很多的特点.同学们课下选择合适的石头.拼一幅自己喜欢的石头画吧!板书设计石头用途特点材料观察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布料教学目标初步认识丝绸、棉布、化纤布料.通过探究发现各种布料的特点.对布料的特点、用途等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了解各种布料的用途和功能.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常见的材料》第2课.是在学习了《石头》这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布料.体会到石头的硬与布料的软.让学生知道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布料.布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认识布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各种布料.并能描述各种布料的特点.难点:布料有吸水性的实验.教学准备大小相同的丝绸、棉布、化纤布、烧杯3个、镊子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个性修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出示剪刀石头布游戏视频师:大家想玩吗?我们一起玩吧.学生互相玩游戏师:你有什么发现?生说发现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石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布料.(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师:老师这里有几件宝贝.你们来摸一摸.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第一件宝贝.是旗袍.请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来摸一摸.旗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生:丝绸.老师介绍丝绸的历史、特点、用途.师:现在老师拿出第二件宝贝.是化纤料的运动服.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来摸一摸.请大家来说一说.这款运动服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布.师:是什么样的布料呢.是丝绸的?是纯棉的?还是化纤的?生:化纤布料的.师介绍化纤的组成、功能、用途.师:现在老师拿出第三件宝贝.是床单.请大家想一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们的床单、被罩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是纯棉的.师介绍棉布的特点、功能、用途.我说你答:教师说名称.学生说它的材质是什么.加深学生对丝绸、棉布、化纤布的理解.师总结:布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活动二:观察布料.有什么发现?1.请各小组拿出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丝绸、棉布、化纤布.观察: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这些布料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2、说一说.这些布料有什么不同?生1:我们摸了摸这三种布料.发现棉布和丝绸比较软.化纤布比较硬.生2:我们拉了拉这三种布料.发现棉布有弹性.丝绸和化纤布没有弹性.师总结.3.那这三种布料的吸水性一样吗?大家来猜一猜.生:吸水性不同.师:那谁最容易吸水.谁不容易吸水呢?大家讨论一下.生讨论师:看来大家猜测的结果各不相同.那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去验证一下.请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法.生汇报实验方案生:准备3个200ml烧杯.分别加入200ml水;将大小相同的丝绸、棉布、化纤布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镊子取出丝绸、棉布、化纤布.然后看看烧杯中水剩的多少.水剩的越少.说明它越容易吸水.师演示实验.师:非常严谨的实验过程.请大家说一说实验注意事项.生:要注意做好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生做实验.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生汇报实验结果.师:请各小组说一说你发现这三种布料有什么特点?软硬容易吸水不容易吸水有弹性无弹性丝绸+ + +棉布+ + +化纤布+ + +三、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布料.谁能说一说.你都做了哪些活动?你都知道些什么?四、拓展活动仔细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用的是什么材质的布料.下节课我们来分享给大家.板书设计布料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塑料教学目标认识塑料.了解塑料的特征.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塑料的特性.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学习乐趣.让学生了解塑料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科学四大领域之一的物质领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塑料的特性.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塑料的特性.教学准备塑料瓶.玻璃瓶.塑料袋.布袋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教学过程导入课程:老师手拿两个杯子.一个是玻璃杯.一个是塑料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什么杯子?学生回答:玻璃杯和塑料杯.老师又说:这两个杯子.老师更喜欢这个塑料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塑料(板书标题)二新课讲授:老师出示一些塑料制品.塑料凳.塑料杯.塑料筐.塑料盒等等.让学生说出这些物品都是用塑料制成的.并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塑料制个性修改(二次备课)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我认为也可出示一些塑料制品.进而导入.不同杯子有塑料杯.玻璃杯.铁杯要保证它们的大小相同.品.从而引导学生知道塑料是一种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活动一探究塑料的轻重1.分组讨论课前准备的材料.2.小组代表上前分享.3.师生总结:塑料较轻.活动二探究塑料的透水性.分组讨论课前准备的材料.小组代表上前分享.师生终结:塑料具有不透水的特性.活动三演示实验教师用准备好的材料演示.学生总结.结论塑料易变形.教师点播:塑料还有没有其他特性呢?请同学们继续讨论探究.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的很好.那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呢?让同学们总结所学内容.教师总结:看板书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拓展活动:了解塑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板书设计较轻塑料不透水易变形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入手.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塑料的一些特性.并让学生知道塑料在生活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我们要发挥它有利的一面.抵制它有害的一面.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金属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针对探究金属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问题作出书面计划.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对研究过程的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情感态度:在探究金属特点的观察实验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3、科学知识:知道金属是常见材料.了解金属的性能及用途.教材分析《金属》是二年级青岛版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石头、布料、塑料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通过本节课程学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本节内容让学生体会到金属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金属是常见材料.会用实验方法探究金属的特性. 教学准备1、各种金属物品(铜条、铁条、铝条、).小锤、砂纸、勺子、钥匙等.2、课件数张3、实验记录单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之后.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对金属的认识(金属的共性)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并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的金属性质的利用.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件物品.你们认识吗?(石头、手帕、方便袋、钥匙、勺子)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材料?生:简单分类.剩下钥匙、勺子师:剩下的是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师:你们研究过金属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金属.(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师:出示图片.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生提问题)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可真大啊.动脑筋说出了这么多的物品.课件出示:铜、铁、铝都是金属.金属可以作为材料.㈠、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的探究欲望可真大啊.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今天重点先研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金属有哪些特点?哪些地方用到金属?)㈡、猜想问题师:金属可以做成这么多物品.那金属有哪些特点.研究前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大胆地猜想吗?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真丰富.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那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做实验)㈢、验证问题1、制定并交流研究计划师: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那小组内先讨论:你们准备研究哪个问题?确定后.制定出实验方案.时间越快越好.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坐好.开始吧!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组制定的研究计划?还有实验中应注意哪些事项.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2、合作探究验证猜想师:看来各小组都有了自己的实验计划.并知道了每个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可老师还是有几点要提醒大家.注意听:师:现在请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a各小组明确分工,b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心.要边研究边作好记录.C并注意安全.D实验完毕后.有序的整理好本组的实验器材.(课件)3、汇报交流归纳结果结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生齐答)咱们比比看谁的研究更精彩.谁听的更认真!能做到吗?(生齐答)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为了更好地观察.还可以借助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2)、认识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延展性把不同金属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而不破(当学生汇报金属被捶扁.变形时.老师可引导生金属的这种特性叫延展性.)师:请同学们跟随我再到铁匠炉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打铁图片)你看到了什么?通过铁匠师傅的工作更说明什么?(金属有延展性)师: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金属有什么特点吗?生汇报(课件出示)师:你认识的金属有哪些?我们只所以把金、银、铜、铁、铝等都叫金属.就是因为它们都具备金属的这些特点.若缺少其中的一个特点.就不是金属.这也是金属区别其他材料的标准.三、自由活动:(哪些地方用到金属?)师: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我想.金属朋友一定会很高兴的.所以.它们会在各行各业中努力的工作着.比如近到我们的身边.远到航海、航空以及宇宙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你能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想看看吗?(课件展示各种金属物品图片)师:同学们.今天我带大家去了这么多的地方.既参观考察.又进行观察实验.你们的收获不小吧?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生汇报)四、拓展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探究的积极性真高.收获也很大.老师心里特别高兴. 观察家中的物品.找一找那些使用金属做成的.板书设计金属金属光泽延展性教学反思备课组名称:第 5 组组长:本课主备人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5.太阳的光和热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对阳光下与背阴处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求知欲.对阳光下与背阴处的不同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太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教材分析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说出太阳有发光发热的特点.难点:学生能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光照下和阴凉处的对比得出太阳能发光发热的结论.教学准备石块、玻璃杯、铁片、太阳伞教学方法从生活情境入手.运用谈话法、讨论法等个性修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一个火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是什么呢?生:太阳.师:同学们真聪明.反应也很快.今天我们来研究下关于太阳的知识.二、探究新知(一)直接感受太阳的光和热带着孩子们在室外太阳照射下.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觉.再去阴凉的地方.与同学说说自己的感觉.(注意: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太阳)师:同学们.阳光下和阴凉处.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生1:阳光下很热.阴凉的地方很凉快.生2:阳光下看东西明亮.阴凉的地方看东西很暗.师:换一种说法.太阳照到的时候......(生:热、明亮),太阳照不到的时候......(生:凉快、暗)师:为什么会这样?小组讨论一下.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太阳能发光发热.(二)通过物体感受太阳的光和热1、摸一摸阳光下和阴凉处的墙有什么不同2、石块、玻璃杯、铁片等.先在室内摸摸感觉一下.然后放在太阳下直射10min.摸一摸.说说感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太阳能发光发热.课后拓展如果受强烈阳光的直射.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你知道那些防晒措施?课下收集一下.下节课跟同学们介绍一下.板书设计5、太阳的光和热太阳能发光发热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太阳和生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太阳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探究目标:能提出太阳和我们的生活相关的问题.会用举例子的方式描述太阳对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态度目标:对生活周围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掌握和本节课相关的太阳能工具制作技巧.教材分析本单元隶属于科学内容四大板块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板块.上节课学生了解了太阳具有光和热的特点.本节课将进一步探究太阳和地球上生物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和人类、动植物的关系密切.难点:对太阳和生物关系密切的实证探究.教学准备塑料(泡沫)碗、锡箔纸、土豆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个性修改(二次备课)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吃薯片.今天.老师带来了生的土豆片.这节课我们就在教室里做一个烤薯片的设备吧.老师准备了锡箔纸、塑料碗.要求不用火、不用电.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二、活动探究活动一:人们的哪些活动和太阳有关?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观察太阳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来分享你们的发现?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鼓励.师:我们继续看看课本上的图片.这说明什么呢?师生小结:人们的生活和太阳密切相关.活动二:太阳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那自然界中的植物呢?请看大屏幕:这两张图片都是郁金香.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师:继续观察.这是牵牛花的开放过程.这是合欢树叶子的变化过程.大家有什么发现呢?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引到学生生说出它们见到太阳开放.没有太阳了就闭合.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思考看下课本15页葡萄和向日葵.你们能想到什么?生回答.学生回答后.请大家想一想.通过对植物的学习.你们认为太阳对植物有什么影响?师生小结:植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活动三:太阳对动物有什么影响?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人类、植物都离不开太阳.还有吗?生回答.师:那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你知道哪些动物的休息习惯?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它们按照白天活动和晚上活动进行分类.看哪一组分的又快又好?师: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可以获得什么结论?生:动物活动跟太阳关系也非常密切.巩固提升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小组合作的时候纪律保持的也很好.那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拓展延伸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自己做一张作息时间表.利用塑料(泡沫)碗、锡箔纸、制作一个简易太阳灶.板书设计 人类动物 植物教学反思小学科学学科二年级上册(青岛版)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7.春 夏 秋 冬教学目标知道一年分为四季.初步了解四季特征和顺序.知道四季交替循环.会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与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四季的踪影.产生喜爱四季的情感. 3.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教材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四季的特征.初步感受过四季的特征.也有的孩子对四季的特征不是很清楚.本课主要让孩子再次感受四季的主要特征.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顺序.并感受四季的变化对人及动植物的影响.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和顺序变化.并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2、与好朋友一起去寻找四季的踪影.产生喜爱四季的情感. 教学准备 四季图片.PPT.教学方法讨论法 谈话法 演示法等教学过程(一)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所处季节.讨论季节特征.教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学生:秋季.教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啊?学生:叶子变黄了.落下来了......教师:真棒!树叶变黄了.开始掉下来了等.大自然发生这些变化原来是秋姑娘来了!(展示秋季图片)2、介绍一年的四季特征教师:播放视频(春夏秋冬)教师: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说一说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提出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分组讨论教师:那你们知道吗?其实啊不止是秋姑娘.其实还有有4位姑娘.知道是哪4位吗?学生:春.夏.秋.冬.师生小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教师展示春季图片)你们猜猜这是谁来了?学生:春姑娘.教师:从哪看出来的啊?学生:小草发芽了~~~!(讲述春天的特征)教师:小眼睛真厉害.同学们们经常在春天做些什么呢?学生:……教师:现在啊.我们要给春姑娘穿上一件美丽的衣服.你认为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绿色.五彩缤纷……教师:恩.你们给春姑娘设计的颜色真好看.看看我给春姑娘设计的颜色吧!(浅绿色)以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了解其他3个季节的特征.(同样根据内容展示“夏”“冬”图片)教师小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学们刚才在观察大自然中的景物.产生疑问并说出来.就是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问题非常重要的一步.科学家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开始的.3.四季是循环交替.并举出特例.教师:那我要考考小朋友了.今年的春夏秋冬过去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吗?学生:也是春夏秋冬.教师:真对!一年的四季是循环往复的.今年的四季过去了.明年也是一样(展示图片“春夏秋冬”顺序)那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展示几个特殊地方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展示西藏高原终年积雪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呢?现在的季节是什么啊?(展示图片“青藏高原”)学生:青藏高原.冬天!教师:青藏高原啊一年四季都是冬天.四位姑娘啊不是都在那的.只有冬姑娘.这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另介绍昆明一年如春.东北一年之中是半年冬天.半年春天的.(展示图片“昆明”)教师小结:一年的四季是循环往复的.但有个别地方不是.(二)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个性修改(二次备课)。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版全册

青岛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版全册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科学课程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行为惯和生活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同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最后,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的材料、太阳和月亮、植物与环境、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常用工具。
2.本册教材的主要特点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活常见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太阳、月亮、水)以及常用工具。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包括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太阳和月亮》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研究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措施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研究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该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研究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教师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研究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青岛版(五四制)(2017)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五四制)(2017)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经过一年级的科学学习,他们已经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
二、教材分析青岛版(五四制)(2017)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主题——探究活动——结论——拓展应用”的结构构建教材体系。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动物感知环境”“太阳月亮四季”“植物的生活”“我们的家园”“科技产品”。
每个单元都有若干个活动主题,通过这些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常见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动物是如何感知环境的。
(2)认识太阳、月亮的基本特征,知道四季的变化规律。
(3)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需求,知道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4)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5)认识常见的科技产品,了解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寻找答案。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进行探究活动。
(4)能够用语言、图表等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对科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2)能够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3)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4)能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加工
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来自哪里?
“搓一搓、捻一捻”:
学法指导,渗透了科 学探究方法。
“拆开毛线看一看”, 意在提示学生研究毛 线的内部构造和材质。
将棉条和毛线放在一起来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棉花与 毛线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认识到材 料不同其性能也千差万别,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衣服等成品也会 性能各异,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度研究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交 流,制订出 观察、描述 小麦和小鸡 生长到制成 食物过程。
活动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小麦 从种子到食物和鸡从孵化 到食物的过程。进一步理 解食物获取的漫长性,我 们要珍惜食物。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生活中的动植物资源 变成我们需要的食物的过 程是漫长的,需要人们辛 勤的劳作和耐心地等待, 可谓“粒粒皆辛苦”,从 而培养学生珍惜动植物资 源的意识,做到不浪费食 物。
“材料变成衣服的过程”,让学生 进一步感受天然材料和衣服的联系。教 科书以棉布和丝绸作为研究内容,其目 的就是分别从植物、动物两方面入手, 让学生认识到做衣服的天然材料有的来 自动物,有的来自植物。让学生进一步 感受天然材料和衣服的联系,从而感受 到动物和植物都是资源,体会出动物和 植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察学习用品的材料哪些来自动物、哪 些来自植物的课前活动指向,意在提 示学生动植物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离不开动植物资源。准备过程中 其实就进行了初步地探究。
桑树的叶子可以饲养蚕宝宝, 而蚕可以为我们提供丝绸,间接为 我们在提供物品。而桑葚、木浆纸、 家具是桑树直接在为我们提供物品。 以桑树为例让学生知道植物为我们 的生活提供资源。 山羊可以生产奶和奶制品。 羊毛可以制作棉鞋,还可以纺成毛 线。羊角可以制作梳子。以羊为例 让学生知道动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 资源。 两幅图后面都有一个大大的 问号,就是在提醒我们让学生发散 思维,尽可能多的说出桑树和羊还 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活动目标: 通 过课 后搜集 资料 了 解 家乡 的土特 产 , 进 一 步培 养学生 家乡 自 豪感。
“法治在线”以更加庄 重的形式强调节约的重 要性,指出浪费是违法 行为。
【拓展活动】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延 伸,旨在提示学生通过课后探究,了 解家乡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家乡的特 有物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长期科 学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 意识,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滥用动植物资源。
观察学习用品: 利用身边能够信手拈来的材料进行 观察和研究,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 身边的所有用品都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资 源息息相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资 源。
从一棵树到打印纸的制造
泡泡语“我知道牛可以耕地”和“柳条可以编 成 …… ”意在提示学生交流的内容不要仅局限于桑树
和羊,要将动植物的种类拓展出去,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的视野。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是 宝贵的资源。我们要珍惜动植物资源”做为这个部分
的画龙点睛之笔。一是点明动植物资源是我们生活所
必需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二是提醒学生 在享用大自然给予我们恩惠的同时,不能肆意破坏和
活动目标: 看图研究我们做衣 服的材料是来自哪 里?
活动:“我来搓一搓”和“把棉花捻成线”, 意在提示学生用“搓一搓”“捻一捻”的方法 感受棉花的材质特征,认识到棉花不仅柔软可 变形,而且多次揉搓后就会变成一一根粗棉线, 变得耐拉扯,有弹性,从而认识到棉花具有形 变和性变的特征; 另一生说:“拆开毛线看一看”,意在提示 学生研究毛线的内部构造和材质。紧随其后是 两幅棉花条和棉线的对比图,手撕棉花条图说 明揉搓后的棉花条较之原来的棉花已经变得更 加抗撕扯,但相对于毛线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 因为毛线的原材料不是棉花,而是羊毛纺成的 纱,也有不同种类化纤材质纺成的线,将棉条 和毛线放在一起来研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棉 花与毛线之间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 差异,进而认识到材料不同其性能也千差万别, 用不同材料做成的衣服等成品也会性能各异, 从而为下一步的深度研究做好了铺垫。
到节俭生活。过渡页添加了
三幅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 资源图,分别是大型机器在收 一只小羊。再次以生活中常见 的动植物作为引子让学生认识 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动植物资 源,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 关。
割小麦、晶莹洁白的蚕茧抽丝、
活动目标: 记录一天中自己吃的食物,提示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活动准备】把探究活动提至课前,提前介入学习;提 示本节课要研究与食物有关的内容,让学生课前记录和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养成课前收集信息的好习惯, 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活动目标: 通过观察交流生 活中我们的食物 从哪里来,初步 认识动植物和人 类的关系。
【活动过程】教科书选取小麦、黄瓜、牛 奶作为植物和动物食物来源的代表,只是 一个引子,意在让学生从粮食、蔬菜、肉 类这三类食物的来源展开交流讨论,然后 拓展到一天中的食物(水果、海产品等) 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思 考,合作交流,初步认识到,动物和植物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青岛版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小学《科学》(教育部审定2017)
临沭县大兴镇中心小学
刘娟
• 单元页呈现了一幅一望无垠 的大草原情境图。一群群骏 马悠闲的吃着青草,情境图 展示着生活中丰富的动植物 资源。韵文:“身上衣,盘 中餐,生活用品在身边。动 植物,是资源,合理利用要 节俭。”旨在让学生初步感 知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关系,同时提示学生要注意 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要做
实设计目的: 旨在培养学生动 手能力和节约意识。利用家中 破旧衣物和父母一同动手制作 手工制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 造力,增强亲子情感,密切亲 子关系。
棉花
线
布
衣服要经过的工序
从棉花到衣服
从羊毛到衣服
活动目标: 教科书以学习用品图片的形式呈 让学生提前观察身边物品哪些来自于 动物哪那些来自于植物。 现了本课需要准备的材料,蕴含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