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摘要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几百年之前建立的,虽然经过不断的修正与发展,但其中的缺陷不可避免。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觉得其中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十分合理。

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合理性,忽略对自然规律和生产关系的研究等。

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

由于水平有限,有的观点与想法难免会有不合理之处,希望老师指正!关键词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自然规律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假设条件的不合理及其脱离现实性在学习中,我发现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之上的。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它的假设是否合理?如果假设是错误的,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那么它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就有待商榷。

下面我以经济人假设和完全市场假设为例进行分析。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

所谓经济人,是完全利己的人,就是随时随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为此不择手段的人。

这一理论最早由斯密提出,他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已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真的符合“经济人”的假设吗?我们人类真的如斯密所说是“经济动物”吗?我看未必,除了金钱,人类还有其他追求的东西,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等等。

如果把现实中的人看做是经济人,那么将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下面,我将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经济人假设的不合理性。

早期管理学理论中,将人作为“经济人”。

认为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励办法就经济报酬和强制管理。

但在实践中,这种管理方式激起了工人的反抗,纷纷以罢工和离职来表达不满。

这说明,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目的,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

将这一理论推广到经济活动中也一样。

经济人假设还有一个观点是人是完全理性的,即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掌握完全信息,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扬弃提炼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扬弃提炼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收稿日期 " !" "#$ &物 质 资 料 的 生 产 为 研 究 出 发 点 # 创 立科 学 劳动 价 值论 # 把生 产 关系 建 立 在生 产 力 基 础上 # 并把 社 会生 产 力的 发 展建 立 在 微观 经 济 领 域% 马 克思 的 )资 本论 * 就是 一 部从 微 观到 宏 观 的 论著 % 马克 思 的微 观 经济 理 论以 具 体 的企 业 生 产 为基 础 #由 企业 生 产演 绎 社会 生 产 #发 现劳 工 获 得 的工 资 仅是 生 产所 创 造财 富 的一 小 部 分 # 剩 余 价 值归 资本 家所 有% 马克 思 之后 的 考纳 德 & 屠能 等 只 是在 研 究 方 法上 有 所推 动 # 而 边 际效 用 学派 的 人 物与 旧 庸 俗 经济 学 一脉 相 承# 戈森 & 瓦尔 拉 斯等 人 实际 无 所 建 树% 瓦尔 拉 斯之 后 的经 济 学 家都 非 常 明智 地 专 注 于经 济 学的 实 际运 用 % 新 古 典理 论 以 马歇 尔 经 济 学为 代 表 # 其 ) 经 济学 原 理 * 以 微 观 经 济 领 域 为 研 究核 心 #直 到 !# 世 纪 +# 年代 的 世界 大 危 机 #一 直 是资 本经 济的 经典 教科书 % "!$ 凯 恩 斯 发 表 ) 就 业 & 利 息 和 货 币 的 通 论 * 后#经 济研 究向 宏观 领域 拓展 % 与 其说 此书 有理 论
一 %微观经 济理论的 发展路 径与企业 生产要素 "% $自 经 济学 产 生以 来 #经 济 学 家对 这 门 学 科 就 开 始了 无 休止 的 争论 % 然而 在 资 本经 济 的 存 在 基 础! !!企 业 产生 以 前 # 经济 学 主 要以 家 庭 和 国 家 经济 职能 为研 究重 点% 布阿 吉尔 贝尔 &魁 奈等 人 虽 然 开始 涉 及微 观 领域 # 但研 究 核 心仍 然 是 社 会 总 产 品% 经 济学 发 展取 决 于资 本 主 义经 济 本 身的 发 展 #斯 密和 李 嘉 图’ 试图 深 入研 究 资产 阶 级 社 会 的 内 部生 理 学( #研 究经 济 发展 规 律 #揭 示出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支 配 作用 # 并 认 为 商 品 和 货 币 & 资 本 和 劳 动 在自 由 流转 的 情况 下 # 资 源 将 能在 微 观 经 济 利 益主 体作 用下 得到 最合 理利 用% 斯 密 甚至 把 自由 竞 争 用于 医 生 & 大 学 教 授 和 教 士 #而 李嘉 图 在 探索 价 值理 论 的同 时 #研 究 工 人 与 资本 家间 的交 换矛 盾% 萨 伊 学派 为 资本 家 歌 功颂 德 宣 扬阶 级 利 益调 和 # 并 创 始 庸 俗 劳 动! !!工 资 & 资 本! !利 润 & 土 地 !! ! 地租 三 合一 或 三 位 一体 的 公 式% 穆 勒 则 对 冷 酷 无情 地 追逐 暴 利的 行 为感 到 厌 恶# 药

制度经济学 笔记

制度经济学 笔记

制度经济学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②、中观:市场制度。

(股市)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2)视角:经济学视角——效率。

(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3)方法:两种方法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交易成本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供求定理的逻辑缺陷与价格解释

供求定理的逻辑缺陷与价格解释

参考文献: 余学本、钱淦荣、李士坤编,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 航 空 工 业 出版社出版, 1998。 蔡中兴、漆光瑛著, 《马克思主义 经 济 思 想 史 研 究 》复 旦 大 学 出 版社出版, 1994。 高稚光、万钧、李焕岭著《政治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余 永 定 、张 宇 燕 、郑 秉 文 著 , 《西 方 经 济 学 》, 经 济 科 学 出 版 社 , 1997。 武彦民著, 《财政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李连仲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管理》,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 版, 1997。 李兴无、宋志芳、董慧茹著, 《计 算 机 基 础 》, 西 安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1999 。 [美]赫伯特。斯坦 Herbert Stein 著。美国总统经济史- 从罗斯福 到克林顿, 2003。
四、消费者集体行为选择 ( 静态总供给)
如图 3 所示, 向右上倾斜的直线为总供给不 变的消费者适宜总需求曲线, 曲线为实际消费者 集体选择。
图2 图3
56
《中 国 物 价 》2 0 0 7 .0 1
相关问题研究
在经济启动初期, 供给短缺, 消费实际总需 求大于适宜总供给, 引起价格上扬, 形成卖方市 场, 一方面加剧了羊群效应, 另一方面高额利润 也刺激了总供给增加, 供给增加引起就业收入增 加, 进一步刺激消费的增加, 正向正反馈效应出 现。 ( 斜线上方) 而当总需求增长到一定阶段, 即拐头下降。对于行业或开放系统来讲, 原因在 于消费饱和; 但对于整体封闭的宏观系统而言, 这是绝对消费不足。该下降趋势拉低了价格, 厂 商减产, 失业率增加, 收入减少进一步降低了消 费倾向, 负向正反馈效应出现。 ( 斜线下方) 在 消费需求下降到刚性需求底线后出现反弹拐点, 不久即越过名义需求线, 重新步入正向增长轨道。

人大版微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第7-8章

人大版微观经济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第7-8章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一部分 教材配套习题本习题详解1.根据图7-20中某垄断厂商的线性需求曲线d 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 ,试求:(1)A 点所对应的MR 值;(2)B 点所对应的MR 值。

图7-20答:由图7-20可知需求曲线d为P=-351+Q , TR(Q)=P ·Q= -Q Q 3512+, 所以MR=TR ′(Q)= -352+Q (1)A 点(Q=5,P=2) 的MR 值为:MR (5)= -352+Q =1; (2)B 点(Q=10,P=1) 的MR 值为: MR (10)= -352+Q =-1 本题也可以用MR=P(1--dE 1)求得: E A =2,P A =2,则MR=P(1--d E 1)=2x (1- 12)=1 E B =12,P B =1,则MR=P(1--d E 1)=1x (1- 10.5)=-12.为什么垄断厂商实现 MR =MC 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时,总有P >MC ? 你是如何理 解这种状态的?解答: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由于厂商的MR=P,所以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可以改写为P=MC。

这就是说,完全竞争厂商的产品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成本。

而在垄断市场条件下,由于垄断厂商的MR曲线的位置低于d需求曲线的位置,即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都有P>MR,又由于垄断厂商是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来决定产量水平的,所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均有P>MC。

这就是说,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是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的。

而且,在MC曲线给定的条件下,垄断厂商的d需求曲线以及相应的MR曲线越陡峭,即厂商的垄断程度越强,由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所决定的价格水平P高出边际成本MC的幅度就越大。

鉴于在垄断市场上的产品价格P>MC,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度量厂商垄断程度的指标:勒纳指数。

勒纳指数可以由1(1eMR P=-)=MC推导出,1(1eMR P=-)=MC,整理得,勒纳指数为:1e PP MC-=。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扬弃提炼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扬弃提炼与缺陷分析——发达国家微观经济理论的批判与借鉴
维普资讯
第 2 7卷第 5 期 2 6年 1 0 0 0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n l fHe g a g No ma Unv ri o r a n y n r l iest o y
NO. 5VoI 7 .2 (c ) t.2 0 0 6
李 嘉 图 在 探 索 价 值 理 论 的 同 时 ,研 究 工 人 与 资 本 家 之 间 的 交 换 矛 盾 ;萨 伊 学 派 为 资 本 家 歌 功 颂 德 宣 扬 阶 级 利 益 调 和 。 并 创 始 庸 俗 劳 动 一 工 资 、 资 本 一 利 润 、 土 地 一 地 租 , 即 三
合 一 或 三 位 一 体 公 式 ; 穆 勒 则 对 冷 酷 无 情 地 追 逐 暴 利 的 行
收 稿 日期 :2 O 一 O — 1 O6 4 5
5 4
维普资讯
森 、萨缪 尔 森 、托 宾 、索 洛 、杜 生 贝 、奥 肯 等 人 将 宏 观 经 济 理 论 与 微 观 经 济 学 的 经 典 理 论 相 结 合 .将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手 ” 的 支 配 作 用 ,并 认 为商 品 和 货 币 、资 本 和 劳 动 在 自由
流 转 的 情 况 下 资 源 将 能 在 微 观 经 济 利 益 主 体 作 用 下 得 到 最
合理的利用 。 斯 密 甚 至 把 自 由竞 争 用 于 医 生 、 大 学 教 授 和 教 士 ;而
( )经 济 学 产 生 以 来 经 济 学 家 对 这 门 学 科 就 开 始 了无 1
休 止 的 争论 . 然 而作 为 资 本 经 济 的 存 在 基 础 企 业 ,在 其 产
生 以前 ,经 济 学 主 要 以 家 庭 和 国 家 经 济 职 能 为 研 究 重 点 。 布 阿 吉 尔 贝 尔 、魁 奈 等 人 虽 然 开 始 涉 及 微 观 领 域 ,但 研 究 核 心 仍 然 是 社 会 总 产 品 。经 济 学 发 展 取 决 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本 身 的 发 展 ,斯 密 和 李 嘉 图 “ 图 深 入 研 究 资 产 阶 级 社 会 试 的内部生理学” ,研 究 经 济 发 展 规 律 。揭 示 出 “ 不 见 的 看

微观经济学论文8530500607

微观经济学论文8530500607

微观经济学论文853*******《微观经济学》期末考查作业姓名:李军学院:理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091班学号: 0907010170目录一、微观经济学小结 (3)二、案例分析——开征燃油税的福利影响 (4)(一)背景: (4)(二)国内权威评价: (5)(三)个人观点: (6)(四)相关建议: (6)参考文献 (7)一、微观经济学小结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现在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以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一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二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

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其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理性人。

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都充满理性,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体现着最优化原则。

具体地说,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则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但“理性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已的。

(2)市场出清。

在价格可能自由而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市场上一定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 习题答案

微观经济学第八章 习题答案

解答:第一,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关于“产品”的理论和关于“要素”的理论。

前者讨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后者讨论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

第二,产品的理论和要素的理论是相互联系的。

特别是,产品理论离不开要素理论,否则就不完全。

这是因为,首先,产品理论在讨论产品的需求曲线时,假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在推导产品的供给曲线时,假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这两点都与要素理论有关。

因此,要素理论可以看成是产品理论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第三,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的理论通常被看成是“价值”理论,要素理论通常被看成是“分配”理论。

产品理论加上要素理论,或者,价值理论加上分配理论,构成了整个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2.试述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

解答:第一,厂商在使用要素时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要求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第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产品和产品价格的乘积),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

于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3.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解答:从表面上看,完全竞争企业(实际上也包括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似乎有两个不同的决策要做:第一,购买多少要素?这是所谓的“要素需求”问题——使用多少要素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第二,生产多少产量?这是所谓的“产品供给”问题——生产多少产量才能够使利润达到最大?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要素需求和产品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要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则产品供给常常就不得不减少;反之,如要增加对产品的供给,则要素的需求常常又不得不增加。

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生产函数:Q=Q(L)。

这里,L为企业使用的要素数量(如劳动),Q为使用要素L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经济研究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成为风气。

这为我们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界的学术水平也很有好处。

但是在这样一股持续性的学习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潮流中,也夹杂着一种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理论原理都当成了可以简单地使用于一切环境之下的信条,许多人已经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视为不容质疑的新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有必要清楚地认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以免受误导而错误地滥用这些理论。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谈到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实际上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能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学到什么。

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还要明白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是正确的。

搞清了这些问题,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和用途。

中国的经济学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许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中找到有关最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结论。

由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都是外国人阐发的,这样一种追求等于认定,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教给了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最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可是在实际上,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能告诉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我在《混乱的经济学》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说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别是第五章和第二章)。

而精通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大师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理论绝不能论证诸如“在任何地方都应当实行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之类的“政策指南”的正确性,因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教科书都承认,在存在着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能告诉我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

恰恰是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本身的分析说明了它的每一条理论原理的局限性,说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因为当代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每一条原理都是在一系列严格界定的前提下论证出来的。

谁都知道,“价格上升供给就会增加”之类的规律,只有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才能成立。

萨缪尔逊曾经说,经济学中真正到处都成立的是比较优势规律。

可是英国在18世纪的棉布贸易问题上就没有遵循比较优势规律——按照这个规律,英国本来不应当生产棉布,而应当从印度进口棉布。

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英国不但发动了产业****,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左大培,2002,第七章)。

那么,主流微观经济理论到底在什么范围内还可以是正确的?回答是:到处都正确,又到处都不正确。

这里的关键在于,主流微观经济理论向我们提供的任何可靠的东西,都只不过是一些“模型”,是在这些模型内部存在的必然的条件联系。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用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哪一套假设的前提(“条件”)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后果,这些经济后果都是人的经济行为的产物。

条件与经济后果之间的联系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这种逻辑必然性产生于从假设条件出发所作的演绎推理。

自经济学这门学科在西方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无尽无休的讨论。

这种讨论伴随着经济理论本身的研究进程,导致了经济学的主流、特别是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越来越走上依据给定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道路。

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经济学中的思想家,如米塞斯和罗宾斯等人,恰当地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性质,强调经济学的重要原理都是从假设中演绎出来的。

只不过这一代的新古典经济学方****者还充满了自信,坚持说作为演绎前提的那些假设都是不可质疑的公理,它们来自于人们内心的自省。

根据这种康德先验论式的观点,米塞斯甚至称经济学的理论原理为“先验的理论”或“先验的定理”(Mises,1976)。

而他和罗宾斯那一代人所讨论的“经济理论原理”,其实就是当代的主流微观经济理论。

对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微观经济理论在方****上的演变和发展,国内学者如胡乐明等人近年来也曾作过系统的论述(程恩富、胡乐明,2002,中篇)。

当代的主流微观经济理论家已经没有了米塞斯那一代人的自信。

他们虽然将从前提中进行演绎推理的分析方法发挥到极致,使其更加严格和系统化,却不再坚持演绎的前提是内省而来的不证自明的公理。

当代的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性质更象米塞斯的同时代人、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欧肯所定义的“理论”:它包含着对可能的条件状况之间的必然联系的一般适用的陈述。

在欧肯看来,理论就象力学上的自由落体定律那样,必须是必然的、假设性的;所谓假设性,是指理论只包括假言判断,具有“如果……,那么……”的陈述形式:“如果某物体自由下落,那么其降落速度必定为V = g·t”(Eucken,1954,S. 29-30)。

明白了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这种性质,我们就可以断定它在哪里正确,在哪里不正确:在实际情况正好合乎假定的条件的地方,相应的经济理论必定是正确的;在实际情况不合乎假定条件的地方,从这种前提条件推导出来的理论常常是不“正确”的——更严格地说,是不适用的、没有现实意义的。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致命弱点,主要还不在于它的理论结论受预设的假设条件(演绎的前提)****,而在于它的这些演绎前提往往是极其脱离现实实际的。

用前边欧肯所说的自由落体定律为例:只有当一个物体真是在“自由降落”时,它的下降速度才是V = g·t。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物体完全自由下降的情况是很难见到的——空气的阻力就会降低物体的降落速度,而如果物体是在水中下降,则自由落体定律对说明它的降落速度几乎就没有什么用。

而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所预设的假定条件,比自由落体定律的假设前提离现实要远得多。

当今的主流微观经济理论一直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研究范式,这就是分析个体最优化决策下的供求均衡。

为了在其分析中贯彻这一研究范式,它必须在对每一个理论原理的论证中、在每一个“模型”中都假设完全的理性、给定的企业可使用技术、给定的个人偏好,甚至假定每个人都知道并愿意实施那唯一的均衡行为。

在至今为止最受偏爱的理论模型中,还附加了诸如完全信息、未来确定、不同企业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和潜能等假设。

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描述的其实是在这样一组给定的抽象条件下的理想状态,这是它的一切弱点的主要来源。

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会告诉我们,上述那些假设条件几乎处处都不合乎实际情况,这就使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到处都丧失解释力。

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些不合实际的假设妨碍了自己的解释能力,主流的微观经济学家们近年来自己在作出种种努力以放弃某些脱离实际的假设。

这就出现了有关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条件下的理性经济行为的研究。

甚至对完全理性这样的假设前提,也出现了修改它的努力。

这就导致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最近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尽管如此,微观经济学的主流仍然沉浸在我们前边所说的那一套不合乎实际的假设中,它的理论原理几乎全都是根据这一套假设前提推导出来的。

多年以来,笔者都是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一个诚实的研究者。

我承认主流的微观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承认主流微观经济学对真理的要求权,只不过我总要附加一句:它只在它假设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也就是在一个脱离实际的幻想的范围内,是确凿无误的真理;而在现实世界中,滥用它的理论原理往往会导致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大萧条和90年代东欧国家的贫困化那样的经济灾难。

脱离实际的假设前提既然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前提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这样的前提推导出来的理论原理就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解释实际的经济生活。

我在研究许多实际经济问题时都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恰当地说明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我不得不在分析中提出与主流微观经济学不同的假定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更合乎实际,而根据它们得出的结论却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原理相冲突。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会看到一个与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所描绘的不同的世界。

我之所以这样作,不是为了出语惊人,而是这样的分析所得出的是一个更接近实际的世界。

但是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拥护者却对他们的不合乎实际的理论分析前提泰然处之。

在他们看来,分析前提的脱离实际并不是一种理论的重大缺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就在一篇有关经济学方****的论文中以一种工具主义的说法来为不合乎现实的假设前提辩护。

在他看来,经济学的假设从来就不现实,理论的有效性与假设的现实性无关;理论的有效性应由其对所解释的现象的预测能力来判断。

  我们可以用使弗里德曼赢得了声誉的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来解释弗里德曼的论点:在弗里德曼看来,一个理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它能否根据现在的信息正确地预测菲利普斯曲线未来的行为(诸如在多高的名义工资增长率下会出现多高的失业率),而不取决于它的假设是否合乎现实的实际。

按照这种说法,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不合乎实际似乎就有了充足的理由。

由此就产生了为主流微观经济理论辩护的种种说法。

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原理是关于个体的最优化行为的。

为了在给定的环境下实现这种最优化,需要进行复杂而困难的计算。

现实当中的普通人当然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计算,而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却宣称它说明的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行为。

这当然使它受到了不合乎实际的指责。

但是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拥护者们却辩解说,鸟儿并不懂得空气动力学,但是它的飞行却完全合乎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现实中的个人虽然不会进行最优化的数学计算,但是他们的经济行为却“似乎就象(as if)”他们懂得并按最优化计算行事一样。

这样,只要人们的行为与理论原理的结论一样,我们就可以把现实的状况视为“似乎就象”理论上的假设前提所说的那样,从而不必再顾虑理论分析的前提不合乎实际。

初听起来这些辩解似乎很有道理。

不过,这些辩解要想成立,就必须满足一个很严格的条件:个人的经济行为、他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必须真象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至少整个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现象之间的关联必须真的符合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预言,否则主流的微观经济理论不可能有足够的预测能力。

而这个条件在不现实的假设之下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不合乎实际的假设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使整个经济生活中各方面现象之间的关联不可能完全合乎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预言,而且理论预言和现象关联之间的这种不相吻合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研究所关注的问题上。

还以弗里德曼有关菲利普斯曲线的论述为例。

弗里德曼为人称道的主要功绩之一,是推翻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与名义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换关系,论证了长期中不存在这种关系。

一般人注意的都是,弗里德曼强调工人计较的是实际工资,强调预期的作用,强调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最终必须随实际通货膨胀率而调整。

但是实际上,弗里德曼在论证长期中不存在失业率与名义工资增长率之间的替换关系时,还假设了劳动市场的一种特殊运行状况,而这种运行状况绝不是主流微观经济理论所认定的均衡的劳动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