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

合集下载

《绛州鼓乐》课程标准

《绛州鼓乐》课程标准

《绛州鼓乐》课程标准开设学期:3总学时:32课时(2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民乐管弦专业(绛州鼓乐)开设的技能必修课程。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绛州鼓乐的演奏和理论知识,掌握绛州鼓乐演奏的各种技术方法,授课方式以集体授课为主。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绛州鼓乐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各种演奏技巧,能够演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练习曲和乐曲,并且能够掌握鼓的日常保养及维修技术,培养具有音乐表演专业水平的实用型绛州鼓乐演奏人才。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社会实用为方向,合理选取课程内容。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以岗位能力的需求为目标,以实践能力应用为主线,结合实践环境,培养实用型的演奏人才。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热情,高尚的思想品德,个人良好的心智和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质量服务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及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4、具有接受新知识和应用新方法的基本素质,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知识目标本课程目标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音乐相关职业对音乐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基础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和声学》、《中国音乐简史》、《欧洲音乐简史》、《民族民间音乐赏析》等专业理论课程知识。

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合奏、伴奏等实践技能课程知识。

(三)能力目标1、具有分析、演奏不同类型乐曲的能力。

2、具有合奏、重奏、伴奏等合作能力。

3、具有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能力。

4、初步具备音乐相关活动的组织、辅导能力。

5、具备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条件1、专任教师均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能力。

山西鼓乐文案

山西鼓乐文案

山西鼓乐文案1. “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由老团长王秦安一手创建,从一开始的一无所有,通过我们几代人的努力,绛州鼓乐从民间走向国际舞台。

”2. “鼓乐是每年农民丰收后,当地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喜悦的艺术形式。

”杨丁洪说,古时,人们通过擂鼓鼓舞士兵士气,在民间,鼓乐同样广泛。

尤其在新绛,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等,都离不开鼓乐。

3. 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是流行于新绛的锣鼓乐、吹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

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形式,绛州鼓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据库。

4. 绛州鼓乐艺术团成立于1988年。

同一年,杨丁洪加入该团,成为第一批学员。

“可以说,鼓乐团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走来,我都属于见证者。

”从最初的鼓手,到如今的团长,杨丁洪与鼓乐团相伴30余年。

5. “鼓乐团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民族打击乐现代化和现代化打击乐民族化,率先将民间锣鼓推上舞台,把绛州鼓乐推向国际舞台。

”杨丁洪说,绛州鼓乐基于民间鼓乐,同时,在创新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击乐专家集思广益,为鼓乐团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

6. 新绛有着丰富的鼓锣曲牌,30余年来,该县挖掘整理出鼓谱300余首,有的以历史故事取名,有的以民间典故取名,有的以鼓点、锣点取名。

其中《秦王点兵》《杨门女将》《老鼠娶亲》等经典曲目,成为国内外经常邀请演出的热门剧目。

7. 对于绛州鼓乐,中国民族音乐家朴东生曾评价:“以鼓为核心,构成一套音乐会,这对世界上所有的音乐家都是一道难解的课题,但新绛县解开了。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也曾表示,“这鼓声,是我们大地心跳的声音,是我们民族生命深处的声音。

”。

浅议绛州鼓乐的历史进程

浅议绛州鼓乐的历史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乐 种丰富, 而且历史悠久, 地的民俗民事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 在当
绛州 , 今天 的 山西 省 新 绛 县 。西 周 即 时期为候 国, 战国时期属魏国, 称汾城, 属 河 东 郡 , 时 仍 属 河 东郡 , 汉 时 为 长 修 秦 西 侯国 . 东汉 为 长 修镇 , 国 时属 魏 , 临汾 三 置 县, 隶平阳郡 。 自北魏太武皇帝始光年间 (2 -4 7 在 县 境 柏 壁 置 东雍 州 , 周 武 44 2) 北
五千年。《 礼记 ・ 明堂 位》 载 :夏 后 氏足 记 “
鼓 ”“ 。 土鼓 、 蒉桴、 苇龠、 伊耆 氏之乐也 。” ② 此外,大夏》 《 有了鼓在其中, 作为一种 主
王 朝 在 山西发 迹 ,太 原 一 度 曾是 北都 , 而 新 绛 县 时 为 州 治 , 东 京洛 阳和 西 京 长 安 与 相 距 甚 近 , 是邻 近 东 西 两 京 的“ 唐之 又 李
于今 的 发 展 历程 。 ( 一)先 秦— — 源 起
E” t遗址, 东周墓葬群一墓(3号出土 1) 编钟, 邻近的曲沃县曲村遗址晋侯邦父墓
出土 的西周晚期编钟等 这些都 印证 了早 在先秦 时期或者更早一些年月, 新绛县一
带 的钟 鼓 之 乐 已形 成 。 ( ) 宋 — — 发 展 二 唐
乱点兵》 ( 王 出城》 、 值 的锣鼓 曲牌流行 。
从 秦 汉 到 唐 宋 的 一千 多 年 问 , 民族 大 迁 徙、 融合, 居中原, 大 杂 经济 文 化 频 繁交
邪 。故鼓似 天, 钟似地 , 罄似水 , 而筝笙箫
等似星辰 日月, 鼗等似万物。 山西 文 物 管 理 所 侯 马 工 作 站 于 19 97 年在新 绛县柳泉村 的墓 葬中发掘 出战 国 初 期的钮 钟 、 甬钟 各 6件 , 据 “ 国 新 又 晋

古代乐器最大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第一次听说绛州鼓乐)

古代乐器最大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第一次听说绛州鼓乐)

古代乐器最大的是什么你知道吗(第一次听说绛州鼓乐)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绛州,也听说过绛州鼓乐,甚至亲眼目睹过绛州鼓乐的风采,继而被那非同一般的视听盛宴所震撼,却不一定知道绛州在哪里。

绛州这个地名,在历史上也曾声名显赫。

南绛北代、南湖北绛,这样的词组在时光的长河中早已随风而逝,人们大抵已不知它所表达的历史涵义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如今,一个取代它的地名,新绛,虽然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人们对它依然十分生疏。

这不要紧,诞生于这片土地的鼓乐,只此一样,便全然扛得起千年绛州的名号了。

我第一次听说的绛州鼓乐,就是一个名叫《秦王点兵》的曲目。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

那时对什么鼓乐、秦王,几乎没有认知。

之所以把这个名字牢牢记住,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

说是县城刚建好一座封闭式剧院,估计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惠民工程吧。

为了让人们体验感受一下新剧场的演出效果,县里决定让当时的鼓乐团入驻演出,正好也能震震场子。

鼓乐团的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就开始忙装台进设备进乐器之类的工作。

谁知道工作几乎进行完了,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人们发现,《秦王点兵》中那面最大的鼓,根本进不了剧场。

原因是剧场所有门的高度,都达不到那面鼓的直径尺寸。

此后很多年,那面大鼓时常在我脑海浮现,与之相伴的是何时才能亲眼目睹并聆听感受一次绛州鼓乐的气度和风采。

大约在2003年或是2004年,绛州鼓乐来太原演出。

令人奇怪的是,绛州鼓乐团的前边还加着两个字,“上海”。

后来才知道,诞生于新绛的绛州鼓乐在那些年的发展中遇到了很大问题,据说吃饭都成了问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上海的一家单位知道了绛州鼓乐,并慧眼识珠,发现绛州鼓乐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遂对其进行了投资和包装。

就这样,绛州鼓乐背井离乡,为生存而随他人之姓。

那年绛州鼓乐在太原的演出,我在剧院连看三场。

因为带着期待,所以对《秦王点兵》印象最深。

也是那次聆听,我终于明白,绛州鼓乐为什么称其为鼓乐,而不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威风锣鼓。

八年级音乐 第22课时 绛州鼓乐教案

八年级音乐 第22课时 绛州鼓乐教案

第22课时绛州鼓乐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

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简要介绍绛州鼓乐产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县。

新绛位于山西西南,运城北部,吕梁山南端,为晋、陕、豫三省区交汇之地,历来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新绛县有着演奏鼓乐的传统,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

绛州鼓乐以花敲干打著称,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2]历史渊源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

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

新绛县还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

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秦王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

”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

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

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

”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

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

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探析绛州鼓乐的本土性传承

探析绛州鼓乐的本土性传承

2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3面入手,也是值得去探索的一条路径。

首先,絳州鼓乐仍然是主要活跃在以新绛县为中心的晋南地区,以新绛县义务教育范围为例,目前,新绛县总面积有597.18平方米,常住人口截至2023年4月中旬有273843人。

关于目前新绛县乡教育资源数据如下:公办小学有51所,公办初中有12所,公办高中有2所。

民办初中有4所,民办高中有2所。

在校受教育学生:小学20034人,初中106387人,高中6817人。

在校受教育学生总计37488人。

在关于絳州锣鼓的专业培训的问题上,目前据走访调查,当地有一所职业学校成立了絳州鼓乐艺术团,主要培养学习絳州鼓乐年轻的接班人。

除此之外,在中学美育培养中,关于絳州鼓乐的专业学习较少,音乐课堂还是常规教学为主,在课堂内外开展对絳州鼓乐学习的学校少之又少。

对于这一地方特色非遗音乐良好的资源在地方基础音乐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还是需要考虑如何让其发挥美育特色,填补本土课堂,作为长效机制运行下去。

絳州鼓乐作为闻名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应该在本土音乐传播中扩宽受众面,开展多样性渗透与实践,达到本土音乐能在本土传承,非遗音乐创新传承的目的。

2022年国家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建立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层面的内容要求,在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音乐教育要具体到“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中可以更好地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因此,将本土非遗民间音乐纳入音乐美育的补充之中,作为“接地气”的本土文化依然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从“审美感知”到“文化理解”的路径联系。

一、絳州鼓乐地方本土音乐传承的意义(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到传统文化,不得不提“传承”二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无人传承就谈不到弘扬。

如果没有薪火相传的机制去重视,去传承,那么再优秀、再有底蕴的传统文化也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被我们彻底遗忘掉。

绛州鼓乐介绍与历史

绛州鼓乐介绍与历史

绛州鼓乐一、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新绛县,古称绛州,是山西南部唯一被国务院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位于山西省西南,运城市北部,吕梁山南端,介于东经110°1′16″—111°20′26″,北纬35°27′10″—35°49′18″,面积598平方公里,辖5镇8乡,人口27.4万。

新绛北与乡宁、襄汾两县接壤,南与闻喜毗邻,东与侯马相接,西与稷山连界,是远古时期的“丁村人”活动区域,地处中华文明史的开篇之地,尧舜两大古都之间,在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洲,“唐为畿内地,有大夏之墟”,是以尧舜禹为代表华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带,春秋属晋,上度曾为晋国都城,同当时的太原、临汾齐名,号称“晋国三城”;战国属魏,汉为临汾县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为绛州。

隋开皇三年州治从玉壁迁置今县址后,改称绛郡,附郭正平县,唐代改郡为州,设总管府,辖15州,元初设元帅府,辖河、解两州,明洪武初改正平县废入绛州,直至清末,民国初年改称新绛县。

是京津地区昔日通往西北的重要“水旱码头”,号称“七十三行城”,民国初年,工商业收入总额在山西省仅次于太原市,故有“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说。

境内气侯温和,年均气温12℃上下。

年绛雨量550毫米。

霜冻期在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为194天。

汾河横贯东西,支流浍河居南、鼓水河在北。

境内交通方便,晋城至禹门口干线公路横穿全境,另有支线公路、简易公路和大车路纵横交织,连接全县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

新绛县历来是晋南的重要城镇。

隋代绛守居园池,乃闻名全国的北方第一花园,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柏壁曾是唐太宗李世民屯兵之处,秦王堡至今犹存,相传这里产生千古名曲《秦王破阵乐》;宋太祖赵匡胤曾微服于绛州,龙兴寺因而得名。

明代稷益庙壁画,是山西壁画群中的珍品。

唐建碧落碑和绛州大堂;元明时代的钟、鼓、乐三楼以及唐建清修的龙兴寺宝塔以及天主堂等,组成了新绛县的古建筑群。

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

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

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绛州鼓乐是中国传统鼓乐文化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山西省绛县(今天的新绛县)的一种鼓乐传统。

这种鼓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一直流传于绛县地区的庆典和仪式中。

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的鼓乐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鼓乐家和文化爱好者们开始关注绛州鼓乐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并试图将其带到更广泛的观众和听众面前。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绛州鼓乐带到上海市。

上海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中心,这座城市也是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中心。

将绛州鼓乐展示给上海市的观众,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传统文化,并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从2017年开始,绛县文化界和上海市艺术团体就开始合作,致力于在上海市推广绛州鼓乐。

这项合作得到了上海市文化局的支持,并带来了很多成功的演出和活动。

在2017年和2018年,上海市举办了《跨越千里——新绛绝艳鼓乐、竹编展演》和《新绛绝艳鼓乐——融合传统与现代》两场音乐舞台演出。

这些演出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绛州鼓乐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的传媒也对这种传统文化进行了报道和展示。

一些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介绍了绛州鼓乐的历史和演出情况,宣传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上海市的广播电台,也开始播放绛州鼓乐的音乐。

绛州鼓乐在进入上海市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传统的绛州鼓乐通常是由大鼓、小鼓、葫芦鼓和钹子等器乐演奏而成。

在将其展示给上海观众的过程中,鼓乐家和艺术家们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音乐特色。

例如,在《新绛绝艳鼓乐——融合传统与现代》演出中,鼓乐家使用一些现代的声音效果器、合成器和电子鼓等乐器,为传统的鼓乐注入了新的动力和美感。

总之,绛州鼓乐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

通过将其展示给上海市的观众,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传统文化,并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将绛州鼓乐与现代音乐的元素相融合,也是一种推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绛州鼓乐王秦安鼓是中国最原始的传统击器,锣鼓又是中国最流行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绛州鼓乐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又以擂大鼓称著,得名绛州大鼓,俗称新绛锣鼓。

一鼓在新绛一带从体鸣到膜鸣,由响器到乐器,又同其它乐器褡裆,逐步形成绛州鼓乐,历经了上万年集体传承,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中心在网上发布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先秦时期是绛州鼓乐的鼎立阶段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鼓,是1980年在与新绛县接壤的襄汾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甲种墓葬出土的鼍皮革鼓和异陶土鼓,为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四、五千年。

襄汾、新绛两地曾在汉代同为临汾一县,自古以来,两县邻村近镇住民通婚为寻常事,至今尚有三个乡镇接壤,一路之隔。

其实,陶寺鼓并不是山西南部最早的鼓,革木容易腐朽,尚不见有更早的鼓出土。

1962年在芮城县发现的西侯渡人,距今约180万年,从山西西侯渡人的直接打击石器到山西北部峙峪人的间接打击石器,伴随着击器度过了漫长岁月,特别是襄汾“丁村人”的出现,随着猎食御兽,他们运用木棒打击、石球投击、弓箭射击、矛头刺击,使两物相撞产生了原始击鸣,逐惭在自然音色中寻找到了节奏韵律,从《击壤歌》到《狩猎舞》,击节而歌,踏拍起舞,便使吹拉弹拨诸多乐器尚未产生,而击器已率先问世,鼓在新绛一带出现比陶寺鼓还要早些年月。

相传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铁额魔王蚩尤,带了81位弟兄进犯中原,一场涿鹿血战,兵败被俘,黄帝将他肢解解州,血注一池囱水,化作解州盐池。

说是因为黄帝命他大臣风后造了80面雷鼓,并以雷兽之骨作棰连击9次,蚩尤闻鼓坐失神力,犹如困兽。

又有舜王历山击鼓耕田(一说簸箕)和击鼓报警戏诸候的民间故事;还相传说舜后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两地锣鼓迎送。

这些民间传说的发生地距离新绛远不过百余里。

固然,这些口碑近似荒诞,然而不完全是向壁虚造,可以说是对“陶寺人”的一个想象补充。

这见诸于《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说“帝尧立……置缶而鼓”,一如《尚书•益稷》所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礼记•明堂位》还记载有“夏后氏足鼓”。

伊耆氏即陶唐氏尧帝,夏后氏即虞夏帝禹王(一说是夏禹的后裔),尧都平阳、禹城夏县都距新绛不过百里之遥。

唐尧虞夏时期,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有了乐在其中,鼓巳作为一种主要击节乐器出现在歌舞中。

这时,绛州鼓乐基本上脱离了原始形态,但在新石器时代尚是奠基阶段,商周时期才进入了构筑时期,春秋初期始见倪端。

时有“秦筝晋鼓”之说,“晋鼓”一词见于《国语•吴语》:“将军执晋鼓,建,谓为楹而树之”。

这是常昭对晋鼓的诠释,出自《周礼》。

晋鼓是建鼓的别称,也是对晋国鼓乐的泛称,时已名闻天下,一是晋国一度称霸天下,况又“晋楚之富不可及也”;二是晋国著名乐师师旷力主“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晋悼公和晋平公的颁行之后,晋国鼓乐雀起蜚然,即与“秦筝”齐名。

乾隆年的《山西志辑要》上说:“临汾故城在今新绛县城东北二十里处,”于此可知新绛至少是晋都的畿内之地。

戏曲故事《赵氏孤儿》由历史的“下宫之役”推演而来,则发生在新绛。

《左传》记载的晋灵公“台上弹人,观其避丸”的灵公台在新绛县泉掌,《春秋左传》记载的哺饥坂,唐佚名《故绛行》、宋司马光《故绛城》两诗提到的虒祁宫、九原,也在新绛县境。

新绛当时与今日的太原、临汾齐名,号称“晋国三城”。

在这里的“闻鼓声者而悦之”的晋鼓,一改商周时的靡靡之音,名播四方。

时人荀况出生在新绛县的古水入汾之处的古荀国,今古交乡一带,十五岁时离开荀城去了齐国,著书有数万言,他的《荀子•乐论》一书写道:“鼓,其乐之君邪”,“鼓似天,钟似地,罄似水,而筝笙箫等似星辰日月,鼗等似万物。

”这与1978年在湖北随县鼓墩发掘出曾侯乙墓葬中的乐器种类相差无几,史称“钟鼓之乐”。

山西文物管理所候马工作站于1997年在新绛县柳泉村的墓葬中发掘出战国初期钮钟、甬钟各6件,又据“晋国新田”遗址,东周墓葬群一墓(13)号出土的编钟,邻近的曲沃县曲村遗址晋侯邦父墓出土的西周晚期编钟、晋侯苏墓出土的西周16件编钟、晋侯9号墓陋土的西周早中期甬钟、晋侯93号墓出土的春秋早期6件编钟、接壤的侯马市上马1004号墓出土的东周编缚、5218号墓出土的春秋编缚、闻喜上郭210号墓出土的和211号墓出土的西周晚期钮钟,还有晋国子范的晋文公时代甬钟……都印证了绛州鼓乐早在先秦时期或者更早一些年月,亦为钟鼓之乐鼎立于世。

唐宋时期是绛州鼓乐的鼎新阶段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奴隶制社会,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到唐代出现了一代盛世,带来民族文化的一个全新时期,,宋代又开启了以戏曲为艺术表演中心的时代,整个民族一代新的文化艺术蓬勃兴起。

李唐王朝是在山西发迹,太原一度曾为北都,而新绛县是李世民东渡北伐的根据地。

时为州治,与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相距甚近,又是邻近东西两京的“李唐之雄州”,也是北都晋阳通往东西两京的主要官道,水陆两通,武德元年设总管府,辖15州,还是唐代铸币重地,《旧唐书•食贷志》上说:“天下铸炉九十九,绛州三十”;而且又是李世民的国乐《秦王破阵乐》的源头,直接受到《秦王破阵乐》的正反馈,这使绛州鼓乐伴之而来一个鼎新局面。

《秦王破阵乐》源于新绛民间,最初出自绛州鼓乐的擂大鼓。

这在《旧唐书•音乐志》有记载说:“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时,征讨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资治通鉴》也称“朕昔受威专征,民间遂有此曲”,《新唐书•礼乐志》和《隋唐嘉话》将李世民说的“专征”作了解读,前者称:“破刘武周,军队中相与作《秦王破阵》曲”;后者说:“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队中相与为《秦王破阵乐》”。

李渊定鼎长安不久,刘武周、宋金刚起兵反叛,占领了大半个山西,仅剩河东一隅,身为秦王的李世民请缨出兵,东渡北伐,囤兵在新绛县柏壁的秦王堡,历时半年,一举歼敌,他收复失地得胜还朝时,同河东士庶在此战的根据地新绛举行军民联欢,“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

起初,《秦王破阵乐》是“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后来才修改为雅乐,成了李世民的燕乐大作,《旧唐书•音乐志》上说:“自《破阵乐》以下皆擂大鼓”,《明皇杂录》也说“击雷鼓为《破阵乐》”,迄今在李世民囤兵的秦王堡尚有“擂鼓台”的遗迹可寻。

“擂大鼓”在新绛境内屡见不鲜,与堡理村相邻的阳王和万安两个乡镇,更是村村有鼓车,年年擂大鼓,同新绛接壤的稷山、闻喜边沿地区虽不时有擂大鼓外,其它地方便稀有罕见了。

如今新绛县的车鼓颇以《秦王破阵乐》的“擂大鼓”,车是由古代战车衍变而来,大鼓面径一般都在一米以上,竖立车上,由若干匹骡子,或牛、马、驴拉着奔跑,上有大鼓咚咚,下有车轮滚滚,具有一种披甲执戈和“象征战阵”的“发扬蹈厉,声韵慷慨”。

绛州鼓乐今有三大乐种,除车鼓外,另外两种也传说是从唐朝兴起的,杨明索先生探寻花敲鼓(又名花庆鼓)时,曾访问过三泉镇时年八十六岁的郭春林,他说:“我们这儿的锣鼓是唐朝兴起的,古堆水浇地时有了花庆鼓,到梁公祠迎神赛社闹热闹”。

梁公祠是古水受益村民纪念凿山原,引古水,施惠于民的临汾县令梁轨而兴建的,志书记载说是隋开皇十六年的事,到了初唐代武德年间,古水流域村民才受益见效了,于是建起了梁公祠,这才有了“闹热闹”的花敲鼓。

古堆一带又传说是李世民从父起兵,进攻长安,沿着官道从九原山下来,他的人马车辎途经古堆,淌水而过,水下是青石板,足踏蹄践,车过轮碾,声若擂鼓四响,如司马光《鼓堆泉记》所说:“鼓者,言人马践之,逄逄如鼓声”。

从此,这里山水全以鼓来冠名,借李世民圣功,威镇邪恶,力保风水,鼓乐随之而兴。

另外一种“穿箱锣鼓”,也传说是到梁公祠闹热闹时在唐朝兴起的。

三泉村一直在流传的穿箱锣鼓《唐王出城》,是说魏征斩龙王,李世民还愿的故事,从穿箱锣鼓队伍的“竹竿子”来看,至迟宋代已见雏形。

竹竿子是宋代乐舞的引舞人,属“参军色”,手持竹竿而名,三泉穿箱锣鼓《唐王出城》的领队,身着橙色大铠,头戴黄圆公帽,足蹬朝方,左手拿扇,右手持竹竿子,上挑野鸡,而用左右摇扇、上下摆动竹竿子来指挥乐队演奏,与宋代“竹竿子”同出一辙。

汉代塞外吹管乐的流入,魏晋南北朝铜响器的传播,胡音沙锣和西域铜钹的相继加盟,绛州鼓乐逐步完善,后来宋代村落百戏和社火的兴起,绛州鼓乐更加成熟起来,衍生出了锣鼓杂戏,亦称铙鼓杂戏,相传它形成于宋、金时期,是活跃在河东地区的祭祀家戏。

《辞海》载称:“相传锣鼓杂戏起源于山西绛州(今新绛),后来流传到附近的安邑、猗氏、万泉一带”。

是以民间俚曲俗谣作为基础,较多地吸收了诸宫调和唱赚两种说唱艺术,整个演出是以大锣大鼓伴奏,兼用铙、钹、唢呐几种吹打乐器,这使宋代绛州鼓乐一些曲牌在锣鼓杂戏中由打情绪到打情节,变成一种戏曲表演性的锣鼓经了。

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杂居中原,经济文化频繁交流,促使绛州鼓乐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碰撞后的突破,尤其唐代“十部乐”的确立,西域大量鼓的传入,为绛州鼓乐鼎足而立的车鼓、花敲鼓、穿箱锣鼓与擂大鼓、花敲干打、演绎故事三大特点基本确立,并以崭新面目出现。

1981年11月,山西考古所侯马工作站在新绛的汾北吕梁山麓发现一座金墓,墓内仅在南壁有33块乐舞砖雕,其中有击鼓俑、拍板俑,鼓有大鼓、羯鼓、腰鼓,东西两壁也各砌有击锣俑,打鼓俑砖雕,后来在北苏村也发掘出金墓社火砖雕,并发现了如今日的带座堂鼓,这些鼓俑砖雕,正是宋代绛州鼓乐的基本缩影和真实写照。

明清时期是绛州鼓乐的鼎盛阶段迎神赛社是上古时期巫术文化的遗俗传承,到了唐宋以后,成为绛州鼓乐赖以生存并充满生命力的一座历史舞台。

两宋以来,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又历经了辽国在山西的长驱直入,三朝外族入主中原,奉行几千年的汉人儒家思想文化传统不再一统天下,忠孝节义,天神地鬼,凡此种种,在新绛县无不建庙立祠,土神小庙和东岳庙(俗称阎王庙)四处可见。

赵村泰山庙号称是新绛的丰都城,建年失考、碑记重修是元至正元年,内有南台北殿,东廊西庑,正殿左右还有两座偏殿;北张村泰山庙占地二十余亩,俨若一个小村。

庙大有台,凡庙必祀,因而迎神赛社活动越加繁多。

在元、明、清兵连祸结之后,中国连续有六百余年的统一安定局面,城镇商业繁荣,随之,市井行业文化日见活跃,尤其到了清代地方戏的勃兴之后。

新绛是手工业城市,商贸业又颇为集中,又是京津两地发往西北物资的集散地,从陕西、山西两地的民歌《走绛州》,可以看出清代新绛工商业之发达,据1938年前的统计,城内各种商户摊贩多达1300余家,拥有276万银元,日成交额在8万银元以上,票号20余家,“汇通天下”,清末民初,全县工商业的资本总额在山西省仅次于太原市,享有“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