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次课2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2次课2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2次课2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第一章糖类第2次课)

第一章 糖类(carbohydrate )

-及L -型是怎样决定的? 是不是所有的糖都有变旋现象?为什么?

Benedict 试剂用作还原糖的定性测试原理是?常见的几种寡糖的组成?哪些是还原糖,哪些是非还原糖?

5

个残基,每个分支含10个残基。该糖原分子有多少个有哪几类重要多糖?淀粉、糖原组成及结构异同点? 糖肽键;糖肽键的种类;糖胺聚糖的种类;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5,17

《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同、王镜岩主编 第二版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单糖

第三节寡糖

第四节多糖

第五节复合糖

第一节引言第1页

糖类的存在与来源

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糖类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本质

糖类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一、糖类的存在与来源

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按干重计占:

植物的85%~90%

细菌的10%~30%

动物的小于2%

2.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3.在生物体内可转变为其他物质

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三、糖类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本质

定义:是多羟醛、多羟酮及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四、糖类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1.分类

简单糖:单糖、寡糖、多糖

复合糖:糖与蛋白质、脂类等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2.命名

根据来源

根据碳原子数

相同碳数的依据羰基位置

几个有机化学的概念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碳)

旋光性

异构现象(同分异构)

结构异构

立体异构

几何异构

旋光异构

不对称碳原子(C*,手性中心、手性碳原子)

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者原子基团共价连接并因此失去了对称性的四面体碳。旋光性

旋光物质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能力。

旋光性物质分子都是不对称分子。

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第3页

具有相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并因此具有相同相对分子量的化合物的现象。

结构异构

立体异构

几何异构

旋光异构

组成、构造、构型、构象

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叫做--组成

原子连接在一起的顺序叫做--构造

原子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叫做--构型

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叫--构象

第二节单糖第6页

单糖的结构

单糖的性质及重要衍生物

一、单糖的结构

单糖的链状结构

单糖的环状结构

单糖的构型与构象

1.单糖的链状结构

Fischer E于1891年发表了有关葡萄糖立体化学(分子中各手性碳原子的构型)的著名论文。1902年Fischer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立体模型、投影式、透视式

Fischer发现有些实验现象------无法用单糖的链状结构加以解释

D(+)-葡萄糖+ 饱和NaHSO3→×

葡萄糖在无水氯化氢的催化下,只能与一分子甲醇反应,生成含一个甲基的化合物.

变旋现象(Mutarotation) :一个旋光体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最后达到平衡值的现象。

2.单糖的环状结构

分子内成环:单糖在水溶液中容易形成分子内的半缩醛或半缩酮。

溶液中的单糖、寡糖和多糖中的单糖都是环状结构。

天然葡萄糖以吡喃型为主.(水溶液中占99%)

Fischer投影式

Haworth透视式

环状半缩醛、半缩酮

3.单糖的构型与构象

(1)构型:是指一个分子由于其中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空间排列,而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立体化学形式。当某一物质由一种构型转变为另一种构型时,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链状单糖D/L构型命名

以甘油醛作为参照物

醛糖与酮糖的构型是由分子中离羰基最远的不对称碳原子上的羟基方向来决定的。该羟基在费歇尔投影式右侧的称为D-型,在左侧的称为L-型。D系单糖和L系单糖

环状单糖D/L构型命名

当决定糖构型的C*羟基参与成环时,在标准定位(即含氧环上的碳原子按序顺时针排列)的环式中羟甲基在环平面上方的为D型糖,在环平面下方的为L型糖.

人体中以D型糖为主。

异头物(α异头物和β异头物)第9页,第10页

由于分子内成环,导致羰基碳原子形成了不对称碳(异头碳) ,定义只是羰基碳原子上的构型不同的同分异构体,称为异头物.

Fischer投影式

Haworth式

(2)构象: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由于单键基本自由旋转以及键角有一定的柔性,一种具有相同结构和构型的分子在空间里可采取多种形态,分子所采取的特定形态称为构象。

葡萄糖椅式比船式稳定

在水溶液中-D(+)-吡喃葡萄糖比α-D(+)-吡喃葡萄糖稳定.

重要的单糖(23-24页)

D-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D-葡萄糖、D-半乳糖、果糖、甘露糖

D-核糖、D-木糖、D-核酮糖、D-木酮糖

二、单糖的性质及重要衍生物

物理性质

甜度:以庶糖为标准

溶解性: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旋光性:

化学性质

还原性(氧化反应)

酸反应

碱反应

取代单糖

氧化性(还原反应)

糖苷化

酯化反应

1.单糖的旋光性

除二羟基丙酮外,单糖都具有不对称碳原子,是旋光性物质。

左旋糖(+)

右旋糖(-)

旋光方向和程度与糖的构型(D,L)的无直接关系,它是由整个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的。

比旋光度(旋光率)

几种常见单糖的比旋光率([α]tD)

一定温度和波长下测定的旋光性物质的比旋光度,是一个特征性物理常数,因此比旋光度是鉴定糖类物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变旋现象

平衡混合物[α]= +52.5°

变旋的原因:是从一种结构α-变为β-或由β-变为α-异头物。在水中平衡后旋光度趋于平均值。旋光异构体、对映异构体

含n个C*的化合物,旋光异构体的数目=2n

一对对映异构体,旋光方向相反,旋光度数、熔点、沸点等都一样。

2.单糖的氧化反应(单糖是还原剂,氧化反应)16页

有三种氧化产物---糖酸:

醛糖酸(Aldonic acid)

糖醛酸(Uronic acid )

糖二酸(Aldaric acid)

被弱氧化剂氧化(定性定量测定单糖)

还原糖:羰基碳没有参与形成糖苷键,可被氧化充当还原剂的糖。

含自由醛基或酮基(或半缩醛式)的糖都有些反应。

可用于还原糖的定性定量测定。家庭用糖尿病自测试剂盒应用的是Benedict反应

重要衍生物

葡萄糖酸

葡萄糖醛酸

抗坏血酸(维生素C)只有L-抗坏血酸是有活性的。

3.酸反应(与无机酸的反应,分子内脱水)

颜色反应可对糖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4.碱反应(OH-催化,稀碱异构化)

差向异构体

5.取代单糖

氨基糖(amino sugar):是分子中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的单糖。

氨基糖常存在于结构多糖中。

葡糖胺与N-乙酰葡糖胺

半乳糖胺与N-乙酰半乳糖胺

胞壁酸与N-乙酰胞壁酸

是细菌细胞壁结构多糖(肽聚糖)的构件分子。

神经氨酸与唾液酸

神经氨酸:是含一个氨基的九碳糖。自然界中以酰基化形式存在。

唾液酸(Sia):是N-乙酰,N-羟乙酰和N-乙酰-4-O乙酰的神经氨酸的统称。

6.氧化性(作为氧化剂,还原反应)

单糖的羰基被还原--糖醇、脱氧糖

重要衍生物----糖醇27页

山梨醇、D-甘露醇、木糖醇

糖醇是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不少糖醇也是工业产品,具有甜味,易溶于水,是糖类的替代品,不易被口腔细菌利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不需要胰岛素,并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

肌醇(环已六醇)

肌肌醇(1,2,3,5/4,6):

是肌醇中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异构体。

肌醇-1,4,5-三磷酸(InsP3)是人及动物体内的第二信使。

重要衍生物----脱氧糖

指分子的一个或多个羟基被氢原子取代的单糖。

7.成苷反应(糖苷是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

糖基、配基、糖苷键(α-糖苷键、β-糖苷键)

糖苷的性质和功能由配基决定

糖苷易溶于水、乙醇丙酮和其它有机溶剂。

O-糖苷、N-糖苷、S-糖苷

8.成酯反应

糖中醇基可以与酸、酸酐、酰卤反应成酯。自然界最重要的糖酯有:

磷酸酯:单糖的羟基与磷酸成酯。也称磷酸化单糖。

酰基酯(包括乙酰酯和脂肪酰酯)

硫酸酯

单糖磷酸酯(sugar phosphate ester)

思考题

异头物(α,β)?构型(D ,L)与构象?糖苷键?

旋光性,旋光异构体?

糖的变旋现象及产生原因?

Benedict试剂用作还原糖定量、定性测定原理是?

记住葡萄糖、果糖、核糖、半乳糖的结构。

氨基糖,脱氧糖,单糖磷酸酯?举出几例重要单糖衍生物及生理作用?

第三节寡糖(glycan)34页

结构与性质

常见的寡糖

一、寡糖的结构

由一单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单糖的羟基缩合面成。

如何区分不同的寡糖

1.参与组成的单糖是否相同:同聚寡糖与异聚寡糖。

2.参与成键(糖苷键)的碳原子位置

3.单糖单位的次序(如果不是同一种单糖残基)

4.参与成键的每一异头碳羟基的构型(α-糖苷或β-糖苷)

二、常见的寡糖

1.蔗糖(sucrose,果糖苷)

α-葡萄糖(1 <-2 )β-果糖

2.乳糖(lactose,半乳糖苷)

β-半乳糖(1 ->4)α-葡萄糖

3.麦芽糖(maltose,葡萄糖苷)

α-D-吡喃葡糖基(1 ->4)α-D-吡喃葡萄糖

4.纤维二糖

β-D-吡喃葡糖基-(1->4)-β-D-吡喃葡糖

5.棉籽糖(Raffinose)

6.环糊精(环状寡糖)

是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中的环糊精转葡糖基转移酶作用于淀粉生成的(6~8个葡萄糖)。无甜味。无毒副作用。

环糊精在工业上有用途

在食品、化工、环保上常被用做稳定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抗光解剂、增溶剂。

其它形式的寡糖

思考题

常见的几种寡糖的组成?哪些是还原糖,哪些是非还原糖?

第四节多糖第41页

由许多单糖或单糖聚合而成,缩合时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

同聚多糖

杂聚多糖

属于非还原糖,无变旋现象,无甜味,一般不能结晶。

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贮存多糖(贮能多糖)、结构多糖和信息多糖。一、同聚多糖41页

组成单体糖基相同

淀粉(starch)

糖原(glycogen)

纤维素(cellulose)

几丁质(chitin)

1.淀粉(starch)

淀粉是植物生长期间以淀粉粒形式贮存于细胞中的贮存多糖。淀粉粒为水不溶性的半晶质。其形状、大小因植物来源不同而异。在植物的种子块茎等器官中含量特别丰富。

(1)天然淀粉以粒状存在

一般含两种组分:

直链淀粉(10%-20%)

支链淀粉(80%-90%)

直链淀粉分子42页,图A

由多个-D葡萄糖分子(600-1200个)以()糖苷键聚合而成。分子量约1×105到2×106 ,呈螺旋结构,遇碘显蓝紫色。

支链淀粉分子

组成与直链淀粉相同,分子中除了()糖苷键构成糖链以外,高度分支,在支点处存在()糖苷键,分支单位在30个糖基以下。分子量较高。数千个D-葡萄糖分子或更多,遇碘显紫红色。

(2)淀粉-碘复合物

淀粉-碘复合物的颜色

淀粉糖与改性淀粉

淀粉糖:以淀粉为原料生产的糖品。与淀粉相比许多性质发生变化。如结晶葡萄糖、全糖、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

改性淀粉:指天然淀粉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处理,改变其天然性质,增强其某些机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产品。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淀粉衍生物的总称。如:预糊化淀粉、酸变性淀粉、氧化淀粉、磷酸淀粉等。

淀粉糊化与淀粉凝沉(老化)41页

淀粉糊化: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失去晶态和双折射性质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淀粉凝沉:糊的温度降低则分子趋向平行排列,经氢键结合成结晶性结构,温度降低到室温,糊变成半固体凝胶,流动性消失。若再降低温度,则凝沉的结晶结构强而大,不能溶解于水,发生白色沉淀,有水分析出,此沉淀难再受热溶解。

2.糖原(glycogen,动物淀粉)

由α-D葡萄糖聚合而成。与支链结构类似,以颗粒形式存在,主要存在于肝脏和骨骼肌。是人和动物餐间以及肌肉剧烈运动时最易动用的葡萄糖贮库。

与相同分子质量淀粉比较

糖原分支程度高

分支短

非还原端多

有甲基化作用

3.右旋糖酐(dextran 葡聚糖)

细菌发酵蔗糖产生,是酵母和细菌的贮存多糖

n蔗糖(葡萄糖)n + n果糖

应用:经交联剂(如表叔醇)处理----交联葡聚糖.珠状凝胶的商品名为Sephadex

4.纤维素(cellulose)

天然纤维素不溶于水,但能吸水膨涨,在工业上主要用于纺织和造纸。

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多糖链采取伸展的构象,并通过链间和链内的氢键,形成平行的纤维束。

食物中的纤维素

促进肠道蠕动

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

改性纤维素--如硝化纤维

分子中羟基与酸发生酯化反应。

纤维素三硝酸酯称硝化纤维(火棉)--制备炸药的原料。

5.壳多糖(chitin,几丁质,动物的结构多糖)

由N-乙酰-β-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直链分子。不溶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

工业上应用

以甲壳为原料,用亚硫酸氢钠漂白法、草酸漂白法制得。

纸质薄膜的制备

脱乙酰化的可溶性几丁质

聚阳离子多糖

天然碱性多糖

控释载体材料

6.菊粉(inulin,菊糖,果聚糖)

由D-呋喃果糖分子以β-(2->1)糖苷键连接生成,每个菊糖分子末尾以α-(1<-2)糖苷键连接一个葡萄糖残基,聚合度通常为2~60。在很多植物中代替淀粉成为贮存多糖。

是制备果糖的原料。

菊粉系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在肠道改善益生菌平衡、促进钙吸收、降血糖、防肥胖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还能替代脂肪添加于多种食品中,促进人体健康.

二、杂聚多糖

果胶物质

半纤维素

琼脂

1.果胶质(pectic substance)

天然果胶质的主要组成是由D-半乳糖醛酸以α- 1->4糖苷键相连形成的直链高分子化合物,是细胞壁的基质多糖,是亲水胶体,在糖果和食品工业中作为凝胶剂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及纺织行业。是多糖的衍生物。

组成

果胶酸

直链部分:聚半乳糖醛酸、聚鼠李半乳糖醛酸

侧链部分: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

果胶:果胶酸中部分羧基甲基酯化。多为不溶性果胶。

2.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单糖构成的异质多聚体(五碳糖,六碳糖),包括木糖(50%)、阿伯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等。是构成植物细胞壁初生壁的主要成分。具有亲水性能。

3.琼脂(agar,洋菜,冻粉,燕菜精,洋粉)49页

琼脂是由海藻中提取的多糖体,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泛的海藻胶之一。它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日用化工、生物工程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琼脂用于食品中能明显改变食品的品质,提高食品的档次。

特点:具有凝固性,稳定性,能与一些物质形成络合物等物理化学性质,可用作增稠剂,凝固剂,悬浮剂,乳化剂,保鲜剂和稳定剂.

琼脂中分离出两个组分:

琼脂糖(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

琼脂胶(琼脂糖的衍生物):含丙酮酸和硫酸酯

琼脂糖溶液冷却时形成刚性的交联凝胶网。珠状的琼脂糖凝胶商品名为Sepharose

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凝固剂。微生物培养基、电泳支持物。

4.细菌多糖--细菌细胞壁杂多糖

肽聚糖主链:即双糖单位,由一个N-乙酰胞壁酸(NAM)与一个N-乙酰葡萄糖胺(NAG)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侧链,即短肽“尾”,即由四个氨基酸(L-Ala-D-Glu-L-Lys-D-Ala)连接起来的短肽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

第五节复合糖(glycoconjugate)第56页

糖类与非糖物质共价结合形成的结合物。如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

糖蛋白及其糖链

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糖蛋白(glycoprotein)及其糖链

一、糖蛋白与糖链

糖蛋白是指由寡糖链半缩醛羟基与多肽链(蛋白质)共价相连所构成的复合糖类或一类缀合蛋白质。糖链作为缀合蛋白质的辅基。

1.糖肽连键的类型

糖肽键:糖蛋白中的还原端残基(异头碳,半缩醛羟基)与多肽链的氨基酸残基以多种形式共价连接,形成的连键称为糖肽键。

糖肽键的类型

N-糖肽键:GlcNAc-Asn,(GalNAc, Glc )-Asn

O-糖肽键: GalNAc-Ser(或Thr)

O-糖链、N-糖链

2.糖蛋白的存在和含糖量

许多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

不同的糖蛋白中含糖量不同。

糖链一般不多于15个糖基,或有分支,因此糖蛋白中的糖链也称寡糖链或聚糖链。

3.糖链结构的多样性

糖蛋白和糖脂中的糖链序列是多变的,结构信息丰富。

4.糖链的生物学功能第60页

参与新生肽链折叠和缔合中,维持蛋白质的正确构象。

影响糖蛋白的分泌和稳定性。

参与分子识别和细胞识别

受体与配体

糖链与血浆中老蛋白的清除

糖链与精卵识别

糖链与细胞粘着和细胞粘着分子

二、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第66页

蛋白聚糖: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动物组织特别是结缔组织的胞外空间充盈着凝胶样的基质。

由一条或多条糖胺聚糖和一个核心蛋白共价连接而成(透明质酸除外)。

1.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粘多糖,氨基多糖)

属杂多糖,是不分支的阴离子长链聚合物。

通式:[已糖醛酸->已糖胺]n重复单位30~250间。

糖胺聚糖的功能

亲水性强,保持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水分有重要意义

是多价阴离子,对阳离子有较大的亲和力,调节这些离子在组织中的分布。

有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

糖胺聚糖的种类[已糖醛酸->已糖胺]n

按单糖残基、残基间连键以及硫酸基的数目和位置分: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

硫酸软骨素(CS)

硫酸皮肤素(DS)

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Ifate,KS)

肝素(heparin,Hp)及硫酸乙酰肝素(HS)等

(1)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

它不被硫酸化,不与蛋白质共价结合,而是以游形式或非共价复合体形式存在,是唯一不限于动物组织并也产生于细菌中的糖胺聚糖。在眼球玻璃体、角膜、胚胎、滑液、脐带中丰富。

(2)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

以蛋白聚糖形式存在于软骨、腱、皮肤、脐带等部位

(3)硫酸皮肤素(dermatin sulfate,DS)

作为结缔组织的大分子存在于皮肤、血管和心瓣膜中

(4)硫酸角质素(keratan sulfate,KS)

重复二糖单位由半乳糖和N-乙酰葡糖胺组成的。是糖胺聚糖中唯一一个不含糖醛酸作为单体的杂多糖。

(5)肝素(heparin,Hp)

存在于肺、肝、皮肤和其他结缔组织的肥大细胞中,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剂,临床上用作抗凝血酶III 的增强剂。防止血栓形成。

2.蛋白聚糖(proteoglycan,PG)第69页

PG中除含糖胺聚糖链外尚有一些N-(和)或0-连接的寡糖链。

蛋白聚糖种类

大分子聚集型胞外基质蛋白聚糖

小分子富含亮氨酸胞外基质蛋白聚糖

跨膜胞内蛋白聚糖

软骨蛋白聚糖聚集体一般以压缩形式存在,使软骨具有抗形变的能力。

糖生物学(glycobilogy)

1988年,牛津大学生化系的德韦克(R. Dwek)在《生化年评》(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glycobiology”的综述,提出了糖生物学这一名称.

糖生物学研究糖缀合物糖链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功能的一门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糖化学、糖链生物合成、糖链在复杂生物系统中的功能和糖链操作技术。

思考题

列表总结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单糖组成、糖苷键类型

淀粉和糖原组成及结构异同点?

糖肽键及种类?糖胺聚糖结构特点及种类?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书后习题:第77页1,2,5

初升高要不要上衔接班

很多家长一直在困扰:孩子初升高要不要给报一个辅导班,好提前适应高中生活,赢在起跑线上。上这种衔接班是不是有用?孩子能否在衔接班里学到东西?衔接班到底教些什么? 为此,我们跟踪调查了近百位今年参加高考或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大部分的同学都表示,自己曾上过初升高暑期衔接班。另外一部分未参加初升高衔接班的同学都反映:高一时曾感到非常迷茫,看到其他同学学习起来都很轻松,自己心里就很着急,但却无从下手,慢慢的就导致脾气暴躁,情绪低落,成绩一落千丈等一系列问题。 初中学习惯于模仿和定势分析,学习时很轻松,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高中学习,知识比较抽象,知识量急剧增加,知识点也不像初中那样容易理解,所以学生的思路必须要从经验性向理论性转变,学习方式必须以模仿和记忆为主转向理解和应用为主,要求学生要有更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实践的能力,将基本概念、原理消化吸收,变

成自己的东西。因此,做好初升高衔接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能否在高中赶超尖子生或者继续保持领先优势,甚至关系着能否考入一流大学。 根据我们多年的办学经验,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分析了大量案例,跟踪调查了各个层次的学生结果说明:上了高一,无论是课程设置、学习内容、难度、强度、每堂课的容量都是明显增加,80%的同学会不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导致成绩下降。 所以,给初升高的孩子报一个衔接班真的很有必要,家长在选择辅导班之前最好与孩子进行一个沟通,挑选机构时可先去校区咨询,参观教学环境,了解清楚后再做决定。 宣城仁杰教育是上海仁杰教育在宣城市开设的分公司,目前拥有城东、城北、城南三家校区,总部集团于2009年在上海成立。自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提升7-18岁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快

怎么做好初升高数学衔接准备

初升高,是学生一个升学阶段,告别初中生活,正式成为高中的一员。 那么初中和高中数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我们要如何为高中的学习打好一个基础?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

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逐步形成辩证型思维。 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 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 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 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

优选初升高数学衔接测试卷试题学生版本.docx

初升高数学衔接班测试题 (满分: 100 分,时间: 120 分钟) 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若2 x25x 2 0 ,则4x 24x 1 2 x 2 等于() A. 4x 5 B. 3 C. 3 D. 5 4x 2. 已知关于x不等式2x2+bx-c>0 的解集为x | x1或 x 3},则关于 x 的不等式bx2cx40 的解集为() A. x | x2或 x1} B. x | x 1 或 x 2} 22 C. { x |1x 2} D. x | 2 x1} 22 3. 化简12的结果为() 2131 A 、32B、32C、2 2 3D、322 4. 若0<a<1,则不等式(x-a)( x-1 )<0的解为() a A.x | a x1; B.x |1x a; a a

C.x | x a或 x 1 ; D. a 5. 方程 x2-4│x│+3=0 的解是( )x | x 1 或 x a a =±1或 x=±3 =1和x=3=-1或x=-3 D.无实数根 6.已知(a b)27 , ( a b) 23,则 a 2b2与ab的值分别是() A. 4,1 B.2, 3 C.5,1 D.10, 2 3 2 7.已知y 2x2的图像时抛物线,若抛物线不动,把X轴,Y轴分别向上,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那么在新坐标系下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 A. y2(x 2) 22 B.y 2( x 2) 22 C. y2(x 2) 22 D.y 2( x 2) 22 8. 已知2 x23x 0 ,则函数 f ( x ) x 2x 1 () A. 有最小值3 ,但无最大值; B.有最小值3,有最44 大值 1; C. 有最小值1,有最大值19 ; D.无最小值,也无最4 大值 .

【马原课程,第一次课后作业,2015年10月】绪论+第一章

休体1141 201412522102 陈健新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使用。后来,哲学一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使用。 ”哲学“是研究人类的思想和对社会,万物,宇宙的认知的学科注重启迪智慧,引起人思维上的升华。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2.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1]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初中升高中化学(通用)衔接教材(2017)全套精品

初中升高中化学衔接教材(2017)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教材分析 初中教材要求 高中教材要求 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 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 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 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 意义。 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和Cl - 构成的。

初升高衔接数学试卷

初升高衔接数学测试题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x 的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 A .221 x x + B .02=++c bx ax C .()()121=+-x x D .052322=--y xy x 2.化简 1 321 21++ -的结果为( ) A 、23+ B 、23- C 、322+ D 、223+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60x kx --=的一个根为3x =,则实数k 的值为( ) A .2 B .1- C .1 D .2- 4.已知全集U=R ,集合A={x|1≤x<7},B={x|x2-7x+10<0},则A∩(?RB) = ( ) A .(1,2)∪(5,7) B .[1,2]∪[5,7) C .(1,2)∪(5,7] D .(1,2]∪(5,7) 5.有6张写有数字的卡片,它们的背面都相同,现将它们背面朝上(如图2),从中任意一张是数字3的概率是( ) A 、61 B 、31 C 、21 D 、32 6.已知x 、y 是实数,3x +4 +y 2-6y +9=0,则xy 的值是( ) A .4 B .-4 C .94 D .-94 7、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8.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是5cm 和4cm ,圆心距为7cm ,那么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内切 C .外切 D .外离 图2 O A B M 图 3

9.如图3,⊙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M是弦AB上的动点,则线段OM长的最小值为( ) A.2 B.3 C.4 D.5 10.已知:如图4, ⊙O 的两条弦AE 、BC 相交于点D,连接AC 、BE. 若∠ACB =6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O B =60° B . ∠ADB =60° C .∠AEB =60° D .∠AEB =3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方程 x 2 =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五角星的顶点是一个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这个五角星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绕中心O 至少经过____________次旋转而得到, 每一次旋转_______度. 13.若实数a 、b 满足1 112 2+-+-= a a a b ,则a+b 的值为 ________. 14.圆和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与下图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只填一种) 15.若关于x 方程kx 2–6x+1=0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6,在Rt △ABC 中,∠C=90°,CA=CB=2。分别以A 、B 、C 为圆心,以2 1 AC 为半径画弧,三条弧与边AB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 面积是______. 17. x 6 (x 2 -y 2 )+y 6 (y 2 -x 2 )= 18.已知:如图7,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4,若以AB 为直径的⊙O 与BC 相交于点D ,DE ∥AB ,DE 与AC 相交于点E ,则DE=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6分) 计算: (6分)解方程:2(x+2)2=x 2 -4 图5 图7 图6 12题图

初升高衔接知识

初中升高中衔接并不难 刚刚结束完中考的学生如今又该为新学期的到来忙碌了。初中升高中不仅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学业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进度、方法、习惯、心态等方面都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如何做好初中升高中的衔接工作,成为当前一些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昨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家长为使孩子新学期尽快进入状态,除了为孩子准备学费、打点入学前的行装外,还为孩子选报预科班、找家教,有的家长甚至带孩子咨询心理医生,以期调整心态。 对此,市五中副校长李桂琴分析说,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初中的知识相对浅显,重视知识的结果,而高中更重视知识内在联系和其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要融会贯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为关键。 为此,李校长认为,高一新生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目的和目标,要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所学知识要进行系统复习,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记、试卷、作业、小结要注意分类保存,尤其是对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要反复思考和练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推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保持不急不躁的平稳心态,按照学习计划稳步学习。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少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学习上失去优势,从而一蹶不振,因此,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心态,不要盲目把自己定位在只能胜不能败上。同时,学生还应注意培养“临阵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只要牢牢把握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很快适应高中生活。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8863156.html,.c

初升高政治衔接课

介绍一下高一政治学习如何保证听课的质量: 一、重视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课的基础。新教材的编写者们匠心独运地在课文中配以丰富的数字、图表、图片和漫画,直观明了地反映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景象,展示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新课预习要做到“四出来”,即把简单观点背出来、主要观点标出来、重要论点划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便在上课时注意留神,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二、课上认真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获得知识的最主要途径。第一,听:这是保证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老师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质量。第二,记:好脑子不如勤笔头。记好听课笔记可以帮助思考,加强记忆,有利于课后复习,巩固和提高学习效果。第三,思:只有思才能受到启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得到更多收获。 三、及时巩固复习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及时巩固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熟记以后,一小时忘56%,两天忘16%,六天忘3%,就是说第一次重复最重要,当天学过的内容一定要进行及时复习,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巩固增强记忆的效果。否则,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基础差,以后很难再补,所以当天讲过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巩固。对于章节性内容要善于总结复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四、增强阅读视野

课后偶尔看看报纸、新闻,或从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开放性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与政治无关,随便什么有关社会、科学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说、野史亦可,答题时虽然用不到这些东西,但有时会带来很多灵感。 初中政治V.S高中政治

山东烟台市(初升高化学资料合集)化学衔接教材共15讲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页

第1讲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 ,“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原子排列在钢表面上形成的一个圆形栅栏。 2.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等。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更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如:He 、O 2、O 3、H 2O 、CO 2、H 2SO 4等。 原子可以通过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氯化钠就是由Na + 和Cl - 构成的。

1.原子结构的演变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主要经历了以下演变过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形成中性原子,俗称“枣糕式”模型,糕体相当于原子核,分散在其中的枣子相当于电子。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 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2.原子的组成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所带电荷各不相同。1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所含质子数,也就是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科学家发现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各不相同,而且目前发现的所有原子中,其质子数按1、2、3、4、5……依次递增,刚好和自然整数序列一致,习惯上,人们就把原子中所含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其核电荷数。中学阶段一般要求了解原子序数在18以内的原子所带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在化学家们想像的模型中,每一个原子中的核外电子都绕核作高速运动,永不停止,也不劳累。在多电子原子中,则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不同区域内绕核运动,又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由里到外、由近到远地分布着不同的电子层,供不同的电子绕核运动,尤如大都市中心城区外围所修的绕城公路,供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机动车运行,从而保证交通有序运行。 人们常把原子中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用下图表示,中心圆圈表示原子核,围绕其外围的圆表示各个电子层,每个弧线

(2020年整理)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doc

第一讲 数与式 1、 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a f x a -<<。 ②()(0)f x a a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f x a f x a ><-或。 ③2 2 ()()()()f x g x f x g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 +1 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1. 求不等式354x -<的解集 例2.求不等式215x +>的解集 例3.求不等式32x x ->+的解集 例4.求不等式|x +2|+|x -1|>3的解集. 例5.解不等式|x -1|+|2-x |>3-x . 例6.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x -5|+|x -3|<a 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13x x -+->4+x (2)|x +1|<|x -2|

(3)|x -1|+|2x +1|<4 (4)327x -< (5)578x +>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 ()33a b a a b ab b -=-+-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 -3x +2; (2)2 672x x ++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2.提取公因式法 例2.分解因式: (1)()()b a b a -+-552 (2)32 933x x x +++ 3.公式法 例3.分解因式: (1)164 +-a (2)()()2 2 23y x y x --+ 4.分组分解法 例4.(1)x y xy x 332 -+- (2)2 2 2456x xy y x y +--+-

初升高化学衔接教材

初升高中衔接教程 化学 典型试题举一反三 理解记忆成功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1 知识目标 1、巩固并掌握化合价有关知识; 2、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分析并总结出有关知识的联系及规律; 学习重点 能熟练地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学习过程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 (1)金属元素:(字旁,其中汞元素特殊)如钠、镁、铜、铁、铝 (2)非金属元素:(字旁、字旁,其中溴元素特殊) 如氧、氢、氮、氯、硫、磷、碳、硅 (3)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 练习:书写下列元素符号 钾钡钙银铂锰氟碘铅锌 二、化合价 1.规律:(1)单质的化合价为 (2)所有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原子团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 为。 (3)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当氧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氧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当氢元素与其它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氢通常显价,其它非金属元素显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价;+2价; 三四五价;氯有价,氧有价; 铁有、价;铜有、价; 3.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硫酸根()价;硝酸根()价; 碳酸根()价;氢氧根()价; 铵根()价;磷酸根()价; 高锰酸根()价;锰酸根()价; 亚硫酸根()价;碳酸氢根()价; 次氯酸根()价;氯酸根()价; 3应用: (1)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例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碳酸铵;硫酸铁;硝酸钙; 氢氧化亚铁;碳酸氢镁;磷酸钡; 次氯酸钙;氧化亚铁;氯化铜; (2)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例2、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CuSO SO CaCO ZnSO HCl HClO KClO Na SO

初升高衔接课程

初升高衔接课程 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 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 一、乘法公式 【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 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 例1、计算:22)312(+-x x 解:原式22]31 )2([+-+=x x )2(3 1 2312)2(2)31()2()(222222x x x x x x -??+?+-++-+= 9 1 3223822234+- +-=x x x x 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 证明: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一元二次方程⑴

初升高数学衔接课程——一元二次方程⑴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的求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检测提高 1.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如有实数根,求出实根. ⑴x(x-10)+25=0; ⑵2x2-x-3 =0. ⑶x2-2x+2=0; ⑷x2-2x-2=0 2.已知方程x2-2x-m=0,根据下列条件,求m的范围. ⑴有两相异实根; ⑵无实根;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1)x+m=0(m是任意实数),求证:方程一定有实数根.

3.6一元二次方程⑴答案 一.基础知识巩固 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 =0(a≠0),△=b2-4ac. ⑴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⑵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⑶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二.检测提高 1.判断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如有实数根,求出实根. ⑴x(x-10)+25=0; ⑵2x2-x-3 =0. ⑶x2-2x+2=0; ⑷x2-2x-2=0 解:⑴方程化为x2-10x+25=0,∵△=102-4×25=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2-10x+25=0,可化为(x-5)2=0,∴方程的根x1=x2=5. ⑶∵△=(-2)2-4×2<0,∴方程没有实数根. ⑴有两相异实根; ⑵无实根; 解: △=(-2)2-4×(-m)=4+4m. ⑴当△=4+4m >0,即k>-1时,方程有两相异实根; ⑵当△=4+4m <0,即k<-1时,方程无实根.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1)x+m=0(m是任意实数),求证:方程一定有实数根. 证明:∵△=(m+1)2-4m=(m-1)2≥0,∴方程一定有实数

初升高衔接班的重要性PDF.pdf

书山有路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中考后初升高暑期衔接不容忽视随着一年一度的中考举行,初三学生将在下一学期升入高中。如何才能赢在新的学习阶段? 建议一、看淡中考成绩平常心迎战高中。 通过对历年高考情况的了解、调查和分析,没有思想负担,轻松上阵的考生,考试成绩都非常理想,甚至超过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具备一种良好的心态,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就是说,对初升高的孩子来讲,在进入高中学习前,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 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在中考结束后的反应来看,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情异常激动和兴奋,而这些家长们看到孩子能进入理想的高中就读,也非常高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家长们也满脸不悦,甚至埋怨、指责。 其实,中考成绩无非是对初中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分数高低,都不代表今后的人生成功或失败,高中三年的学习才至关重要。虽然中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是进入重点还是一般的高中就读,但是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认真学习,三年后,都有机会考进好大学。 作为家长,比孩子们更懂得调节心态的方式,在自身首先保持平常心面对中考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告诫孩子不能对已过去的中考成绩过分在意,避免出现沾沾自喜和自暴自弃的思想。“对于个别学生心态自身一时难以调整好的情况,除了家长们持续安慰、鼓励外,选择报读暑期衔接班,或者寻求心理专家的指导,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建议二、暑期别懈怠养成良好习惯。 “中考结束至高中开学,有两个月的假期,可以说是学习习惯和学习压力的真空地带,也就是说,原来的初中和即将入学的高中学校,都不会对学生们提出学习要求,不会对其进行监管,这就很容易让孩子们将之前的良好习惯抛之脑后,面对压力更大的高中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比如上课不喜欢记笔记,上自习课觉得无所事事,复习没有方向和计划性,难以适应高中新的学习环境……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初中想比,高中除了课程数量和知识难度增加外,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跳跃性增大、抽象思维增加,特别是高一的数学,起点很高,难度较大。 建议三、为孩子报读初升高暑期衔接班。 以知识衔接与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辅导,让各位学生能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 事实上,初升高衔接班,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在暑期形成一个持续学习的习惯,杜绝思想松懈的可能;同时,结合高一上半期教学内容,将初高中内容归纳整合,让学生们超前学习高一新课程,使得学生在真正面对高中学习时,能做到轻松自如。 倍夺分教育辅导中心 2012年6月 1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1讲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1讲 一. 知识结构: ? ???? ? ????? ???? ? ?? ? ?? ??????????????????????? ??????????????????????????????? ????? ? ????? ?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 是否有新物质变化规律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性质盐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 不同种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 纯净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石等 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混合物成分多少 按组成分类离子核外电子中子质子原子核微粒构成原子分子微观元素宏观组成质 物研究对象 学 化 *)3()2()1( 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

???????? ?? ?? ? ????????????????????????????? ???????????? ? ? ? ??? ? ??????? ??????????+碱式盐碱部分中和酸式盐酸部分中和正盐完全中和程度 酸碱中和盐难溶性碱 微溶可溶性碱于水 是否易溶碱三元酸 二元酸一元酸个数电离出的无氧酸含氧酸 是否含氧酸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成盐氧化物性质不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组成元素不同氧化物化合物 无机)()5()4(H 注: (1)高中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有关原子结构的学习。 (2)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还有其他种,又如根据物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根据其形成过程分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 (3)有机化合物将作为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后学习中专项展开。 (4)氧化物:仅指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化物且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的化合物,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也将在高中陆续接触。 (5)酸(碱)也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如:根据H 、O 以外元素是否有氧化性分为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根据酸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分为强酸、弱酸等。 总之,以上总结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以后高中及未来的学习还要将这些知识进行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要过于机械,应根据学习的深度和阶段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二. 知识要点: 1. 把握概念间的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对于初中化学而言,可以说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化学概念间存在着以下三种关系: (1)排斥关系:即概念A 中包含的内容不属于概念B ,同时,概念B 中包含的内容也不属于概念A 。简述为是A 则非B ,是B 则非A 。可用图示表示为 A B ,初 中化学中属于这种关系的概念有很多组。 例如: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与酸、碱、盐等。 (2)包含关系:即概念A (或B )中包含的内容全部属于概念B (或A ),而概念B (或A )中包含的内容不全属于概念A (或B )。简述为是A (或B )则一定是B (或A ),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 1、绝对值 (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a,a0, | a | 0,a0, a, a0.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b之间的距离. 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 f ( x) a 。 ③ f (x) g ( x) f 2 ( x)g 2 (x) 。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 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 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段进行讨论. 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 例 1.求不等式3x 5 4 的解集 例 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 例 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 例 4. 求不等式 | x+ 2| + | x- 1| > 3 的解集.

例 5. 解不等式 | x- 1| + |2 -x| > 3-x. 例 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 练习 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1)x 1 x 3 >4+x (2) | x+1|<| x-2| (3) | x- 1|+|2 x+1|<4 (4)3x 2 7 (5)5x 7 8 3、因式分解 乘法公式 ( 1)平方差公式( a b)( a b)a2b2 ( 2)完全平方公式( a b) 2a22ab b2 ( 3)立方和公式( a b)(a2ab b2 )a3b3 ( 4)立方差公式( a b)(a2ab b2 )a3b3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a2b2c22(ab bc ac) 33223

第2次课2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 2 次课 2 学时(注:第一章糖类第一次课) 第 3 次课 2 学时(第一章糖类第2次课) 第一章 糖类(carbohydrate ) -及L -型是怎样决定的? 是不是所有的糖都有变旋现象?为什么? Benedict 试剂用作还原糖的定性测试原理是?常见的几种寡糖的组成?哪些是还原糖,哪些是非还原糖? 5 个残基,每个分支含10个残基。该糖原分子有多少个有哪几类重要多糖?淀粉、糖原组成及结构异同点? 糖肽键;糖肽键的种类;糖胺聚糖的种类;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15,17 《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沈同、王镜岩主编 第二版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单糖 第三节寡糖 第四节多糖 第五节复合糖 第一节引言第1页 糖类的存在与来源 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糖类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本质 糖类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一、糖类的存在与来源 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按干重计占: 植物的85%~90% 细菌的10%~30% 动物的小于2% 2.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 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3.在生物体内可转变为其他物质 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三、糖类的化学组成和化学本质 定义:是多羟醛、多羟酮及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 四、糖类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1.分类 简单糖:单糖、寡糖、多糖 复合糖:糖与蛋白质、脂类等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2.命名 根据来源 根据碳原子数 相同碳数的依据羰基位置 几个有机化学的概念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碳) 旋光性 异构现象(同分异构) 结构异构 立体异构 几何异构 旋光异构 不对称碳原子(C*,手性中心、手性碳原子) 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者原子基团共价连接并因此失去了对称性的四面体碳。旋光性 旋光物质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能力。 旋光性物质分子都是不对称分子。 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第3页

初升高衔接课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初升高衔接课 培养核心素养,为成功人生奠基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音、形、义等方面识记、积累、梳理和整合语言文字,并将之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培养起良好的语感,然后学会在特定的场合中,得体地表达,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即实现两个转化: 1.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转化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 2.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自觉运用,提高阅读理解的运用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它要求我们: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主要包括: 1.品味语言美?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赏析其表达特色与效果。 2.感受形象美?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尤其是通过语言文字所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学形象,都能够激发我们的审美想象。

3.体验情感美?能够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激发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的兴趣,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4.培养品质美?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和创造美,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体现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分析归纳并批判地学习作者在文中的思想与观点态度,在获得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看,要培养起高中语文学科的这些核心素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读 破三春,汇九流。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做到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汇中外,融汇九流,是谓“站在名人的肩膀上提升自己的品位”。 悟 思千载,想万物。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并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自己的灵感思维。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