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 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介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以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为基础,结合南京大学理科优势,借鉴国际一流工科院校的应用学科办学模式,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联合共建,“理工融合”。
是南京大学发展应用性学科、建设新工科的重大战略举措,得到“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该学科现已建有雷达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信号处理系统与集成电路、宽带网与智能交通、空间信息网络、无线通信与网络、光量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实验室。
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省级项目,并多次获奖,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信号处理系统与集成电路”实验室主要研究面向通信、存储系统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和有关部委资助的多个科研项目,并且与国际型大企业在高速通信系统设计与硬件实现方面开展了持续的合作,签署合作项目多项;在深度学习的硬件实现与优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性突破,同期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处于前列。
“宽带网与智能交通”实验室除了宽带专网与物联网基础外,着重于网络视频图像处理算法及其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江苏省“省域智能交通运输信息云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智慧高速公路应急指挥应用”等多项示范工程项目。
其中,合作完成的“智慧沪宁高速信息化系统”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设计了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高速公路——“通启高速”,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单元DMDU专网设备,奠定了我国高速公路专网架构。
“光量子信息技术”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集成光子器件、光量子芯片技术和光量子信息网络构建等。
目前已经实现首个有源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及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移动光量子通信。
发展集成化的量子光源、光量子信息处理、通信和探测技术,可以提高光子器件的性能,缩小系统体积,实现光量子通信、传感、成像技术的实用化,便于移动平台搭载,并为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二级学科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 081001 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航空电子信息技术081020探测与成像081021集成电路设计081022一级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 0810 一、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研究内容1 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通信网,扩频通信和各种多址技术,软件无线电,调制理论,通信信号检测,无线定位,无线通信网信源编码理论,信道编码理论,语音信号压缩与处理,图像2 编码理论及其应用信号压缩与处理, TURBO 码,LDPC 码,MIMO 编码与检测,网络编码3 探测与成像雷达系统理论与技术,智能天线,电磁兼容4 电子智能电子侦察系统理论与技术5 雷达目标特征分析与控制雷达目标特征分析,雷达目标特征控制6 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集成与专用集成电路设计7 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与电子侦察信号处理8 统计信号处理信号检测、参数估计、滤波、识别技术9 数字视频处理数字视频描述,运动估计和分割,视频滤波、压缩与传输等多径衰落信道模型, MIMO ,空时编码与空间复用,波束形成10 通信信号处理技术,多用户 MIMO 信号检测,无线资源管理与调试,合作通信二、学分要求课程类别博士公共学位课博士专业学位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总计(B 类)(D类)(E 类)(F 类)学分要求10 3 1 6 2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三、学位课程类别B类学位课程D类课程编号B000001B000003B000006B000007B000008D042001D042002D042003D042004D042005课程名称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第一外国语(英语)现代分析及其应用引论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高等工程应用数学现代信号处理雷达专题通信信号处理现代数字通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与可测性设计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 3 秋80 4 春,秋54 3 春54 3 春54 3 春,秋36 2 秋36 2 春36 2 春36 2 春45 2.5 春授课单位备注105081选081一081042042042042042。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并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研究工作二年),提前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提前完成硕士论文的学生可提前毕业;延期毕业的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1. 数字通信与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2. 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通信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 3. 嵌入式通信系统(嵌入式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宽带传输技术)四、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指导方案及研究方向的需要为每个研究生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总学分数不低于28学分,培养环节学分4学分。
其中学位课和专业课不低于15学分。
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补齐相应的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至少三门,课程成绩要记录在案,不计学分。
教学方式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紧密结合,重视能力培养。
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生应在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按照学院和导师的安排,参加专题讨论,并至少提交一篇学术报告;每学期至少参加四次学术活动;必须助研,即参加导师组织领导的科研工作。
可以选择助教、和助管工作:助教即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助教其他教学环节;助管是协助学院研究生科、教学科等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
硕士论文开题一般在研二的上学期进行,开题条件是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并且在导师指导下形成明确的论文题目,系统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
选题可以是导师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研究生根据生产实际和科研任务提出。
研究生应先撰写出开题报告,再向学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开题申请。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学)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通信与信息系统”隶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及信息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信息系统。
我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陕西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涵盖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等单位,并以信息产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为支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师资雄厚,实验设备先进。
本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目前有硕士生导师20名。
近十五年以来,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
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包括宽带无线通信、现代通信网、光通信、图像与视频通信、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量子通信、通信安全与信息对抗等。
二、培养目标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现阶段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路线,培养符合以下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一般理论与技术和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专业代码:0810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应用本学科理论、方法从事科学研究、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高尚的科研道德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2. 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实践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
3.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论文。
4. 身心健康。
二、主要研究方向1.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2.智能信息处理3.通信集成电路4.通信网信息安全5.光信息传输与处理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硕士研究生提前修完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全部课程、学分,成绩优良,并在科研工作中显露才华的,可申请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的时间不得少于2学年。
承担原工作单位工作量超过1/3以上的定向、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其他原因休学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多不超过2学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是必修课程,非学位课程是选修课程。
课程学习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23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学位论文通过培养,硕士研究生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指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具体要求如下: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不少于30篇)及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内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在课题组或教研室(研究室)内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经审定通过后完成《南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定论文工作实施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通信工程学院 2018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学院
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代码:0810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扎实、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的研究方法,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各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
1. 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代码:081001)研究方向:①无线通信系统②光通信系统③软件无线电技术④通信与导航技术⑤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⑥个人通信与移动通信
2. 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代码:081002)研究方向:①信号处理②信息感知与融合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④图像处理与传输⑤多媒体通信与技术⑥雷达信号处理
3.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代码:0810Z1)研究方向:①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密码应用②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③系统安全④网络安全⑤信息安全测评⑥应用安全⑦密码学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术型硕士参加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
1、学习各环节的设置与安排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期。
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三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两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
1。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代码:081001 专业简介: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在信息化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通信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技术和应用系统,包括信号处理、信息编码与传输、现代通信、数字电视、多媒体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
采用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一、培养目标《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能够胜任科研和工程技术及高等学校教师等工作。
具体要求是:1、能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
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论文摘要。
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通信系统2、多媒体通信与无线传输3、微波通信4、现代电视系统5、图像处理与通信三、学制脱产硕士生学制为三年。
前一年至一年半以课程学习为主,其余时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和撰写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答辩在此培养年限内安排。
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相应延长一年。
在职硕士生一般不得提前毕业。
硕士生课程实行学分制。
硕士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必须累计学满29.5学分,其中必修的学位课程至少18.5学分,非学位课程至少10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学位课程经考试及格(60分以上),非学位课程经考试或考查及格(60分以上)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四、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指导教师个别指导与科研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硕士)

信息与通信工程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学科代码:081000 学位授予类别:工学硕士)一、培养目标硕士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应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国内外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某一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研究,解决本学科的学术或技术问题。
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及水上交通有关方面的科研、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学科简介及主要研究方向大连海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源于 1959 年建立的两个本科专业船舶无线电导航和船舶无线电通信,后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
1981 年本学科获全国首批硕士授予权,是全国唯一的“船舶无线电导航技术”专业的硕士授予点,1986 年(全国第三批)被批准为博士授予点,后来专业名称改为“通信与信息系统”;2011 年本学科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目前是辽宁省和交通部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后流动站,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交通运输部重点实验室、2 个省重点实验室、1 个交通运输部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 个省优秀教学团队,拥有共享院士 2 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1 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 1 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 2 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 2 人,省教学名师 3 人。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五个研究方向。
1、导航与雷达信息系统主要研究船舶无线电导航新理论和新技术、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处理和接收机 SOC 设计技术、船舶综合导航 PNT 技术、船舶导航设备的嵌入式系统和核心芯片技术、船舶动态监控通信网络平台设计、新体制航海雷达技术、基于 FPGA/DSP 雷达信息处理系统和雷达应用技术的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水上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国家信息技术发展需求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优秀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要求学生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并关注最新技术发展动态。
同时还要求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与技能,注重能力的提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在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士。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和论文撰写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深空通信
(2)无线移动通信
(3)卫星通信
(4)智能交通
(5)信息安全
(6)云计算
三、学制
1、硕、博连读和直博研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5-6年;
2、分阶段培养的博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术型硕士生学制为3年;
四、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英语(4学分)
(以上两门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以上三门任选一门)
B类:
电子信息前沿(2学分)
(以上必修)
产业发展前沿(1学分)
科研素质先导课(2学分)
工程素质先导课(3学分)
C类:
数字通信(3学分)
成像原理与图像工程(3学分)
矩阵论(3学分)
自适应信号处理(3学分)
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2学分)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
D类:
网络信息新技术(3学分)
信号检测与估计(2学分)
雷达原理与空时无线通信(2学分)
医学物理(3学分)
软件工程实践(3学分)
高速数字电路设计(3学分)
信息产业应用(华为)(1学分)
(二)博士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
【注】:博士研究生不专门开设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选修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
五、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
针对每位博士生的培养设立专门的导师指导小组,“学位论文为主,课程为辅”。
博士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应完成大部分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三学期中期进行博士生资格考核,经博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面培养工作。
硕士生采用专业指导小组的形式,以课程为主,论文为辅。
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3、学分要求:
一般为32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课程3-4门约6-8学分)。
其中A类为7学分;B类:3-6学分,C类6-8学分,其余为选修课。
六、论文和答辩
1、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选定研究课题及课题方向、范围,并公开作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完成的期限等,并在各阶段进行必要的检查。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计划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
2、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按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细则规定》的程序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位申请条件》进行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