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任洁*【内容提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遵循。

具体讲,我们需要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客观实际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点;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改革主体观,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发挥作用,通过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①任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盾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学习、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直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传播者和宣传者陈独秀、李大钊等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更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他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走路”的哲学——关于改革开放前进规律的断想

“走路”的哲学——关于改革开放前进规律的断想


对 不对 的赶快 改 , 问 9 新 很通俗。做事情 , 干事业 , 了一定时 而且 还 要继 续 发 展 。” 到 这段 话 , 概括 起 经验 , 的就坚 持 , 候 ,总 是要 回 头看 看 ,路 子 走 得对 不 来实际就是 四句 , 了四层意思 : 讲 把前 题 出来抓紧解决。这两次所谈 , ” 概括起 实 对 对 .这 就是 人 们 常说 的 总结 经验 。 回 人提 出来 的正确的但是没有做 的事情 来 , 际上 还 是 四句 话 : 的要继 续 坚
在 改革 开 放 的历 史 从而使正确的前进方式深化为科学的
新 时 期 , 小 平说 . 前进规律。这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真 邓
或坚持 , 或改正, 或加劲 , 或 回头 看 了 . 怕也 无 济于 事 。于 是 , 恐 人 这样 四个方面。所谓历史的继承和发 面对它们 , 们又 常常在“ 总结经验 ” 的前面 , 加上 展 . 所谓 后 人 总 是胜 过 前 人 的地 方 , 条 想办法抓紧解决新 问题 。不同之处在 “ 科学” 二字。所谓科学 , 其中很重要 分缕析起来 , 大体是这 四种情况。
不对的赶快改, 不足的要加点劲, 新 望来路,其 中有的路段或许是跟着别 做起来 : 把前人做 错的事情 改正过来; 持, 人走过来的.有的路段或许是 自己在 把 前 人 没 有做 好 但 需要 进 一步 做 的 事 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前面领着走 出来的。为了找到更好的 情搞得完善一些 ; 再就是发展 , 即做前 这 四句话和18 年作历史决议时 90 这四句话, 看 讲 的那 四句 话 颇有 相似 之处 ,同样 是 去 路 ,回头 看却 不 是 随便 张 望 一 下就 人没有遇到过 的新事情。 行. 更非挑剔别人领路的行程 , 赏自 欣 似普普通通 ,却揭示 了如何看待历史 对既往的探索做 了一个 “ 四分法” 即 .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

基于唯物辩证法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哲思作者:张玉理张世嵩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和攻坚期。

如何在步子要大的要求下,步子更稳地推进改革,已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伴随着改革的阻力和压力,深化改革也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情况,这更加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武器,也在不断发展中给出新的方法。

从思想辩证法的角度试图给改革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全面深化改革;科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272-03当前,如何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和关键点,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的审议和说明中指出,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坚持的思想道路、改革中的阻力和改革的总目标。

深刻阐述出了改革这一伟大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改革中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其核心本质是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重要部分唯物辩证法用来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十分必要,它贯穿于整个深化改革体系之中,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全面地推进深化改革[1]。

一、谋划全局,运用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关系到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繁荣昌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对待,要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系统性、过程性和复杂性,从整体出发,从大局着眼,坚持以科学的辩证法指导改革实践活动。

第一,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诸多矛盾的存在。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整体改革观念,以全局的观点分析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在改革实践中,要注重考虑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推动和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建设等领域方面全面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整体功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分析1. 引言1.1 改革的背景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我国面临的复杂挑战和深层次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

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我国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深化改革还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为了适应我国发展新形势,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

【字数:200】1.2 改革的意义改革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解决现实问题与矛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能够激发社会活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改革可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改革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只有不断推动改革,才能不断顺应时代变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改革的意义还在于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制度不断进步和完善。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可以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途径。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

深入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任务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求的提高,我国必须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

对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改革开放的背后是一种哲学思考,是对中国传统和当代世界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哲学理念和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在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但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成为束缚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桎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进行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新解读,弘扬尊重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改革开放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国际社会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深入参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通过对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自身的改革开放战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中国也通过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治理,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适应和主动引领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推动国家发展进程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不断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刻领会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进步潮流的发展道路。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用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既是量变又是质变。

一方面,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上看,改革是一次量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从经济体制上看,改革是一次质变,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次经济运行体制上的根本变动,是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全面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能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他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只能起到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在当前形势下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三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

高三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

高三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改革在哲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变革、进步以及思维方式的创新。

尤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了解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讨论改革的概念、目的、过程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改革的概念与目的改革是指对现有制度、观念或实践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修正。

在哲学中,改革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矛盾和满足人类合理需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改革,人类可以不断地超越过去的局限,走向更加理想的社会状态。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

二、改革的过程和方法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通常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1. 问题意识:意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目标设定: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3. 方案制定:制定实施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4. 实施过程:根据方案进行改革的实施。

5. 评估反馈:评估改革的效果和成果。

6. 调整完善:根据评估结果,对改革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改革的过程中,哲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想,如辩证法和实践论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变化和解决现实问题。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指出矛盾是推动改革和进步的动力。

实践论则强调实践对于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实现理论。

三、改革的影响改革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个人层面:改革鼓励个人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发展,通过改革,个人可以摆脱束缚和限制,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

2. 社会层面: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固有观念,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

然而,改革本身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改革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社会动荡,因此需要谨慎和科学地进行。

结论:作为高三学生,了解哲学关于改革的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业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哲学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1)反思精神,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斯大林哲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2)科学精神,即紧密结合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3)实践精神,即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4)开放精神,即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价值问题、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知识经济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同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从内容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全面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问题的研究。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交流对话、综合研究。

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型学科的研究,如:实践哲学、人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发展哲学、生存哲学、生态哲学等。

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再次,从具体范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有的强调把握“真精神”,有的主张凸显“现代性”,有的立足推进“中国化”,有的重视建构“新形态”。

这就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真精神(文本研究)、当代性(对话研究)、中国化(本土研究)、新形态(综合研究)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这对于解放思想,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从思维方式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了重大转换。

谈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许多学者喜欢说“转向”,比如从本体论到生存论转向,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转向,还有价值论转向,人学转向等等。

我以为理论折射到实践中最重要的转向是两个:一是阶级性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阶级分析到利益分析;从阶级性到先进性;从阶级性至上到以人为本。

二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转向,表现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从你死我活到和而不同;从压倒性思维到共生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