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计算题典型解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计算题型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计算题型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计算题型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其中计算题型是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高一化学计算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并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实例,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化学计算题。

一、摩尔计算题摩尔计算是化学计算中最基础的一种题型,涉及到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比、摩尔体积等。

解题时需要根据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M = m/n,其中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n为物质的摩尔数。

以下是一个实例:实例1:计算化合物A(CH2)5OH的摩尔质量。

解析:根据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需要计算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摩尔质量,并将其累加。

摩尔质量C = 12.01 g/mol,H = 1.008 g/mol,O = 16.00 g/mol。

化合物A(CH2)5OH的摩尔质量 = 12.01 × 1 + 1.008 × 6 + 16.00 × 1 =60.15 g/mol。

二、溶液计算题溶液计算是指根据溶液的体积、浓度等信息计算相关物质的质量、浓度或溶度的题型。

解题时需要掌握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摩尔关系以及浓度计算公式。

以下是一个实例:实例2:已知有100 mL浓度为0.1 mol/L的硝酸银溶液,求其中硝酸银的质量。

解析:根据浓度的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浓度,n为溶质的摩尔数,V为溶液的体积。

硝酸银的摩尔质量为107.87 g/mol。

硝酸银的摩尔数n = c × V = 0.1 mol/L × 0.1 L = 0.01 mol。

硝酸银的质量 = n ×摩尔质量 = 0.01 mol × 107.87 g/mol = 1.08 g。

三、配位化学计算题配位化学计算题是指根据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数、化学计量比等信息计算配位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摩尔比等题型。

解题时需要了解配位化合物中配体和中心离子的摩尔关系以及配位数等概念。

以下是一个实例:实例3:已知配位化合物[Fe(C2O4)3]3-的分子式为[Fe(C2O4)3(H2O)3],求其中含有的Fe2+离子的摩尔数。

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总结

2019年度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总结化学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以下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质量守恒定律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1)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3)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3)“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3)注:注明反应条件(4)标:如果反应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加反应,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应熟练掌握本部分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M浓×a%浓=M稀×b%稀=(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四、常用公式计算1.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2.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②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③A元素的质量分数ω=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2019年度高考化学计算题答题技巧总结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中化学计算题总结+高考真题练习

高中化学计算题总结+高考真题练习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法概括【知识网络】计算方法差质量差量法体积差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守恒法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粒子关守恒系式方程式法叠加均匀平式量均均匀摩电值子质量法均匀构成极值法估量法原理利用物质在反响前后的质量差求解利用气体物质在反响前后的体积差量求解从宏观上看,化学反响前后的质量相等①在电解质溶液中,因为整个溶液呈中性,因此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一定相等。

②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响物所带正(负)电荷总量与生成物所带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在氧化复原过程中,老是存在着得电子总数等于失电子总数,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经过两极的电子数必定相等。

反响前原子总数等于反响后产物以各样形式存在的总数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响前后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必定相等。

对循环反响(前一反响的某一产物,在参加后续反响后,又重生成,使反响循环下去)将方程式相加,消去循环项。

即用均匀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判断物质成分或含量反响中均匀转移 1mol 电子所需混淆物的质量,其值介于两组分之间在混淆物的计算中,能够把均匀构成作为中介,以此议论可能的构成是把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变化经过假定,推到理想的极限值,使因果关系变得十分显然,进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或许将化学识题抽象成数学的极限问题求解。

是从化学原理出发,充足利用界限条件,并运用近似值、均匀值、极限值、等于、大于或小于等数学方法,对化学识题的定量问题进行估计、评论、推测,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思想方法。

说明实例依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

利用该法重点有两点:①弄清差量的原由;②弄清差量与什例 1么量成比率。

例 2是奇妙选择化学式或溶液中某两种数(如正负例 3化合价总数、阴阳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数)相等,或几个连续(或平行)的方程式前后某微粒(如离子、原子、电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作为解题依照。

例 4例 5例 6例 7是计算顶用来表示已知量与未知量成正比率关系的式子。

高考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考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考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在高考化学中,常见的8种计算题解题方法包括:摩尔计算、浓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计算、配合物计算、燃烧分析计算、酸碱滴定计算、晶体计算和电化学计算。

1.摩尔计算:根据给定物质的摩尔质量以及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计算其他相关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计算公式为n=m/M,其中n表示摩尔数,m表示质量,M表示摩尔质量。

2.浓度计算:根据溶质溶液中的质量或摩尔数和溶液的体积,计算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为C=n/V或C=m/V,其中C表示浓度,n表示溶质的摩尔数,V表示溶液的体积,m表示溶质的质量。

3.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根据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和物质的电价,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质量或体积。

根据氧化还原半反应的电子数差异推导出反应物的摩尔比例。

4.配合物计算:根据配位化合物的配合比例和物质的摩尔或质量来计算其他相关物质的摩尔数或质量。

根据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式,解析出其中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摩尔比例关系。

5.燃烧分析计算:根据化合物的燃烧产物的摩尔或质量,计算化合物中元素的摩尔或质量的含量。

根据燃烧产物的摩尔比例或质量比例,得出化合物中元素的比例关系。

6.酸碱滴定计算:根据滴定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和滴定剂的摩尔浓度,计算待测物质的摩尔浓度或质量。

根据滴定反应的摩尔比例或质量比例,推导出待测物质的摩尔数或质量。

7.晶体计算:根据晶体结构和晶体的摩尔质量,计算晶体中各元素的摩尔数或质量。

根据晶体结构的化学式,分析出晶体中各元素的比例关系。

8.电化学计算:根据电化学反应的电荷数、电位差和摩尔浓度等参数,计算反应物质的摩尔数、电量或浓度。

根据电化学反应的电量比例或摩尔比例,推导出反应物质的摩尔数或浓度。

以上是高考化学中常见的8种计算题解题方法。

这些方法基于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和物质的计量关系,通过推导和计算来解决具体的题目。

在考试中,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

高中化学计算题总结高考真题练习

高中化学计算题总结高考真题练习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解法归纳【知识网络】【易错指津】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守恒计算时,一是准确判断新给物质的化合价,二是如原子团中某原子个数不为1时,要乘以原子个数。

2.根据化学反应,利用气体物质的量推算容器压强时,不要将固体物质的量也计算在内。

3.对一些特殊反应,如浓H 2SO 4、浓HNO 3、浓HCl 随反应进行浓度在减少,导致反应情况改变,不能只从理论上计算。

例1 某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盛有适量的A 和B 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C 。

若维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当达到平衡时,容器体积为VL ,其中C 气体的体积占10%,下列推断正确的是(全国高考题)①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2VL ②原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1VL ③反应达平衡时气体A 消耗掉0.05VL ④反应达平衡时气体B 消耗掉0.05VL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例2 C 8H 16经多步裂化,最后完全转化为C 4H 8、C 3H 6、C 3H 6、C 2H 4、C 2H 6、CH 4五种气体的混合物。

该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是(上海高考题)A.28B.30C.38D.40例3 将硫酸钾、硫酸铝、硫酸铝钾三种盐混合溶于硫酸酸化的水中,测得c(SO 42-)=0.105mol/L 、c(Al 3+)=0.055mol/L ,溶液的pH=2.0(假设溶液中H 2SO 4完全电离为H +和SO 42-),则c(K +)为(上海高考题)例4 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全国高考题) A.NO 2 B.NO C.N 2O D.N 2例5 将1.92g 铜粉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当铜粉完全作用时收集到1.12L (标准状况)。

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上海高考题)例6 由NaH 2PO 4脱水形成聚磷酸盐Na 200H 2P 200O 601,共脱去水分子的数目为(上海高考题) A.198个 B.199个 C.200个 D.201个 例7 工业上常用漂白粉跟酸反应放出的氯气质量对漂白粉质量的质量分数来表示漂白粉的优劣,漂白粉与酸的反应为:Ca(ClO)2+CaCl 2+2H 2SO 4=2CaSO 4+2Cl 2↑+2H 2O ,现为了测定一瓶漂白粉的x%,进行如下实验,称取漂白粉样品2.00g ,加水研磨后,转入250mL 容量瓶内,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后,取出25.0mL ,加入过量的KI 溶液和过量稀硫酸,静置,待漂白粉放出的氯气与KI 完全反应后,用0.1mol/LNa 2S 2O 3标准溶液滴定反应中生成的碘,反应如下2Na 2S 2O 3+I 2= Na 4S 4O 6+2NaI ,滴定时用去溶液20.0 mL 。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计算题常用的解题方法南溪二中张辉在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计算题的分值大约要占到15%左右,从每年的高考试卷抽样分析报告中经常会说计算题的得分率不是太高,大家在心理上对计算题不太重视,使得每次考试都会有不少考生在计算方面失分太多。

高一化学中计算类型比较多,其中有些计算经常考查,如能用好方法,掌握技巧,一定能达到节约时间,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根据已知条件,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然后列式计算。

例:现有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20g将其加热到质量不在减少为止,其质量减少了3.1g,求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解析:本题用设未知量的方法可以解出,但利用差量法解题较快捷较简单。

根据二者的性质可知,固体质量减轻是因为NaHCO3分解产生了H2O和CO2以气体形式放出,使其质量减少,因此可根据方程式找出理论差量列示计算:△解:2NaHCO3Na2CO3+H2O+CO2 固体质量减少168 106 18 44 62m 3.1g168/m=6.2/3.1 g 解得m=8.4g所以m Na2CO3=10.6g w Na2CO3=10.6/20×100﹪=53﹪二、守恒法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原子守恒、某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例:CS2是一种恶臭味的液体,它与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反应,产生硫单质并放出CO2气体。

当生成0.5mol CO2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解析: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是高中阶段不知道的,如果要利用化学方程式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看出CS2经氧化后C全部转化为CO2 ,S元素全部转化为单质硫,根据守恒法我们可以得出其关系为:CS2~ CO2~ 2S1 1 20.5mol n 所以n S=1mol在该反应过程中硫元素从-2价变到0价三、关系式法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

高考化学超实用的化学计算题解法

高考化学超实用的化学计算题解法

高考化学超实用的化学计算题解法1. 商余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于解答有机物(尤其是烃类)知道分子量后求出其分子式的一类题目。

对于烃类,由于烷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烷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烯烃及环烷烃通式为CnH2n,分子量为14n,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1,分子量为14n-1,炔烃及二烯烃通式为CnH2n-2,分子量为14n-2,对应的烃基通式为CnH2n-3,分子量为14n-3,所以可以将已知有机物的分子量减去含氧官能团的式量后,差值除以14(烃类直接除14),则最大的商为含碳的原子数(即n值),余数代入上述分子量通式,符合的就是其所属的类别。

2. 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3. 极限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4. 估算法化学题尤其是选择题中所涉及的计算,所要考查的是化学知识,而不是运算技能,所以当中的计算的量应当是较小的,通常都不需计出确切值,可结合题目中的条件对运算结果的数值进行估计,符合要求的便可选取。

高考化学计算大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计算大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计算大题知识点归纳及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点归纳规律方法1.化学计算中常考查的守恒思想有“转移电子数守恒、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等,它们是解决化学计算的“金钥匙”,首先要准确判断应该运用哪一种守恒解题。

(1)运用转移电子守恒解题①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谁变价)。

②确定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变几价)。

③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等式(几个变)。

④对于多步连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中间各步反应过程没有损耗,可直接找出起始物和最终产物,删去中间产物,建立二者之间的电子守恒关系,快速求解。

(2)运用电荷守恒解题电荷守恒的解题依据是:电解质溶液中不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的,即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和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解题的关键是:找全离子;离子带几个电荷乘几。

(3)运用质量守恒解题运用质量守恒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哪一种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或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淡化中间过程,快速解题。

2.关系式法解题的答题思路和模式(1)分析题中反应——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确定已知物质与待求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列比例求算(2)分析题中反应——根据某元素原子守恒——确定关系式——列比例求解3.(1)熟记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Δ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2)掌握常见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和数目如:CO2;CH4;P4;P2O5等4.活用“三点”可快速准确解电解计算题(1)串联电路中每个电极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2)准确判断各电极的电极产物。

(3)掌握转移4 mol e-不同电极产物之间满足的关系。

4 mol e-~1 mol O2~2 mol H2~2 mol Cl2~2 mol Cu~4 mol Ag~4 mol H+~4 mol OH-反思归纳1.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计算时常注意的问题(1)要利用“三段式”突破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的计算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几种典型解法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1 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
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
A.3.2 g B.4.4 g C.5.6 g D.6.4 g
[解析]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2 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 g无水晶体。

该碱金属M可能是[ ]
A.锂B.钠C.钾D.铷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设M的原子量为x
解得42.5>x>14.5
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
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

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3 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

应填:+2。

(得失电子守恒)
四、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

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

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4 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
设MgCO3的质量为x
MgCO3 M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
应选A。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
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5 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锌B.铁C.铝D.镁
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
Zn—H2↑ Fe—H2↑
2Al—3H2↑ 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

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

应选C。

六、极值法
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6 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
A.3.06g
B.3.36g
C.3.66g
D.3.96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
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七、十字交叉法
若用A、B分别表示二元混合物两种组分的量,混合物总量为A+B (例如mol)。

若用xa、xb分别表示两组分的特性数量(例如分子量),x表示混合物的特性数量(例如平均分子量)则有:
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组成)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演变而成。

若已知两组分量和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等,多可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用十字交叉法的关键是必须符合二元一次方程关系。

多用于哪些计算?明确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的条件是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别要注意避免不明化学涵义而滥用。

十字交叉法多用于:
①有关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②有关混合物组成及平均式量的计算。

③有关混合烃组成的求算。

(高二内容)
④有关某组分质量分数或溶液稀释的计算等。

例题7 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铱的平均原子量为192.22,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 A.39∶61 B.61∶39
C.1∶1 D.39∶11
此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运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
八、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发现思维的方法。

解计算题时,若题设条件充分,则可直接计算求解;若题设条件不充分,则需采用讨论的方法,计算加推理,将题解出。

例题8 在30mL量筒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水中使气体充分反应,最后剩余5mL气体,求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最后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题需用讨论法解析。

解法(一)最后剩余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若是NO,则说明NO2过量15mL。

设30mL原混合气中含NO2、O2的体积分别为x、y
4NO2+O2+2H2O=4HNO3
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是10mL或3mL。

解法(二):
设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为y(mL)
(1)设O2过量:根据4NO2+O2+2H2O=4HNO3,则O2得电子数
等于NO2失电子数。

(y-5)×4=(30-y)×1
解得y=10(mL)
(2)若NO2过量:
4NO2+O2+2H2O=4HNO3
4y y
3NO2+H2O=2HNO3+NO
因为在全部(30-y)mLNO2中,有5mLNO2得电子转变为NO,其余(30-y-5)mLNO2都失电子转变为HNO3。

O2得电子数+(NO2→NO)时得电子数等于(NO2→HNO3)时失电子数。

【评价】解法(二)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转化信息,将体积数转化为物质的量简化计算。

凡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均可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法进行计算。

无论解法(一)还是解法(二),由于题给条件不充分,均需结合讨论法进行求算。

4y+5×2=(30-y-5)×1
解得y=3(mL)
原氧气体积可能为10mL或3mL
【小结】以上逐一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化学计算的技能技巧。

解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

但从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步骤看,考生应建立一定的基本思维模式。

“题示信息十基础知识十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
种思维模式,它还反映了解题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有人称之为解题的“能力公式”。

希望同学们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深化基础,活化思维,优化素质,跳起来摘取智慧的果实。

聆听并总结以下进行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认真审题,挖掘题示信息。

(2)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

(3)充分思维,形成解题思路。

(4)选择方法,正确将题解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