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类药物基因检测用药指导
铂类单药方案

铂类单药方案1. 引言铂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
铂类药物主要包括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它们在治疗多种肿瘤中都有很好的疗效。
铂类单药方案是指单一铂类药物作为抗癌治疗中的主要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案。
2. 铂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铂类药物通过与DNA中的嘌呤碱基结合,形成DNA铂配合物,干扰DNA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铂类药物还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并影响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
3. 铂类单药方案的临床应用铂类单药方案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如卵巢癌、肺癌、食道癌等。
在临床上,铂类单药方案可用于治疗早期肿瘤、晚期转移性肿瘤以及辅助化疗等不同治疗阶段。
3.1 卵巢癌在卵巢癌的治疗中,铂类单药方案常常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
铂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转录,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3.2 肺癌铂类单药方案在肺癌的一线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顺铂和卡铂是常用的铂类药物,常与紫杉醇等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3.3 食道癌铂类单药方案在食道癌的治疗中也有良好的疗效。
顺铂和奥沙利铂常与5-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4. 铂类单药方案的副作用与安全性铂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骨髓抑制、肾脏毒性、神经毒性等。
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
肾脏毒性主要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和肾小管毒性。
神经毒性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肌力减退等。
为了减轻副作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预防性治疗。
5. 结论铂类单药方案是一种有效和常见的抗癌治疗方案。
其通过与DNA结合,干扰DNA的结构和功能,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尽管铂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有效控制和预防副作用的发生,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铂类单药方案

第1篇
铂类单药方案
一、背景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针对特定疾病的单药治疗方案日益受到重视。本方案针对铂类药物在治疗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旨在规范治疗流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同时提高治疗成功率。
二、目标
1.规范铂类药物的使用,确保治疗方案的合法合规性。
2.提高患者对铂类药物的耐受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二、目标设定
1.明确铂类药物的适用病种及治疗指征。
2.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优化剂量和给药途径。
3.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确保治疗方案符合法律法规及医疗伦理标准。
三、适用疾病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
-部分非恶性肿瘤,如特定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在者疾病类型、病理分期、身体状况及药物耐受性,选择最合适的铂类药物。常见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
2.剂量制定
依据患者体重、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参照药物说明书及国内外指南,制定个体化剂量。剂量调整应遵循最小有效剂量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
3.给药方法
-静脉给药:采用缓慢静脉滴注方式,药物应充分溶解于适宜的溶剂中。
4.治疗周期
根据药物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情况及病情变化,制定合理的治疗周期。一般建议每21天为一个周期。
5.药物监测
1.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评估药物毒副作用。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6.辅助治疗
1.针对患者病情,给予支持治疗,如纠正贫血、改善免疫状态等。
-口服给药:对于适合口服的铂类药物,需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制定口服方案。
卵巢癌铂类药物抵抗解决方案

卵巢癌铂类药物抵抗解决方案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化疗是卵巢癌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然而,由于卵巢癌对铂类药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导致许多患者在接受化疗时遇到了困境。
因此,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卵巢癌对铂类药物抗药性的发展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改变药物的结合靶点、增强细胞解毒能力、增加DNA修复机制等。
针对这些机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个体化治疗策略:针对不同患者的抗药性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基因检测、蛋白质表达等方法,确定患者的具体抗药机制,从而选择对其有效的药物。
2.药物联合治疗:将铂类药物与其他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增加疗效。
例如,将铂类药物与顺铂、依托泊苷等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逆转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是卵巢癌抗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针对多药耐药的卵巢癌,可以尝试使用多种逆转剂,如ABCB1逆转剂、ABCG2逆转剂等,来减轻药物的抵抗性。
4.新药研发:针对卵巢癌抗药性问题,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或者对现有的铂类药物进行改良,以提高其抗癌活性和减轻抗药性。
目前已有一些新药物被开发出来,如PARP抑制剂等,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
5.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热点,对于抗药性的卵巢癌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案仅为探讨,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病程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此外,由于卵巢癌的复杂性和抗药性发展机制的多样性,仅凭以上几种解决方案可能无法完全解决抗药性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

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70%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届临床晚期。
新诊断卵巢癌初始治疗模式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虽然大多数患者经过初始治疗可获得临床缓解,但仍有70%的患者在2~3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40%左右。
近年来,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 ADP 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的问世为卵巢癌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系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在初始治疗或铂敏感复发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后应用PARP抑制剂可显著延长卵巢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改变了卵巢癌的治疗模式。
近年来PARP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规范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2020年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制定了《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原指南”),随着临床研究数据的更新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必要对原指南进行修订,经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编写组专家和常务委员充分讨论和投票表决,形成《卵巢癌PARP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2版)》(以下简称“本指南”)。
本指南采用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推荐级别,见表1。
本指南中,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
本指南不涉及国内未上市的PARP抑制剂。
本指南临床研究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突变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突变。
1 PARP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1963年Chambon等[1]首先发现了PARP,后经证实其参与单链DNA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1980年Durkacz等[2]证明烟酰胺类似物可以抑制DNA修复,并可增强DNA 损伤剂硫酸二甲酯的细胞毒性,提示其有可能作为增敏剂与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于肿瘤治疗。
《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要点铂类药物开发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通过进入肿瘤细胞后与DNA 形成Pt-DNA加合物,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进而产生抗癌效果。
铂类药物因其独特的抗癌机制和广泛的抗癌谱,成为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的化疗药物之一,作为基本药物被广泛用于肺癌、膀胱癌、卵巢癌、宫颈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
一、铂类药物简介1. 作用机制铂类抗癌药物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进入机体内作用于细胞DNA,包括4个过程:跨膜运转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发生离解反应生成水合配离子;向靶DNA迁移;与DNA配位形成Pt-DNA加合物,使DNA的合成受阻。
以顺铂为例,当其进入肿瘤细胞后,由于胞浆中氯离子浓度低,顺铂首先发生水解,两个氯离子被氢氧根离子取代,此后氢氧根离子又被细胞内DNA分子链中腺嘌呤、鸟嘌呤上的含氮碱基取代,形成铂化DNA,且由于顺铂分子中两个氯离子相处邻位,故可与DNA链中相邻的碱基结合,结合后DNA的结构和构象改变不明显。
2. 铂类药物的发展历程自1978年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物顺铂在美国上市至今,铂类新药研究开发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
与顺铂相比,第二代铂类药物(卡铂、奈达铂)以“等效、低毒”为特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使用。
为进一步解决高度交叉耐药的问题,科学家们又遵循“高效、低毒、不交叉耐药”的宗旨,研发出了第三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和洛铂。
3. 铂类药物理化性质与构效关系铂类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大多相似:平面四边形结构,中性非电解质型配合物,具有一对处于邻位N顺位O的中等活性的酸根配体和一对低活性的胺类配体。
三代铂类的理化性质总结如表1。
二、铂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目前国内常用的铂类药物口服均难以吸收,静脉给药后迅速分布于身体组织,主要通过非酶途径在体内代谢,大部分原型药物及代谢物经肾脏排出体外。
常见铂类药代动力学特点见表2。
太和医院体检科分子医学中心检测项目一览表

检测类别检测项目价格样本类型样本量报告时间检测意义检测内容说明15种常见恶性肿瘤超早期基因定量与定性综合检测3780EDTA抗凝血4ml7个工作日常见肿瘤的广谱性早期诊断,检出率约为70%,假阳性率极低。
BRAF、KRAS、PIK3CA、PTEN、SMAD4、TP53、EGFR、RET、NRAS、IDH、HER2 等基因热点突变(野生型外的三种多态性)高精度检测循环肿瘤细胞iFISH-CTC检测4800BD管抗凝血7.5ml7个工作日常见肿瘤的广谱性早期诊断,外周血中实体肿瘤细胞检出率约为90%(淋巴瘤与血液肿瘤除外)DAPI、CK、CD45、CEP8染色结直肠癌早期筛查1260粪便样本2-4克7个工作日FDA推荐的结直肠癌新粪便无创筛查方式KRAS基因检测结合血红蛋白检测的数学模型肿瘤早期指标及风险模型综合检测(CDAPlus)1600EDTA抗凝血加促凝血抗凝血4ml加促凝血4ml7个工作日常见肿瘤的广谱性早期诊断,检出率和准确率约为70-85%,远高于常规CEA、AFP、CA125等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CA-27、CA-29、CA-50、CA-125、CA15-3、CA130、CA19-9、CA24-2、CA72-4及AFP、CEA、PSA等肿瘤蛋白指标同时检测和风险评估模型计算(不单测)常见遗传疾病诊断与携带者排查(200种)9030EDTA抗凝血4ml28个工作日常见主要遗传病的遗传筛查和辅助诊断。
FSCN2 、ATL1 、FANCA 、FANCC 、MEN1等328个基因全外显子测序遗传性肿瘤基因综合检测(乳腺/卵巢、胃、结直肠、甲状腺、肾、前列腺癌等所有遗传性癌症)7350EDTA抗凝血4ml21个工作日遗传性肿瘤约占全部肿瘤5-10%,但危害极大,筛查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垂体瘤、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遗传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遗传性甲状旁腺癌、遗传性多发性内分泌瘤、遗传性子宫内膜癌、遗传性胰腺癌、遗传性嗜铬细胞瘤、遗传性副神经节瘤BRCA1、BRCA2、CDH1、EPCAM、MLH1、MSH2等79个基因组合测序乳腺/卵巢癌遗传性检测3780EDTA抗凝血4ml21个工作日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单项筛查BRCA1、BRCA2、BRIP1、CDH1、PALB2、PTEN、TP53、ATM、CHEK2、NBN、STK11、MUTYH、EPCAM、LKB1、RAD51C、RAD51D、RAD50、BLM、FANCC、FANCM基因组合测序胃癌遗传性检测3780EDTA抗凝血4ml21个工作日遗传性胃癌单项筛查CDH1、BRCA1、BRCA2、EPCAM、TP53等基因测序及野生型外的三种多态性检测甲状腺癌遗传性检测3780EDTA抗凝血4ml21个工作日遗传性甲状腺癌单项筛查APC、BMPR1A、CDH1、CHEK2、EPCAM、MLH1、 MSH2、 MSH6、MUTYH、PMS2、PTEN、SMAD4、STK11、TP53、、ATM、MLH3、BRIP1、PMS1、NBN、PALB2、RET、VHL、MET、FH、NF1、SDHD/PGL、CDC73、CDKN1B、MEN1基因组合测序黑色素瘤遗传性检测3780EDTA抗凝血4ml21个工作日遗传性黑色素瘤单项筛查CDKN2A、CDKN1C、CDK4基因组合测序及野生型外的三种多态性检测太和医院体检科分子医学中心检测项目一览表肿瘤早期筛查遗传疾病与疾化用药检测个体化诊疗化用药检测与筛查血液病个体化诊断性肿瘤(MPN)病毒类鉴定病。
关于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

关于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铂类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已成为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主要化疗药物。
然而,很多患者在接受铂类化疗后会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治疗失败。
本文将从铂类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的类型、相关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来探讨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
1. 铂类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形成DNA交联物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从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产生抑制作用。
顺铂和卡铂通过与DNA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药物-DNA交联物,而奥沙利铂则借助不稳定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药物-DNA交联物。
这些药物-DNA交联物使DNA链的断裂和交联导致损伤的细胞开始进行凋亡,进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2. 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类型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分为病理性耐药和药物性耐药两种类型。
(1) 病理性耐药病理性耐药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改变其生长和分化状态、表达多种通路的信号转导和凋亡相关因子以及维持DNA修复和稳定的机制等方式,避开了铂类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在病理性耐药情况中,细胞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仍然能够进行DNA修复和细胞凋亡抵抗,所以铂类化疗药物失去了对细胞的治疗作用。
(2) 药物性耐药药物性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浓度不足或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使得药物难以达到对癌细胞的杀伤浓度。
引起药物性耐药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内转运蛋白,药物修饰酶,对药物结合的药物靶点等。
这些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与肿瘤细胞的接触减少、代谢加快或无法形成有效的药物-靶点结合。
3. 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非常复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子机制:(1) DNA修复机制的变化铂类化疗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形成DNA-DNA交联物从而导致DNA的损伤。
局限的DNA修复是细胞响应铂类化疗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形成往往与细胞内的DNA组修复和维护机制以及DNA伤害响应机制有关。
肿瘤个体化用药指导基因检测

第十五页,共28页。
化疗用药指导基因检测产品
化疗药物
铂类药物
吉西他滨 紫杉醇 甲氨碟呤 培美曲赛
检测位点 XRCC1(R194W) XRCC1(R399Q)
ERCC1(C118T)
GSTP1(I105V) CDA(A79C) CDA(G208A) MDR1(C3435T) MDR1(G2677T/A) MDR1(C3435T) MTHFR(C677T) TYMS mRNA表达量
靶向药物
吉非替尼(易瑞沙) 厄洛替尼(特罗凯) 埃克替尼(凯美纳) 西妥昔单抗(爱必妥) 帕尼单抗(维克替比) 维罗菲尼、曲美替尼、达拉非尼 伊马替尼(格列卫)
克唑替尼
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拉帕替尼(泰克泊)
靶向治疗用药指导基因检测产品
检测基因
检测位点
EGFR
EGFR 18,19,20,21号外显子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第二页,共28页。
癌症的治疗手段
约90%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会用到抗肿瘤药物
第三页,共28页。
肿瘤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 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的同时,对增生活 跃的骨髓、胃肠道黏膜、生殖细胞、毛
结果解读 SNP-R194W:疗效CT、TT>CC SNP-R399Q:疗效GG>GA>AA SNP-C118T: 疗效CC>CT>TT
化疗药物 长春新碱
环磷酰胺
检测位点 MDR1(G2677T/A) MDR1(G2677T/A) XRCC1(R399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 预测内容 送检标本 检测项目
铂类 毒副作用 外周血/口腔拭子 GSTP1 I105V
基因型 表型
GG 突变纯合子
AG 突变杂合子
AA 野生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指标意义
毒副作用较低
毒副作用上升↑ 毒副作用上升↑
用药指导
常规剂量
减少剂量
减少剂量
备注
文献:人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解毒 酶,主要催化GSH与多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结 合,在很多癌症化疗药物的解毒代谢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