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
古诗鉴赏7诗歌意境

意境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美感, 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引发共鸣
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 者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和思 考,从而与诗歌产生共鸣。
深化主题
意境能够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意 义,使诗歌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力和感染力。
02 诗歌意境的分类
雄浑豪放
特点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 境开阔,情感奔放。
深沉的情感
杜甫在《春望》中表达 了深沉的情感,通过对 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 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 人命运的感慨。
细腻的描写
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 春天景象,使读者感受 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 勃。
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寓情于景的手 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 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 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 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意境的构成要素
01
02
03
意象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 素,它是诗人通过语言所 描绘的具体形象或场景。
情感
情感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 素,它是诗人通过意象所 表达出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语言
语言是构成意境的工具, 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 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
表达情感
意境能够深刻地表达诗人的情 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 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的层次感
感受诗人的情感是如何逐渐展开、深入的,是否有起伏、转折, 是否丰富多样。
情感的共鸣
尝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表达, 这些情感对你有何触动。
领悟哲理
哲理的呈现方式
观察诗人是如何将哲理融入诗歌中的,是通过具体的描绘、形象的 比喻还是直接的阐述。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意象,形象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意象,形象的鉴赏技巧和方法诗歌之美在于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心境以及诗人当时所处周围的环境。
意境让我们更加贴近作者,同样,解析诗歌意境也是高中语文的一大难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意境,形象,意象鉴赏的解题技巧和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关于形象类解题方法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赏析摘要:1.作品背景介绍2.诗句意境分析3.诗句表现手法鉴赏4.诗句内在哲理探讨5.总结评价正文:【提纲】1.作品背景介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夜宿茅店、板桥的经历,通过清晨鸡鸣、夜晚月色、行人足迹和桥上霜迹等景象,展现了旅途中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
2.诗句意境分析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通过对比晨曦鸡鸣和夜晚月色,以及行人足迹和桥上霜迹,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夜景。
晨曦时分,鸡鸣声唤醒了沉睡的村庄,而夜晚的月色仍眷顾着这片土地。
行人足迹和桥上霜迹则表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诗句表现手法鉴赏在这两句诗中,温庭筠运用了对仗和意象的表现手法。
对仗方面,鸡声与茅店、月与人迹、板桥与霜分别形成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美观。
意象方面,诗人巧妙地将鸡鸣、月色、行人足迹和桥上霜迹等具有特色的景象融入诗句,使得诗歌意境更加丰富。
4.诗句内在哲理探讨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透露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诗人通过描绘乡村夜景,表现出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鸡鸣声提醒人们新的一天开始,月色仍为夜晚的世界增添一份宁静。
行人足迹和桥上霜迹则象征着生活的奔波与坚韧。
在这种和谐共生中,人们得以体会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5.总结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对仗展现了乡村夜色的宁静与和谐。
诗人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韵味。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天苍以苍,野无茫茫,尽风吹的草低见沉牛羊”思(刺勒,歌》)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
方法一分析重点词语(诗眼)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 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 问客从何处来。”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 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 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 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 垫。
例②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 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找出意象
把握意象:
掌握一定数量的常见意象的意蕴
把
握
诗
歌 意 境
品味意境:
抓诗眼,分析重点修饰性词语 掌握常见意境类型
分析意境题常见题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500字)

浅析如何赏析诗词(500字)第一篇:浅析如何赏析诗词 (500字)浅析如何赏析诗词今年中考许多省市将诗词赏析列入了考试内容,我们江西省也不例外。
这种考查方式,改变了以往单单注重积累而忽视赏析的观点,不仅考查了诗词的理解,而且对诗词的诵读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但是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诗词鉴赏是诗词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为此,本人抛砖引玉,谈谈赏析诗词的方法。
一、从作家、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在平时教学中,凡是课本中出现过的诗人或者课外阅读中遇到过的诗人,我都让学生了解其生平简历,人生爱好,写作倾向。
比如有关王维,他是盛唐的山水诗、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作者厌倦官场生活,企图从佛教的禅理中求得精神的解脱,从山林胜景中寻求乐趣,反映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其诗艺术成就较高,刻画细致,富有诗情画意,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又如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学生能了解诗人,自然就好理解他的作品了。
具体涉及到某首诗时,我还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二、从诗词内容入手来赏析纵观初中语文课本,从内容上我把诗词分为七类:送别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国诗、咏史诗和爱情诗。
并让学生把学过的诗词按此进行分类,如送别诗有《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边塞诗有《使至塞上》、《渔家傲》等。
通过这么一归类,学生可以“俯视”诗词,至少在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所偏颇。
三、从诗词表现的情感入手来赏析1、或表现诗人对朋友、亲人的思念、留恋之情,或表现对朋友、亲人的美好祝愿。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表现诗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5290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1.png)
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5篇材料]第一篇: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需寻意脉古诗意境赏析,表面是景与情的理解,最多再加上情景结合方式的把握。
实际上这样的赏析是不全面,也不深透的。
就古诗意境的营构来说,绝不仅是单靠意象就能直接传达出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的古典诗人们,还注意到的意脉的融入。
孙绍振先生谈到古诗赏析时,说过这样一句极为重要的话:分析就是就是突破表层,把深层的意脉起伏揭示出来。
意脉决定情感的特殊生命。
那么什么是古诗的意脉呢?在笔者看来,古诗的意脉就是就是指潜伏在显性的表层的景语下面的起伏不定的勾连串通景与情的语言脉络。
意脉,有这样两种形态:一是线型意脉,指的是景与情、景与意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的相关性,以开合、正反、因果、假设、目的、转折、层进等逻辑呈现。
这种意脉在性质和量度上精密地相应,往往贯穿首尾,从而让全诗构成完整的统一体。
如: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由汴河水春景“开”,以“风起杨花愁杀人”合,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遥寄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
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由“冬”到“春”,由“寒”到“暖”,其意脉构成正反关系,表现了梅不同桃花之处:高洁守志。
如:江湜《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前四句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这两方面成为不眠之因。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画眉“林间自在啼”的情景,后两句则假设画眉笼中的处境,从而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爱与赞美。
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解读

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解读意境的鉴赏:中国诗词意境解读中国诗词源远流长,以其深邃的意境而享誉世界。
诗词的意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形象所唤起的联想和情绪。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与感悟。
本文将对中国诗词的意境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
一、中国诗词意境的特点中国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无论是山水之间的壮丽景观,还是人物之间的情感交融,都透露出中国古人对于自然与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中国诗词意境的主要特点有:1. 含蓄隽永:中国诗词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往往运用寥寥数语,点石成金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2. 抒发真情:中国诗词凭借其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灵。
无论表达忧伤还是欢愉,都能以诗人独特的感悟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对情感产生共鸣。
3. 深入人心:中国诗词常常以具体形象展示内在情感和智慧。
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描绘,使作品的意境更加鲜活生动。
二、中国诗词意境的分类中国诗词的意境可以分为四大类:自然意境、人文意境、哲理意境和形象意境。
1. 自然意境:自然意境是中国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诗词传达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2. 人文意境:人文意境是中国诗词中折射出的人性情感和社会现实。
通过对人物的形象描写和情感刻画,诗词营造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 哲理意境:哲理意境是中国诗词中埋藏着的智慧和思考。
通过对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诗词引导读者审视人生、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4. 形象意境:形象意境以独特的形象、色彩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形象的唤起,诗词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三、中国诗词意境的鉴赏要点要欣赏中国诗词的意境,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要点。
古诗赏析手法分析之标题意境

古诗赏析手法赏析之标题意象典故意境程季子表达(手法技巧)赏析歌诀标题典故, 意象情境。
修辞炼字,时空远近。
动静正侧,虚实对衬。
综合感官,色嗅触闻。
(一)标题典故,意象情境。
1.标题(1)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也可以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从而理解其不同的写法。
诗歌的标题经常会对诗歌的中心事件作交代,对诗歌的内容、事件作明显的提示或概括。
像这样的标题很多,如“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的,:乌衣巷、石头城、赤壁、马嵬坡、焚书坑、竹里馆、黄鹤楼。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3)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
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4)以人物为标题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 、“蚕妇”、“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身世之感。
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5)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析诗句的意境(2004-04-17 15:18:42)意境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孜孜以求的形象,写景诗,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构造的人化环境。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专论了“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还认为“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故诗词的意境实含意与境两个因素。
因而品味诗词意境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意境=意+境分析意境就是寻景、探情的过程。
由外化可观之景捕捉内在虚化之情。
各种风格的诗句意境便不同。
一类境意(情)山水诗自然、平淡闲适、愉悦婉约词清空、绮丽哀愁、惆怅、伤痛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自然之境,闲适之情)“宝帘闲挂小银钩”(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类境意(情)边塞诗雄伟、粗犷豪迈、高亢豪放词雄健、阔大悲凉、旷达例:“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粗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雄放之情,乐观之情)二、分析:寻景———构境———析情分析诗句的意境,应把握“三部曲”:A、寻景:寻找写了哪些物?B、构境:这些构成了怎样的画面?C、析情:这个画面渗透出怎样的情调?分析意境最终归到“情”(志)上。
例:分析苏轼《南乡子·送陈述古》中画线句的意境。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旧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析:抓住“荧荧”残灯和“泪不晴”,描绘了秋雨乍停之夜,诗人在朋友别离后残灯明灭中眼泪涟涟的情景,表达了挚友情深而别后的孤寂伤感情怀。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98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师蕾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
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
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
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
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第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
“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
所谓“诗品出于人品”。
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
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
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遘悯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
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原作者:师蕾如何挖掘教材名篇中艺术美的意境钱华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反映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偏重于再现的叙事类,二是偏于表现的抒情类。
偏于再现的叙事类艺术,侧重于客观具体地描写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典型。
例如忠贞刚烈的刘兰芝、命运凄惨的琵琶女、爱财如命的葛朗台、愚昧麻木的祥林嫂等等,对这些形象的把握,可以调动学生的同情、厌恶、赞美等情绪,自然地与过去的经验经历联系起来,使审美主体(学生)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之中。
偏于表现的抒情类艺术,一般没有情节描绘和性格刻画,而是侧重于作家主观情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的。
本文重点想就某些偏于表现的艺术名篇如何从艺术美意境挖掘的角度来简要谈一些教学体会。
挖掘意境首先是要善于挖掘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因为这是作家创造意境的基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可以是一物之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所言的“春意”本是不“闹”的,然而红杏爬满“枝头”,便仿佛显出“闹”意来,所以正是这一“闹”字使形象生动传神,“境界”全出。
其它诸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春风又绿江南岸”、“数只船横渡口”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这些几经锤炼或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匠心独运的动词,我们很有必要仔细揣摹,才能让学生体会所传之神。
传神之形象也可以是一物之形。
如刘禹锡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仅形态逼真,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莲的内在神韵来。
以形写神,突破一览无余的有形实体的局限,创造出蕴蓄深厚的景外之意,味外之旨。
如果我们能通过“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与无穷的意趣,才真正了解了作品的神韵。
其它,诸如朱自清笔下的白杨树,壶井荣的蒲公英等都可以通过由形及神的分析,去把握美的意境。
当然形象的生动传神不仅止于一物之动,一物之形,还有可能是作品所营造的画面具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效果。
这主要是作家把他的立意与所描写的物象进行完美的组合。
所以对于此类作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组成画面的各意象所包含的意蕴,再现它们组合所营造的画面,提示渗透于其中的物象的立意。
例如《过故人庄》诗人选择的意象有绿树、青山、场圃、桑麻、酒、菊花和一对友人。
这些意象均是农村田园中常见的,最能体现田园生活的朴实的美来,经过诗人的排列组合,在我们面前就展现了一幅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的朴实田园生活画。
透过这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朴质和谐与安宁。
作家总是要寄“意”寓“境”之中的,总力图能找出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我们只要把握住那活脱脱的形象、画面,总是能挖掘出作家所要寄寓的无限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的神髓韵味。
其次,要善于挖掘能融“情”与“理”为一体的“意”,“意”是作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必然包含着作家浓郁的感情浆汁的。
只有当这“意”符合“情”(与人民、与时代相通的感情)与“理”(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作家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统一这一条件时,作品的意境才能开拓得更为深远。
因此,优秀的作品总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激起他们的艺术联想,进入广阔的艺术天地。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短短20个字,却开拓了一个广阔深远的意境,这里除了形神兼备外,更重要的在于“情”与“理”的统一了。
又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人用“冰心”“玉壶”这两个简单意象叠加起来表现自己对洛阳亲友的真挚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纯洁的情操。
而这种感情正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之上的。
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挖掘,同样能理解美的意境。
此外,作家在创造开拓意境时,总是从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寻觅最能表情达意的艺术语言,如各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的使用。
我们若能从艺术手法着眼,必能有助于意境的深刻挖掘,下面略举几例。
㈠从摹形、绘色、绘声的表现手法中挖掘意境美。
眼睛耳朵是人类的两种主要的审美感官;形体、色彩和声音是构成形式美具有审美意义的三种自然属性。
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与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很为重要,这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渗透。
例如茅盾名篇《风景谈》中总共展示了六个画面,几乎每个画面都能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作品。
如第一个画面“沙漠驼铃”,这里有构成形体美的线条:地平线上的“黑点”、“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昂首阔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有构成色彩美的颜色的和谐搭配:在“纯然”“茫茫一色”的沙漠里,一队黑色的骆驼,一杆长方形猩猩大旗,这种形态(点线面)、这种色彩(黄红黑)组合成的画面的确是庄严与妩媚,确实能体现出“风景”的特有内涵来。
绘声是对音响的描写。
比较简单的天籁之声,可以直接摹拟。
比如“萧萧”像马鸣,“唧唧”之像机杼声,“嘀嗒嘀嗒”为时钟声,但有些声音专用象声词或简单的形容词却不足以表现其精妙,特别是音乐声,是故诗人或作家常借助于贴切奇妙的比喻加以摹拟。
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的精湛奏技,第一句用急雨比喻粗弦的低细绵密。
当粗细弦交错杂弹时,音响互为补充,使人听起来象大大小小的珠子在玉盘滚动,清脆悦耳。
“间关”两句形容琵琵声一时象莺语从花底下发出来宛转流畅,一时象缓慢的泉水在冰下暗流,幽咽低沉。
接着声音变得又像冰泉水那样冷涩。
到后来,弦丝似乎凝住不动了。
令人沉闷的静寂过后,突然迸发的乐声像是银瓶顷刻破裂,水浆迸射;又像是铁骑突出,刀枪齐鸣。
诗人写到这里,真是将音乐与诗融成一体,演奏者沦落天涯如泣如诉,如怒如慕的情思与诗人同情她的不幸遭遇的痛楚心情,全部通过音乐把诗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时若能结合音乐教学把《琵琶行》的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有机会感受到古典的高雅艺术,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把诗人所寓以的感情挖掘出来,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