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教师版
2014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一、命题方式: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
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
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3、高考试题精练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2013湖南)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3分)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
(4分)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幼儿语言教案诗歌《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及评析

一、活动名称:大班语言领域诗歌《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及评析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欣赏诗歌《太阳和月亮》,感受诗歌的美妙,培养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太阳和月亮的神奇。
3. 引导幼儿学会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太阳和月亮的认识。
三、活动准备:1. 诗歌《太阳和月亮》的课件或黑板。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图书。
3. 绘画材料,如彩笔、水粉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天空,引导幼儿发现太阳和月亮的神奇之处。
2. 教师朗诵诗歌《太阳和月亮》,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 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分组讨论:让幼儿讨论自己对太阳和月亮的认识,并分享讨论成果。
5. 创作环节:邀请幼儿用绘画材料表达自己对太阳和月亮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作品: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7.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诗歌《太阳和月亮》的内容,强化幼儿对诗歌的记忆。
五、活动评析:1.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诗歌《太阳和月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2. 大部分幼儿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太阳和月亮的认识。
3. 在创作环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绘画材料表达了对太阳和月亮的理解,作品富有创意。
4. 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全面感知太阳和月亮的神奇。
5.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部分幼儿对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把握不够准确,教师可适当加强这方面的引导。
总结:本次大班语言领域诗歌《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及评析,通过欣赏、讨论、创作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培养了幼儿对诗歌的兴趣,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幼儿的需求,优化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
六、活动名称:中班语言领域诗歌《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及评析七、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通过欣赏诗歌《太阳和月亮》,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古代诗歌五首教师版

《古代诗歌五首》(讲学稿)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执笔:易蓓蓓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反复吟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②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①有感情地反复吟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学习难点: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②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景物烘托在感情表现方面的作用。
学习突破:古典诗歌语言优美、凝练,蕴含深厚,因此在教学中应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和所创造的意境。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掌握品味诗歌意境的一系列方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钱塘湖春行》)一、预习导学:(一)学习《观沧海》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僬郡(现在安徽毫州)人。
东汉末年(年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篙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有《魏武帝集》。
②《观沧海》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教师版鉴赏诗歌的语言学案新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以下题目。
南 浦 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青草湖,即今洞庭湖,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本诗的首句中“老”字让人联想到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末句中的“压”字用得最为传神。
因为“压”,物多才能有此神态,表明清梦的浓郁。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6分)
这样写答案: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采用……修辞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或烘托了……的意境{说效果}。
【即时练习】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
《考试大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本节目标】1、学会判断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中班语言诗歌教案《我喜欢》

中班语言诗歌教案《我喜欢》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是以一首名为《我喜欢》的诗歌为教材,通过诗歌朗读、歌唱、故事分享等方式,让中班的孩子们感受到文字的美妙和语言的力量,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二、课前准备1.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我喜欢》的诗歌,朗读、歌唱、背诵等版本都可以,以及根据教学需要准备相关的故事片段、道具、图片等。
2.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制定好本次诗歌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3.应准备好相关的音乐、PPT等多媒体资料,以及需要展示的图片、图表等。
4.在教学准备中,应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并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参与和互动机会。
三、课堂教学步骤一:朗读1.播放《我喜欢》的朗读版本。
让孩子们首先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感。
2.教师朗读《我喜欢》。
朗读时,可以适当加强语气和情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3.让孩子们跟着教师一起朗读,并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让孩子们在朗读中学习发音和语调。
步骤二:歌唱1.播放《我喜欢》的歌唱版本。
教师可以辅助孩子们理解歌词含义,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歌词。
2.与孩子们一起合唱《我喜欢》。
通过歌唱,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歌词。
步骤三:故事分享1.通过播放相关的故事片段,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喜欢》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教师分享相关的故事,并引导孩子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分享。
通过共同分享,孩子们更好地学会表达和理解情感。
步骤四:表演展示1.鼓励孩子们进行小组表演,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并表达《我喜欢》的情感和意义。
2.通过展示和分享,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妙和语言的力量,并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中班语言诗歌教学,《我喜欢》的朗读、歌唱、故事分享以及表演展示,孩子们更好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和语言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在后续课程中,教师可继续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语言的美学,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和想象创造能力。
(定稿教师用)诗歌鉴赏 语言教学案

诗歌鉴赏·语言2009.10高三语文备课组一、考点阐释:高考要求的鉴赏作品的语言,与一般的文学鉴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品味: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②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赏析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把握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在鉴赏评价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借助诗歌语言的分析挖掘感情。
2、教学难点:抓住形象、概括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炼字型的题型。
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哪个字?为什么?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地艺术效果。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技巧运用】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
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步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诗歌鉴赏——语言教师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诗歌鉴赏——语言【考纲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并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特点。
情感目标:掌握高考对诗歌关键词考查的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重点】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式及答题要领。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意思。
【教具媒体】多媒体【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中国古典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典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二、知识链接(一)链接高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4分)满分答案: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②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二)关于鉴赏语言需要的知识(学生没有)1、推敲字词,看这个词是否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诗歌中的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容易设题的地方,那么,在解答鉴赏诗歌语言的试题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赏析。
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要鉴赏其中“打”的妙处,我们不难发现,“打”正是少妇当时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唱歌的黄莺吵醒美梦的怨和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无比思念,一个“打”字使生动活泼、娇憨真情的闺妇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蕴含神奇。
大班语言活动诗歌《喜欢》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诗歌《喜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模仿、背诵诗歌《喜欢》。
2.可以观察、品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3.能够以诗歌为载体,展开与伙伴互动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诗歌《喜欢》。
《喜欢》是一首简短、易于学习的儿童诗歌,其旋律欢快、押韵简单,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使用。
三、教学准备1.PPT幻灯片(诗歌《喜欢》的文字、图片)。
2.播放器或音响设备(播放录好的《喜欢》诗歌音乐)。
3.小组活动准备(颜色、贴纸、画板等)。
四、教学过程1.聆听首先,教师播放《喜欢》诗歌的音乐,让学生们跟随音乐整体感受。
2.学唱教师将《喜欢》的歌词贴在黑板上,带着学生们一起朗读歌词,然后让学生们跟随节奏边摇摆边唱,以便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让学生边听歌边看一下 PPT 幻灯片上的图片,用眼睛体验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们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4.背诵学生们分小组背诵诗歌《喜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排列出一个小组合唱的版本。
5.表演学生们按小组分别对着课堂做表演,展示他们对诗歌《喜欢》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分享对于这首诗歌的感悟,教师指导学生们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五、课后延伸1.给小组之间进行合唱比赛,评分来提高幼儿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2.转化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们继续在家与家长互动,拓展幼儿的持续学习时间。
3.教师可以挑选一些能够适合幼儿看的小故事或者插图,鼓励他们画画,再把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分享给其他小伙伴。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展示课程中的表现,以及背诵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记录,对于难以表现和理解的学生,我们将向家长发出相关反馈,让家长一起协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情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希望这些介绍能够对幼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有所帮助。
在课程结束后,家长与教师应该相互加强沟通,建立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学习目标:1、能读懂诗句,并学会想像诗歌的情境并作书面表达。
2、能准确把握古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字、词的妙处。
4、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句的妙处。
5、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一、学习《山居即事》(王维)1、解说这首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寂寞独居,门扉紧掩,孤独的看着夕阳逐渐落下。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
绿竹生长,红莲花瓣掉落在老叶上。
渡口处升起袅袅炊烟,到处可以见到归家的采菱人。
2、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二、学习《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淛)1、解说这首诗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我到了湖州你也急切的要回来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2、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烘托诗人的离愁。
三、学习《听筝》(柳中庸)1、解说这首诗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耳中。
秦筝声声,是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
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
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2.有人说颈联中“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空”字作简要赏析。
空,空荡荡地,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表现离人远行、望月长叹的情景。
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离愁别恨。
四、学习《南浦别》(白居易)1、解说这首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在南面的水滨,我怀着凄苦的心情,依依不舍送别友人。
此时,惟见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河水滔滔。
那登舟远去的友人,仍伫立船尾,一次次地回望岸边心如刀割的我。
朋友啊,你放心的去吧,切莫再回头了!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五、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解说这首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六、学习《东坡》(苏轼)1、解说这首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闲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东坡》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它在全诗中起了铺垫的作用。
七、学习《骤雨》(【宋】华岳)1、解说这首诗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
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2、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3、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八、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1、解说这首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碧绿的江水,像美人横转的眼波;重叠的青山,像美人聚拢的眉峰。
真想问问那些在路上行走的人儿要到那个方向?应该是像你一样,急着要去好山好水的地方吧!唉!才送走了春,如今又要送你回家乡。
朋友,回乡时,若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住下来过过美好的日子,可别急着走呵!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附: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千变万化,我们可以大致从两个角度进行记忆分析。
其一,从作者角度评析。
比如杜甫的语言风格就是“沉郁顿挫”,就是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而在所绘画面上透露出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无比悲凉的基调。
如杜诗《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眼前所见秋景的无限悲凉,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遭际的痛苦述说和悲愤感慨。
李白的诗歌是豪放飘逸(想象瑰丽,豪迈奔放),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自然(朴素平易,绝无雕琢),白居易的诗词是通俗直白(语言浅近,易为人知),李商隐则是华丽绚烂(辞藻华美,讲求对仗)。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其二,从作品题材角度评析。
如山水田园诗,风格是清新、自然、朴素;边塞诗则粗犷豪迈,雄浑奔腾;咏史诗则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当然,诗人的写作风格有时是多样的,会因一时之情、之境之不同而有所变化。
比如东坡虽号为豪放派词宗,但其词却多有婉约之作,不可一概而论。
他的词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气势,也可表现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愁肠百结。
解答此类题时,要先用相关术语概写出其总体风格,然后结合诗词句子进行形象解说,阐明此种风格对于其形象、情感与主旨表现的效用。
比如李白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写出了儿童天真稚气之趣,也表现了月之形态、光泽、色彩,不尚雕琢,有自然之态。
常见的古代诗歌语言风格1、平实质朴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写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的诗大多属于此风格)。
2、含蓄隽永:富有灵气,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间。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3、清新雅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4、绚丽华美: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
(李商隐的诗歌属于此风格)5、雄奇奔放: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瑰丽的辞藻,气势雄伟,感情奔放。
(李白的诗歌属于此风格)6、沉郁顿挫:感情低沉郁闷,忧国忧民,感时伤世。
(杜甫的诗歌属于此风格)7、简洁明快:语简词洁,表达明白通畅,感情直率。
8、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
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巩固练习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解说这首诗蜀中九日登高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2、谈谈诗中“望”字的好处。
“望”字是点题之笔。
它紧扣“九日登高”的题目,表现重阳节登高望远而遥有所寄;又引出下文看鸿雁南飞而生出怨苦愁情,表达思乡主题。
3、前人在评价上面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以为如何?请简要分析。
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以客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十、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1、解说这首诗陈氏秋容轩高启西郊莽迢递,川树凝烟景。
雨过落红蕖,斜阳半江冷。
蝉鸣山欲暗,雁去天逾永。
孤客对萧条,应知镜中影。
2、第五、六句炼字精妙的分别是什么词?为什么?炼字最精妙的分别是“暗”与“永”。
“暗”本指山里日光阴暗,但诗人用蝉鸣加以烘托,给人的感觉是蝉鸣声将山叫暗的;大雁向远方飞去,渐飞渐远,但诗人却不用远,而用“永”,更能体现天际的无边。
3、最后一联中,“对”字可否改成“在”字?两者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不可。
“对”字体现诗人作客他乡,因见萧条秋景而感到凄苦、清冷,引发内心憔悴、沧桑、疲惫和忧愁的苦痛;“在”字更多地强调所处的客观之地,未能很好地沟通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之物的关联。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
1、解说这首词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片中哪个字应是本词词眼?请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凉”字是本词词眼。
词人有感于西风悲凉、落叶萧萧,不由得勾起无限往事,内心顿觉凄凉。
“凉”字,既是客观景物的特征,也是词人真实情感的表现。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解说这首诗落花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