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演练

合集下载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

讲义课后练习答案政治哲学专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真题-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应包括,物质与意识。

BCA.谁具永恒性,谁具可变性B.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C.是否具有同一性D.是否具有相似性【真题-单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

DA.辩证唯物主义B.唯物辩证法C.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真题-单选】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

这是___的思想。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B【真题-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真题-单选】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A【真题-多选】下列说法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万物皆备于我B.吾心即宇宙C.理在事先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D【真题-多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A.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B.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的表现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C【真题-单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列宁D.马克思C【真题-单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现象属于物质现象()。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14练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5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真题精练专题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14练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析】 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 系,这体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基础,不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 用,B不选,D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不强调透过现象看本 质,A不选。材料不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且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事 物的质变,C错误。
【解析】 通过同位素分析,科学家可揭示人(或动物)生前10年左右的食物结构 、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这表明人类能够通过研究获得正确认识,即思维和 存在具有同一性,A正确。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它不仅能够 “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B错误。实践决定认识,C错误。材料强调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没有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对哲学发展的作用,D不选。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D.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解析】 材料中,“树”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这体现的是不可知 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是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可见, 这体现的是不可知论,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一致,A正确。B项观点属于主观唯心 主义,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C项体现的是脱离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 主义的错误,这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 与题干蕴含的哲理不一致,排除。
【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正确;马克思主义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 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正确;马克思 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没有设计未来的理想社会,②错误; 马克思主义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并没有为我们解决 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③错误。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当堂即时演练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当堂即时演练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当堂即时演练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旧哲学则不能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旧哲学则使二者分离③旧哲学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强调要科学地改造世界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旧哲学没有任何合理思想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2.随着时代的转化、实践的深化、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新的理论观点、理论体系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C.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②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理论成果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主题,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堂即时演练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堂即时演练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堂即时演练1.201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6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36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36年。

由此可见()A.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哲学是时代进步的助推器C.真正的哲学是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伟大产物。

这说明()A.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B.真正的哲学是对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正确概括和总结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3.“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B.任何哲学都具有时代性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4.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实践呼唤哲学创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哲学创新。

这是因为() A.哲学对时代具有批判的功能B.哲学对时代具有塑造和引导的功能C.哲学有时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D.哲学总是对社会变革起促进作用5.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经历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亲身感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腐朽和反动,这使他非常痛恨并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

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

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伏尔泰在反封建的启蒙运动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哲学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1.【解析】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非只是概括和总结,排除A、C。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考试必备题目

一.名词解释1.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又称劳动异化。

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2.两个“决不会”思想;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两个决不会”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3.“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的解放,它要求废除国教,承认信仰自由,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限制等,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它是一种毫不触犯社会大厦的支柱即私有制的革命;而“人类解放”则要触动社会大厦的基础本身,即废除私有制,使全人类获得解放。

可见,两者有根本的不同,“人类解放”才是彻底的解放。

4.三大社会形态思想;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马克思的划分是十分科学和高明的:第一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按照生产力的标准,第二种三个形态的划分,是基本是按照生产关系的标准,或者说更直接地是“从个人同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出发”的.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虽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来划分的,但互为补充,避免了见物不见人.5.“合力论”;合力论即历史合力论,最早由恩格斯提出的理论。

专题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Word版含解析

专题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高考政治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Word版含解析

专题10 哲学思想和唯物论、认识论复习绪论,要把握一个含义—哲学的含义,一个作用—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一个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复习唯物论,除了要夯实基础,突出重点,还要运用比较法掌握四大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复习认识论,要围绕“实践”与“认识”这两个知识点展开,重点应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及认识的过程等知识。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的关系(2)哲学的时代性及作用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3.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2.运动与规律(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规律①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全面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理依据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3)如何做到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概论全真模拟演练(一)(附有答案详解)

马克思概论全真模拟演练(一)(附有答案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演练(一)(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部分选择题(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A.唯物论和辩证法学说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唯物史观和阶段斗争学说1.【答案】C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A.逻辑性B.理论性C.战斗性D.实践性2. 【答案】D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资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答案】B4.“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答案】B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A.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的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对立统一规律5.【答案】D6.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6. 【答案】A7.循环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7. 【答案】C8.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8.【答案】D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9.【答案】C10.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10.【答案】B1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11.【答案】C1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12.【答案】B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13.【答案】A14.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水平C.社会意识的内容D.政治制度的状况14.【答案】A1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政治标准B.思想标准C.经济标准D.道德标准15.【答案】C1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A.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16.【答案】C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A.不会有根本变化B.会不断扩大C.会不断缩小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17.【答案】B18.以厂房、设备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流通资本D.流动资本18.【答案】A1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19.【答案】C20.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实现手段主要是A.个人联合B.参与制C.控制新闻出版等宣传工具D.设立如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民间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20.【答案】B21.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A.垄断可以创新新价值B.垄断能转移更多旧价值C.价值规律不再起决定价值的作用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21.【答案】D2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C.其社会状况并无变化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22.【答案】D2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A.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决定的23.【答案】A2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度B.个人负责制度C.群众监督制度D.民主集中制24.【答案】D25.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25.【答案】A第Ⅱ部分非选择题(5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一、选择题 I :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A. B. 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观点D. 唯物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 (C)B. 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D)自然界C. 客观世界D.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 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 (A)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 ( B)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D)A.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 (包括从书本中) 得到的知识7. 从根本上说 ,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 A)A. 社会实践B. 感性认识C. 客观世界D. 理性认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A.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演练
单项选择部分
1、哲学是()
A 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 世界运动和发展问题
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和为第一性的问题
D 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
A 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唯物主义
C 古代原子近代论和唯物辩证法
D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6、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哲学史上第一个全面阐述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是()
A 马克思
B 黑格尔
C 恩格斯
D 郝拉克里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其他一切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是()
A 实践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阶级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哲学
B 中世纪哲学
C 17、18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
D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0、世界的统一性统一性原理在于()
A存在性 B 物质性 C 可知性 D矛盾性
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
12、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是()
A 绝对运动
B 时间和空间
C 相对静止
D 普片联系
13、能够测底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 庸俗唯物主义
B 辨证唯物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4、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和运动
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这种观点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辩证唯物主义
15、爱婴斯坦相对论证明了辨证唯物主义关于()
A时间、空间无限性原理
B 时间、空间有限性原理
C 时间和空间的可知性和不可知性原理
D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
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米,
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百万种,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运动变化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联系的观点
D 联系的条件性
18、康德认为,自然界不存在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只是人们整理感觉
经验的一种先天形式,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决对论 B 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非绝对论 D 辩证法
19、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的实质理解为()
A事物数量增加和减少 B简单的重复和循环
C物质的位移和场所的变更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0、否定之否定规律()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2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22、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 B 外力的推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事物的内部矛盾
2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 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
24、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形式 C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25、从感性具体到理性具体的决定性的中间环节是()
A联系 B抽象 C 推理 D综合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B 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真理发展的两种不同阶段
D 可以独立的真理
27、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思维关系 B同志关系 C家族关系 D生产关系
28、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A该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法律制度
C/社会的精神文明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30、唯心史观的出发点是()
A理论观 B神学观 C宿命论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的发展不包括偶然性的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同样有规律
32、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33、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A/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B人与人之间经济、文化政治、思想交往的总和
C国与国的交往
D民族与民族的交往
3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过程
B社会的政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