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检验与试验大纲

合集下载

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天津翔宇学校刘国英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 一.试验目的:1. 熟悉离心泵的结构与操作方法,了解常用测压仪表。

2. 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方法,加深对离心泵性能的理解。

二.试验内容:1. 熟悉离心泵的结构与操作2. 测定IH50-32-125型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Q 与H ,N ,Ƞ之间的特性曲线,并确定最佳操作区。

三.试验原理:离心泵是最常见的液体输送设备。

对一定型号的泵在一定转速下,离心泵的扬程H ,轴功率N 及效率ƞ随流量Q 的改变而改变。

通常通过实验测定Q-H ,Q-N ,Q-Ƞ关系,并用曲线进行表示,称离心泵特性曲线。

该曲线是确定泵适宜操作条件和选用泵的重要依据。

测定方法如下:1. H 的测定(在泵的吸入口和后出口之间列柏努利方程)泵进,出口径相同,U 入=U 出H=(Z 出-Z 入)+gP P 出ρ入+zgU U 22入出-(Z 出-Z 入)=0.5 m ,因(Z 出-Z 入)很小,则∑hf 入-出≈0,然后将实测的P 出、P 入数值代入方程,即可得不同流量下的H 值。

2. N 的测定泵的轴功率=电机输出功率(直连式离心泵) 电机输出功率=电机输入功率 × 电机效率N=功率表读数 × 电机效率(电机效率取60%) 3. Ƞ的测定: Ƞ=N Ne × 100% Ne=102HQP (kw )式中:Ƞ-泵的效率%, N-泵轴功率 kw Q-泵的流量m 3/s , Ne-泵有效功率 kw H-泵的丫头 m, ρ-水的密度 kg/m 3四.试验方法 (离心泵性能测定工艺过程) 1) 离心泵正常开、停车操作① 先将泵入口阀全部开启,出口阀全部关闭,关闭出口压力表,控制阀V A14b ,然后启动电机。

② 当泵出口压力高于0.2Mpa 时,逐渐打开出口阀门。

然后进行离心泵性能测定的工艺过程。

2) 流体由原料罐V105径阀门V A152,在泵P103输送作用下,通过电动调节阀V A145——涡轮流量计F105——V A140后回到原料罐。

离心泵检验与试验大纲

离心泵检验与试验大纲

1.检验类型和检验项目1.1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所进行各项检验的总称。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首制泵;b.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c.正常生产时,产品有重大修改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d.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e.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1.2除按上述要求进行型式检验的泵以外,其它的泵应进行出厂检验。

2.试验要求2.1测量仪表试验用测量仪表应具有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且试验仪表的精度应不低于下表要求:2.2试验介质试验介质一般为清洁淡水。

2.3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应满足:(1)试验介质的容量应足够保证试验时具有静止液面;(2)被试泵进出口回路上采用平直管段;(3)该平直管段的长度应不小于:进口管路不小于12D,出口管路不小于4D,D——泵出口直径;(4)不得在此平直管段内安装压力调节阀。

2.4试验参数的测定流量的测定泵的流量可以用涡轮流量计、管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重量法和容积法测定。

压力的测定(1)泵的压力是指换算到泵基准面上的进、出口压力,全压力等于进出口压力之差。

对卧式泵基准面为包括转轴中心线在内的水平面;对立式泵基准面为包括吸入口中心线在内的水平面;(2)压力的测定可以采用液柱压力计,弹簧压力计,活塞压力计及其它型式的压力计;(3)泵进出口取压孔的位置应设成在距进、出口法兰2D的平直管段上。

转速的测量转速可直接用数字式的光电转速表测量。

轴功率的测量轴功率的测量有两种方法:(1)使用测功计测量出泵轴扭转力矩,然后乘以转速得出;(2)使用电工仪表测量出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然后乘以电机效率得出。

3. 试验方法3.1 主要零部件原材料理化性能试验泵体、泵盖、叶轮、泵轴等重要部件均需要进行原材料理化性能试验。

3.2 主要受压零部件水压强度试验主要受压零部件包括泵体、泵盖等,水压试验应在装配前进行: a.水压试验压力规定为设计压力的1.5倍。

离心泵性能实验指导书

离心泵性能实验指导书

离心泵性能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设备,掌握离心泵实验方法,测绘离心泵在给定转速下,泵的压头H 、功率P 和效率η与流量Q 的关系曲线,验证理论推导特性曲线的正确性,并分析确定泵的额定工作点。

二、实验装置水泵试验台按其回路系统形式一般分为开式和闭式两种。

本试验台为开式试验装置,如图所示,由电机1、联轴节、传感器2、离心泵3、吸水池13、底阀6、吸入管8、排出管9、涡轮流量变送器10、调节阀门11及排出尾管12组成。

三、实验原理1、流量的测量它是由LW —SO 涡轮流量变送器10及XSF —40B 型流量积算仪配套使用,从而实现流量的测量。

A 、LW —50涡轮流量变送器它是由叶轮组件、导流体、壳体及前置放大器组成,其结构简图见图示、其工作原理是当被测液体流经变送器时。

变送器内的叶轮借助于流体的动能而旋转,叶轮则周期性地改变磁电感应系统中的磁阻值,使通过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脉冲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后,送至二次仪表,实现流量的测量。

B 、 S F —40B 流量指示积算仪XSF —40B 能测定电频率讯号的瞬时值,当它与频率输出的流量变送器使用时,可测定流量的瞬时值,瞬时值的指示以HZ (赫兹)表示,量程分二档:0~500HZ 0~3000HZ由涡轮变送器送来的电脉冲信号的频率(f) 与流量(Q)在测量范围内有线性关系:F=ξQ (HZ )其中ξ为涡轮变送器的流量系数,其物理意义是:每流过单位容积(升)的液体所发出的脉冲数(脉冲数/升)所以Q=f(L/S —升/秒) 2.泵的转矩、转速及轴功率P 的测量采用JCIA 转矩转速传感器及其配套的二次仪表JSGS —1转矩转速功率仪配合测量。

A . JCIA 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磁电变换,把被测转矩、转速换成具有相位差的两个电信号。

这两个电信号的相位差的变化与被子测转矩的大小成正比,把这两个电信号输入到JSGS —1。

转矩转速功率仪即显示出转矩、转速及功率的大小。

型式试验大纲

型式试验大纲

型式试验大纲设计:曲书平审核:郑宴利标准:徐国义会签:王宏君批准:李善武烟台通用耐腐蚀泵有限公司二00六年九月一.目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确保试验无误和满足客户要求,特制订本试验大纲,用于考核立式自吸离心泵、立式离心泵、卧式自吸离心泵、卧式离心泵、旋涡泵这几个系列水泵的性能及可靠性,为船检型式认可提供依据。

二.产品设计、试验的依据是《钢质海船入级规范(2006)》、《材料与焊接规范(2006)》等。

三.型式试验在本厂内的试验台进行,各种试验设备完整齐全,使用介质为清水。

试验用的仪器、仪表精度达到中国船级社的要求,同时进行了定期校正,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四.典型产品选取原则是根据中国船级社《船用泵认可检验指南》的规定“每一个系列产品按照最高工作压力、最大转速,选取流量大、中、小三台样机;如产品系列性能范围很窄,也可仅选择最大、最小流量两台样机或仅选取最大流量的一台样机”的原则。

结合本厂申请认可的产品的具体情况,选取下列型号的泵做为典型产品。

典型产品应由验船师在成品库中任意抽出。

立式自吸离心泵:CLZ25-6-10 CLZ80-85-35立式离心泵:CL40-125 CL80-250 CL125-160卧式自吸离心泵:CWZ50-32-125 CWZ65-50-160CWZ100-80-200卧式离心泵:LNCW65-50-125 LNCW80-65-160LNCW100-80-200旋涡泵:LNCXW20-35 LNCXW40-90五.型式试验项目及要求:1.泵体、叶轮、泵轴的理化性能试验:1.1材料试样的选取:上述主要零件的材料由灰铸铁、球铁、铸铜等材料。

应分别在灰铸铁、球铁、铸铜浇铸开始、中间和最后各浇铸2个试样,3个硬度试样,3个拉伸试样,需要进行热处理的铸件,试样应与铸件同炉进行热处理。

试验结果应符合图样要求。

1.2试样应与铸件同步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应符合图样要求。

2.泵体、泵盖受压零部件水压强度试验要按水泵设计压力的1.5倍进行静压水压试验,历时10min(不得小于5 min),零件表面不得有渗漏、冒汗等现象。

离心泵性能测试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试实验

实验一 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性能,绘制出该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扬程—流量(H-Q )曲线;轴功率—流量(N-Q )曲线及泵效率—流量(η-Q )曲线;2.熟悉离心泵的操作方法,了解流量仪表、测功装置的原理及操作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离心泵的有关知识。

二、实验装置过程设备与控制多功能综合试验台 三、基本原理 1.扬程H 的测定根据柏努利方程,泵的扬程H 可由下式计算:gu u z g p p H bc b c 222-+∆+-=ρ (1-1)式中 :H ——泵的扬程,m 水柱; b p ——真空表读数(为负值),Pa ;c p ——压力表读数,Pa ;b u ——真空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水流速度,m/s ;b b A Q u /103⨯=- A b =π/4×d b 2c u ——压力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水流速度,m/s ;Ac Q u c /103⨯=- A c =π/4×d c 2 , m 2z ∆——压力表与真空表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m ; ρ——水的密度,ρ=1000 3/m kg ;g ——重力加速度,9.812/s m 。

在本实验装置中,z ∆=0、真空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径d b =32mm 、压力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径d c =25mm2.功率测定(1)轴功率N (电动机传到泵轴上的功率)9554n M N ⋅= kW(1-2)式中: M ——转矩,N ·m; n ——泵转速,r.p.m 。

(2)有效功率N e (单位时间内离心泵所做的有用功)1000gHQ N e ρ= kW(1-3)式中 :Q ——流量,s m /3。

3.效率η%100⨯=NN e η(1-4)四、实验步骤1.关闭热流体进出口阀门,打开换热器管程的进出口阀门;2.打开自来水阀门灌泵,保证离心泵中充满水,开排气阀放净空气;3.启动水泵(11-9),向右转动“11-6”水泵运行选择开关为直接启动运转方式; 4. 启动组态王程序,进入“实验一”画面后,清空数据库;5. 调节冷水泵出口流量调节阀,改变流量Q 1,使冷水流量从0.5到2.5L/s,每间隔0.4L/s 单击“记录”按钮,记录一次数据。

离心泵性能的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的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离心泵的特性和结构。

2.掌握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概念以及性能参数的测定方法。

3.学会离心泵操作方法和泵特性曲线的应用。

4.熟悉离心泵操作方法和泵特性曲线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⒈练习离心泵的操作。

⒉测定某型号离心泵在一定转速下,H(扬程)、N(轴功率)、h(效率)与Q (流量)之间的特性曲线。

三、实验原理离心泵是最常见的液体输送设备。

在一定的型号和转速下,离心泵的扬程H、轴功率及效率η均随流量Q而改变。

通常通过实验测出H—Q、N—Q及η—Q关系,并用曲线表示之,称为特性曲线。

特性曲线是确定泵的适宜操作条件和选用泵的重要依据。

泵特性曲线的具体测定方法如下:1、H的测定泵的压头为: H=H1+H2+h0+(u22-u12)/(2g)H1--泵入口处的真空表读数,mH2O(表压);H2--泵出口处的压力表读数,mH2O(表压);h0--压力表和真空表测压点之间的垂直距离,mu1、u2--进口管和出口管直径一样,故u2=u1;⒈⒉ N的测定功率表测得的功率为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由于泵由电动机直接带动,传动效率可视为1.0,所以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等于泵的轴功率。

即:泵的轴功率N=电动机的输出功率,kW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电动机的输入功率×电动机的效率。

泵的轴功率=功率表的读数×电动机效率,kw。

⒊η的测定1)电机的轴功率采用功率表N电2)泵的流量由涡轮流量计测定流量计系数南面268.82、北面322.76(或用容积法测定)3)泵的功率按下式计算:N=QHρ/102N-泵的轴功率,KW;Q-实际压头,m3/s;H-实际压头,m;ρ-输送液密度,kg/m3;离心泵的总效率:η=N/N电四、实验任务:1.作H-Q关系曲线;2.作N-Q关系曲线;3.作η-Q关系曲线;实验时可将三条曲线关系图作在同一张图上,以利于对比得出流量Q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意:绘制特性曲线时,应画出曲线的变化趋势,而不应该苛求于某一点。

离心泵性能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

少年易学老难成.讨允阴不可轻• 0度文卑离心泵性能测试与控制综合实验一. 实验装宜简介 (1)二、离心泵恒转速性能测定实验 (3)三、离心泵恒流量控制实验 (6)四. 离心泵恒压力控制实验 (10)压力删3昔过程设备与控制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台示意图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阱不可轻•百度文库图中:li-i —转速显示:11-2 ----- 主水泵流量显示Q :11-3一一流量自动/手动控制按钮,弹起时为手动,按下后为自动: 11-4——主水泵出口压力显示P2:11-5一一压力自动/手动控制按钮,弹起时为手动,按下后为自动:11-6——主水泵运行选择开关,向左为变频调速运转方式,向右为直接运转方式,中 间为空档; 11-7——压力调节旋钮(调节主水泵的转速); 11 -8—一流量调节旋钮(调肖电动调肖阀的开度): 11-9——主水泵开按钮: 11-10——主水泵关按钮; 11-11一一副水泵关按钮: 11-12——副水泵开按钮;11-13——总控制开关,顺时针转为开,逆时针转为关。

实验一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1一3 11一4//-/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百度文卑1.测左离心泵在恒定转速下的性能,绘制岀该泵在恒立转速下的扬程一流量(H-Q)曲线: 轴功率一流疑(N-Q)曲线和泵效率一流量(H-Q)曲线:2.熟悉离心泵的操作方法,了解压力、流量、转速和转矩的原理以及实验台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巩固离心泵的有关知识。

二、实验装置过程设备与控制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台三、基本原理1.扬程H的测定根据柏努利方程,泵的扬程H可由下式il•算:(1-1) PS2g式中:H——泵的扬程,m水柱:p h ---- 真空表读数(为负值),Pa:p e—压力表读数,Pa:u h——真空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水流速度,根据流量和接头处管内径确迫,m/s:u c——压力表测量点接头处管内水流速度,根据流量和接头处管内径确左,m/s:&——压力表与真空表测量点之间的垂直距离,m:p----- 水的密度,。

离心泵性能测定与管路性能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定与管路性能测定实验

离心泵性能测定与管路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离心泵的操作及有关仪表的使用方法。

2.测定离心泵在固定转速下的操作特性, 作出特性曲线;3、测定管路性能, 作出高阻和低阻管路性能曲线。

二、实验原理提示1、 离心泵性能曲线:2、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取决于泵的结构、尺寸和转速。

对于一定的离心泵, 在一定的转速下, 泵的扬程H 与流量q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此外, 离心泵的轴功率和效率亦随泵的流量而改变。

因此H -q,P -q 和η-q 三条关系曲线反应了离心泵的特性, 称为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由于离心泵内部作用的复杂性, 其特性曲线必须用实验方法的测定。

流量q 测定: (经典体积法)]/[312s m S t h h q ⋅-=h2, h1—计量前后计量槽液面高m2;t —计量时间s ;S —计量槽横截面积, 0.1718m2。

2.扬程H 的计算:如右图在1-1 和2-2截面列BNL 方程:212222211122-∑+++=+++f h gu g p z H g u g p z ρρ 整理得:212122122-∑+-+-+∆=f h gu u g p g p z H ρρ 上式中, 知:00''21=≈≈+=∑-f f f f f h H h h h h 内,因此泵内局部阻力已包含在短,其阻力直管阻力由于直管段很 得化简式:表头读数P ’和实际压力P 之间的关系:引压管内充满水, 根据静力学方程知:z h gp g p h g p g p ∆++=+=ρρρρ'11'22 将此关系代入上化简式中得:即 :][106'1'2液柱m g P P H ⨯⋅-=ρP 2’、 P 1’——压力表和真空表表头读数 [MPa]ρ——流体(水)在操作温度下的密度[Kg/m 3]3.电功率P 电:电功率P 电: 电机输入的电功率。

本实验由功率表可直接测出。

轴功率P 轴: 泵轴的功率, 也是泵的输入功率;有效功率P 有:泵对流体所作的有效功, 也是泵的输出功率;三者关系为:有轴电PP P 电有总轴有泵电轴传电P P P P P P ===⋅ηηηη4.泵的总效率:%1001000⨯⨯⋅⋅⋅==电电有总电功率泵有效功率P g H q P P ρη 5.转速效核: 应将以上所测参数校正为额定转速2900rpm 下的数据来作特性曲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检验类型和检验项目
试验项目
检验类型
备注型式检验出厂检验
主要零部件原材料理化性能试验√√主要受压零部件水压强度试验√√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外观及加
工精度检查
√√转子平衡试验√√运转试验√√额定工况点性能试验√全性能试验√
汽蚀试验√
自吸性能试验√仅适用于对自吸性能有要求的泵
振动试验√
固定倾斜试验√仅适用于对自吸性能有要求的泵
试验后拆检√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进行全面考核所进行各项检验的总称。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首制泵;
b.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c.正常生产时,产品有重大修改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d.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试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除按上述要求进行型式检验的泵以外,其它的泵应进行出厂检验。

2.试验要求
测量仪表
试验用测量仪表应具有计量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且试验仪表的精度应不低于下表要求:
测定量测量仪表精度
流量±
扬程±
功率±
温度±
转速±
试验介质
试验介质一般为清洁淡水。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满足:
(1)试验介质的容量应足够保证试验时具有静止液面;
(2)被试泵进出口回路上采用平直管段;
(3)该平直管段的长度应不小于:
进口管路不小于12D,
出口管路不小于4D,
D——泵出口直径;
(4)不得在此平直管段内安装压力调节阀。

试验参数的测定
流量的测定
泵的流量可以用涡轮流量计、管式流量计、电磁流量计、重量法和容积法测定。

压力的测定
(1)泵的压力是指换算到泵基准面上的进、出口压力,全压力等于进出口压力之差。

对卧式泵基准面为包括转轴中心线在内的水平面;对立式泵基准面为包括吸入口中心线在内的水平面;
(2)压力的测定可以采用液柱压力计,弹簧压力计,活塞压力计及其它型式的压力计;(3)泵进出口取压孔的位置应设成在距进、出口法兰2D的平直管段上。

转速的测量
转速可直接用数字式的光电转速表测量。

轴功率的测量
轴功率的测量有两种方法:
(1)使用测功计测量出泵轴扭转力矩,然后乘以转速得出;
(2)使用电工仪表测量出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然后乘以电机效率得出。

3. 试验方法
主要零部件原材料理化性能试验
泵体、泵盖、叶轮、泵轴等重要部件均需要进行原材料理化性能试验。

主要受压零部件水压强度试验
主要受压零部件包括泵体、泵盖等,水压试验应在装配前进行: a.水压试验压力规定为设计压力的倍。

b. 试验时试件表面应清洁并无任何涂层,试验时间不少于5分钟,试件表面应无渗漏及“冒汗”现象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外观及加工精度检查
按照CCS 批准图纸及相关标准GB 5656-1994检查主要机加工部件的结构尺寸、外观及加工精度,对超差零件应判废处理:
转子平衡试验(仅适用于离心泵、旋涡泵、轴流泵及混流泵等) 静平衡
离心泵和旋涡泵的叶轮必须进行静平衡试验,且静平衡精度不低于级,允许静不平衡力矩按式(1)计算:
G e M •≤ ……………………………………………(1) 式中:e ——允许偏心距,m ,可在图2中按照额定转速和级查找; G ——叶轮重力,N 。

动平衡
在下列任一条件下运转的泵应做动平衡试验。

a.转速n>1800rpm 流量Q>55m 3/h ,叶轮直径D2>150mm 的泵;
b. 转速n>1800rpm 的两级或多级泵。

动平衡的允许不平衡力矩按式(2)计算:
G e M •≤
2
1
……………………………………………(2) 式中:e ——允许偏心距,m ,可在图2中按照额定转速和级查找;
G——叶轮重力,N。

运转试验
运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泵和泵机组的装配质量,试验时应注意泵轴承部位和轴封处的温度及温升是否在规定范围之内,轴封处的泄漏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及有无异常震动、噪声等。

对轴承温度及机械密封的泄漏量要求如下:
(1)轴承体表面温度最大不得超过75℃,且在运转过程中温升不超过35℃。

(2)机械密封的泄漏量不应超过10mL/h,填料密封不超过6mL/min。

运转试验时,泵应在规定转速下逐渐升压到规定压力下运转,在规定压力点试验时间应满足下表要求:
规定工况下轴功率(kW)运转时间(min)
< 50 > 30
50 ~ 100 > 60
100 ~ 400 > 90
> 400 > 120
运转试验中,如出现异常振动、噪声或轴承温度过高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试验;在确认故障原因并消除后方可继续试验。

额定工况点性能试验
额定工况点性能试验是指泵在额定转速和额定流量下测量扬程和输入功率的值。

全性能试验
全性能试验是为了测定泵在额定转速流量、扬程、轴功率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全性能试验应在运转试验合格后进行。

试验转速应尽可能接近规定值,但允许有一定的偏差,实际试验转速可在规定转速的 范围内;
%
5
试验工况点(测量点)的选取
一般应从零流量点(出口压力调节阀全关)开始至额定流量的120%的范围内,选取至少7个流量点作为测量点,且测量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性能曲线上,所选取的测量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性能曲线上。

试验数据分析
应将所测数据与预期的性能曲线进行比较,在允许工作范围内,实测数据应与性能
曲线基本吻合,且在额定流量工况点的允差应在下述要求范围内
(1)扬程允差应不超过%10±; (2)轴功率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规定轴功率范围(kW )
轴功率允差(%)
5≤ +25 10~5> +20 50~10>
+15 50>
+10
连续运转试验
连续运转试验应在其它试验项目完毕后进行,运转时间应不小于200h ,且试验期间不允许故障停车,不得更换任何零部件,试验时应观察泵运行情况,每4小时记录参数一次。

振动试验
振动试验可在运转试验或全性能试验中额定工况时穿插进行。

振动测试点可按如下方法选择:
(1)可选择泵输入轴承端外壳及出口端法兰为主测点; (2)选择泵基座或泵壳为辅测点;
(3)每个测点应测量X 、Y 、Z 三个方向的振动烈度V rms (单位为mm/s )值 所测得的振动烈度V rms 最大值为:立式泵,<;卧式泵,<。

固定倾斜试验
试验在规定点进行,历时不得少于60min ; 试验的倾斜角度为:
(1)卧式泵,泵轴线与水平面成20°角,对拟用作应急消防泵的倾角为25°; (2)立式泵,泵轴线与水平面成70°角,对拟用作应急消防泵的倾角为65°。

试验后拆检
对每一台进行了型式试验后的泵均应进行拆检,以检查泵各运转部件的磨损情况,零部件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咬合或过度磨损的迹象,测量各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及配合间隙仍应处于要求范围之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