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
醒狮小知识

醒狮小知识醒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醒狮表演通常由两人扮演狮子,一人扮演狮头,一人扮演狮身。
两人紧密配合,通过舞动身体、跳跃和翻滚等动作,模拟狮子的神态和动作。
醒狮表演寓意着吉祥、团结和勇气,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醒狮表演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种凶猛的狮子,经常出没于山林之间,威胁着百姓的生活和安全。
为了保护百姓和驱除狮子的恶劣影响,人们开始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即用一种特制的狮子皮做成的狮子头和狮子身,通过舞动和跳跃来模拟狮子的动作和神态,以此来震慑狮子,保护百姓。
这就是醒狮表演的由来。
醒狮表演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例如,广东的醒狮表演以舞动灵活、动作矫健著称,表演者能够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福建的醒狮表演则以狮子头的制作工艺精湛而闻名,狮子头通常由竹子和纸糊制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湖南、四川、江苏等地的醒狮表演也各具特色,展示出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醒狮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醒狮表演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人们会邀请专业的醒狮团队来表演,以增加喜庆氛围和吸引观众的眼球。
此外,醒狮表演还经常出现在婚礼、商业开业、迎宾等场合,寓意着吉祥和好运。
醒狮表演的技巧和要求非常高。
表演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体力、灵敏的反应和协调性,才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和舞蹈。
此外,表演者还需要对传统文化和醒狮表演的历史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醒狮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醒狮表演中,两名表演者需要密切配合,相互信任和依赖,才能够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强调和推崇,也是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醒狮介绍文案短句

醒狮介绍文案短句目录:1. 引言2. 醒狮的起源3. 醒狮的特点4. 醒狮的形态和服饰5. 醒狮的表演与意义6. 醒狮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7. 结语引言:醒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魅力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介绍醒狮的起源、特点、形态和服饰,以及它在表演中的意义和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醒狮的起源:醒狮起源于中国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它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狮」,被认为能辟邪驱邪,带来好运和祥瑞。
醒狮的特点:醒狮的表演充满活力和独特的节奏感,它通常由两人操纵一只狮子进行表演,配以鼓乐和锣声。
醒狮以其灵活的身姿、跳跃的动作和咆哮的声音,展现出狮子的威武和神秘,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醒狮的形态和服饰:醒狮的形态多样,可以是红色、黄色或绿色,也可以是金兽银兽等。
它通常由绸缎、彩绸和毛绒制成,具有华丽的外观和精美的工艺。
操纵者身穿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棕色漆皮手套,通过动作和表情展示狮子的生动形象。
醒狮的表演与意义:醒狮表演常见于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如春节和开业典礼。
它不仅是一种观赏的娱乐形式,更寓意着新年的好运、吉祥和繁荣。
醒狮表演带给人们欢乐和希望,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醒狮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醒狮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醒狮艺术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同时,醒狮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友好。
结语:醒狮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表演形式,既具有艺术价值,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祝福。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醒狮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能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醒狮的知识

关于醒狮的知识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
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
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深圳等县市。
醒狮民间习惯称为瑞狮、雄狮等,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
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
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
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
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
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
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
狮头是醒狮的重要表演道具,以粤剧中三国历史人物的开面(传统粤剧中称脸谱为“开面”)为造型基础,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等之分,并按照粤剧角色类型分为文狮和武狮两大类别,其中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以关公狮、张飞狮为代表。
传统醒狮的脸谱在色彩上亦参照粤剧中刘、关、张的面妆用色,主要使用红、黄、绿、黑、白等色彩,有所谓五彩刘备面、红狮关公面、黑狮张飞面等。
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醒狮小知识

醒狮小知识醒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白虎。
它以狮子为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动作展示力量、勇气和智慧,寓意着带来吉祥和福运。
醒狮表演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艺术,既体现了表演者的技巧,又传递了文化的内涵。
醒狮表演通常由两位表演者扮演狮头和狮身,他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和精湛的技巧,展现出狮子奔跑、攀爬、翻滚等各种动作。
表演者需要高超的体力和灵活的身手,以将狮子的力量和威严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还会配合鼓乐和锣鼓声,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醒狮表演最重要的是醒狮的眼神和动作。
狮子的眼神应该凝聚着力量和智慧,表现出狮子的威严和自信。
而狮子的动作则需要表现出力量和敏捷,比如,狮子的跳跃和攀爬都需要表演者有很高的技巧和身手。
通过这些动作,表演者能够展现狮子的力量和勇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醒狮表演在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上经常出现,比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特殊的场合,醒狮表演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通过醒狮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除了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上表演外,醒狮表演也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
现在,醒狮表演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化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醒狮表演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醒狮表演是一门需要长期训练和练习的艺术。
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体魄和柔韧的身体素质,同时还需要了解狮子的习性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模仿和表演。
此外,表演者还需要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与搭档默契配合,才能呈现出精彩的表演。
醒狮表演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表演者的精湛技巧和默契配合,醒狮表演能够展现狮子的力量、勇气和智慧,给观众带来欢乐和祝福。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醒狮表演都是一种受人喜爱和推崇的艺术形式,它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精彩。
中国文化传统醒狮

中国文化传统醒狮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乏许多令人向往的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
其中,醒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醒狮起源于中国南方,最早出现在广东和福建一带。
它是一种集舞蹈、音乐、
戏剧和武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通常由两名舞者扮演一只狮子,一人扮演狮头,另一人扮演狮尾。
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使得整个表演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醒狮的表演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舞狮队员的吆喝声,整个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醒狮更是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节目,成为了场面的一大亮点。
除了作为一种表演形式,醒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吉祥和祥和。
人们相
信醒狮能够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和祥瑞,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商业开业、庙会等,都会有醒狮表演来祈求好运和吉祥。
如今,虽然社会发展迅速,但是醒狮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依然在中国各地广泛传
承和发展。
许多醒狮队伍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醒狮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同时,醒狮也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中国文化传统醒狮,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
它
凝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无限。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醒狮这一传统艺术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关于岭南的醒狮介绍

关于岭南的醒狮介绍
岭南的醒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广东省南海县,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醒狮通常由两个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表演者在锣鼓声中模仿狮子的形态和动作,包括跳跃、翻滚、扑跌、登高、朝拜等,表现出狮子的威武和勇猛。
醒狮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都非常有特色,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
醒狮表演通常在喜庆场合、节日庆典、商业活动等场合进行,深受人们的喜爱。
岭南的醒狮文化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醒狮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岭南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团结精神。
醒狮文化传统风俗

醒狮文化传统风俗
醒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演
变成一种寓意吉祥和祈福的表演形式。
醒狮在中国各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风俗,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醒狮表演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无论是春节、中秋节还是婚礼、商业开业,都离不开醒狮的祝福和庆祝。
醒狮表演时,醒狮队员们穿着五彩缤纷的狮子服,手持狮头器具,舞动身姿,模仿狮子的动作,表达出生机勃勃和祥和吉祥的意境。
醒狮表演还常常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音乐,热闹非凡,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喜庆。
除了表演形式,醒狮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被视为
祥瑞之兽,有驱邪避凶、辟邪祈福的象征意义。
因此,醒狮表演也被视为一种祈福仪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醒狮表演中献上香烛和祭品,以示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
醒狮文化传统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
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醒狮文化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让醒狮文化传统风俗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 东民间舞,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 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 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 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 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 、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 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 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 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 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 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 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 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 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 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 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 "等。
历史溯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承与发展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 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 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 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 “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 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 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 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 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一般认为,中国狮子的引入发生于中国历史 上的汉朝时期。天竺、狮子国的外使朝贡,使宫 庭的艺术部门有了发挥机会。随之,模模拟狮的 艺术应机而生;可见汉史书《汉书礼乐志》、唐 史书《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 录.龟兹部》都有文字描述。白居易《西凉伎》 诗中有提及狮子舞是西凉舞种之一支。时至明、 清,这项表演艺术经常与武术及武馆相联。表演 者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在锣鼓音乐下,作出仿狮 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 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 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法:醒狮的舞法基本上可略分为:传统地面狮及特技狮两大部分。
传统地面狮传统的地面狮,若依整套舞法来说,则从狮出洞说起来,配合大头佛俏皮又可爱的动作,整个剧情表演下来,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俨然就如一出舞台剧。
而常看到的舞狮表演,往往只是将整套表演当中的一部份,撷取出来,至于如何组合运用,全看舞狮者的智慧。
传统地面狮包括:基本舞法、戏狮、过桥、采青、睡醒等。
一、基本舞法分为「前三拜狮」、「高狮」、「低狮」、「三抛狮」、「后三拜狮」前三拜狮1. 举起右脚角尖朝下狮头往后。
2. 前进四大步,由右脚开始,之后左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戴下)3. 后退八步(四中步、四小步)后,回到原位。
(狮头同脚步方向左右摆动)高狮狮头手步法 1. 预备右脚尖垫起与左脚成丁字形、身体朝向右四十五度角、狮头抬高。
(成立式丁字马)2.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右脚开始。
3. 左九十度角前进五步,换左脚开始。
4. 右九十度角前进五步,再以右脚开始前进。
5.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开始,之后狮头举高、身体朝正面。
最后,狮头戴下,成小马步。
狮尾手步法大致与狮头手步法同,除转方向时脚步要交叉,即「转右边右脚前交叉,转左边左脚前交叉」。
低狮狮头手步法1.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左脚先踏步,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2. 右九十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3. 左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再左脚踏前,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4.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三步,换右脚,右脚与左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5. 左九十度角进前三步,左脚先,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头抬看并摆下)6. 右四十五度角前进四步,右脚先,最后左脚与右脚平行成小马步。
(狮抬看眨眼睛并摆下)(身体朝正面)、(原地踏步,听双抛狮鼓声再做动作)狮尾手步法与狮头手步法同。
双抛狮狮头手步法 1. 左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左转45度、右脚后交叉。
2. 右抛:狮头朝正面、狮头举高朝右转45度、左脚后交叉。
3. 中高:朝正面、立式小丁字马、左脚在前。
4. 垫脚往前跳跃一步:弓箭步:左脚在前、狮头往前推出。
5. 狮头往左移。
6. 狮头往右移。
7. 狮头回移中间,同狮头往前推动作。
8. 收回左脚前交叉:身体朝向右边、狮头右下摆再举高。
9. 跨右脚两侧平行成四平中马步,狮头戴下、略为提起、转向正面。
狮尾手步法与狮头手步法同。
后三拜狮狮头手步法 1. (接双抛狮)退回左脚。
2. 两脚平行成小马步,狮头往后,同前三拜狮。
3. 狮头戴下,后退四步。
4. 原地抬头眨眼睛,狮头左右慢移。
5. 重复三次。
一般学习舞狮者,皆从传统地面狮中的舞狮基本舞法开始入门,算是舞狮的「基本功」,顾名思义,要将基本舞法学习的非常扎实,才是未来狮艺更高表现的基础,因为舞狮的表演,即是融合上述基本动作,配合情节、鼓音节奏而做出维妙维肖的演出。
二、狮子戏狮【狮子戏狮】基本上是由两头狮子做戏狮的表演其中包括会狮、亲嘴、咬尾巴...等。
亦可增加狮头数,例如:两对狮、六头狮、八头狮、十头狮...以此类推,把握一个原则只要双数狮头即可,当然狮头数越多,表演场面就更加热闹及精彩。
三、狮子过桥这个阶段主要是表演狮子过桥的一些步法,在民间这种步法,尚未见到相似的呢!四、狮子采青【采青】是舞狮当中很重要的一段,如何将狮子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神情动作表现出是舞狮技艺表现的最高层次。
五、狮子睡醒【醒狮】睡醒,是所有舞法当中颇能发挥的动作,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最能博得观众的喝采。
醒狮的基本舞法,着重于步法及狮子神情的表演,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本功夫,想要在醒狮舞法上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将传统地面狮的基本舞法练得扎实,对于尔后习练桩上特技的部份,一定帮助良多。
特技狮为了表现舞狮的威、猛、勇,让舞狮表演的更为紧张刺激,遂发展出一些特技动作,由于大受欢迎,成为广东狮发展至今的一大特色及主流。
在此大约将特技狮的种类分成以下几部分:一、地面特技狮这是广东狮刚开始有的特技动作,无疑是舞狮者一种自我挑战,或是为了踩高青,而设计成的动作,一般有单脚二层塔、双脚二层塔及上肩的动作等。
二、竿上飞狮这在民间已经少见,而林庆明师父却有一整套精彩且合理的动作,也有称为「竹竿青」。
三、平桩桌面又称「平步青云」,主要是由方桌(八仙桌)组成。
这是特技狮最初所采用的,到后来才有梅花桩的出现。
四、梅花桩又称「步步高升」,目前在特技狮的表演中,此项表演最为盛行。
梅花桩刚开始在大陆出现时,是用一枝枝的木桩,竖立在广场边,且为固定不能移动,在节庆农暇之时,舞狮者在其上舞弄狮子。
后来渐渐改进,并为了方便搬运而改用铁质桩,为了安全而增大脚踩的位置,而成为现今桩上的圆盘就表演的精彩度及观众喜好刺激的心态而言,特技狮的表演会是未来醒狮发展的主流,但是舞狮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基本舞法的部分,配合舞狮的步法及神情的表现,舞出狮子的精髓,再配合一些合理的特技动作才是广东狮发展的趋势。
神态和击鼓喜:配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点。
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开口吼叫,狮头用力抖动,配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轻、慢鼓点。
狮眼半开半合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种步法。
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鼓点,狮子恢复状态过程,狮子眼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浪结合,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
动:根据狮动激情配与轻、重、快、慢、急、缓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
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的安静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马步。
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
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小跳,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
猛:配重、快、急鼓点。
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
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难度出现。
惊:配急、快、重后突停鼓点、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狮后腿的抖动要突出,迫真,配弓步、马步等。
疑:配轻、慢鼓点,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猜疑不信,配与仆步、弓步、马步,上膝的造型。
寻:配轻、重、快、慢结合鼓点,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头左右有力转动,前伸后缩寻找结合。
原地转动结合有目的地寻找。
盼:配轻、快、慢结合鼓点,狮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动盼望,配与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
探:配轻转重转急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之意,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合与鼓点相配。
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动,老是踏步或转身,眼东张西望,嘴一开一合。
嬉:配轻、快、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
戏:配轻、重、急、缓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之意,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后突停继而慢慢探步上。
击打狮鼓、锣、钗伴奏是使狮艺神态表演达最佳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狮艺形神逼真、套路完成与否都起重要的决定作用,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种类。
因舞狮表演者,两人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往往初期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
轻:则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
重:则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
快:则是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
慢:则是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
急:则是每拍之间鼓点数多。
缓:则是每拍之间鼓点少。
停: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醒狮的地位与传承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生菜会",就有500多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
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
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
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狮的一个固定环节。
在舞狮过程中,尤其春节期间,“狮子”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悬挂于高处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青菜(以生菜为多),故名“采青”。
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
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九人配合)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另一类是“采水青”:在一张条凳上放有一盛水的盆,盆内放有“青”,舞狮者要跳上条凳作各种表演,最后站上盆沿,用手穿过狮嘴去捞得“青”。
有时,狮子更需从由少则二三人多则数十人的“叠罗汉”而成的五六层“人山”底层踏肩而上,摘取“利是”,这是舞狮的高潮。
技艺精湛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节日气氛和娱乐情趣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