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
曾国藩 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

曾国藩成功选人的三大原则成大事者必靠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才都适合于你的事业。
因此,为了使组织和团队更好地发展下去,领导者如何选到合适的人,非常关键。
曾国藩在选人用人的实践中,给后人总结出了三条非常有用的选人原则,值得每一位选人用人者参考。
这选人的三大原则分别是:选人切勿眼光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选人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诸葛道熹:如果眼界过高,很容易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万物皆遵循这样的道理: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
人自然不会例外:人无完人,才无全才。
中国的上古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
这段千古金言启示后人: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
曾国藩从来都不相信有所谓的“全才”。
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追崇之词罢了,领导者在选拔人才时切勿上当。
事实上,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有所长有所短的人。
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上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会吃败仗。
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
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
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
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
阁下眼界太高,将来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
程子曾经对司马光说:愿相公宁愿受一百个人的欺骗,也没有使好贤之心从此而没。
阁下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降低取才的标准,获取的人才也渐一天比一天多了。
诸葛道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要注意发挥人才的长处就行。
究竟应该怎样选拔人才呢?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1.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曾国藩管理之道(为官从政)

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事例:对李元度的使用
3、成功用人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
(2)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当于用, 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 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 田,则不如耜 。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铻 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光用智谋和权术去笼络别人,即使是驾驭自己的同乡都是无法长久的。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1)要有用人的诚意
• 凡是正话、实话,多 说几句,时间长了人 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的 心意的。即使是直率 的话,也不妨多说几 句。
•
——曾国藩
1、诚心、智慧、度量: 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三大素养
——李鸿章
4、要有一副平和宽容之心
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 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所以要 想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
第二讲:用人是一门艺术 ——曾国藩用人方略
• 1、诚心、智慧、度量:用人者应该具备的 三大素养
——欧阳兆熊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儒家 • 修、齐、治、平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 • 文化的自觉性:卫道的狂热 • 湘军:有理想有主义的部队 • 儒家社会——宗族、人情 •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一生的道德自
律,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
曾国藩与法家 • 治乱世用重典:“曾剃头”的由来 • 人性本恶:清醒冷静理智的态度 • 功利:“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
曾国藩聚人、用人、修养方略

仁智所见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半信半疑曾国藩聚人方略•用共同信仰凝聚人•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力以相救。
贼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有誓不相弃之死党。
士兵:重家规、卫道精神、做人道理军队+学校+家庭•用合理的制度规范人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声叶,皆一气所贯通。
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受其私惠。
平日既有恩谊相济,临阵自能患难相顾。
招募制:统帅—统领—营官—哨长—什长—士兵重新招募制•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以为己责;感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幕而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李鸿章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
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
——李瀚章君子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曾国藩•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如果统将之间有一分矛盾,营官、哨官之间就会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间就会有六七分矛盾。
这样的团队,必然就要解体了。
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济,就应该先从统将有一副平和宽容的心开始。
——曾国藩夫人必有驾乎天下才之量,然后能用天下才,任天下事。
替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
季子言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我意见常相左;(左季高)藩侯当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曾国藩)曾国藩用人方略•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品德、品性、品位: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个环节•创业初期宜合,局面盛时宜分•情感、利益、约束:用人者应该把握好的三大手段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也。
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吾辈带兵,如父兄带子弟一般。
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
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
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曾国藩识人用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将其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广收,就是广泛招揽人才;慎用,就是视情委任,用其所长,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进行督导和教诲;严绳,就是立法度,定规矩,加以管束。
人才经“广收”而济济,又因“慎用”而得所,辅以“勤教”和“严绳”,自然得以善用,此为“开疆拓土”加足了马力。
曾国藩“用人必先识人”曾国藩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也就是说,用人需具备识人本质的眼力,用人慎重须以知人至深为前提。
那么曾国藩的眼力如何呢?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李鸿章便让此三人在门口等候。
当曾国藩回来的时候,看到门口有三个人,他左边看一眼,右边看一眼,中间看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进去。
李鸿章问老师对此三人的评价,曾国藩回答道:“左侧之人可用,但只可小用:右侧之人万万不可用;中间之人可用,且可大用。
”李鸿章对老师“一眼识英雄”非常敬佩,问其原因,曾国藩说:“左侧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再看他一眼,他就把眼皮顺了下来,不敢再与我对眼神了。
这说明他心地比较善良,但是气魄不够展开,所以可用,但只可小用。
右侧这个人,在我看他的时候,他不敢看我,当我不看他的时候,他又偷偷地看我,很明显这个人心术不正,所以万万不可用。
然而,中间这个人,我看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上下下扫他一眼,他又堂堂正正地打量了我一番。
说明此人心胸坦荡,气魄宽广,可用,而且可以大用。
”此时,李鸿章幡然领悟,并遵照老师的指点派用此三人。
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准,那个人就是后来在台湾保卫战中闻名于世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后任台湾首任巡抚。
这个识人的故事在当时被广为传颂。
曾国藩用人德为先曾国藩认为,错一个人,横则影响一片,纵则贻误长远,造成难以补救的后遗症。
那么到底如何在广收的基础上做到慎用,如何处理好广收与慎用两者间的关系?此为企业管理人才中的一个难题。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

曾国藩:亨通官场的四大用人秘诀(领导者必读!)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掌握三省市的人事大权,而人事又关系到江南四省的吏治民生,因此他用较长时间,通过比较和探索,找出一条特有的“曾氏”用人法。
他把主持理财的文职官员的标准概括为四项。
第一,有操守过去有一句话说:“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得太平。
”还有一句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这两句话所讲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即能力的重要。
操守是一个人的为人,特别是做官员,做领导的一条底线,是一条永远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约束官员的三条标准,也就是“清”、“慎”、“勤”这三个字。
所以,曾国藩把文官的第一条标准定位为“有操守”。
操守含有两个意思:■ “要清廉”,为官不清廉,老百姓怎么能服气?■ 有节操,有节气,有一种临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
曾国藩说,下属获得上司偶然青睐,但操守有问题,还是不能持久,手下的人也不会真心佩服你。
即使你的权势可以压他一级,但他心中不会服你,所以曾国藩特别强调,做领导要有操守。
第二,多条理曾国藩“相人口诀”当中就有“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他打了一个比喻说,庖丁解牛在外行人看来,这样复杂的一头牛,庖丁很快就能解得很清楚、很伶俐、很利索,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每天用得着的不能太繁多,两句话就够了。
一本书也好,古人流转下来的典籍也好,概括起来,可能就是几句话,你千万不要把它变复杂。
总之,把很多复杂的事情变为简单,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有条理”。
“多条理”,不但是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能力。
他将“剖析”列为第一方法或工作步骤。
实际是指如何下手,如何抓住主要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曾国藩提出“庖丁解牛”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典故等方法。
概括说来,是说条分缕析,要把各种事务集中起来,分清主次、轻重、难易、缓急。
曾国藩说: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常有互相曲折交汇之处,如果一个地方不通,那么处处都会受到牵制。
曾国藩为官之道

• 为官当守六大原则:
• • • • • • 平争:平息争端,不翻前任旧帐,只做不说 因势:肯定前任的成果 善习:保持良好的习惯,摈弃恶习。 从俗:顺应地方民俗,溶入地方民俗,不招至民怨; 便民:事而利民,不便民的事情不做,以免失人心所向; 救弊:改革不合时宜的弊端;
• 为官当守三不原则:
• • 不与:不参与下属的具体工作,做事要做重点; 不遑:做事要有紧迫感,工作讲求效率;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情贵在诚,湘军有家人父子之情,所以千人同心万人同力。(例:塔其布 李续宾) 不能因情感而失去理性。
用人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 的欲望。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不可不用,必须慎用。
• • • 不得凌辱下州县,人无贵贱贤愚,皆宜以礼相待。 不许不受银礼:不论大小、贵贱,均不得受;初收茶果、小菜, 再收鞍马,最后见诉求便索。 不许荐用私人:不给下属推荐人员,避免私人狐假虎威,为祸一 方,下属不敢治之,最终反害荐者;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首要之地:
冲:要害咽喉地域;繁:繁忙的部门;要:重要地方;简:边缘的地方;因势择人而用。
【忠告】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 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 冀。 • 壮勇忠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 万人离心,不如百分同力。 • 天下事无实意者鲜有成效,务虚名者多 后患。
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 卧薪尝胆 不轻易出底牌 • 外圆内方 刚柔互用 争让适度 • 舞台与作为 无权断不能有所为
高官为政,务持大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认为,领导者用人应该把握好三大手段这三大手段是:情感、利益、约束。
注重与人才的感情交流白居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
人非草木,孰 能无情。
如果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 启这扇大门的钥匙。
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身边每一个高明 的用人者,肯定是精通运用情感的艺术的。
有句俗话,说刘 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刘备这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非常 善于运用情感。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讲道,长坂坡之战, 赵云单枪匹马,从万军之中,拼死将阿斗救了出来。
见到刘 备之后,赵云下马伏在地上大哭,刘备也大哭起来。
赵云将 阿斗双手递给刘备,刘备接过阿斗,扔在地上,说:“为了你这个小东西,差一点折了我一员大将! ”赵云十分感动,不能回报主公的恩德! ”刘备这一哭、一扔,赵云这位英雄, 就对他死心塌地了。
善解人意,以情感人,是刘备能够建功 立业的奥秘所在。
诸葛亮为他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 操对关羽又是封官,又是送钱,关羽却千里走单骑,回到了 刘备那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由此可见情感交流的 重要性了。
曾国藩同样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
曾国 藩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连忙 从地上抱起阿斗,哭着对刘备说: “我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曾国藩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忠告】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因寡不敌众,马陷泥潭之中,迷失了道路,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了自己的家中休息。
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因为主将一晚上都没回来,认为他肯定战死了,都哭成了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
正在这时候,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说后,连鞋子都没穿,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
塔齐我们看,这一哭、一笑,都是曾国藩真情的流露。
如果你是塔齐布的话,你怎么能不感动呢?1855 年8 月,塔齐布因为打九江打了很长时间打不下来,又急又气,结果呕血而死。
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
”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
曾国藩听到塔齐布的死讯以后,伤心欲裂,连续几天都不睡觉,不吃饭。
他亲自赶到塔齐布在九江城下的军营中,为塔齐布主持了葬礼,并且在塔齐布的灵前大哭了一场,在场的将领们也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塔齐布家在北京,家中还有老分清贫,曾国藩知道后,便让湘军粮台设法为塔齐布筹了一笔银两,委托人转交给塔的老母,并对塔齐布的两个弟弟的生活也作了安排。
湘军之中还有一员大将,叫李续宾。
曾国藩对李续宾十分推崇,李续宾对曾国藩也是忠心耿耿。
曾国藩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的时候,清政府乘机剥夺了他兵权,而李续宾不管这一套,还把曾国藩看作是最高统帅,不管什么事情都向曾国藩报告、请示。
朝廷迟迟不肯让曾国藩出山时,李续宾甚至表示要辞职回家。
1858 年,李续宾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孤军猛进,结果被围于三河。
曾国藩得到消息后,就非常伤心地对人说,以李续宾的刚烈性格,肯定会死在这场战役中了。
后来果然如此。
而当李续宾战死的确切消息传到曾国藩大营的时候,心如刀绞的曾国藩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放声大哭起来。
曾国藩与李续宾的弟弟李续宜感情也很好。
李续宾在三河战死后,他的部队就归了李续宜带领。
曾国藩和李续宜可以说是无话不谈。
同治元年八月,李续宜在曾国藩的大营中冶病,曾国藩每天都到他的病床上去探视,晚上还要看一看李续宜的睡眠情况。
他在给弟弟们写的家书中说:“我每天到李续宜那里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象是有了内伤,但他的精神还很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
”当他看到李续宜晚上睡觉分香甜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特意写信给弟弟们,让他们跟自己一同分享这个快乐。
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湘军之中,很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
曾国藩还说,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人同心、万人同力的“死党”。
很多人才乐意为曾国藩所用,其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这个“情”字有关。
情感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该将情感当成一种力量,用它去动员、感染、影响周围的人,激发人才的热情和活力。
不过我们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领导者的情感一定要出自真诚。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曾国藩用人很讲究诚字,这个诚字,同样也是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时所必须把握的。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动人,虚伪的情感不但打动不了别人,反而只能弄巧成拙。
还有,在运用情感的时候,也要把握感情和理智的分寸,不能让情感的洪流冲垮了理性的大堤,否则只能坏事。
比如上面谈到的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不顾与东吴联合抗魏的大局,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兵败身亡。
这其中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自检】为什么要注重与人才的情感交流?你认为与人才的情感交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人毕竟是现实中的人,除了精神上、情感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的需要。
曾国藩在以情感打动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现实的利益驱动,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曾国藩用人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益的引导。
用人要以利益为引导【忠告】人除了精神上的需求之外,还有利益上的需要曾国藩自己对于钱财看得很轻,并且要求将领们也能不汲汲于名利,认为汲汲名利者是干不成大事的,但他也知道,“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因而利益的驱动不但不能少,而且一定要做足。
所以他的《水师得胜歌》最后两句总结性的话,就是“仔细听我得胜歌,升官发财笑呵呵”。
在给弟弟的信中,曾国藩说:凡是出来带兵的人,都不可避免会稍肥私囊,要想让做到一点钱也不拿,是不可能的。
【忠告】凡是勇于做事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大的欲望。
实际上,高谈忠义的湘军将帅并不忌讳谈名谈利。
咸丰八年曾国藩第二次出山的时候,他的部下大将李续宜就劝他说:对于名将来说,“非花费十万两白银才能请求他出来为你所用,出来之后,又必须每月花费一万两才足以够他使用。
”因此李续宜建议他不要怕花钱,而是要“轻视银钱”,以重金求人才。
左宗棠首次出来带兵,胡林翼也写信教他“军营中的办公费用一定要多定些”,因为“聚集人才依靠的是钱财”,特别是“用兵打仗更是不能在乎钱”,让他“不要学那乡下里的老教师,得到一笔学生交的学费,就觉得一生都吃不完了”。
曾国藩也曾经向清朝皇帝奏报说,湘军以当兵为名利两全的事情。
所以曾国藩给将领们定的薪水都很高。
按照湘军饷章的规定,营官每月为白银二百两,分统、统领带兵三千人以上的每月为三百九两,五千人以上的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的六百五十两。
《湘军志》说:“带五百人的每年收入白银三千,带一万人每年收入六万,这还是廉洁的将领。
”所以湘军将领人人都很有钱,有10 万家产的大概有100 多人。
彭玉麟号称最廉洁的将领,但他自己说,打完仗后,除了已经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剩余可以归入私囊的白银近六十万两。
加上克扣军饷、包揽货运,贪污税款,更加上打完仗以后的公开劫掠,湘军将领都发了大财。
郭松林号称400 万,席宝田分给10 个儿子每人24 万,加上公产及捐助,财产将近300万。
曾国荃有田万亩,房产、钱庄还不在内,其他将领也都拥有巨资。
除了以丰厚的报酬来吸引将领之外,曾国藩还非常重视对将领的保举。
曾国藩刚出来带兵的时候保举不多,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不妄保举,不乱用钱”,结果是“人心是因为自己德不服众,后来才渐渐发现,主要是保举太少,使追随自己的人感到升迁无望而导致的。
因为人才长期没有出路,就很容易产生离心倾向。
像李元度追随自己多年,患难与共,忠心耿耿,竟然没有获得自己的保举,长期沉沦于不附”,人才都流向了胡林翼幕府之中。
开始曾国藩还以为面,心里自然不会痛快。
对这个问题,曾国藩的一些贴身幕僚,像刘蓉、赵烈文等,也多次向他进言。
赵烈文说:阁爱贤好士,这是天下人所都知道的。
可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还是离开您了呢?以前的就不必说了,就说最近一段时间相继离开的那些人,是他们有负于阁下呢,还是阁下以为他们没有用而放弃了他们呢?都不是。
来投奔您的人,除了少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大部分是为求利而来的。
假如得不到发展的机会,那么他们将都会销声匿迹,又怎么会肯来为我所用呢?所以明智的用人者,一定要满足人才的欲望,这样人才才会认为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竭尽才力来报答您。
这样,才能合众人之私,而成就一人之公,完成您所从事的事业。
【忠告】合众人之私,才能成一人之公。
赵烈文的话对曾国藩影响很大,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更是让曾国藩茅塞顿开,使得他马上意识到了保举的作用,这就是:一定使优秀的人才感觉到有升迁的希望才行。
于是曾国藩开始改变作风,效法胡林翼,大力保举人才。
1854 年,湘军攻克了武汉,这是清军从太平军手中所攻克的第一座省城,朝廷上下都十分振奋。
曾国藩把握住这个机遇,给皇帝了折子,开了一大堆的名单,请求奖励。
咸丰皇帝高兴之余,批准了曾国藩的全部请求。
罗泽南、杨载福、李续宾这些人由此崭露头脚,这对于鼓励湘军的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也由此尝到了甜头,后来凡是重大的战功,他都要保举一大批人。
像安庆之战,他将功劳归于胡林翼;打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以后,他又将功劳归于将领们,在保单中开列有功人员有1000 多名,参战部队的统领、分统、营官等几乎一个不落。
据统计,曾国藩的幕僚有四百余人,其中绝大多都得到过他的保举。
所以他的幕僚,即使不是实缺的官员,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这其中,有26 人成为督抚一级的大员,50 人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员,至于道、府、州、县的官员就数不胜数了。
因此只要进入曾国藩的幕府,就可以说是有了升迁的机会,这样人们自然就拼命地来投奔他。
而曾国藩本人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他和他的人才之间,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下属得到了提升,他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大了。
所以他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遇到利益问题,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名声的问题,要注意分享,这样才能成大事。
这无疑是他的经验之谈。
【忠告】凡是遇到有利的事情,要注意分配;凡是遇到有名的事情,要注意分享。
曾国藩的利益引导,确实是很成功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为官者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引导。
这是决定人才能否为你所用的基础。
这一点做不好,就根本谈不上用人。
不过,曾国藩的利益引导也有两重性。
湘军将领所得的利益,一部分是来自自己应得的薪水,一部分是公费、克扣军饷甚至是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曾国藩对于后者实际上是默许的。
这就使得湘军很快就没有了战斗力。
因为等到将领们个个都发了大财,也就没有人愿意再肯卖命了。
所以后来一打完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湘军就再也不能用了。
从这个意义上,利益的引导是一把双刃剑,用人者在使用的时候,不可不用,但也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