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印度》这一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学习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同时,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2.教学难点: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印度的美食、舞蹈、节日等文化元素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与我国的关系。

4.案例分析:分析印度的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以及宗教分布,加深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印度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7.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印度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与中国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学生对印度地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印度
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增长趋势(出示P32图7.36 1993—2011年印度人口数量变化)
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结合P33活动1、2小题内容分析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认识印度的气候特点,探究印度水旱灾
害频繁的原因
(1)读图认识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2)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探究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堂活动:P35活动1、2、3。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答疑解惑。

新学案课堂达标选择题1--6小题
六、练习及检测题。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1)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
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水旱灾害、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造成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学案、风向箭头,印度板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05第七章第3节:印度

教案05第七章第3节:印度
人教版地理(七年第3节:印度
课题
印度
课时安排
2
学案
课型
综合
时间




知识
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及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农业生产到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
能力
目标
1.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教师讲解并提问:唐僧使徒四人来到街上,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其一是印度的公交车很特别,不但没有人,而且人有很多(图片)
其二是印度妇女的服装很有特色,叫纱丽(图片)
其三是印度的牛可以在街上自由自在的行走,随便吃路人的东西,印度的牛可是真“牛”(图片)
以上问题请学生根据图片回答原因并发散思维
节节练习题
4.使徒四人在出发之前,沙僧提出一个问题:“我该挑哪些衣服呢?”
请同学们帮忙——看气候图(大屏幕展示动画)
教师提问并讲解:印度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分为雨、旱两季,雨季——每年的6到9月,旱季——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在有些异常年份,就会出现水灾或旱灾(看几幅受灾图片)
5.教师讲解:到了印度后,八戒到街上去化斋,他发现印度的妇女在做恰巴提饼,就向她们讨要,印度妇女却说:“sorry”,请同学们想一想,她们为什么说“sorry”而不说“不呢?”引起同学的发散思维(粮食不够吃、语言是英语等)进而引出印度的“绿色革命”并简单介绍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在出发之前,他们不知道印度在哪,怎么办呢?——看位置图和地形图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印度的位置》图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印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进一步强化利用地图上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3、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理解人口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关系。

【评价任务设计】1、在空白轮廓图上填出印度的位置和地形,通过正确率来评价学生根据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情况。

2、小组活动之后,通过展示交流、提问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小组活动的成效。

3、对照图片及板书,自主梳理本节所学,通过展示交流、课堂小测,综合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特点,体会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2、印度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以图导学、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运用】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已经学习了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明古国------印度,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歌舞、并且泰姬陵享誉世界。

一、位置【过渡】认识一个国家我们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学习日本、东南亚的时候,我们说过从哪三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位置?【自主学习】要求:(1)根据32页图7.32,尝试描述印度的世界位置(2)读图7.34,找清印度的纬度位置(温度带)(3)读图7.34,描述印度海陆位置(方位)(找出印度周围的海洋,主要的邻国)时间:2分钟【小组交流】在小组内部相互交流一下,3号同学主要说,其他组员补充。

【评价展示】哪个同学上前指着图给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结果?同学评价展示学生的表现。

【点拨】23.5°N~30°N之间虽是北温带,但是纬度较低紧挨着热带,因此又可叫作亚热带。

夏季的气候和热带差不多,获得的热量也较充足,【评价填图】印度的位置你认识了吗?把周围的邻国和海洋填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一下。

下面的同学填完后检查一下他的有没有错误?全对举手。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新人教版

印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3.了解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4.了解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理解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5.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气候、粮食作物分布、软件外包产业分布的规律和特点,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

(3)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

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

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

《印度》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找到印度的地理位置。

2.能读懂印度的地形图,说明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3.了解印度的人口增长,如何解决人口过快带来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位置,地形,人口增长情况,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能在地图上找到印度的地理位置。

(2)能读懂印度的地形图,说明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3)了解印度的人口增长,如何解决人口过快带来的问题。

2.教学难点能读懂印度的地形图,说明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电影《神秘巨星》主题曲,问学生这是哪个国家的电影;展示印度相关图片和印度国旗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来了解。

目标1:能在地图上找到印度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邻国)自学指导及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31页地图,自己找出以下问题,两分钟后同桌间互相描述: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找出并记住印度主要邻国。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承转过渡:了解印度的位置和邻国后,我们去看看印度的地形特点是怎么样的?目标2:能读懂印度的地形图,说明三大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自学指导及自主学习2:1、在课本31页地图上注意陆高海深图例,独立找出印度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点。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展示后,教师点拨小结并展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2、了解印度主要的河流——恒河,承转过渡:看印度电影时,了解到印度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并且人口传统观念非常强烈,下面我们来学习印度的人口情况:目标3:如何解决人口过快带来的问题?1、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

地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案印度

地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案印度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印度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3、了解“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和工农业发展的最新特点
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概况
位于南亚、南临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
二、印度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
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
夏:降水多(西南风)---- 水灾
冬:降水少(东北风)---- 旱灾
2、地形 ---- 平坦
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
水稻沿海地区,东北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
棉花西南
黄麻东北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印度
【课程标准】
在地图上找出该地区的位置、范围、国家首都,读图说出该国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面剖面图,归纳该地区地势以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是关系;运用图标说出当地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该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说明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运用资料描述改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学习内容与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学习认识国家的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况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明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学会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以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人口特点。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降水分布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简要分析某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以及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

【评价设计】
1、3指图检查;
2、
3、4文字表述
【课前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文明古国(概况)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

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

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

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

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

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

(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 1991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

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讨论: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强调印度的位置、范围,平原、高原、山地的分布,主要的河流及城市。

巩固练习:说出印度的古建筑。

作业:必作题:记住印度主要的地形区。

选作题:预习印度的气候与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位置和范围
主要地形区
二、印度人口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超10亿)
压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

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

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

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

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

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

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课堂小结】:强调印度的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的地区,“绿色革命”给印度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新契机。

巩固练习:印度有哪些农作物?
作业:必作题:给印度的工业区图。

选作题:搜集一些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

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
三、地形、气候和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
夏:降水多(西南风)---- 水灾
冬:降水少(东北风)---- 旱灾
2、地形 ---- 平坦
东北喜玛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
3、农业
水稻沿海地区,东北
小麦德干高原西北,恒河上游
棉花西南
黄麻东北
四、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
高科技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