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竹里馆

合集下载

02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初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部编版

02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初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理解性默写(一)《竹里馆》(王维)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竹里馆》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抒发其宁静淡泊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竹里馆》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6.《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竹里馆》诗中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8.王维在《竹里馆》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想象新颖而独特。

9.《竹里馆》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优美语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0.王维《竹里馆》一诗中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王维《竹里馆》写独自一人在乐的二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2.《竹里馆》描述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展示诗人感悟隐居生活美好情趣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3.王维在《竹里馆》中用“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勾勒了一幅月华如水,自在惬意的山居幽林图。

14.与王维静坐竹里馆,感受王维传递出悠远宁静的心境,仿佛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5.王维《竹里馆》一诗中表明对权奸的不满,抒发自己气节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6.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抒发其宁静淡泊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一、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衍生注释:1. “幽篁”:幽深的竹林。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那种幽静、神秘的感觉,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的,人走在里面就好像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了一样。

2. “长啸”:就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这可不是简单的呼喊,有点像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享受静谧时光的画面。

情感方面,表达了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自得之情。

表现手法很是巧妙。

先说这个场景的选取,竹林本来就是清幽之地,远离尘世喧嚣。

诗人一个人“独坐”其中,这就先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但这种孤独可不是那种凄凉的孤独,而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

他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长啸,把自己沉浸在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氛围里。

而且呀,“深林人不知”这句更强调了这份静谧的独自性,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好像自己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明月来相照”就神了,明月就像一个知心好友一样,在这种幽静的时候来陪伴诗人。

用明月来烘托整体那种清幽又自在的氛围是绝佳。

四、作者介绍:王维,那可是唐朝的大牛人。

他诗歌写得贼棒,而且画画也厉害,据说还懂音乐。

人送外号“诗佛”,为啥呢?因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有一种空灵、清幽的禅意,就像这首《竹里馆》一样,充满了静谧悠闲的气息。

他不是经历一堆官场的起起伏伏嘛,可能这种经历也让他更向往这种置身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就都在诗里体现出来了。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人登山的时候。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找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的一片小竹林里。

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你坐在石头上,透过竹叶的缝隙看着天空,这时候你就可以说:“真有点王维《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的那种意境,哈哈,就差没弹琴长啸了。

”2. 你要独自在家,晚上月亮特好的时候。

你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周围特别安静,只有月光洒在身上。

你就可以感叹:“现在我有点理解王维写《竹里馆》时的心情啦,我这独坐院子里,明月相照,不过我可没他那弹着琴长啸的闲情逸致啊。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诗词解析和赏析技巧,运用所学创作诗词。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意写作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时,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诗词赏析: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竹里馆》进行深入赏析。
5.诗词创作:模仿《竹里馆》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6.拓展阅读:推荐与《竹里馆》相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诗词阅读与创作作业。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竹里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汇总

七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汇总

【课外古诗词背诵1】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想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榆荚(jiá):榆树的果实。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课外古诗词背诵2】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及解析

王维《竹里馆》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竹里馆[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本篇与前首《鹿柴》同为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②幽篁,深邃阴暗的竹林。

《楚辞·九歌·山鬼》:“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解析〕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维在长安南面蓝田县的辋川,购置了一座别墅。

这时,名相张九龄早已贬死他乡,朝政掌握在李林甫、杨国忠一班小人手里,王维早年的抱负当然无法实现。

于是,他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过着亦官亦隐的风雅生活。

辋川优美的自然风光,使诗人钟情不已。

他一连写了20首五言绝句来加以赞美,汇成为一本诗集——《辋川集》。

《竹里馆》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句,诗人点明了人和地。

人,只有诗人一个,独自坐着。

地,是在深邃密茂而又十分幽静的竹林里。

给人以清静、优雅、孤独、冷寂的感觉。

一个“独”字,对全诗起着极为重要的提挈作用。

第二句,点明了事。

事,共有两件。

一是弹琴,二是长啸。

讲到弹琴,人们就会想起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

琴能言志,同时,弹琴又是为了寻觅知音。

讲到长啸,也有一个故事。

《南史·渔父传》记载:“孙缅为寻阳太守,恒于渚际见一渔父,神韵潇洒,垂纶长啸。

缅甚异之,欲招以共仕,渔父悠然鼓棹而去。

”所以,长啸既表示着自由,又表示着隐居不仕。

诗人的长啸,同样是表示了他决意回归田园的心态。

第三句,呼应首句,又是首句的发展。

“深林”指的就是“幽篁”。

“人不知”正是“独”的具体表现。

那么,是不是真的没有知音了呢?诗人将在最后给以回答。

第四句,是对“人不知”的回答,也是全诗的总结。

知音者,唯林间明月耳! “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月,是清廉正直的象征,是心情旷达的象征,也是光明磊落的象征。

明月知我心,诗人的襟怀,必然也和明月一样。

竹里馆是辋川的一个景点。

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景色作种种描述,却是通过他在竹里馆的活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

从而,把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写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此诗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作品原文
王维的作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⑵,弹琴复长啸⑶。

宗城王忠(王正和)楷书斗方
深林人不知⑷,明月来相照⑸。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作品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
3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
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3]
名家评论
《唐贤三昧集笺注》(王士祯选,吴煊、胡昉辑注)评此诗云:“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1]
4作者简介
王维像[4]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

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兼通音乐,工书画。

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代表作《使至塞上》、《山居秋暝[míng]》、《[wèi]渭川田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