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有优质ppt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具体有力地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 答案,解开了许多地质之谜。
赏析下列语句。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一次能 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在文中指“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于2.25 亿年前是目前的一种推断,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表示“最后一次完整的“泛 大陆”一定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 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0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 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体知识—说明文
1、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引用、 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4、说明语言:准确严密 (1)生动的说明;(2)平实的说明
漂移(piāo) 褶皱(zhě)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 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地质学(板块理论)和生物学 (恐龙)
2.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 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①大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第8段) ②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第8段) ③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第10段) ④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第 11段) ⑤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 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第11段)
赏析下列语句。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大约”一次能 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在文中指“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形成于2.25 亿年前是目前的一种推断,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表示“最后一次完整的“泛 大陆”一定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大约”一词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4.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 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于1910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 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体知识—说明文
1、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 分类别、引用、 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4、说明语言:准确严密 (1)生动的说明;(2)平实的说明
漂移(piāo) 褶皱(zhě)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科 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地质学(板块理论)和生物学 (恐龙)
2.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 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①大约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第8段) ②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第8段) ③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第10段) ④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第 11段) ⑤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 雅山脉。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第11段)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天衣无缝: 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自读 整体感知
课文的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但课文结 尾又说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运动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是在讲 恐龙无处不有还是在讲地壳运动?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 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 恐龙在移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小知识
请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 说作家、科请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 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 亚瑟·请添克加标拉题 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 《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 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请添加标题
提示:注意几个时间节点。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 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请
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请添加标题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 人学的基石”。
字词
臀(tún)
疏通
骨骼( 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请ě添)加皱标 题: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两栖( qī):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文章结构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的
(总起)
(具体说明)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自读 整体感知
课文的题目是《恐龙无处不有》,但课文结 尾又说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运动 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是在讲 恐龙无处不有还是在讲地壳运动?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陆以及南极附近发现恐 龙化石。 求证:地壳在缓慢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而不是 恐龙在移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小知识
请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 说作家、科请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 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 亚瑟·请添克加标拉题 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 《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曾获 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请添加标题
提示:注意几个时间节点。
①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 “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 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请
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③6500万年以前,大陆已完全分开。
请添加标题
这几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
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 人学的基石”。
字词
臀(tún)
疏通
骨骼( 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请ě添)加皱标 题: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两栖( qī):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文章结构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的
(总起)
(具体说明)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成 立 (总结)
25_恐龙无处不有--上课专用ppt课件

语言品析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打比方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列数字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 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
举例子
语言品析 老师读这篇文章时,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太自信, 如“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有时又显得很不自信,如“板块构造理论 很快为地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几Ⓖ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印 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所有陆地似Ⓖ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学习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 明的顺序,明确文章说明方法,体会准 确严密的语言。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 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
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 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 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 评论家。代表作有《基地》, 《钢窟》,《我,机器人》。 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家泰斗。
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依据在南极发现 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 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 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 的结论。
作业布置
请以《我所知道的恐龙》或《我 所知道的南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并分享给大家。
谢谢
那时的恐龙
2.25亿年前的大陆是
自主学习
现在的大陆成了
大约2亿年前的大陆是
整体把握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不适应南 从
逻 极气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现
分析问题: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大
恐龙无处不有精品课件优秀课件

2.如果把8-12段的内容移到开头,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样就失去了科学探究的神秘感,不能引发读者阅 读的兴趣。这好比猜谜语先把谜底告诉了你,播放电视 剧先将故事结局告诉了你,表演魔术先把魔术拆解了起, 一点趣味也没有了。课文这样安排顺序,可以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产生疑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4/5/31
2024/5/31
五、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 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 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 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 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机 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三 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 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
文中点明这一科学道理的两处句子是:
开头第一段 , 结尾最后一段 。
2024/5/31
三、梳理思路
恐
科学发现
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龙
无
产生质疑
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处
不
追湖原因
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有
研究价值
证明了地壳运动的理论
2-3段
添加的标 题
4-7段
8-12段
13-15
从上面的图示表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由 现象到 2024/5/31 本质,它是一种逻辑 顺序。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方法,梳 理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 序,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比较两篇短文在内 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2024/5/31
这样就失去了科学探究的神秘感,不能引发读者阅 读的兴趣。这好比猜谜语先把谜底告诉了你,播放电视 剧先将故事结局告诉了你,表演魔术先把魔术拆解了起, 一点趣味也没有了。课文这样安排顺序,可以设置悬念, 引发读者产生疑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4/5/31
2024/5/31
五、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 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 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 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 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其作品中以“机 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三 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 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
文中点明这一科学道理的两处句子是:
开头第一段 , 结尾最后一段 。
2024/5/31
三、梳理思路
恐
科学发现
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龙
无
产生质疑
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处
不
追湖原因
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
有
研究价值
证明了地壳运动的理论
2-3段
添加的标 题
4-7段
8-12段
13-15
从上面的图示表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由 现象到 2024/5/31 本质,它是一种逻辑 顺序。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筛选文章主要信息的方法,梳 理第二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 序,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比较两篇短文在内 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2024/5/31
恐龙无处不有优质ppt

课堂·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 6亿年的恐龙 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 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什么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先一起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
感官认识
鹦 鹉 嘴 龙
梁
鸭
嘴
龙
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 单元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生__物__学__恐__龙_____ _地__质__学__板__块__理__论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 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说
恐龙不会迁徙
成
立
大陆漂移
分说
总结
整体感知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 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 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 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 新疆域; 孟庆任译; 6500万年前;在地 球上生活了1 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 上最大的谜案;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 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翼 龙
霸 王 龙
异特龙
恐爪龙与栉节龙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 6亿年的恐龙 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 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什么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先一起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
感官认识
鹦 鹉 嘴 龙
梁
鸭
嘴
龙
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二 单元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生__物__学__恐__龙_____ _地__质__学__板__块__理__论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 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说
恐龙不会迁徙
成
立
大陆漂移
分说
总结
整体感知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 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 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 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 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 新疆域; 孟庆任译; 6500万年前;在地 球上生活了1 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 上最大的谜案;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 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翼 龙
霸 王 龙
异特龙
恐爪龙与栉节龙
《恐龙无处不有》优秀PPT课件

导入新课
小时候,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 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 而向下落呢?他问妈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大 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 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联想到了少年的“苹 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 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世上 许多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来看 问题、想问题,往往会有新发现。科普文《恐 龙无处不有》谈的就是这个道理。
得多。
( 作比较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 打比方 )
课堂检测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 个表达效果好。
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 起运动。)
运用上,当肯定时则肯定,当推测时则推 测,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最后 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 成的”中的“大约”一词,“一些板块被 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 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中的 “也许”一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课堂小结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领域的 范畴,地壳运动的理论属于地质学领域的范 畴,而前者能证明后者,本文就是通过这样 一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事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比较,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和其 他大陆的生物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极 的寒冷和南极生物命运的悲惨。
合作探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 大冰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 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小时候,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下来,正好 打在牛顿头上。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 而向下落呢?他问妈妈,妈妈也不能解释。大 凡科学家都保留一颗童心,牛顿更不例外,当 他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联想到了少年的“苹 果落地”故事,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了苹 果掉下来。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世上 许多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来看 问题、想问题,往往会有新发现。科普文《恐 龙无处不有》谈的就是这个道理。
得多。
( 作比较 )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 打比方 )
课堂检测
2、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 个表达效果好。
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 起运动。)
运用上,当肯定时则肯定,当推测时则推 测,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最后 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 成的”中的“大约”一词,“一些板块被 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 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中的 “也许”一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
课堂小结
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领域的 范畴,地壳运动的理论属于地质学领域的范 畴,而前者能证明后者,本文就是通过这样 一个例子说明了一个事理: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比较,将南极生物的命运和其 他大陆的生物进行比较,突出了南极 的寒冷和南极生物命运的悲惨。
合作探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 大冰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 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恐龙无处不有》ppt课件

9.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 而去。
拟人手法,把抽象的事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细读课文 ,归纳方法
跳读课文,独立做批注,找出文中使用的典型说明方法 。
举例子:使说明内容更准确,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使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更准确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 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 前形成的。
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数据,准确而具体地说明 了泛大陆的发展史,令人信服。
补充说明,未完之意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 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科学发现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产生质疑 追溯原因
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 泛大陆分裂带走了恐龙
得出结论
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 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现 象
(2-3)
(4பைடு நூலகம்7)
(8-12)
本 (13-15) 质
重点研读8-12自然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移到开头,表达 效果有何不同?
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探究的热情,不能给读者留 有深刻的印象。
现象
质疑
探究
结论
无论是学习、生活,都要不畏浮云遮望眼,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品味写法,感受趣味
仔细体味词语的妙处
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知识性特点。
1.“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 鸟臀目 恐龙”。
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科学性特点。
《恐龙无处不有》课件

石
恐龙的研究方法
化石挖掘:通过挖 掘恐龙化石来了解 恐龙的形态和生活 习性
古生物学研究:通 过研究恐龙化石和 地层来推断恐龙的 演化过程
生物化学分析:通 过分析恐龙化石中 的化学成分来了解 恐龙的生理特征
计算机模拟:通过 计算机模拟来推测 恐龙的行为和生态 位
恐龙的研究成果
恐龙分类:根据化石特征,恐 龙被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 类
恐龙的灭绝:恐龙的灭绝可能 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恐龙化石的发现:世界各地都 有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恐 龙曾经遍布全球
恐龙的演化:恐龙的演化过程 经历了从爬行动物到鸟类的转
变
恐龙的影响
对科学的影响
恐龙化石的发现, 推动了古生物学的 发展
恐龙化石的研究, 为地球历史提供了 重要证据
恐龙化石的挖掘, 促进了考古学的发 展
恐龙的研究历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爱德 华·德林克·科普发现了第一具 恐龙化石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奥斯尼 尔·查尔斯·马什提出了恐龙分
类系统
20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杨钟 健发现了第一具中国恐龙化石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理查 德·欧文首次提出恐龙的概念
21世纪初,中国科学家张江永 发现了第一具带羽毛的恐龙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英国:英 格兰、苏 格兰等地
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新南威尔 士州等地
南非:约 翰内斯堡、 开普敦等 地
恐龙的生存环境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3亿年至6500万年前 恐龙分布在全球各地,包括陆地、海洋和空中 恐龙的生存环境包括热带雨林、沙漠、草原、沼泽等 恐龙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气候变化、食物链等因素的影响
恐龙化石的展示, 激发了公众对科学 的兴趣和热情
恐龙的研究方法
化石挖掘:通过挖 掘恐龙化石来了解 恐龙的形态和生活 习性
古生物学研究:通 过研究恐龙化石和 地层来推断恐龙的 演化过程
生物化学分析:通 过分析恐龙化石中 的化学成分来了解 恐龙的生理特征
计算机模拟:通过 计算机模拟来推测 恐龙的行为和生态 位
恐龙的研究成果
恐龙分类:根据化石特征,恐 龙被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 类
恐龙的灭绝:恐龙的灭绝可能 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的
恐龙化石的发现:世界各地都 有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恐 龙曾经遍布全球
恐龙的演化:恐龙的演化过程 经历了从爬行动物到鸟类的转
变
恐龙的影响
对科学的影响
恐龙化石的发现, 推动了古生物学的 发展
恐龙化石的研究, 为地球历史提供了 重要证据
恐龙化石的挖掘, 促进了考古学的发 展
恐龙的研究历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爱德 华·德林克·科普发现了第一具 恐龙化石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奥斯尼 尔·查尔斯·马什提出了恐龙分
类系统
20世纪中叶,中国科学家杨钟 健发现了第一具中国恐龙化石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理查 德·欧文首次提出恐龙的概念
21世纪初,中国科学家张江永 发现了第一具带羽毛的恐龙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英国:英 格兰、苏 格兰等地
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 新南威尔 士州等地
南非:约 翰内斯堡、 开普敦等 地
恐龙的生存环境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3亿年至6500万年前 恐龙分布在全球各地,包括陆地、海洋和空中 恐龙的生存环境包括热带雨林、沙漠、草原、沼泽等 恐龙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气候变化、食物链等因素的影响
恐龙化石的展示, 激发了公众对科学 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新课· 讲解
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 恐龙并不适应 恐龙化石 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
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
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
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
(分
说)
(总结)
整体感知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 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 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 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 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 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 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地质学(板块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 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学 说 成 立
课堂· 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 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 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 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 了回答。今天我们先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感官认识
鹦 鹉 嘴 龙
梁 龙
鸭 嘴 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 单元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 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 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 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 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 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6500万年前, 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 物史上最大的谜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 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翼 龙
霸 王 龙
异特龙
恐爪龙与栉节龙
异齿龙
双 冠 龙
慈母龙
剑 龙
三角龙
原角龙
这句话中的“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提示:从词语的意思入手,进而分析在具体文段中 的表达效果。
作者· 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英语: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 月6日),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 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 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 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 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 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成四部分
自己的恐龙而去
品析· 语言
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 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 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入手。
品析· 语言
(2)第六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设想为 点的。” 美国——杜威(著名教育家)
请你谈谈读过题目《恐龙无处不在》后你能想到什 么?
检查预习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复述课文内容,理清作 者的写作思路。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问题· 探究
探讨内容 分析《恐龙无处不有》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__的事实,证明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陆漂移 假说。 了_________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生物学(恐龙)、 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