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简介:马瑞崎,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孟子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非常很总要的思想内容,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强调与民同乐的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

不同时代发展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思想理念,对于传统的思想理论我们应该善于现代性的吸收和发扬,实现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关乎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道德、法制、文化,民本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党的工作重心,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主要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于君臣、君民关系的认识。

其次就是如何将民本付诸于实践,最后是将民本思想渗透到其他领域当中。

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是我们所以克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孟子民本思想的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一)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百姓应该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君主的行为活动都是围绕百姓的利益出发,人们群众是国家得以壮大发展的基础,人们群众赋予了君主重要的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发展的,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为百姓着想,施以暴政百姓就有权利将其推翻,人们群众起到的是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当然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思想要得到发展和延续必须不断的更新。

(二) 与民同乐的思想君主认清了自身的地位才能施以仁政,在孟子看来,百姓和君主应该是同心同德的,君主想要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就需要忧国忧民、仁爱百姓。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作者:伍璐琪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孟子是战国中期最著名的儒家大师,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重民”思想,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思想。

依据重民思想,孟子注重民事管理,提出施仁政,同时又提出“性善论”作为施仁政的认识依据。

本文将从孟子“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入手,阐述“重民”思想的内容,最后得出孟子“重民”思想的政治实质。

关键词:孟子重民思想政治实质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活动家和教育家之一。

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学成后,游说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到梁,梁惠王也未能采纳其学说。

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

孟子继承儒家德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用事的精神,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

孟子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在政治观点方面,孟子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重民成为他的基本行政管理思想。

一、孟子“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早在孟子之前,重民思想已有萌芽和发展。

《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的时代。

频繁的战争,各国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生产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哀鸿遍野。

在无法照旧生活的情形下,反抗自然就产生了。

公元前614年,梁国奴隶暴动,前550年,陈国庶民起义…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使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发展了周初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出了“重民”的学说。

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认为“仁”就使爱人,所以行仁政就要“惠民”。

与儒家思想对立的墨子,也主张“兼爱”。

这种重视人的看法,是当时的思想潮流。

相形之下,君权绝对之上的思想动摇了。

在前人重民思想的影响下,孟子总结以往历代各朝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和教训,结合当时实际,更深切地认识到民的巨大力量,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孟子民贵君轻考研政治题

孟子民贵君轻考研政治题

题目: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回答:“民贵君轻”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

在当今社会,“民贵君轻”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

只有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尊重人民意愿,关注人民需求,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民贵君轻”思想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公平分配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避免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再次,“民贵君轻”思想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在现代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政治体系的效能,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政治文明进步。

因此,应当注重民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选举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同时加强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

最后,“民贵君轻”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因此,应当注重民生工程,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服务。

综上所述,“民贵君轻”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民的核心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作为国家治理者,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思想,将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孟子”民贵君轻”说的非民主性

孟子”民贵君轻”说的非民主性

理论与学说。这种学说意识到君民关系的互相依存性 , 承认民的地位和作用 , 要求统治者重 民、 爱民, 实施仁政。 民主 , 简言之 , 就是 “ 主权在 民” pp l vri t) ( oua s e g y 。民主是在人 民主权基础上 , 照平等 和少数 服从 ro e n 按 多数 原则来 管理 国家事务 的政 治制度。英 国学 者戴维 ・ 尔德认 为 : 民主是指 一种既 区别 于君 主 , 区 赫 “ 又
基金项目:广东省 20 0 7年度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创 新团 队项 目“ 法两家法律 思想之分 合及对 中华 法系的影响 ” 儒、
( 目批 准 号 0 J T X 20 ) 阶段 性 成 果 。 项 7D D M80 1 的
作者简介:柯卫 , 广东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 法学博士 ( 广州 50 2 ) 马作武 , 13 0 ; 中山大学法 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法 学博士( 广州 5 0 7 ) 12 5 。
有 必 要 进 一 步评 析厘 清 以正 视 听 。
所谓“ 民主” 说不仅 由来 已久 , 且大有市场 。如萧公权说 : 孟子之世 , “ 魏齐争 霸 , 秦势 方兴。国强君威 , 专制之萌芽 已茁。商鞅 、 申不害之徒方致位卿相 , 大扇重令尊君之说 。一 时风气 实趋 向于贵君 而贱 民。孟
的历史 , 特别喜欢给一些现代概念找到 中国“ 已有 之” 古 的证据 。其次 , 是犯 了望文生 义的毛病 , 根据片言 只语遽下判断 , 没有将 这句话置诸孟子思想体系 中考察 。而最关键 的是 无视 “ 民主” 的内在意蕴及 其质 的
规定性 , 误将“ 民本” 当做 了“ 民主 ” 。
收 稿 日期 : 09— 3 O 20 0 一3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五年第十期一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的敬天保民思想,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确立,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思想上的变化,且周初统治阶级在对商的斗争中,开始意识到“民”的重要作用,盛行于夏商时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命观、鬼神观开始动摇。

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周初统治阶级敬天保民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早在《尚书》中的一些西周初年的文诰中,已多次提到治民保民的问题。

如《尚书》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来源于西周时期产生的进步的敬天保民的思想被继承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人们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解释,从重视天道转而重视人事的时候,民本思想也就随之而生,并且越来越突出。

这时统治阶级在对外争霸的战争中也日益认识到“民心向背、得民与否”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关系到霸业的兴衰。

《左传》就是那个风雷激荡的春秋时代生动的历史记录。

《左传》桓公六年季梁的那一段话,就集中体现了天与民、神与民的关系。

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粢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季梁提出“民,神之主”的理论,对商、周以来天神与民、人之间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来了个大颠倒。

季梁的这种民本思想在春秋初期很有代表性。

这种思想与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思想是一致的。

《孟子》思想的当代意义——读《孟子》有感

《孟子》思想的当代意义——读《孟子》有感

《孟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孟子》课后感悟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孔子的思想一样,虽然经历两个春秋,但他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当代中国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中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命题。

君轻民贵,孟子认为人民应该被放在第一位,为政者要勤政爱民、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君轻民贵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心相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政权更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贵君轻这一观点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孟子民本思想中积极的内容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房叔”、“房嫂”事件层出不穷,民众对于官员的信任度急剧降低。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明确时间表的《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

《通知》明确,将于2014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

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于2013年4月底前完成整合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等,并且着重关注前两个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功能。

通过不动产登记,公众有望通过对官员的不动产查询,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为反腐败提供便利。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和政府应该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然而,官员的腐败行为忽视了人民的利益,在社会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民心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民众对于官员和国家的信任极为重要。

反腐败是坚持君轻民贵、廉洁勤政的体现,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和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二)仁政思想仁政思想是孟子的思想核心,实施仁政是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亲民爱民,将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梁惠王章句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认为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从这一原则出发,统治者要用仁政仁德来统治国家。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在孟子的心里,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第一位的,谁得到了民心就可以成为天子。

第二个方面:民心决定论。

孟子从桀、纣覆灭的历史经验中分析了天下得失的根本原因。

天下之得失在于能否得民,而能否得民又在于能否得到“民心”,即能否得到民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桀、纣之失民,实际是失去了民心。

反之,汤、武无敌于天下,就在于“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顺从了天下民众之心。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兴衰,决定国家兴亡!至于君王,孟子说是“君为轻”自然不能与人民相提并论。

第三个表现是尚贤与民主,主张君王广泛地听取各阶层的意见。

孟子认为,对进贤、任免和处置人都是比较重要的政事的问题,不能只听左右亲近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听取国人的意见,并且还应该把国人的意见当作基本的依据。

这个观念,显然包容有民主性的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相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这一理念正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理念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立场教育,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自觉做到秉公用权,勤政廉政,情系民生、维护民利、凝聚民心,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之中。

所以,当前我们在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应该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德治主张,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借鉴。

在我国某些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上
《孟子》篇目:

(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 (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倡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 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 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探究《孟子》“民贵君轻”论的君民关系
目录

《孟子》简介 仁政学说与‚民贵君轻‛论


‚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总结 参考文献


一、《孟子》简介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 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 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 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 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附:《孟子》名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与民同乐
原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 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仁者无敌
原文:‚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 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 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从民的角度

有恒产才有恒心 先足衣食后治礼仪

四、总结
总结

性善论是贯穿整个仁政思想 对‚民贵君轻‛君民关系的评价

参考文献

杨伯俊. 孟子译注(上、下)[M] .中华书局,1990

游唤民. 先秦民本思想[M]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向世陵. 重民扬善, 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 [ J] .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 1999 王引淑.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J].政法论,2002

君为本:最终目的是实现‚君贵‛

民为本:民心为根本,民心向背决定历史
三、 “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
从君的角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推恩 与民同乐 仁者无敌



人皆可以为尧舜
原文: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推恩
原文: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二、 仁政学说与“民贵君轻”论
忍人之 政
治天下
仁政的实施

必要性:人民期盼仁政,施仁政、行王道,平治天下

可行性:‚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的建立
“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 仁政学说的核心

辩:民为贵,君为轻,谁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