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场维权的典型案例
河南省十件劳动争议典型案例

河南省十件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十件劳动争议典型案例目录案例1:外卖骑手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需综合考虑双方的人身依附性和经济从属性案例2: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形下,未完成约定的工作任务,用人单位仍应发放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案例3:用人单位因疫情停工停产期的劳动报酬支付应合法合规案例4:劳动者待岗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待岗期间生活费案例5:公司高管主张高额劳动报酬的,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案例6:用人单位调整孕期女职工工作岗位需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案例7: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而辞退劳动者的条件及程序案例8:用人单位以女职工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自行恋爱结婚为由解除劳动关系属于违法解除,应支付经济赔偿金案例9:承担竞业限制义务的主体范围应限于知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员工案例10:违法分包情形下的工伤保险责任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案例1:外卖骑手与用工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认定需综合考虑双方的人身依附性和经济从属性基本案情某家政服务公司从事外卖配送业务,郝某通过到公司现场应聘的方式于2018年7月入职从事外卖员工作,工作服装和箱子由某家政服务公司统一提供,交通工具等由郝某自备。
双方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劳务合同,到期后又续签了三个月的劳务合同。
双方签订的劳务合同中对合同期限、郝某承担的劳务内容、工资及福利待遇、奖罚措施、基本职责等进行了约定。
2018年11月30日,郝某在工作送餐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受伤。
某家政服务公司垫付50000元。
某家政服务公司在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郝某投保了雇主责任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
2019年12月,郝某不服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确认郝某与某家政服务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处理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郝某的劳动是在某家政服务公司的要求和安排下进行的,其接单和工作时间虽具有自主性,但某家政服务公司对郝某承担的劳务内容、工资及福利待遇、奖罚措施、基本职责等均进行了限定,且某家政服务公司为郝某出具的工资表中注明有岗位补贴、基本工资等事项,双方之间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依附性。
劳动者维权典型案例

劳动者维权典型案例
劳动者维权典型案例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涉及到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的权益受到侵害,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案例:
1. 薪酬纠纷:一名劳动者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薪酬并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标准发放。
他向用人单位提出了反映,但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于是他向劳动仲裁机构提出申诉,最终获得了应得的薪酬。
2. 加班费纠纷:一名劳动者一直在加班工作,但用人单位却没有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
他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请调解,但调解失败。
最终他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最终获得了应得的加班费。
3. 工伤赔偿:一名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了意外伤害,导致了身体上的损伤。
他向用人单位提出了工伤赔偿的要求,但用人单位却拖延不给予答复。
最终他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应得的工伤赔偿。
4. 解除劳动合同:一名劳动者因为用人单位的违规行为,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请解除劳动合同。
但劳动监察部门并没有按照规定处理此事。
最终这名劳动者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这些案例都反映了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遭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以及他们维权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也表明了劳动者应当坚持自己的权益,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1 -。
中国劳动申诉案例

中国劳动申诉案例1. 北京某餐厅员工工资拖欠案在这个案例中,一家餐厅长期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满足。
员工多次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通过法律手段获得了应有的工资待遇。
2. 广东某工厂强制加班案在这个案例中,广东某工厂对员工进行强制加班,违反了劳动法规定的工时限制。
一位员工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工厂被罚款,并改正了加班问题。
3. 上海某公司性别歧视案一名女性员工在上海某公司工作期间遭到性别歧视,她被拒绝晋升和加薪,而同样工作表现出色的男性同事却得到了优待。
该员工向劳动监察部门提出申诉,公司被要求赔偿并进行整改。
4. 湖南某矿山工伤事故案在这个案例中,湖南某矿山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导致多名矿工受伤。
事故发生后,矿山公司未能及时向受伤矿工支付医疗费用和工伤赔偿金。
受伤矿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获得了合理的赔偿。
5. 山东某酒店违规解雇案一名服务员在山东某酒店工作期间因个人原因请假,但酒店以违规请假为由解雇了该员工。
员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酒店被要求重新雇佣该员工,并支付相应的赔偿。
6. 江苏某制造企业违法裁员案在这个案例中,江苏某制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法裁员了一批员工。
被裁员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获得了相应的赔偿,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7. 浙江某快递公司拖欠社保案在这个案例中,浙江某快递公司长期拖欠员工的社保费用,严重侵害了员工的权益。
员工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快递公司被要求支付欠款,并进行整改。
8. 广西某建筑公司违规扣除工资案一名建筑工人在广西某建筑公司工作期间,发现公司违规扣除了他的工资。
该工人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公司被要求归还被扣除的工资,并支付相应的违规扣款赔偿金。
9. 湖北某医院违规加班案一名护士在湖北某医院工作期间,由于医院的违规加班安排,导致她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护士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最终医院被要求改善工作环境,并支付相应的加班费。
10. 陕西某高校违法解雇案在这个案例中,陕西某高校违法解雇了一名教师,没有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解雇补偿。
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例分析与维权建议

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例分析与维权建议近年来,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给农民工群体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心理压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工资拖欠案例,来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维权建议,以期帮助农民工群体尽早收回拖欠的工资。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建筑公司工资拖欠问题某建筑公司A在建设工程过程中,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人工资。
工人们多次向公司提出申诉,但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扬言将工人“开除”。
该案例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资;公司拒不履行相应责任,并对工人进行恐吓和辱骂。
2. 案例二:某餐饮企业工资拖欠问题某餐饮企业B存在多起工资拖欠案例。
该企业迟延支付员工薪资,长期以来造成员工生活困境。
工人们曾以集体行动形式向企业追发工资,但未成功。
该案例展示了企业无视员工劳动成果,以及对法律法规漠视不顾的现象。
二、成因探析以上案例反映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常见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一些企业由于业绩不佳、资金链断裂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
此外,一些劳务中介机构或雇主之间的侵占、挪用工资现象也导致工资拖欠。
2. 法律环境:当前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尤其是劳动合同制度执行不力和执法力度不够,为工资拖欠提供了空间。
3. 社会责任:一些雇主和劳务中介机构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员工权益漠不关心,甚至有企业故意拖欠工资以牟利的行为。
三、维权建议针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维权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明确工人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并加大对违法拖欠工资的处罚力度。
2.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劳务中介机构和公司的监管,建立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及时发现和惩处拖欠工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 增强劳动者意识: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加强法律教育,使劳动者了解自身权益,掌握维权方法。
4. 增加信息透明度:加强对公司经营信息的公示,让劳动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受骗和遭遇拖欠的风险。
2023年全国优秀劳动争议案例

2023年全国优秀劳动争议案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愈发繁荣。
然而,随之而来的劳动争议案件也日益增多。
如何有效解决劳动争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劳动争议案例,展现了各地法院、劳动监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努力和成果。
一、上海某制造企业涉嫌违法裁员案上海某制造企业在今年发生了一起涉嫌违法裁员的劳动争议案件。
该企业在没有合理依据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大规模裁员,导致众多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职工在得知裁员决定后,立即向劳动监察机构投诉并寻求法律援助。
经过劳动监察部门的调查和对企业违法裁员行为的制止,最终取得了胜诉。
此案体现了上海劳动监察部门对违法裁员行为的零容忍和果断制止,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为相关企业树立了警示,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广州某酒店涉嫌违法雇佣外籍员工案广州某知名酒店因涉嫌违法雇佣外籍员工而陷入一场劳动争议之中。
据了解,该酒店在没有取得合法劳工证明的情况下,雇佣了大量外籍员工,并且存在欠薪和违法雇佣的情况。
职工针对此情况向广州市劳动监察部门提出投诉,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调查处理。
酒店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相关违法雇佣行为进行了严厉惩处。
广州此案的处理体现了劳动监察部门对外籍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保障了外籍员工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劳动环境。
三、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因劳动合同纠纷引发了一场案件。
公司未按规定向员工支付加班费,企业在待遇、福利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待遇,导致多名员工向劳动仲裁部门提起申诉。
劳动仲裁部门通过调解、协商等方式,最终使公司和员工双方达成了和解,解决了该纠纷。
该案充分体现了北京劳动仲裁部门在解决劳动争议时的公正、公平态度,通过合理调解解决了争议,维护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深圳某外贸企业加班费纠纷案深圳某外贸企业因加班费纠纷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民工讨薪案例

农民工讨薪案例近年来,农民工讨薪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
这些案例中,许多农民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不得不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些典型的农民工讨薪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社会现象。
在河北省某建筑工地上,一位农民工小王因为工地老板拖欠工资,多次找不到人,无奈之下只能将老板告上了法庭。
经过数月的诉讼,最终法院判决老板支付小王全部欠薪,维护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这一案例反映了一些地方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欠薪问题,也启示了农民工在面对欠薪时应当依法维权,不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
另外,江苏省某纺织厂的农民工小李也曾遭遇过讨薪困境。
由于厂家经营不善,拖欠了很多员工的工资。
小李和其他员工多次上访,也曾通过媒体曝光,最终通过法院判决拿回了应得的工资。
这一案例反映了一些私营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欠薪问题,也提醒农民工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谨慎,避免进入欠薪风险较高的企业。
此外,一些农民工因为工地倒闭、老板跑路等原因也遭遇了讨薪困境。
例如在广东省某建筑工地,由于业主拖欠工程款,导致了承包商无法支付农民工工资,造成了一起较大规模的讨薪案件。
这些案例反映了一些建筑行业存在的资金链问题,也提醒了农民工在选择用工单位时要留意单位的经营状况,避免因为用工单位的问题而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
综上所述,农民工讨薪案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无论是因为建筑行业的欠薪问题,私营企业的经营不善,还是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农民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面对讨薪困境时,农民工应当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应当在选择用工单位时多加留意,避免进入欠薪风险较高的单位。
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农民工讨薪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部门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职场维权的典型案例

农民工职场维权的典型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从事工薪阶层的工作。
然而,由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地位较低,职场中的维权问题也层
出不穷。
下面,我们将以一位农民工的典型案例来说明农民工职场维权的
困境以及解决方法。
小张是一名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他在一家建筑工地上负责
搬运工作。
由于工程量较大,工地上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然而,小张每天
工作十多个小时,却只能拿到每月2500元的工资,远低于城市的平均工
资水平。
首先,小张应该收集相关证据。
他应该保存好工资条、工作记录和与
雇主之间的书面合同等文件。
这些文件是证明自己工资低和遭受了不公正
待遇的重要材料。
第三,如果劳动监察部门的调查结果确实证明了雇主的违法行为,小
张可以要求雇主支付相应的补偿款。
如果雇主拒绝支付或者提供不合理的
解决方案,小张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他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雇主支付相应的赔偿。
然而,小张在进行维权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他的法律
素质较低,他并不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法正确地进行维权。
其次,由
于他是个体农民工,他没有组织和集体力量,很难和雇主进行有效的谈判
和协商。
此外,他还担心维权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不便。
综上所述,农民工职场维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
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建立维权指导中心和组织农民
工力量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维权环境,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劳动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劳动仲裁十大典型案例1. 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一名包工头招收了十多名农民工,在完成工程后却拖欠了工人们的工资,导致工人集体起诉。
最终,被劳动仲裁裁定支付全部工资和违约金。
2. 妇女被劝退案:一名女孩在大学期间因怀孕被学校劝退,她遂到劳动仲裁申请保护权益,最终仲裁部门判决学校支付该女孩全部学费和赔偿金。
3. 劳动合同纠纷案:一名员工因未签劳动合同,被公司辞退,但公司未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员工因此到劳动仲裁机构投诉,最终仲裁机构判决公司支付补偿金。
4.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案:一名员工因患病在家休养,公司私自解除劳动合同,对员工的合法权益产生了不良影响。
仲裁机构最终判定公司向员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5. 企业拒绝支付加班费案:一名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加班,却未被支付相应的加班费,经过投诉,仲裁机构判决企业之所以拒绝支付加班费是违法的,要支付员工相应加班费。
6. 劳动报酬纠纷案:该案涉及到员工与企业之间未按规定支付工资的问题,经过仲裁机构调查并作出判决,企业最终支付了员工应得的工资。
7. 劳动年限计算标准争议案:一名员工的劳动年限计算被企业与其不同意,导致纠纷结果,经过劳动仲裁机构判断并作出判定,企业支付员工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8. 离职工作年限争议案:一名员工离职申请退休时,对个人工作年限持不同意见,导致双方纠纷。
最终,仲裁机构判定员工持有正确意见,企业支付其相应的离职补偿金。
9. 劳动保障金纠纷案:一名员工因涉嫌违法行为被公司辞退,但未支付劳动保障金,员工投诉后,仲裁机构判定公司需要支付相应的劳动保障金。
10. 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合同劳动仲裁案: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仲裁机构将依法裁定案件,最终达成合理的裁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职场维权的典型案例
农民工职场维权的典型案例
上下班发生交通事故
【案例】杨某,超市保洁员。
2009年2月的一天,杨某在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胸12椎弓根骨折,经鉴定为八级工伤,共获得了16万元赔偿。
其中肇事司机赔了约2000元,单位赔了约6万元,保险公司和社保基金支付了剩余部分。
律师:法律对上下班途中没有明确的定义。
上下班途中一般是指从劳动者的住所到务工地点这段路程当中。
加班加点发生交通意外或伤害、伤亡都算工伤。
不过,在休假时发生的交通事故不算工伤,有个案子是一个保安过马路去买香烟被车撞了,因为是在休假时间,不属于上下班时间,所以不算工伤,只能要求事故责任人进行赔偿。
1月1日实施的修订版《工伤保险条例》指出,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电动车造成伤害的,都算工伤。
修订的条例减轻了劳动者负担,是社会保障的一大进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故认定工伤必须是非本人责任,所以提醒大家要遵章守纪。
遭遇工伤事故时,要注意保留证据,如交警出具的简易交通认定书;医生开具的诊断证明书;单位开具的因为休假扣减工资的证据,这属于书证。
另外就是证人证言,如张三、李四看见了,会出庭把这些事情说清楚,这属于证人证言。
还有物证,如手机因为交通事故损坏了,这就是物证。
新的《工伤保险条例》还规定,在职工发生交通事故后确定了伤残等级时,如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还会获得一次性的伤残就业保障金和医疗补助金。
医疗补助金是由社保基金来支付的,而伤残就业保障金是由单位来支付的,这是一个新的不同点,以前这些都是由单位支付的,
修订后减轻了单位的负担。
没签劳动合同受工伤
【案例】20岁的张某在汽车制造厂工作。
单位搬家时,他在搬运途中不慎从货车上摔下,当场昏厥,造成重型­脑损伤。
张某未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其所服务的公司又与第三方公司协议的权利牵扯不清,致使事故发生后,张某的后期索赔困难重重。
无独有偶,22岁的王某新婚不久,便到北京一家彩钢房安装工程单位打工。
工作期间,因房屋结构不结实,他从高空摔下,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下降,一个肾被切除,身上多处骨折。
王某进京是跟着一个包工头到此工地上,未与工程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与包工头签订任何字据。
此包工头在王某出事不久后便去世。
工程单位拒绝为王某承担医药费及相关赔偿费用。
律师:张某和王某两人虽然是工作期间发生事故,却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很难确定与用人单位发生的直接劳动关系。
为使两个人维权成本、伤害降到最低,我们通过人身损害赔偿来为其主张权利,而非通过单位工伤认定、伤残鉴定主张工伤赔偿权利,但这一过程处理时间相对较长,案件办理更为复杂。
进城务工人员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注意留存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证据,防患于未然。
同时,工伤发生后,劳动者要及时到相关部门备案,很多人因未备案导致事后不能提供相关的事故责任书或证明等。
由于事实不清,劳动保障部门也无法判断是否属于工伤。
单位强行解除劳动关系
【案例】刘某、刘**两兄弟是北京丰台区某出租车公司司机,开同一辆出租车。
刘**与公司订立了四年的劳动合同,同时订立了运营承包合同,而刘某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一天,刘某在单位发现出租车不见了,于是报警,单位才如实告知,说要扣除兄弟二人的运营车辆。
通过两个程序、两次仲裁、四次诉讼,最后两兄弟获得剩余合同年限内的工资赔偿及其他赔偿。
律师:现在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即劳动者在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可能不按照法律规定出具证明,直接以口头方式告知。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朋友可以用录音笔或者手机,把公司负责人与自己解除劳动关系的情景记录下来,作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重要证据。
另外,如果单位不愿意用你,可是在解除证明上,注明是由于本人原因,或者个人自愿解除,或者本人不能胜任工作等原因而解除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朋友一定不能在上面签字。
用人单位合法解除劳动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公负伤,经过用人单位安排也不能从事其他工作;或者劳动者经过培训以后仍不能从事现在的工作;或者劳动合同订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使原来的劳动合同不能履行。
对于案中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合同法》第48条规定,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
如果单位不同意继续履行或者劳动者自身不愿意继续履行,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双倍经济补偿金。
工作时被打谁赔偿
【案例】保安张**在工作过程中,为保护小区内公共设施,被不法分子殴打,造成八级工伤。
其所在单位却以张**寻衅滋事引起第三方对其造成伤害为由,拒绝支付工伤的各项赔偿。
援助律师4次找派出所、物业、工友取证,经过劳动仲裁2次开庭,终于为张**挽回80278元的工伤赔偿金。
律师:这个案例涉及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第二是工伤赔偿问题。
人身损害赔偿是由对当事人造成人身损害的第三方承担赔偿。
张某
在工作过程中,被第三人殴打致伤,可以通过司法程序向打人者索取人身损害赔偿。
工伤赔偿问题相对复杂一些,本案在工伤认定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争议。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侵害的,可以定为工伤,因此张某的情况应该认定为工伤。
顺便提醒大家,工伤的级别从一级到十级由重到轻排列,不同的工伤级别,赔偿金额是不同的。
如果工伤认定后工伤的级别又增加了,例如从8级变为7级,一年之后还可以申请重新认定。
工伤认定后,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还可以从工伤社保基金中获得赔偿,这样张某就可以获得两份工伤赔偿。
也就是说,工伤赔偿一部分由社保基金承担,其余部分由单位承担。
而社保基金是有时效性的,过了一年的时效期,就不能申请赔偿了。
张某由于缺乏相关知识,错过了申请工伤社保基金赔偿的期限,因此损失了3万~4万元的赔偿金。
需要指出,工伤赔偿仅限于签有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是临时性的劳务关系,就不能申请工伤赔偿,只能得到人身损害赔偿。
提醒农民工朋友,在工作过程中,如与第三方发生肢体冲突造成人身损害,能否认定为工伤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自己将他人打伤,也是逃脱不了法律责任的。
因此,应尽量避免肢体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