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方解

合集下载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

张仲景调理脾胃第一方——半夏泻心汤,七味中药胃胀胃酸全不见治愈慢性胃炎,缓解胃胀反酸,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方子算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我发现,只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正确辩证,在它基础上加减过后,一多半的胃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这就是被称为胃肠病第一方的【半夏泻心汤】。

我们先来看方剂的配伍半夏,黄芩,党参,干姜,炙甘草,黄连,大枣听说过小柴胡汤的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两个经方组成非常的像,不过半夏泻心汤将柴胡换成了黄连,生姜换成了干姜。

这是因为,临床上病位在两胁或两边侧的多用柴胡,病位见心下痞,也就是肠胃会多用黄连。

生姜可以起到活血驱寒、增进食欲的作用,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风寒感冒。

干姜则可以温肺化饮、回阳通脉,对于身体出现的寒饮喘咳、肢冷脉微、恶心呕吐、腹部疼痛、拉肚子以及脘腹冷痛等疾病,能够起到治疗和改善的效果。

观察经方七味药,发现性质有寒有热,那么它对症的胃病有哪些典型的表现呢?原文是这么写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提炼出来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呕、肠鸣、心下痞。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又可以整理延伸出来以下这三类症状表现第一类:呃逆、恶心、呕吐、反胃、烧心、第二类:胃胀、返食,口苦、口酸、胀痛、早饱第三组:肠鸣、溃疡、便血、黑便、腹泻、怕冷因此,如果有以上一项或者多项症状出现,都可以采用【半夏泻心汤】来辨证治疗。

那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方子以半夏为君药,干姜为臣药。

半夏性辛温,可以散结除痞,干姜性辛热,可以温中散寒。

当我们吃了不好消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引起腹胀、恶心等症状,就需要选择温胃和中、降逆止呕的药,这也就是方中半夏与干姜的作用。

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

中医常说“子病及母”,脾胃失调自然也会影响其他的身体器官。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出现失眠、溃疡、心烦等症状的原因,这个时候黄芩、黄连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用人参、大枣、甘草为佐药,可以健脾益气、补虚和中。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心汤

上热下寒体质‖半夏泻⼼汤上热下寒体质,⽤这个泡脚⽅⼦可以改善!上热下寒的⼈,⾝体特别⽭盾,上半⾝就跟有⼀团⽕⼀样,下半⾝就跟冰窟窿⼀样。

上⾯⽼是冒⽕,⼝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烦得很,这⼀派热像都集中在上⾯;但是再⼀看下半⾝,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宫寒痛经,这⼀派寒像⼜集中在⾝体的下肢。

上热下寒的⼈是这样的,⼤家⾃⼰去对照⼀下:上热:⼝腔溃疡反复发作⽛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反复长难⼊眠,容易醒虚不受补,⼀吃热的补的就上⽕下寒:双脚常年冰凉肚脐以下凉⼥性会痛经,经量少⼼⾥想吃偏凉的⾷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像最好判别⾆头尖是红的,⾆头中下部是⽩⾊,上热下寒体质的⼈,我推荐⼤家⽤这款泡脚⽅:上热下寒泡脚⽅。

黄连5g,黄芩8g,⼲姜10g,法半夏10,⾁桂5g,艾叶8,炙⽢草5g。

这个泡脚⽅⼦,⾚脚借⽤了张仲景先⽣的经⽅智慧,我来把⽅⼦思路跟⼤家拆解⼀下。

第⼀梯队,⽤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

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体⾥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实际上,因为⾝体⾥的⽓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

⽽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且半夏本⾝是降的,可以把⼼⽕往下降。

第⼆梯队,⽤黄芩+黄连来清热。

⽤黄连来清⼼胃之⽕,并且苦味的黄连作⽤⼒也是降的,可以沿着⼼胃肾这⼀条路把⽕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降下来。

这样,将上⾯的⽕从两条通道⼀起往下降,最终⽬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去。

第三梯队,⽤⾁桂+⼲姜来温阳散寒。

⾁桂是温热的,能引⽕归元,作⽤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将引下来的⽕继续往下引,引到肾⽔中去。

⼲姜⼤⾟⼤热,⾟味宣散,从左路把⽓机宣发出去,形成⼀个圆。

同时⼲姜⼤热,⽤来驱除下⾯的寒⽓,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经的寒⽓,提升散寒的效果。

第四梯队就是这个⽢草,⽤来调和寒热,让⽅⼦⾥这些药物的⽓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慢性咽炎。

手脚冰冷、怕冷但因为内火大就不敢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两者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天不用热水袋,脚就会一夜冰凉,冷
这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半夏泻心汤是一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适用于痰饮壅滞、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膈痞闷、咳嗽、呕吐、泄泻等症。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加减,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案例。

案例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胸膈痞闷。

患者张某,男,45岁,主诉胸膈痞闷、咳嗽已有半个月,伴有纳差、腹胀等症状。

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浊郁滞,脾胃失健。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连服2剂痊愈出院。

案例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泄泻。

患者王某,女,32岁,主诉泄泻已有一周,伴有腹痛、便稀、纳差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泽泻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兰10克,黄芩10克,薏苡仁10克。

服药后,患者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呕吐。

患者李某,男,50岁,主诉反复呕吐已有数天,伴有头晕、口苦、腹胀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胃气上逆,痰浊内蕴。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头晕、口苦等症状逐渐缓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胸膈痞闷、泄泻、呕吐等症状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斟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

赵厚睿老师讲稿~半夏泻心汤展开全文半夏泻心汤由7个药组成,半夏12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黄连3克,大枣4个,水煎服,是汤药。

要注意是散剂、汤药还是丸药,经方里面,方的制作方法不同,是根据人体吸收情况而定的。

像猪苓散,一定要用粉末才有效,五苓散,用粉末才有效,但猪苓汤是煮汤的,这个是要注意的,所以半夏泻心汤这里我们刻意提了一下不同的剂型。

半夏,干姜,是散饮、驱饮、止呕,因为半夏干姜是辛药,都是辛(味)的,是辣的药,往外面发痞饮的。

黄芩、黄连解痞止利,治热痞的,热痞是心窝下面,胃这个地方有热邪的,有堵塞感,黄芩,黄连可以清热,消除堵塞感,黄芩黄连还能够治热性的,大便臭秽的痢疾,因为它们都是解痞止痢,是治热痞的,因为它们都是苦寒燥湿的。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所以用人参和之以草枣。

这段话应该这么去理解,饮邪聚集在哪里呢,在心窝下面,闭塞的这个地方。

因为有半夏泻心汤(证)的人,有里面的正气虚,也有外面的邪热进到里面去,所以既要清进到里面去的邪热,用黄芩黄连,也要补里面胃气的虚寒,用人参甘草大枣。

这三味药,它们都是甘温药,甘温益气。

另外就是要消心下痞的堵塞感的药物,既要黄芩黄连,还有人参,这个是要注意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呕而肠鸣,前面干姜、半夏是止呕的,人参、黄芩、黄连是消痞的,虚实夹杂都会有痞。

肠鸣是有水的声音,哗啦哗啦的水声。

这个肠鸣音有好几种,有水的肠鸣、有气的肠鸣,水的肠鸣多数就是水,气的肠鸣,跟肝气不舒有关系,肝气堵塞或者在肚子里面乱窜有关系,这个人会不停打屁,这种打屁的肠鸣音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我们这里明确地说,都是水饮,半夏、干姜驱水饮。

所以如果是有气的肠鸣音,应该是用流气饮子,或四逆散,或半夏厚朴汤这些,不是用我们这个半夏泻心汤,这里面明确说是有水饮。

那么舌苔上面有点腻苔,这方证里面没说,我们到后面再看。

这个原文大家要研究一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

半夏泻心汤(深度解析)深度解析——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然属于传世经方,但对其方证病机的解释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寒热互结与寒热并用的传统观点,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一、原文旨义分析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地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以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可知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师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医圣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二、寒热错杂问题由于医圣述证简洁,所以以方测证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一。

因此,后世医家均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寒热互结。

以上推理,均属于惯性的常法分析思维,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分析思维的框框里,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进行推理。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证,就会发现: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中医书友会第243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方为中医治疗寒热错杂性胃肠疾病的主要方剂。

(编辑/唐义超)半夏泻心汤作者/门纯德【组成】半夏10g 黄芩9g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

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

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

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一、慢性胃炎例:杨某,男,47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

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弦。

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川黄连6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

一剂后腹胀除,余症轻,两剂后诸症消然。

二、消化性溃疡例:王某,男,67岁。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治,终未痊愈。

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

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方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理解半夏泻心汤,97条“邪高痛下”四个字是关键,其实,结合柴胡剂与陷胸剂才能更好的理解条文。

按照发展的顺序,如下:柴胡剂——陷胸剂——泻心剂【柴胡剂】邪在上,还停留在表证外证的层面,但正气已经没有桂枝剂和麻黄剂时的力度,因被邪气打压而退入少阳区域,以“呕”等证状证状来描绘正气后退的惨状。

此时若治呕治痛下则失矣,什么治呕降逆就上来了,切记万不可落井下石打压正气。

【陷胸剂】可以说是柴胡剂的进一步演变,这时正气已经退至“心下鞕”了,而邪则突破在外在表的防线更进一层,占领太阳阳明少阳的公共区域——结邪在“胸”。

因此,陷胸剂作用的点位在胸部,陷邪入瓮,而引在心下已经寒鞕之太阳正气突围而出。

这时,要是傻不拉几盯着“心下鞕”不放,就是杀人害命啦!【泻心剂】从“心下鞕”到“心下痞”,这时已经看不到胸腔区域邪气作怪的场景了,而是“正邪”打作一团混入“心下”——太阳至阳明的中间区域。

痞者,否也,天上地下之卦,而
邪阻在中令天地之气不相交也。

方此,再用柴胡剂泻心剂就牛头不对马嘴了,应该考虑作用的点位在阳明,用泻心剂从阳明胃家系统泻出呈“满”状的邪秽之气,阖阳明后再开太阳。

如果认为半夏是降逆的,那么,说明还不能得仲圣之旨,半夏这里更多与开出太阳有关。

痞者,天地气不交,皆因寒邪与地气结于心下。

以此论其与太阳、阳明或肋下之水气关系。

痞证,一当以无太阳表证外证之消息为准绳;二当立极心下之位置,而观其与阳明少阳之胸胁,及太阳一身之表外。

本条之痞与上条同,痞而鞕,阳气未陷。

上条阳浮在关上,仍在心下;本条阳浮于表,仍无发热,唯有已开之太阳而有恶寒汗出,太阳不知何往(亡)。

本条虽有表证,但阳气之弱,不同上条关上仍有活泼之太阳在,因此,加附子而不去黄芩。

此又与上文禁泻心剂之气痞有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