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形成幼苗”的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目标:(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五、教法建议“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是一次开放性实验。
老师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及实验所需的几种常见的种子、器皿、仪器等,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
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并进行总结。
六、课前准备课前可提前一周的时间,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开放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且每天观察并记录。
老师在实验室事先设计并打印好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单,准备花生、绿豆、玉米、黄豆和红豆等种子供学生选择,并提供培养皿、烧杯、温度计、冰箱等实验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外置摄像头连接多媒体一体机。
七、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预期目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国王和花种”的故事,引出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如果你是农民,你会将种子播种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生思考讨论:可能与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环境有关。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步骤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步骤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过程,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种子萌发的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助于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质量,进而促进农作物的生产和植物的生态环境的改善。
因此,对种子萌发条件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选取适用的实验植物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首先需要选取适用的实验植物种子。
一般来说,选取的实验植物种子应该是常见植物、易获得的植物种子。
常用的实验植物种子包括大豆、小麦、玉米、绿豆等。
在实验进行中,可以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实验植物种子,从而更好地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制备实验条件在进行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之前,需要提前准备好实验条件。
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因素。
种子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多样的,不同种子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
在实验进行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条件要求,精确控制好实验条件。
三、浸种处理浸种是种子萌发的关键一步,也是种子处理中的重要部分。
在进行种子萌发条件实验前,可以对实验植物种子进行浸种处理。
浸种处理有利于种子吸水、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一般来说,浸种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种子发霉或腐烂。
在浸种处理中,可以使用蒸馏水或其他适宜的溶液,从而更好地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温度条件实验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之一。
不同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有所不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在进行温度条件实验时,可以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观察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种子对温度的适应性,为植物的种子处理和生长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五、湿度条件实验湿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适当的湿度有利于种子吸水、膨大并促进胚乳的萌发。
在进行湿度条件实验时,可以设置不同的湿度梯度,观察不同湿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学课程标准>> 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课标,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视频入手,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在接下来的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处理上,教师想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还不太熟悉,尤其对探究过程中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这一流程进行教学,把观察记录放在课后进行,而探究结论的汇报与交流则在下一课时进行,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由于生命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是无法亲自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连续过程的,所以在本课结束前,为学生播放种子萌发瞬间过程的录像片段这一环节,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悸动与神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实验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与进化》第19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第2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的第二块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要经过“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体→开花→结果→种子”的生活历程,已经知道了种子的重要性,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上开展探究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科学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了初步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
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既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上济南版生物】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案第一章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第四节种子的萌发【基础知识巩固】知识点一:种子萌发的条件1、教材P20“探究活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难点)2花结果的生命周期.(1)菜豆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外界条件.图1是王华探究“影响菜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装置示意图,甲、乙、丙三粒菜豆种子均用小绳固定在小木棍上,该实验要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包括________.图2为菜豆种子的结构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________]________.(2)图3中A、B、C分别表示菜豆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的不同生理作用.其中,在白天能够进行的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代表的生理作用.菜豆植株之所以能够不断长大,是因为________(用字母表示)代表的生理作用强度大于________(用字母表示)代表的生理作用.(3)17世纪,博物学家格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解剖,对植物的花作出了如下描述:“在花中有产生精子的部分,是雄蕊:还有相当于动物卵巢的部分,是雌蕊.雄蕊中包含精子的小球,是相当于卵巢的部分受孕”.在格鲁的描述中,“包含精子的小球”的部分是指________;“相当于卵巢的部分受孕”后,________将发育成新个体的幼体.变式1、如图是李明同学所做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图,据图作答:(1)将A装置置于温暖的环境中,B装置置于寒冷的环境中,其中________号种子能够萌发,其他五粒种子均不萌发.(2)图示②号和⑤号种子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一组________实验,主要探究的是________.(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外界条件.知识点二: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水膨胀:吸水膨胀是种子萌发的最初阶段。
吸水使营养物质变成溶解状态,这样有利于胚根、胚芽、胚轴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同时,种子吸水膨胀后,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
五年级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小苗的诞生实验名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目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哪些外界条件?实验材料:三个杯子、水、黄豆种子实验现象:1号不好,因为温度低。
2号不好,因为空气少。
3号不好,因为缺水。
4号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空气、水分这三个必须的条件。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实验名称:不同土壤的渗水实验实验目的: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情况实验材料:三只一样的矿泉水瓶、纱布、三个支架、三只烧杯、水、三只一样的水杯、三种不同的土壤实验现象:沙质土渗水最多,然后是壤土,粘土渗水最少。
实验结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土、壤土、沙土。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
2注意土壤的选择。
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要相同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实验名称: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目的: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材料:两杯同样的黄豆芽、纸或布、水实验现象:没有盖纸或布的豆芽长得好。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4根和茎实验名称:根的作用实验目的:根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实验中,杯子里的水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贮藏养分和水分,以及繁殖等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茎的作用实验目的:茎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杯子、水、红墨水、一小棵带根的芹菜实验现象:芹菜的茎是红色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6葵花向阳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目的: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材料:盆栽植物实验现象:植物的茎尖和叶子都向窗外倾斜。
实验结论:植物都有向光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植物的定向运动实验目的:探究根的向水性实验材料:几棵豆芽、鞋盒、小碟、水、竹签、细线实验现象:观察发现豆芽的根都伸向小碟里。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都有向水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8仙人掌的刺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目的:叶的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盆栽阔叶植物、塑料袋实验现象:观察发现塑料袋里边有许多小水珠。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情感目标:1、通过自己设计完成探究实验,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体验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过程,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3、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究种子萌发的内、外界条件。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难点: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探究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途径。
3、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课前准备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预习教材。
教师:1、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2、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 粒菜豆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上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3、用Flash 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CAI 课件及用Flash 制作的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CAI 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成熟、干燥的种子,在没有取得一定外界条件时,是处在休眠状态下的,这时,种子里的胚几乎完全停止生长,一旦休眠的种子解除了休眠,并获得合适的环境条件时,处在休眠状态下的胚就转入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一过程称为种子萌发(seed germination)。
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有些种子萌发时,光也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一)种子萌发必须有充足的水分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少,一般仅占种子总重量的5—10%,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重要的生命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是吸收充分的水分,只有种子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以后,才能使生命活跃起来。
水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种子浸水后,坚硬的种皮吸水软化,可以使更多的氧透过种皮,进入种子内部,加强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作用的进行,同时使二氧化碳透过种皮排出种子之外。
其次,种子内贮藏的有机养料,在干燥的状态下是无法被细胞利用的,细胞里的酶物质不能在干燥的条件下行使作用,只有在细胞吸水后,各种酶才能开始活动,把贮藏的养料进行分解,成为溶解状态向胚运送,供胚利用。
此外,胚和胚乳吸水后,增大体积,柔软的种皮在胚和胚乳的压迫下,易于破裂,为胚根、胚芽突破种皮,向外生长创造条件。
不同种子,萌发时的吸水量是不一致的,这决定于种子内贮藏养料的性质。
一般种子需要的吸水量超过种子干重的30%左右,有的甚至更多,例如水稻的籽粒吸水量为40%,小麦为56%,棉为52%,油菜为48%,落花生为40—60%,大豆为120% ,豌豆为186%,蚕豆为150% 等,以上数字,反映了含蛋白质多的种子,萌发时吸水量较大,这与蛋白质的强烈亲水性质有关,蛋白质需要吸附较多的水分子,才能被水饱和。
含脂肪多的种子吸水量较少,因为脂肪是疏水性的。
含淀粉的吸水量一般不大。
另外,种子也能吸收大气中的水分,如果大气中的湿度相当高,或竟达饱和点时,成熟的种子也能在植株上或空气中萌发,这种现象,在谷类、豆类作物中有时可以见到。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这些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温度和足够的氧气;近年研究表明,很多种子的萌发对光或暗尚有一定的要求。
一、水分水分是种子萌发的第一个因素,萌发首先从吸水开始。
风干种子的含水量极低,一般只有其总重的5%~20%,禾谷类种子约为10%~12%。
干种子的原生质处于凝胶状态,只能进行极微弱的呼吸作用。
种子吸水后,种皮变软,利于气体交换,随着水分的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干种子最初的吸水是依靠吸胀作用进行的,即依靠细胞的胶体物质进行物理过程的吸水。
因此不论是活种子还是死种子都同样能进行吸胀。
吸胀引起胶体膨胀,产生很大压力,使种皮破裂,胚根向外伸展。
种子吸胀能力的强弱,决定于种子的化学成分,种皮或果皮对水分的透性以及环境中水分的有效性,其中化学成分是最基本的。
蛋白质含量高的种子,其吸胀能力高于淀粉含量高的种子,如豆类种子的吸胀能力大大超过禾谷类种子,前者的吸水量接近或超过本身的干重,而后者一般约占种子干重的1/2(参看表8-5)。
种子萌发时吸水的第一阶段是吸胀作用,吸胀压可达1000个大气压,这一过程的温度系数较低,表明是物理过程。
非休眠种子水分吸胀完成后,一些代谢活动已开始进行,其中包括酶的活化和重新合成。
第二阶段是吸水的停滞(滞后)期,在第二阶段中代谢过程加速进行,并进入吸水的第三阶段,出现另一个迅速吸水过程,此时正是胚根外露。
至于休眠种子或死种子却停留在第二阶段的状态,没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的合成。
水虽是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若土壤水分过多,也妨碍种子萌发。
当土壤水分接近于田间持水量60%时,较有利于种子萌发。
二、温度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需的第二个因素,不同植物种子萌发所需温度范围不同,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会延迟种子萌发,或者降低发芽率。
最适温度是指种子在这个温度中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高发芽率;最低温和最高温是指种子仍能萌发的最低与最高温度(表8-6)。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对温度要求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三、教学过程::
教师:种子可以随时随地萌发吗?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
学生由此联想到:种子在温暖、潮湿、疏松的土壤中容易发芽。
然后由研究组展开讨论,分析原因,得出假设:如果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种子便能萌发。
教师:请同学设计探究实验(探究活动按照下面的说明进行)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
制定计划:设计对照实验(独立思考)
种子:大豆(20粒装)、玉米(实际是果实,20粒装)、绿豆(20粒装)、花生(20粒装)、板栗(实际是果实,20粒装)、……(以上均为晒干了的)
用具:矿泉水瓶(2个)、牛奶盒(2个)、加多宝瓶(2个)、酸奶瓶(2个)、“冰箱”(2个)、小玻璃瓶(2个),塑料杯(许多个),……适量的土壤、清水、遮光罩、卫生纸……
制定和完善计划
我们组探究的实验变量
需要的材料用具
设计方案(对照实验)画简图或语言文字表述均可
学生实施实验方案
教师总结:下次课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总结。
老师综合,总结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水份
→
5、实验结论:
在研究小组、研究组交流讨论和班内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全班的实验结果,得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的实验结论。
6、归纳总结:
一个完整的对照实验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对照实验→预期→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六、反馈和调控:
1、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①.方案一的2号瓶里的个别种子在实验结束时仍
然不萌发;②.方案二的乙杯装置里的种子不能萌发。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来分析,寻找原因。
2、在方案二的探究实验教学中,如果一次性筷子的吸水力强,最上端种子与水面的种子相隔需5厘米以上,否则上端种子都将发芽,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七、课外延伸:
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光照也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一个外界条件。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该假设是否成立。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将本实验教学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用的外界条件,符合认知规律,可操性强。
2、本节课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引导出本实验的假设。
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逻辑思维判断,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步骤,旨在让学生体验一个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并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3、本探究实验教学采取分组(即原有的4个大组,组内又分4个研究小组)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用的外界条件,通过研究小组内交流→研究组内交流→班内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总结探究过程,分析成败原因。
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别人合作和分享,学会了谅解和包容,既发展了个性,又培养了集体精神,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
4、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探究,改变了采用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教学探究与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