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知识点详解 节肢动物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初中生物学节肢动物知识点汇总
1.节肢动物的概述
(1)种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分为昆虫纲(蜜蜂、蚂蚁、苍蝇等);甲壳纲(虾、蟹等);蛛形纲(蜘蛛、蝎等);多足纲(蜈蚣、蚰蜒等)。
(2)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食用: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②传粉:蜜蜂等昆虫为地球上几十万种开花植物传播花粉。
③药用: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
④科研: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
2。
代表动物——蝗虫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
有一个口器、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一对触角。
复眼在视觉上起主要作用,单眼只能辨别明暗。
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2)胸部: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
后足强大,适于跳跃;前、中足适于爬行。
前翅革质,起保护后翅的作用;后翅膜质,有飞行能力。
胸部肌肉发达,牵引足和翅进行运动。
(3)腹部:有听觉、呼吸、生殖的一些器官。
①第一腹节的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的薄膜状结构,能感觉声波的振动,产生听觉。
②从中胸到腹部第八节,每一个体节两侧各有一个气门,与气管相通,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
(4)外骨骼
①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蜕皮: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一生共蜕五次皮。
经五次蜕皮后的蝗虫,进人成虫阶段。
3.昆虫: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其主要特征包括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
普通动物学: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蛋白质 4、功能:起保护内脏、防止化学和机械损伤和防
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
5、外骨骼对动物体产生新的矛盾及适应 ①限制动物体的活动,通过形成关节解决 ②限制动物体的生长,通过蜕皮解决
三、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附肢内有发达的肌肉,与身体相连处 有关节,且本身也分节,这种附肢称为节肢,其各节 称为肢节。身体的不同部位附肢形态多样化,机能多 样性;而且不同的动物,同部位的附肢,形态也不相 同,机能多样
气管是体壁的内陷物,不会使体内水分大量蒸 发,其外端有气门和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 分枝延伸,并布满全身,细小的分枝一直伸入组织 间,直接与细胞接触(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 鳃还是肺,都只起到交换气体的作用,对动物身体 内部提供O2和排放CO2都要通过血流的输送)。节 肢动物的气管可直接供应O2给组织,也可直接从组 织排放CO2,因此气管是动物界高效的呼吸器官
四、肌肉系统的特点
肌肉的发达是动物增强运动的关键。节肢动物的 肌纤维是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肌肉与体 壁间不形成连续的肌肉层(皮肌囊),而是肌纤维集 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表皮内突上,使节肢动物 运动快速又灵活
五、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1、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囊胚腔(初生体腔)和真
第十一章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是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 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 所有生境。节肢动物分布广泛,适应性强,种类繁多,已知 种类多达110-120万种,约是动物界总数的85%,是动物界最 大的一个门。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 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 以及发达的肌肉,藉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 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
动物学 10-1节肢动物1

五、 呼 吸
• •
•
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呈现多样性。 1、呼吸系统
简单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如剑水 蚤、蚜虫等。 鳃(gill):体壁向外的突起,鳃上的皮肤很薄,便于血液与,
• 在生殖、发育及代谢等方面起重要调节作用。 –如蜕皮激素、保幼激素、脑激素等。 • 目前,在节肢动物体内发现了与哺乳动物类似的激 素及其受体,如卵泡刺激激素(FSH)、黄体生成素 (LH)以及FSHR和LHR。 • 说明节肢动物可能具有与高等动物(哺乳动物)相 似的复杂激素调节体制。
七. 生殖和发育
节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 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已报道种 类120万左右,约占已知动物种类4/5。 • 绝大多数种类陆栖, 在无脊椎动物中是登 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 种类演化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 上所有生境, 已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 。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分部、附肢分节
二、具发达的外骨骼和横纹肌
• 1、体壁的构成(由外向内)
上表皮:最外层,含蜡质、不透水,防水分蒸发。 角质膜 外表皮:最坚硬部分,主要成分几丁质,保护作用。 内表皮:蛋白质—几丁质复合体,透水,不溶于水 上皮细胞层:外胚层来源,单层多角形活细胞,向外分泌外 骨骼,向内分泌形成基膜;
基膜:皮细胞层分泌物。
四、消化系统
• • 消化系统 • • 前肠:外胚层内陷形成,取食、磨碎、储存和 初步消化的功能。 中肠:分泌消化酶,进行消化和吸收。 后肠:外胚层内陷形成,对离子和水分重新吸收
2、排泄器官
什么是节肢动物

什么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Arthropoda)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包括了昆虫、螃蟹、蜘蛛和甲壳类动物等。
它们得名于身体的特点,即由一系列相似的节段组成,每个节段都有一对附肢。
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其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下面将对节肢动物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1. 身体结构:节肢动物的身体由一系列相似的节段组成,每个节段都有一对附肢。
这些附肢可以是触角、口器、步足、螯肢等,用于感知环境、取食、运动和交流等。
节肢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有时胸部和腹部会合并成一个体节。
2. 外骨骼: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被一层坚硬的外骨骼所覆盖,称为壳。
这层外骨骼由蛋白质和硬化物质组成,具有保护身体、提供支撑和提供附肢肌肉的附着点等功能。
外骨骼的坚硬性使得节肢动物能够在陆地上行走和在水中游泳。
3. 蜕皮:由于外骨骼的坚硬和不可伸缩性,节肢动物的身体无法随着生长而扩大。
为了适应生长,它们会周期性地蜕皮,即脱掉旧的外骨骼并生成一个新的外骨骼。
在新的外骨骼形成之前,节肢动物的身体会变得柔软和易受伤。
4. 多样的附肢:节肢动物的附肢非常丰富多样,不同的附肢适应了不同的功能。
比如,昆虫的触角用于感知环境,口器用于取食,步足用于行走,翅膀用于飞行。
螃蟹和甲壳类动物的螯肢用于捕捉猎物和进行防御。
这种多样的附肢结构使得节肢动物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5. 高度适应性: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生活在陆地、淡水和海洋等各种环境中。
它们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包括捕食、寄生、食腐、共生等。
节肢动物的适应性还体现在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上。
6. 多样的繁殖方式:节肢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多样。
一些节肢动物通过性繁殖产生受精卵或胚胎,而另一些则通过无性繁殖,如分裂、出芽和孢子等。
一些昆虫还具有社会性,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如蜜蜂和蚂蚁等。
总的来说,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包括了昆虫、螃蟹、蜘蛛和甲壳类动物等。
八年级节肢动物的知识点

八年级节肢动物的知识点节肢动物是一大类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在生物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非常大。
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节肢动物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进行一一介绍。
1. 节肢动物的特征节肢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其中头部如同一个小箱体,内含群体化的脑神经中枢。
胸部上有一些肢节,各肢节上都有一对发达的关节及其附属的肌肉,使其能灵活地活动。
腹部采取同样的方式逐一连接,腹部最末端有肛门。
节肢动物的表皮呈分节状,每个分节上有一副发达的肌肉,身体覆盖着坚韧而柔软的壳。
2. 节肢动物的多样性节肢动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昆虫、蜘蛛、螃蟹、蜈蚣、蝎子等。
它们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昆虫的体表覆盖着羽毛状的鳞片,以及特殊的口器结构,从而使其能够取食不同种类的食物。
而蜘蛛则具有特殊的蜘蛛丝体系,其蜘蛛丝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制作捕食陷阱、筑巢、摆脱敌人。
3. 节肢动物的生命周期节肢动物通常会经历幼虫、蛹、成虫等不同阶段的发育。
其中幼虫和蛹会经历许多次蜕皮,使其身体逐渐变大,最后变为成虫。
蛹则处于从幼虫期到成虫期的转变过程中,不能进食,仅依靠自身储备的能量度过。
4. 节肢动物的群体行为节肢动物往往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其群体行为十分有趣。
比如蜜蜂会为了筑巢,有分工明确的工蜂、子女蜂和雄蜂,其组织形式非常适应采集和蜜源的维护。
而蚂蚁则有分工明确的士兵、工蚁和女王蚁,其组织形式非常适合于寻找和攻占食物资源。
在野外,通过观察这些群落组织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节肢动物的生存之道。
总结以上便是八年级生物学中需要了解的节肢动物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牵涉到了节肢动物的结构特征、分类、生命周期,以及特殊的群体行为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节肢动物这一类生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和维护环境,也能更好地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态系统。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蚊、蝇

六、医学节肢动物旳防制
1.综合防制旳定义
WHO定义为: 应用全部合适旳技术和管理措施,以
经济合算旳方式,取得有效旳媒介克制。
2.综合防制旳内容
环境防制 物理防制 化学防制 生物防制 遗传防制 法规防制
做好个人防护是关键,如:涂驱虫剂驱蚊香露等
生理龄期旳次数越多,传播疾病旳机会也 越多。
四、我国主要传播疾病旳蚊种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
五、传病
1.疟疾:
中华按蚊—广大平原地域 嗜人按蚊—江淮以南山区、丘陵 微小按蚊—南方山区和森林地带 大劣按蚊—海南山林和山麓地域
三、生态习性
1.孳生习性 ★稻田型: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缓流型:微小按蚊 ★丛林型:大劣按蚊 ★污水型: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容器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2.吸血习性:
☆雄蚊以植物汁液、花蜜为食 ☆雌蚊吸血:人、动物 ☆白纹伊蚊白天吸血,其他蚊类多在夜间吸血
3.栖息习性:
☆家栖型:淡色库蚊、嗜人按蚊 ☆半家栖型:中华按蚊 ☆野栖型:大劣按蚊
☉肠道传染病:痢疾、霍乱、伤寒、 脊髓灰质炎、蠕虫病
☉呼吸道疾病:肺结核、肺炎 ☉皮肤病:破伤风、炭疽等 ☉眼病:沙眼、结膜炎等
☆生物性传播:眼结膜吸吮线虫病,锥虫病
●舌蝇与锥虫病:
☉尼日利亚北部Rukula所以病而致本地土著人惨 遭灭绝之灾。
☉喀麦隆阿达马瓦山区居民被迫迁离自己旳家园 ☉舌蝇已蔓延至非洲38个国家,成为非洲旳一大
★机械性传播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携带、输
送旳作用,病原体机械地从一宿主被传给 另一宿主,病原体在与昆虫旳接触过程中 不发生明显旳形态变化或生物学变化。
动物学10-1节肢动物

• 节肢动物概述 • 昆虫纲 • 蛛形纲 • 甲壳纲 • 其他节肢动物
01
节肢动物概述
节肢动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外骨骼和分 节的附肢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 虫、蜘蛛、蜈蚣、螃蟹等。
分类
节肢动物门下分为多个纲,如昆 虫纲、蛛形纲等,每个纲下又分 为多个目和科。
社会性行为
一些昆虫具有社会性行为,如蜜蜂和 蚂蚁,它们会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分工合作进行觅食、育雏和防御等活 动。
常见的昆虫种类与分布
蝴蝶
蝴蝶是常见的昆虫之一,它们通 常有绚丽的翅膀,分布广泛,不 同种类的蝴蝶在各种环境中都能
生存。
蜜蜂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它们在农 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蜜蜂主 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01
常见的虾类有对虾、基围虾、小 龙虾等,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 和美洲的温暖水域。
02
常见的蟹类有河蟹、梭子蟹、帝 王蟹等,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 和北美洲的沿海地区。
05
其他节肢动物
蜈蚣和马陆
蜈蚣
蜈蚣是陆生节肢动物,具有多足和多节的特征,常见于土壤、石缝和枯枝落叶 中。它们以小昆虫为食,具有毒腺和毒牙,能够分泌毒液捕食或防御。
常见的蜘蛛种类与分布
01
02
03
04
球蛛科
主要分布在全球温带地区,以 织圆网为生,网中央有一个漏
斗形的凹陷。
节腹蛛科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织不规则的网为生,捕食
地面上的昆虫和小动物。
蟹蛛科
主要分布在海洋或淡水环境中 ,形态似螃蟹,以捕食其他小
动物为生。
狼蛛科
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和亚洲 地区,体型较大,以织圆网为 生,捕食飞行昆虫和小动物。
节肢动物总结

1、节肢动物特点: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既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
2)体表骨骼化3)循环系统开放式4)蜕皮和变态现象。
2、虫体体态特点:昆虫纲:头、胸、腹3部分;有1对触角,有/无翅,有3对胸足蛛形纲:头胸、腹/头胸腹;无触角、无翅;幼虫3对足,若虫成虫4对足3、对人体危害(1)直接危害1)搔扰和吸血2)螯刺和毒害3)过敏反应4)寄生(2)间接危害1)机械传播2)生物传播:发育式、增殖式、发育增殖式、经卵传播式昆虫纲1、发育式:1)完全发育:蚊、蝇、白蛉、蚤、蠓、呐、虻、松毛虫、隐翅虫2)不完全发育:虱、蜚蠊、臭虫2、传病口器:1)咀嚼式:蜚蠊2)舔吸式:大多数蝇3)刺吸式:蚊、蜱、螨、虱、臭虫3、传播疾病:1)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2)蝇:锥虫病、眼结膜吮吸线虫病3)白蛉:利什曼病(内脏、皮肤、皮肤黏膜)、白蛉热、巴尔通病4)蚤: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绦虫病(微小膜壳、缩小膜壳)5)虱: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五日热)、回归热(螺旋体)6)蜚蠊:肠道机械传播疾病,如细菌、病毒,蜚蠊还可作为丽筒线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蛛形纲1、传播疾病:1)蜱: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蜱媒回归热即地方性回归热(软蜱)、莱姆病(伯氏螺旋体)、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立克次体)、Q热(贝氏立克次体)、2)恙螨:恙虫病即丛林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经卵隔代相传)、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3)革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痘Q热、鼠疫、细菌性疾病4)疥螨:疥疮(虫源病);蠕形螨:蠕形螨病(虫源病)蜱螨致病:1.寄生---疥螨寄生于人体皮内引起疥疮;蠕形螨寄生于毛囊、皮脂腺引起蠕形螨病。
2.叮刺或毒螫---革螨、恙螨叮刺人时可致皮炎;蜱叮咬严重者可致蜱瘫痪。
3.吸血---蜱吸血量大,饱血后虫体可胀大几十倍甚至100多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节肢动物
第一节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食用
节肢动物中可食用的种类非常多,如虾、蟹、昆虫中白蚁、蝶、蟋蟀、蚕蛹等等。
二、可做饵料
如甲壳纲的枝角类、桡足类等是各类水域中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可药用
近年来国内昆虫医药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工作异常活跃。
药用如蜘蛛、蝎、蜈蚣、鲎等。
四、提供工业原料
如蚕。
五、传粉
在自然界的开花植物中,65%以上是靠动物(蝙蝠、鸟类、蜗牛、昆虫)传粉,其中昆虫起了重要作用。
六、环境保护与生物防治
七、供观赏
八、危害农、林业
蝗灾是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水、旱、蝗灾)。
九、危害人和动物健康
人类传染病的2/3是通过昆虫媒介,如蚊、虱、蚤等。
十、危害仓库贮物
十一、危害建筑和航运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种类和数量繁多,分布广。
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
例如体制也是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分节且具有发达的头部等。
但是节肢动物还有许多较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
现说明如下。
一、身体呈异律分节
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过程中,节肢动物登陆以后,顺应陆上多变的环境,运动能力提高,因此发展了有利的结构,趋利避害,使它们位于不败之地。
节肢动物的体节在同一部分愈合,体节发生分化,各体节的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
这种分
节为异律分节。
动物身体分头、胸、腹。
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进一步愈合,形成头胸部或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
随着身体的分节,器官趋于集中。
头部趋于摄食和感觉;胸部趋于运动和支持;腹部趋于代谢和生殖。
各部分虽有分工但又相互联系和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体的生命活动和种族繁衍。
昆虫身体分头(感觉)、胸(运动中心)和腹部(营养和繁殖)
蜘蛛、虾、蟹分为头胸部、腹部
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二、具有分节的附肢
附肢按节排列,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肢,在与身体相连处形成可活动的关节,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节与节之间以关节相连(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而来)。
附肢具有关节,从而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
使其适应多种功能,如运动、感觉、捕食、咀嚼、呼吸及生殖等。
三、体表被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坚硬
骨骼一般指内骨骼,而节肢动物的体表被的是外骨骼。
(一)、内骨骼与外骨骼的区别是:
1、所处的位置不同
内骨骼位于体内,外骨骼位于体表
2、内骨骼可分为软骨和硬骨,都属于结缔组织,且具有细胞,因此具有生命的构造;外骨骼不能生长,不具生命的构造
3、来源不同
外骨骼由外胚层分泌形成,内骨骼由中胚层分化形成
4、所含成分不同
内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质,外骨骼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特有的,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呈纤维状,包埋在蛋白质内,够成壳的结构。
(二)、外骨骼的作用
1、起保护作用
2、可防止或减少节肢动物体内水分的蒸发(表皮具蜡层)
3、在某些部位向内延伸,成为肌肉的附着点。
节肢动物上皮分泌的外骨骼,一经骨化,便不能继续扩大,这样就限制了虫体的增长。
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昆虫等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
动物等却终生都可蜕皮)。
蜕皮前动物停止摄食,上皮脱离旧外骨骼,并开始长成新外骨骼,同时又分泌蜕皮液于新旧骨骼之间,其内含几丁酶和蛋白酶,能将旧外骨骼分解融化。
在新皮还未骨化之前,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
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蜕皮。
在两次蜕皮之间的生长期成龄期。
四、具有成束分布的横纹肌
肌肉的发达是动物增强运动的关键,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虽然都具备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肌纤维,但均为平滑肌,且分散列于皮肌囊内。
节肢动物却是横纹肌,肌原纤维多,伸缩力强,同时肌纤维集合成肌肉束,其两端着生在坚厚的外骨骼上,通过外骨骼的杠杆作用,还可调整和放大肌肉,以增强效能。
五、具混合体腔
六、具简单的开管式循环系统
七、具多种多样的呼吸器官不同的种类,呼吸器官不同
如:甲壳纲的种类,虾、蟹用鳃呼吸;
肢口纲种类,鲎用书鳃呼吸
蛛形纲的种类,多数具有两种呼吸器官:书肺和气管
昆虫纲的种类则用气管
鳃与书鳃都是体壁向外突出的半管状结构,书肺和器官则是体壁向内凹陷形成的弹性管状结构。
由此可见,一部分环节动物以鳃作为呼吸器官,而另一部分则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在节肢动物中,水生种类也用鳃进行呼吸,它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使动物体内大量水分蒸发,危及生命,大多数的陆栖节肢动物个体较大,活动较剧烈,只通过体表的扩散性呼吸不能获得足够的氧气,特别是体表具坚硬的外骨骼,更不适宜体表呼吸,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陆栖节肢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气管。
气管是体壁的凹陷物,不会使体内的水分蒸发,其外端有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则在动物体内延伸,并一再分支,布满全身,最细小的分支一直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触。
八、排泄系统
不同的种类,排泄系统不同
1、位于中肠与后肠间的马氏管。
如多足纲、昆虫纲和蛛形纲
马氏管是着生在中、后肠处的盲管。
其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直肠,经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排出体外。
马氏管排出的是尿酸(结晶)而不是胺,不溶于水,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2、由后肾管演变而来的基肢腺、绿腺的功能囊状腺结构和排泄管、排泄孔。
如:对虾的排泄管随发育而变化,幼体以位于第二对小鹗基部的颚腺进行排泄,到成体颚腺退化,触角腺取而代之。
触角腺体内的排泄物近似尿酸的绿色鸟氨酸,因此触角腺又称绿腺九、消化系统
随着动物的进化,节肢动物的消化系统更完善,更能适应它的生活。
在次不详细说明,着重提一下节肢动物特有的口器。
口气即为节肢动物的摄食器官,随着食性的不同,口器的形状发生不同的变化就,其基本形式是由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一片上唇,一片下唇和舌组成。
不经过任何特化所组成的口器为最基本的口器:咀嚼式口器(中华稻蝗),由此演变的有:嚼吸式(蜜蜂)、刺吸式(蚊、虱类)、吮吸式(蝶、蛾等)、舐吸式(蝇)
十、生殖系统
节肢动物为雌雄异体,产生个体的方式有卵生、卵胎生、胎生
卵生:大多数雌虫排出受精卵,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中完成,这种生殖称为卵生。
卵胎生:少数种类胚胎发育大部分过程已在母体内度过,以至在排卵的瞬间或排卵后不久就从卵壳内匍匐而出的生殖方式称卵胎生。
胎生:胚胎发育完全在母体内完成,产出的是幼体的生殖方式称胎生。
两性生殖
单性生殖
多胚生殖
有性生殖包括幼体生殖
在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昆虫的发育。
昆虫两性异形明显,生殖器官不同,第二性状也不同,如色彩等。
昆虫的卵为中黄卵。
在发育过程中经孵化、变态后成为成虫。
孵化:在胚胎时期,受精卵在卵壳内充分发育成为胚胎,胚胎随后脱壳而出,成为幼态昆虫,
称为孵化。
孵化后的昆虫形态一般与成熟形态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孵化,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
这种变态称不完全变态。
包括渐变态(如蝗虫,其幼虫称若虫),半变态(如蜉蝣、蜻蜓,其幼虫称稚虫)。
完全变态:是指虫体自卵孵化,经幼虫、蛹发育成成虫。
幼虫与成虫不仅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也多不一样,而且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体内进行剧烈的改造,最后羽化为成虫。
这种变态称完全变态。
变态的幼虫有多个名称。
金龟子的幼虫称,蝇的幼虫称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