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报告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中,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的微生物菌株,为后续的鉴定、培养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如土壤、水样等)、琼脂平板培养基、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管、无菌匙、无菌培养管等。

2. 实验步骤:a. 取适量样品,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充分搅拌均匀。

b. 取一定体积的悬浮液,分别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避免重复涂布。

c.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培养基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以适当温度孵育。

d. 孵育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情况,选择形态独特的单个菌落。

e. 用无菌匙将选中的菌落划取至无菌培养管中,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

f. 将培养管中的菌液进行摇匀,称取一定体积的菌液,分别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g.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菌株。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纯化了多个微生物菌株。

在观察菌落形态时,我们发现不同微生物菌株的菌落形态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不规则形状,有的呈乳白色,有的呈黄色等。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方式。

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些菌落会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周围的透明区域,这是由于菌落分泌的溶解酶作用于琼脂平板中的胶原蛋白,导致胶原蛋白溶解而形成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溶解圈,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特征,有助于鉴定微生物的溶解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样品中可能存在多种微生物,通过分离纯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涂布和筛选,才能获得纯净的菌株。

其次,在涂布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与结果
2. 本实验的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
⑴、接种环的灭菌操作要到位:接种环使用前, 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把环和金属丝烧红即可。

接种环使用后, 先在火焰周围把环上标本烤干, 再烧灼灭菌, 以免标本汽化, 爆烈四溅, 污染环境。

金属杆快速通过火焰2-3次, 杀灭表面微生物。

⑵、划线技术要很娴熟,具体要求参照上图。

⑶、整个过程要严格防止实验中被污染,每个阶梯稀释换新的移液管,要等平板冷却后再倒置。

思考题
1.食品中微生物为何繁殖迅速、种类繁多?
2.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有哪些危害?
3、检样稀释时,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 为什么?
1.答:因为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 且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并且食品包装后容易使内部升温, 这些都是很适合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生长繁殖的情况, 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迅速且种类繁多。

所以很多食物要严格灭菌或者添加防腐剂、干燥剂、脱氧剂等, 或者真空包装。

2.答:⑴、降低食品的营养;
⑵、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⑶、引起呕吐、中毒或者某些疾病(如痢疾、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和潜在性的慢性危
害等。

3.答: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会沾有上一个稀释度得溶液, 且减少污染, 使浓度稀释得更加准确, 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月日。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一.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常用的分离方法是平板分离法,根据某种微生物对生长条件的不同要求供给它适宜的培养环境,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到得到纯菌株。

2.平板菌落计数法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含的菌落数。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1.土壤稀释溶液2.取液器(1000ml 1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棒,接种环,1000m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三.实验步骤(一).无菌平板制备1.采用叠皿法把牛肉冻蛋白膏培养基倒入灭好菌的培养皿中,制作无菌平板(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2.取一平板,分成6个区,做好标记。

同一个人同一根手指头按如下要求用力一致进行操作: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自来水认真洗过的手指头,洗手液洗过一遍的手指头,洗过两遍的,洗手液洗过又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的手指头在六个区上涂抹。

(平板1)3.取一平板,分区,分别用使用过的纸巾,硬币,旧纸币,餐卡在不同区拖动。

(平板2)4.在培养基上方抖动头发数次。

(平板3)5.取一平板,分区,用无菌接种环分别蘸一滴自来水,河水,豆浆在不同区划线。

(平板4)6.用无菌牙签取一点牙垢在培养基上划线。

(平板5)7.取两个平板,一个打开在实验台上放置30分钟,另一个在酒精灯火焰边打开皿盖1分钟。

(平板6)8.取一平板,打开盖,咳几下。

(平板7)(三).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1.采土样2.制备土壤稀溶液3.涂布吸取100ml稀释好的土壤稀溶液,较均匀地滴在平板上,再用无菌涂棒涂布均匀,涂1—2分钟4.培养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下培养24小时5.菌落计数四.实验结果1.平板1:从未洗到用酒精消毒总体趋势是菌落数越来越少,用自来水洗过和用洗手液洗过一遍的菌落数差不多;平板2:旧纸币和硬币的菌落数要多;平板3:抖头发的地方附近长出许多菌落;平板4:自来水菌落最多,其次是河水,河水的菌落分布成“牛”字形,和当时划线的形状一样,再其次是豆浆;平板5:划线的地方长出许多菌落;平板6:放在试验台上的平板长出各种形状的菌斑菌块,在酒精灯旁的基本没有菌落;平板7:咳几下的基本没有菌落。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结果
实验报告标题: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结果
摘要:
1.引言
微生物是指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体,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和动植物的体内等。

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生物转化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圈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列举实验所需的材料,如培养基、培养皿等)
2.2实验方法
(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如样品处理、分离过程、纯化步骤等)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样品处理结果
(描述肠道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样品的外观、颜色、气味等)
3.2微生物分离结果
(描述微生物分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3.3微生物纯化结果
(描述微生物纯化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如通过重复接种获得纯化培养
物的观察结果)
3.4微生物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分析
(对纯化的微生物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
4.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我们成功获得一株纯化的微生物培养物。

对该培养物进行形态特征与生理特性的观察与分析表明,该微生物呈
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生理特性。

这证明了本实验所采用的
分离与纯化方法的有效性,为后续的微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础。

注:此为辅助写作结果,实际的实验报告应根据实际实验结果进行详
细描述与分析。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经过分离和纯化后,得到单一纯种菌液。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方法。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微生物的研究和生产中,首先需要得到单一纯种菌液,因为纯种菌液才能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和可靠的测定。

微生物分离的方法一般包括增殖法、培养法、过滤法、离心法等。

而纯化的方法则一般有染色法、板块法、过筛法等多种方法。

本实验中的分离和纯化工作采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

增殖法是指利用菌落增殖的现象来分离单一纯种菌,而染色法则是指通过不同的着色方法,将微生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从而进行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革兰染色这一经典的染色方法。

实验步骤:1、制备分离培养基配制分离液,以波尔多液、胰蛋白胨、葡萄糖制成培养基,并加入20ug/ml氯霉素。

2、分离样品取所需数量样品,经过适当的处理,比如切碎、摇匀等,制备样板。

3、制备菌液将样品加入分离培养基中,然后在恒温摇床上震荡培养24小时,形成单一菌种的细菌培养液。

4、革兰染色将接种在玻璃片上的菌液进行革兰染色。

a、在玻璃片上制作菌液薄膜。

b、将薄膜上的细菌经过固定,用碘液水洗,以去色。

c、淋加革兰染色溶液,使之染色。

d、过水洗、双氧水漂洗,洗去多余革兰染色剂和已触及的碘素。

e、使用显微镜观察。

5、单一菌种分离通过以上实验过程,我们可已得到单一纯种菌液,而且还可以将它们放入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便于观察和下一步实验。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增殖法和染色法对样品菌液进行分离和纯化。

在增殖法中,我们使用的是增殖液,经过24小时的培养,得到了单一的菌种培养液。

而在染色法中,我们使用的是革兰染色法,可以准确地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革兰染色能够很好地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菌,同时,在细菌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采用增殖法和染色法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得到单一纯种菌液,为微生物的研究和鉴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掌握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培养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离能力,为后续微生物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通过将微生物样本分离出单一种类的微生物,并将其培养成纯种,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和研究。

该实验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适当的分离培养基和条件,将混合微生物样本中的不同微生物分离开来;然后,通过多次传代培养,将目标微生物培养成纯种;最后,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等方法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

实验步骤:1. 样品采集,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

2. 微生物分离,将样品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分别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稀释涂布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

3. 纯化培养,从分离得到的单一菌落中挑取代表性菌落进行传代培养,直至获得纯种微生物。

4. 微生物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等方法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

实验结果:经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分离出了多种微生物,并将其中的一种微生物培养成了纯种。

在对纯种微生物进行鉴定后,我们确认其为一株革兰氏阳性菌,具有球形细胞,能够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等特点。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初步掌握了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了解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培养了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分离能力。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为后续的微生物鉴定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微生物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微生物纯化方法,了解常用的分离培养基和微生物培养条件。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中的基本实验技术之一。

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把混合菌落使之分离成单一菌落,并将分离出的单一菌落进行种类鉴定。

微生物纯化是指从混合菌落中将目标微生物菌种分离出来并纯化到原核培养物中。

实验步骤:
1. 原始样品的处理
将样品取一定量于无菌 Erlenmeyer瓶内,加入相应容积的生理盐水,均匀搅拌,并制成1:10、1:100、1:1000等稀释液。

2. 稀释液接种分离培养基
将稀释液通过平板涂布法、斜面培养法或混悬液播种法接种于相应的分离培养基中。

3.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分别观察不同菌液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情况,并根据菌落特征确定是否为单一菌种。

4. 分离纯化单一菌落
通过稀释、涂片和感染小白鼠等方法,将菌落分离纯化并制备鉴定鉴定纯菌株。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样品中分离出多种微生物,并用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出了单一的微生物菌种。

结论:
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成功分离出单一菌种并加以鉴定。

这对于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其它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微生物常用的分离方法是平板分离法,根据某种微生物对生长条件的不同要求供给它适宜的培养环境,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后平板划线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到得到纯菌株。

2.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含的菌落数。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1.土壤稀释溶液
2.取液器(1000ml 1支),培养箱,培养皿(12个),无菌有帽试管,三角瓶,无菌涂
棒,接种环,1000ml无菌吸头若干,记号笔,酒精灯,火柴,试管架。

三.实验步骤
(一).无菌平板制备
1.采用叠皿法把牛肉冻蛋白膏培养基倒入灭好菌的培养皿中,制作无菌平板
(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2.取一平板,分成6个区,做好标记。

同一个人同一根手指头按如下要求用力一致进
行操作: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自来水认真洗过的手指头,洗手液洗过一遍的手指头,洗过两遍的,洗手液洗过又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的手指头
在六个区上涂抹。

(平板1)
3.取一平板,分区,分别用使用过的纸巾,硬币,旧纸币,餐卡在不同区拖动。

(平
板2)
4.在培养基上方抖动头发数次。

(平板3)
5.取一平板,分区,用无菌接种环分别蘸一滴自来水,河水,豆浆在不同区划线。

(平
板4)
6.用无菌牙签取一点牙垢在培养基上划线。

(平板5)
7.取两个平板,一个打开在实验台上放置30分钟,另一个在酒精灯火焰边打开皿盖1
分钟。

(平板6)
8.取一平板,打开盖,咳几下。

(平板7)
(三).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采土样
2.制备土壤稀溶液
3.涂布
吸取100ml稀释好的土壤稀溶液,较均匀地滴在平板上,再用无菌涂棒涂布均匀,涂1—2分钟
4.培养
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下培养24小时
5.菌落计数
四.实验结果
1.平板1:从未洗到用酒精消毒总体趋势是菌落数越来越少,用自来水洗过和用洗手液洗过一遍的菌落数差不多;
平板2:旧纸币和硬币的菌落数要多;
平板3:抖头发的地方附近长出许多菌落;
平板4:自来水菌落最多,其次是河水,河水的菌落分布成“牛”字形,和当时划线的形状一样,再其次是豆浆;
平板5:划线的地方长出许多菌落;
平板6:放在试验台上的平板长出各种形状的菌斑菌块,在酒精灯旁的基本没有菌落;
平板7:咳几下的基本没有菌落。

2.
三张平板均被大片菌苔完全覆盖,无法计数。

五.实验讨论
1.有关洗手液我了解到大部分洗手液都只有杀菌而没有除垢作用,因为其中含有60%到
70%的酒精,酒精含量低于60%,杀菌效果会很差,我们用的洗手液可能是酒精含量偏低,所以只用洗手液洗手是不够的。

最好的洗手方法是,先用肥皂洗手去除污垢,再使用洗手液杀菌润肤。

钱上有很多细菌,少接触,勤洗手。

经查阅有关资料我了解到,牙垢中的细菌主要是正常口腔内存在的链球菌、厌氧菌等。

牙垢堆积到一定厚度之后,其内部紧挨牙齿表面的细菌因为与空气隔绝开始转入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在此处产生的酸不能及时被唾液冲走,因此会腐蚀珐琅质中的矿物成分,并进一步促进龋齿的形成。

在牙根处堆积的牙垢也会刺激牙龈,导致牙周炎等牙周疾病。

所以要饭后刷牙。

空气中有多种多样的细菌。

咳几下没有细菌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口腔中喷出的气流或飞沫落到培养基上。

2.第二个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滴加的溶液过多,或是取液位置不对细菌浓度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