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育种计划书

合集下载

地黄育种计划书

地黄育种计划书

中药材地黄育种计划书课题名称:地黄脱毒植株的栽培试验的目的和意义:由于地黄退化病毒(DDV)、地黄x 病毒 和CMV 等病原菌的为害,使地黄种性退化.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毒在植物体内代代相传,致使品种退化,产量下降,质量变差。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微.提高产量和品质。

茎尖诱导成苗.获得脱毒植株.将试管苗移栽至大田进行培育,可使地黄恢复种性育种目标的制定:通过组织培养,获得脱毒植株,并外移试管苗,进行大田试验,最终培育出高产量、优品质的品种。

试验支持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年度试验要求:试管苗在大田正常生长发育,最终获得无病毒、高产、优质的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试验地位于郑州市北郊河南农业大学试验示范园,地势平整,水利条件方便,便于耕作。

同时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

试验设计:试验田总面积:416m 2 小区面积:15 m 2田间示意图:(箭头方向为肥力方向,由低到高)保护行保 保保护行 护护 行 行保护行保护行试验材料种植:播种方法:在整好的畦面上挖深3—5厘米的小穴,将试管苗放入播种量:4000—5000穴移栽期:早春覆膜地黄一般3月中下旬栽种,早春露地地黄在4月上中旬栽种。

密度:种植密度行距30~40厘米,株距25~30厘米,田间管理措施:整地:冬季或早春深翻土壤25cm以上,每亩同时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kg~3000kg,过磷酸钙 25kg作基肥。

然后,整平耙细作畦,一般畦宽1.3m。

特别注意的是地黄不宜重茬。

播种:移栽前首先要对试管苗进行驯化,即把准备移栽的地黄试管苗在培养间28±1℃条件下,打开瓶盖逐渐降低湿度,增强光强,炼苗2d左右。

然后将炼好的试管苗根部培养基洗净栽人营养土中。

①调温移栽。

先低温,温度控制在21—22℃,空间湿度90%。

将移栽后的试管苗放人调节好的培养空间培养3—4d。

而后高温培养,温度25-27℃,再培养4—5d,即可移入自然条件下生长数天,最后移人大田土壤中生产。

中药材种植计划书两篇

中药材种植计划书两篇

中药材种植计划书两篇篇一:中药材种植计划书名称:XX种业(药材种植基地)位置:发展背景:国家目前重视三农,农业政策好,自身来说,自己对农业熟悉,而药材近几年来中药材在市面上得价格一路上翘,由于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而绿色药材的种植日渐区域化与集体化。

这也是一个悄然兴起的机会。

基地优势:位虽然处于丘陵地带,但水资源充足,灌溉方便,水源清洁。

大田多,租金低。

交通便利,人民生活水平偏低。

农民对地变成钱的意识不够高,农村意识强烈,这正好为成本打下基础。

土地资源荒废较多,村民朴实,热情高。

对于地里种什么并不关心,关心的是收成。

而药材生长力强,大多数药材适合种植。

发展模式:以种植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初级加工。

一期自身试验性发展,慢慢地带动乡亲发展,建立合作社,打造中小型药材基地。

发展理念:以科学的思想去发展,以市场作为指导,以商家为导向。

根据需求引进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科学种植,绿色药材,纯天然产品种植技术,精心人工护理,实行人工分包制。

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发展性试验,建立完全的制度,与管理服务机,与合作社。

第二阶段:时机成熟时,也许是在第二年。

大面积种植,充分调动乡民的积极性,发展大规模绿色生态基地。

第三阶段:初级加工,逐步升级到深加工。

行动规划:首先,1.选址及规划。

2.教授技术。

3.拓展市场。

其次,推广技术种植,发展大规模的生态种植基地。

市场:以商家厂家为主,提供小型的买卖,大型收购,批发零售。

运输方式:买家承担。

销售理念:绿色、生态。

诚实、无欺。

风险:风险是在所难免的,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将把损失降到最低。

人为损失我们自行负责。

品种:根据商家与厂家需求。

后记:我们是大学生创业,既然选择了农业,那么我们就必须以现代的理念去建立,去经营。

在思路上必须开阔,眼光必须长远。

以及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个人致富,在我们致富的同时,必须尽力带动乡亲的富裕,必须有着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理念。

选择三农,不仅仅是因为我需要在农业上创业,也是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三农的感情很深。

育种计划书枳壳

育种计划书枳壳

育种计划书枳壳1. 背景枳壳(学名:Aurantii Fructus Immaturu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的植物材料,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枳壳不仅能够理气消食、行滞气,还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

然而,目前市场上的枳壳品种存在种植难度较高、产量低、抗病虫害能力差等问题,限制了其产业化的发展。

因此,本计划旨在通过育种的方法,提高枳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枳壳种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培育出高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枳壳新品种。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枳壳的产量,达到每亩枳壳种植面积的平均产量在xx斤以上;•提高枳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枳壳受病虫害侵害的损失;•提高枳壳的品质,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提高其药效。

3. 方法与步骤本计划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来实现育种目标:步骤一:材料筛选在已有的枳壳种质资源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的种质进行筛选,并确定优良种质。

步骤二:配对交配根据枳壳的特性,选择亲本进行交配,通过配对交配获得杂种。

步骤三:世代选择在杂种世代中进行选择,筛选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优良的植株,并进行自交。

步骤四:稳定选育通过连续自交,稳定选育出具有稳定性状的枳壳新品种。

步骤五:栽培试验将选育出的新品种进行栽培试验,评估其产量、抗病虫害能力和品质表现,并进行优化和改良。

4. 预期结果通过本计划,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结果:•获得高产量的枳壳新品种,枳壳的平均产量将大幅提高;•枳壳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降低病虫害对种植过程的影响;•枳壳新品种的品质将得到提升,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加,药效更加显著。

5. 时间安排本计划的时间安排如下:1.第一年:材料筛选,确定优良种质。

2.第二年:配对交配,获得杂种。

3.第三年:世代选择,筛选出优良植株。

4.第四年:稳定选育,获得稳定品种。

5.第五年:栽培试验,评估并优化新品种。

6. 预算本计划的预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费用;2.交配、选择和筛选过程中的实验费用;3.栽培试验和评估过程中的费用;4.检测分析和报告编制费用;5.其他辅助费用。

中药种植计划书

中药种植计划书

中药种植计划书中药种植计划书一、项目背景和目标:中药种植是传统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本项目旨在推动中药种植业的发展,增加中药材产量和质量,提高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项目内容:1. 种植规模:计划在项目启动后三年内,逐步扩大中药种植的规模,从目前的100亩扩大到500亩。

2.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种,重点种植有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的中药材。

3. 种植技术: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4. 合作模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实行统一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中药材种植达到规定标准。

5. 市场销售:与中药企业合作,建立中药材的销售渠道,确保中药材的销售和利润。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1. 项目投资:本项目总投资为100万元,用于土地租赁、设施建设、种植设备购置和运营资金等费用。

2. 资金筹措:采取多种方式筹措项目资金,包括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和引入合作伙伴等。

四、实施计划和时间节点:1. 第一年: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种植品种和合作伙伴,完成初步的土地租赁和设施建设。

2. 第二年:根据种植计划,开始种植中药材,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进行管理,并与中药企业签订销售协议。

3. 第三年:逐步扩大中药种植规模,提高产量和质量,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

五、风险分析和对策:1. 自然灾害风险:制定应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措施,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减少灾害损失。

2. 市场风险: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和销售策略。

3. 技术风险: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培训农户和工作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预计项目运行三年后,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利润30万元以上。

2. 社会效益: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提高中药品质和安全性。

中药材种植项目计划书

中药材种植项目计划书

中药材种植项目计划书1000字一、项目概述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的药物资源,具有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对于保障大众健康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拟在某县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以规范化、科学化的方法培育中药材,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项目环境与定位1.项目位置:某县城北10公里2.特色定位: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3.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用于种植当地适宜的中药材,包括黄芪、枸杞、人参、桂枝等常见种类,按照标准化种植,保证品质稳定,同时扩大市场对生态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三、市场分析市场需求:目前中国中药材市场供不应求,每年市场需求量均处于增长态势。

据相关统计数据,在2019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已达到880亿元人民币,其中经济价值高、具有较强市场需求的熟地、人参、枸杞等品种均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

因此,开展中药材种植项目完全符合市场需求。

四、投资估算1.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2.资金用途:(1) 购买土地、房屋和农具等设备费用占总投资的30%,即600万元。

(2) 种植成本占总投资的25%,即500万元。

(3) 员工工资、水电费占总投资的15%,即300万元。

(4) 项目开发及管理费用占总投资的10%,即200万元。

(5) 应急预备资金占总投资的20%,即400万元五、经济效益预测1.年产值预测:本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预计第三年可达产值3000万元,预计第五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

2.年利润预测:本项目利润前三年预计2,000万元,3-5年达到3,000万元。

3.投资回收期预测:本项目投资回收期预计7年。

六、项目实施方案1. 土地选择:选择土地要注重土质肥沃,充足的景观空间,通畅的交通路线,环境优美,不受污染。

2. 中药材选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提高单株产量,并结合市场需求选择品种。

3. 保障技术水平:雇佣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因地制宜调控灌溉,施肥和病虫防治措施。

药用植物育种计划书

药用植物育种计划书

药用植物育种计划书一、项目背景和意义药用植物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发和利用,许多药用植物的资源已经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为了保护和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推动药用植物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立足于本地区已有的药用植物资源基础上,旨在通过育种繁育、栽培种植等方式,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质量和产量,满足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项目目标1.对现有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确定目标植物种类;2.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具有高药效和高产量的优良品种;3.通过种植示范,推广新品种的种植技术,提高种植者的收益;4.建立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区,保护和保存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三、项目内容1.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和评估针对本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植物的分布情况、特点、药用价值等方面的信息收集和整理。

同时,对饲养栽培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估,筛选出适合育种繁育的优良品种。

2.药用植物杂交育种研究3.新品种种植示范与推广选取育出的新品种进行种植示范,结合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新品种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推广会议等活动,向广大种植者推广新品种的种植技术,提高其种植技能和经济效益。

4.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区的建立建立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区,划定范围,进行资源调查和监测,保护和保存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同时,开展药用植物的保存和繁殖工作,建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为育种和栽培提供基础材料。

四、项目组织和实施本药用植物育种项目由本地政府主导,成立项目组进行协调和管理。

项目组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安排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将与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合作组织等相关方进行合作,共同推进项目实施。

科研机构提供科学的研究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培训和推广服务,农民合作组织提供种植者的组织和管理支持。

林芝地区百亩天麻育种项目计划书

林芝地区百亩天麻育种项目计划书

林芝地区百亩天麻育种基地管理计划书一、环境分析1.地理环境林芝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平均海拔3100米。

林芝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素有“西藏江南”之美誉。

林芝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森林面积约为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

广茂的原始森林蕴藏了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林下产品及珍奇动植物资源。

2.人文环境:林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全地区人口14万,除藏族外,这里还世代居住着门巴族、珞巴族、人、怒族等兄弟民族。

地广人稀,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地区。

3.政府组织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城乡发展二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十分突出。

“十二五”更加关注民生,关注三农,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林芝地区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相信政府将在谋划经济发展方面将会有更积极的作为。

4.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更加关注健康,从而会增加对健康安全食品营养品的需要。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天麻栽培具有巨大商机,发展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林芝地区建立天麻育种基地条件优越,前景广阔。

二、发展理念科学开发、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和谐发展三、经营模式对于对于天麻育种基地,我设想的经营模式是:基地示范初级产品回收+深加工→成品。

基地将发挥五大功能:天麻育种研发及试验、麻种生产、天麻种植、技术服务和初级产品回收。

当然天麻的深加工有条件的话也可在基地进行,但没有工业基础的当地进行深加工的成本将很大,难以施行,建议在公司其他的基地进行深加工。

因此,下面我详细阐述基地在这五个方面的职能。

1.天麻育种研发及试验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

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甘草育种计划书

甘草育种计划书

甘草育种计划书1. 引言本计划书旨在提出甘草育种的目标、方法、计划和预期结果,以促进甘草品种的改良和提高。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草药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通过育种改良,我们希望能够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虫害、品质更好的甘草品种,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农民的收益。

2. 目标本育种计划的目标是培育出抗病虫害、高产、品质优良的甘草品种,提高甘草的经济效益和种植价值。

具体目标如下:•提高甘草的产量,达到每亩产量提高20%的目标。

•增强甘草的抗性,使其对常见病虫害的抵抗力提高30%。

•改进甘草的品质,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使其更适合药用和食品加工。

3. 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育种方法:3.1 选取良种材料通过调查市场和实地考察,选取具有较高产量、较好品质和较强抗性的甘草材料作为育种的起始材料。

这些良种材料将作为后续育种工作的基础。

3.2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结合优良的遗传特性,产生新的甘草品种。

杂交育种有助于引入新的基因,并提高甘草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品质。

3.3 筛选与选育通过大规模的试验种植和连续多年的观察,筛选出高产、抗病虫害和优质品种。

选育工作将依据产量、品质、抗病虫害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选出最优良的品种。

3.4 品种保持与推广对培育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质保存,确保其遗传特性稳定。

同时,将优秀品种推广给农民种植,扩大其种植面积。

4. 计划我们将按照以下计划开展甘草育种工作:4.1 第一年在第一年,我们将进行杂交育种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良种材料的选取和杂交组合的确定。

在实验室和小试验田中进行杂交试验,以培育出一批优良杂交种。

4.2 第二年在第二年,我们将继续进行杂交育种工作,扩大杂交试验的规模,进一步筛选出具有潜力的优良品种。

同时,开始进行选育工作,对第一年培育的杂交种进行田间试验。

4.3 第三年在第三年,我们将对第二年选育的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试种,并进行长期观察和统计。

根据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等指标,选出最优秀的品种,并进行种质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参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人们的过度采挖,野生丹参资源急剧减少,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目前丹参药材来源主要依靠大面积的人工栽培,但是由于长期未加选择纯化,造成丹参田间类型混杂,种性退化,产量、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等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的丹参新品种,对于丹参生产刻不容缓。

目前丹参常用的育种方法有常规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下面主要介绍在实践中可行的常规育种方法。

人工引种驯化是目前丹参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主要是从野生丹参中发现优良的种质,经过人工引种驯化逐渐变为栽培品种。

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西安植物园秦官属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地将陕西洛南的野生丹参驯化为优良的栽培品种,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各个栽培区的重要栽培品种,主要分布于陕西商洛、河南、浙江、安徽、湖北等省[1]。

系统选育也是目前丹参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一些研究单位和药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都进行了部分系统选育工作,并筛选出了不同类型的丹参品种。

陕西商洛天士力丹参基地经过多年良种选育实践,从商洛丹参的不同居群中优选出脂溶性成分含量高的多根类型和作为饮片利用的优质高产的粗根类型丹参,目前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利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通过对山东和河北两地的丹参资源收集和纯化,筛选出了圆叶、狭叶、矮茎和高茎丹参4个丹参品系,田间比较试验表明矮茎丹参在生产性状上均优于其它种质,可以筛选为大田生产的品种[2]。

在此基础上,选育出了丹优l号、丹优2号等新品种,其中丹优1号的丹酚酸B含量是《药典》规定标准含量的3.87倍,丹优2号产量、含量均较高[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药用植物教研室在陕西商洛丹参基地大田中发现了雄性不育现象,将其命名为Sh2B不育系,并对其花药发育过程、花粉活力和结实率进行了研究[4]。

根据花器官及花药的形态、大小以及花丝的长度,将该不育株分为3个不育类型,均属于雄性不育,其花丝不到正常可育株的1/2,花药干瘪而瘦小,内无花粉粒或花粉无活力,其根、茎、叶以及种子形态结构与正常可育植株基本相似。

选择不育系做母本,陕西丹参做父本,通过对后代F l表现调查,发现不同组合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两个杂交种的丹参酮IIA含量分别为0.66%和0.65%,表现出超亲优势。

目前丹参的育种主要是以选种和引种为主,育种手段单一,相关的基础研究薄弱,
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等多种育种方法的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

但常规育种方法在丹参育种中可能有很大的潜力,因为丹参种内各种类型大部分是遗传异质群体。

作物育种学的实践表明,只要获得各种纯系再进行杂交就有可能从中筛选出优势强的组合。

此外丹参采用无性繁殖方式繁殖后代又为固定杂种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丹参杂种优势利用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1]宋振巧. 丹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2]田伟,谢晓亮,彭卫欣,刘铭.不同丹参种质田间比较试验[J].现代中药研究
与实践,2004,l8(1):22-24.
[3]谢晓亮,周巧梅.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优良品种简介[J].河北农业科技,2008,
(6):5.
[4]舒志明,梁宗锁,孙群,张兴悟,付亮亮.丹参雄性不育系Sh-B的鉴定与花
粉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阴.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202—2207.
一、目的熟悉育种步骤
二、实验材料
丹参
三、实验内容
田间实验计划书制定
1、课题名称
丹参育种的研究
2、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是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的过度采挖,野生丹参资源急剧减少,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目前丹参药材来源主要依靠大面积的人工栽培。

但是由于长期未加选择纯化,造成丹参田问类型混杂,种性退化,产量、品质、抗性以及适应性等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严重影响丹参药材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此次试验是为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的丹参新品种,提高丹参单位面积产量及药材品质。

3、育种目标的制定
①高产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商洛地区种植调查研究发现,每公顷12000株左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指标的构成均有促进作用,可将丹参产量从目前2700-3000kg/hm2提高到3750-4200kg/hm2 。

②优质首先应符合药品要求,也就是指作为主要药效成分指标性的脂溶性丹
参酮ⅡA和水溶性的丹酚酸B应达到药典要求;还要符合商品要求,商品要求是指根的粗细、长短、颜色等外观品质的商品性,一般以根直径0.5-1.2cm、长度10cm以上、外观颜色红为较好的商品性状。

③抗性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病虫易发生种类就会有差异,对相应方面的抗性要求就有特殊要求,故应分别对待。

④早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丹参在商洛地区的生育期由原来的2-3年缩短到15-16个月,使得在收获完丹参后能够及时安排小麦的其他作物品种种植,而不致让土地闲置,综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4、试验支持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5、年度试验要求
每年选出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较好的优良单株,在下一年中进行种植。

6、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丹参根系发达,应选择地势向阳,土层深厚疏松,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粘土和盐碱地均不宜生长。

7、试验设计
田间示意图
箭头表示土壤肥力的方向(沿箭头方向由高到低)
种植方式:田间种植方式轮作或套种
8、试验材料种植
播种方法:育苗移栽
播种量:7.5kg/hm2
播种期:丹参种子在6-7月间成熟后,采摘后即可播种
移栽期:11月份左右
9、田间管理措施
整地:前茬作物收割后整地,深翻30cm以上。

施肥:翻地同时施足基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kg-3000kg。

在移栽时做基肥的N肥不能施用太多,否则将会影响成活。

中期可施用适量的N肥,第一次除草结合追肥,雨后进行,一般以施N肥为主,以后配施P、K肥,第一、二次可施加腐熟粪肥1000-2000kg/亩、过磷酸钙10-15kg/亩或肥饼50kg/亩。

第三次施肥于收获前两个月,应重P、K肥,每亩配施肥饼50-70kg,过磷酸钙40kg。

灌溉:丹参系肉质根,怕田间积水,故必须经常疏通排水沟,严防积水成涝,造成烂根。

但出苗期和幼苗期需水量较大,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遇干旱应及时灌水。

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根结线虫病、菌核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银纹夜蛾、棉铃虫、蛴螬、地老虎等。

10、田间记载和室内考种内容、指标
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在试验田中,对所选育的后代直接进行测量和鉴定,与育种目标相对照,符合条件的予以保留。

室内鉴定包括根鲜重、根粗、根长和根条数等以及丹参药材优级品率和折干率等,还包括对丹参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

11、有关质量(品质)及性状的化学测定方法
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丹参酮ⅡA不得少于0.2%,丹酚酸B不得少于3.0% 。

12、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丹参生育期较长,应多看精选,进行多次选择,同时根据选择的目标有重点的阶段性进行选择,对第一次入选的单株要挂牌标记,以后每次观察一般就只在上次入选的植株中进行,收获成熟前进行综合评价,在田间进行决选。

13、试验年限及预期结果
2-3年,在丹参收获时,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剪下粗根做药用,而将直径在0.4-0.5cm粗的根连芦头带心叶、色红、无虫的一年生的侧根部为种植使用,做种苗进行大田种植。

14、设备与经费
锄头、铁锹,预计经费20000元。

四、实验报告书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