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舞蹈

合集下载

布依族民俗风情课件

布依族民俗风情课件
详细描述
布依族男子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长衫、长裤、头巾等。长衫 多为蓝色或黑色,长裤也是同样的颜色,头巾则为白色。这 种服饰不仅舒适耐穿,而且具有很好的保暖性能,非常适合 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环境。
布依族女子的服 饰
总结词
布依族女子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详细描述
布依族女子的传统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头巾等。上衣多为蓝色或红色,裙子则有长有短,头巾 则为白色或蓝色。这种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非常适合布依族女性的审美需 求。
THANKS
主食与副食搭配
布依族在待客时,会注重主食 与副食的搭配,让客人品尝到
丰富的口味。
05
布依族的传统习俗
布依族的婚嫁习俗
婚姻形式
布依族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自由恋爱和媒妁 之言。在古代,婚姻多由父母决定,但现代 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年轻人选择自由 恋爱。
婚礼流程
布依族的婚礼通常包括提亲、定亲、送礼、 迎亲、回门等环节。其中,提亲和定亲是双 方家庭商议的过程,送礼则是男方给女方彩 礼,迎亲是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回门则 是新婚夫妇回女方家探望亲友。
腌制食品
布依族喜欢腌制食品,如酸菜、 酸笋、酸辣椒等,这些食品不
仅易于保存,而且味道独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布依族的节日饮食
节日特色食品
布依族在节日时会制作 具有特色的食品,如春 节时的年糕、端午节的
粽子等。
酒文化
布依族喜欢饮酒,尤其 在节日期间,会准备丰 富的酒类饮品,如米酒、
苞谷酒等。
肉类食品
在节日期间,布依族会 准备更多的肉类食品, 如猪肉、鸡肉等,以示
06
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

夜郎古国的遗民——布依族

夜郎古国的遗民——布依族

夜郎古国的遗民——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

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

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人口二百五十四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布依族自称“布依”、“布仲”等。

据史籍记载,有“西南蕃”、“仲家”、“夷家”、“蛮僚”、“俚僚”等多种称谓。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布依族。

关于布依族的先民,一般认为是古代“百越”的一支。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于1956年和1982年,先后建立了黔南,黔西南二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又先后建立了镇宁,紫云和关岭三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多居于平坝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在襟长衫)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虽然布依族长期以来都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生产关系和传统观念以及科学文化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土地利用率和商品率十分低下。

1982年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根据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杉树,三七、草果、八角、肉桂、茶叶、水果和家畜、家禽的生产,并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展运输、采矿、建筑、粮食加工、五金修造等工、副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

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凝聚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着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则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探讨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背景介绍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布依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娱乐之中,是布依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体现。

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质,展现出了布依族独特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是布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二、舞蹈的形式和特点1. 舞蹈形式多样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包括了生活舞、仪式舞、节庆舞等多种类型。

生活舞以表现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为主题,如《耕地舞》、《搅米舞》等;仪式舞则是在各种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如祭祀仪式中的《祭祀舞》、婚礼仪式中的《迎宾舞》等;节庆舞则是在节日和庆祝活动中表演,如新年庆祝时的《迎新舞》、丰收节庆时的《庆丰收舞》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舞蹈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质和民族风情。

2. 舞蹈动作优美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姿,明快活泼。

舞者们以舞姿、手势、脚步等配合舞曲的音乐起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舞蹈动作通常包括起舞、扭腰、转身、踢腿等多种形式,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展现出愉悦、欢快的情感,使人们在观赏之中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快乐与幸福。

3. 音乐伴奏悠扬动听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音乐伴奏悠扬动听,多为铜器乐和手工制作的民族乐器所演奏。

竹筒鼓、芦笙等乐器是布依族舞蹈中常见的伴奏乐器,通过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强烈的鼓点,与舞者们的舞蹈动作相辅相成,使整个舞蹈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音乐伴奏不仅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加强了观众对布依族传统舞蹈的感受和理解。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

关于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质探究【摘要】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反映了布依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舞蹈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流苏装饰为主要特色,展现了布依族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

舞蹈动作和姿势优美流畅,充满着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舞蹈曲调多样丰富,融合了传统音乐元素和节奏感强烈的旋律,独具一格。

舞蹈表演强调群体合作和互动,展示了布依族人民团结友爱、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

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象征,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特点。

【关键词】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历史渊源、舞蹈服饰、舞蹈动作、姿势、独特韵味、舞蹈曲调、独到之处、表演意义、特点、结论。

1. 引言1.1 引言云南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质。

通过对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文化形式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就传统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舞蹈服饰的特色、舞蹈动作和姿势的独特韵味、舞蹈曲调的独到之处以及舞蹈表演的意义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之美。

通过传统民间舞蹈的学习和传承,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布依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当代社会中,传统民间舞蹈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为更多人认识和尊重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传统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云南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布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布依族祖先的迁徙和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

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布依族祖先生活在云南高原时期。

在生活的农耕劳作和节日庆典中,布依族人民通过跳舞来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和对丰收祈福的心情。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音乐

民族风情:布依族艺术——音乐

布依族的⾳乐布依族的民间⾳乐可为五彩斑斓。

依据其表现内容、演唱场合等不同,可分为⼤歌、⼩歌、⼤调、⼩调、⼭歌调、唢呐调、铜⿎调等。

乐器种类也很繁多,有铜⿎、铜锣、釵、勒尤、笔管、姊妹箫、⼝弦、⽊叶、唢呐、⽉琴等。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

借⽤唱歌的形式盘问对⽅⼀些事物的歌。

青年之间初次交往时可利⽤盘歌的形式了解对⽅的情况,如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

⽼⼈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们随机应变的才能。

盘歌内容所涉及范围⼴泛,如天地的形成,⽇⽉星⾠的变化,⼭川草⽊的起源,动植物的种类及其特性与作⽤,庄稼⽣长过程及种植的季节等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

此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种形式。

酒歌:在酒席上敬酒时彼此对此对唱的歌,有的地区称为酒礼歌。

在喜庆的时候,主⼈为了欢迎客⼈,边唱边饮,或举杯向客⼈劝酒。

歌的内容多是互相祝颂,间或也唱到酿酒的起源,制酒的过程及饮酒的礼俗等等。

⼗⼆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种,流⾏于贵州省望谟、册亨、罗甸等县。

⼀般在结婚和⽴新房时演唱,对唱的双⽅每边都是两⼈。

⼥歌⼿坐在新娘房内,男歌⼿坐在堂屋的⽕塘边隔板壁对唱。

内容是把平时男⼥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作为⼗⼆问答进⾏详细描述。

⼗⼆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弦,可以连续唱七⼋天,是罗甸、望道、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歌:流⾏于侗族、布依族地区的民歌。

侗语⼜称为“嘎拉”。

布依族⼩歌是⼆声部民歌,⼀般是四句⼀⾸。

⼤多是独唱,或青年男⼥在室内演唱,曲调⾃由、灵活、柔和、婉转,多⽤于情歌。

勒尤:布依族吹奏乐器。

⼜称勒浪。

有⽊制和⽵制两种。

⽊制的上窄下宽,下端装有共鸣器,全长40—50厘⽶,管上凿5—6个⾳孔,管上端装有哨⼦。

哨⼦⽤⾍茧制作,因此也叫“⾍哨”。

第⼆节为⼝⼦,第三节是管⾝,在⼝⼦和管⾝之间有⼀个铜箍。

第四节是共鸣箱。

⽵制的没有共鸣箱。

勒尤⾳⾊明亮、⾳域宽,能吹奏出⼋度⾳。

它是青年男⼦的乐器,只能在家⾥或幽静的地⽅吹,⽽不准在村内当着姑娘的⾯吹奏。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

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初探黔南布依族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源自黔南布依族的生活和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绕家板凳舞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它不仅在黔南地区广泛流传,而且在近年来逐渐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

在黔南都匀,绕家板凳舞更是备受人们喜爱。

这里的布依族人民传承和发扬了这一民族舞蹈的艺术,用它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索绕家板凳舞,本文将对这一民族舞蹈进行初步的探究与总结。

一、绕家板凳舞的起源及发展绕家板凳舞起源于布依族民间生活,在布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据资料记载,绕家板凳舞最早起源于黔南地区的农村,布依族人用板凳和扇子等日常用品作为舞蹈的道具,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绕家板凳舞。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绕家板凳舞逐渐成为了布依族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传承形式,广泛流传并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黔南都匀作为黔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绕家板凳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布依族人民通过绕家板凳舞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丰富和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都匀这个美丽的城市,绕家板凳舞已经成为了布依族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人们对绕家板凳舞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二、绕家板凳舞的表演形式绕家板凳舞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舞蹈形式,它通常需要辅以乐器的伴奏和合唱,具有非常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表演时,舞者们手持板凳或扇子,跳跃、旋转、翻转,配以特有的板凳舞步和舞姿,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的舞步繁复、快速,又不失稳重和优美。

舞者们还可以结合传统的歌唱和吟诵,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了布依族人们的独特情感和精神风貌。

贵州省兴义市天下布依景区一日游作文

贵州省兴义市天下布依景区一日游作文

贵州省兴义市天下布依景区一日游作文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示例作文篇一:《黔中瑰宝:兴义天下布依之旅》阳光洒在大地上,我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向往,踏上了贵州兴义的旅程,目的地是那闻名遐迩的天下布依景区。

贵州省黔南地区布依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思路

贵州省黔南地区布依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思路

贵州省黔南地区布依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思路发布时间:2022-11-07T04:00:20.329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3期作者:梅丽娟[导读] 贵州布依族分布较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造就了地方区域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差异,在解读黔南地区布依族舞蹈文化的同时,探索其发展的思路。

梅丽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内容提要】贵州布依族分布较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造就了地方区域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差异,在解读黔南地区布依族舞蹈文化的同时,探索其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黔南布依族,舞蹈特征,发展思路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信仰等,不同的文化孕育着各民族的儿女,使之多彩璀璨。

布依族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南部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据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布依族的人口约297.15万人,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比97%以上,是布依族最主要的聚居地。

一、黔南布依族文化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其中的布依族人民温润、好客淳朴,黔南布依族主要指都匀、独山、荔波、平塘、惠水、贵定、长顺、福泉、瓮安等县市的布依族族群,布依族以农耕为主,“男犁田,女勤织,士文而雅,民勤而朴”。

(引自《定番州志》)布依族村多建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有“布依水乡”之称。

居住的环境造就了布依族人民善良、淳朴、恬静、温柔的性格特征,他们在布依族传统节日上对着深情的山歌,跳着温柔的舞蹈,抒发着本民族的情感,舞蹈的意识形态也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布依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融合,布依族属于古“百越”民族中的一个分支,在南越时定居于贵州兴义、都匀等地。

他们崇尚祖先、太阳、水、云、鱼和鸟,他们世代以山为伴,以水为邻,有着山一样的谦逊、坚韧,水一样的柔顺、温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的舞蹈布依族舞蹈多是集体舞,有“织布舞”、“伴嫁舞”、“狮子舞”、“龙舞”、“铜鼓刷把舞”以及“花包舞”、“转场舞”等等。

是布依族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深爱人民群众喜爱。

织布舞:是布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黔南惠水、罗甸一带。

织布舞以轻巧的舞蹈动作,真实地描绘布依族姑娘从开荒、播种、采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生产劳动过程,表现出她们终年辛勤劳动的形象。

表演时,两人面对面两手握着两根木棍,另一人站在木棍上,随着两根木棍此上彼下的动作两腿曲伸,并弯腰用手在两根木棍中间左右穿梭,做种棉、收棉、纺纱、织布等动作,边舞边唱。

乐曲、歌词多采用民间流行的《种棉歌》。

铜鼓刷把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这种舞蹈多在年节期间演出,表演的男女青年有一二十人,每人手持刷把,随着铜鼓的节奏,表演不同形式的舞姿。

铜鼓刷把舞有的地方也叫“粑槽舞”,与铜鼓刷把舞道具略有不同,多在晒谷场表演。

舞者各持一根约1.5米长的竹竿,咚咚触地,交叉拍打碰竿,边走边跳。

开始由两男对打,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双脚腾空跳跃,之后参加者逐渐增多,队形变成两行交叉,圆圈走动,高潮时人更多,队形从两行变成四行。

整个舞蹈由击鼓者指挥,动作随着鼓点节奏进行。

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

舞蹈时,参加人数不限,男女面对面约15米的距离站成两排。

舞者手上各拿一个花包,载歌载舞,互相抛掷。

花包用蜡染或织锦花布制成,内装谷糠或棉籽,大小约10至15厘米左右,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等,边上系有丝穗和彩带。

舞蹈动作有蹉步向前、转身、起步、退步等,舞姿柔和,优美自然。

男女之间常以互掷花包表达爱慕之情,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

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

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

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

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

制作的工艺技巧,以龙头最为讲究。

布依族舞龙,用锣、鼓、铙、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一般由寨老舞龙头,先向上跃举一步,然后才按乐曲节奏追逐先导的绣球左右翻滚,龙身,龙尾随着摆动。

舞完一圈,龙头又向上跃举一步,龙身又再次翻滚舞动,有的观众则鸣放鞭炮或用烟花喷射龙身取乐。

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

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

由两演员共披一张用布绘成的彩色“狮子皮”,饰演一头雄狮。

表演时,先在地上跳跃翻滚,随即攀到用八九张方桌叠摞成的高台上,盘旋戏舞,翻滚自如。

当观众聚精会神观看时,“狮子”突然从高台上猛跃而下,动作惊险,扣人心弦。

耍狮有太狮、少狮和文狮、武狮之分,太狮为两人合扮的大狮子,少狮是一人独扮的小狮子,还由一人戴假面具扮成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狮子”作各种技巧表演。

表演文狮要尽量表现其温顺性格,有舔毛、搔痒、打滚、抖身理毛等动作;表演武狮则要尽量表现兽王勇猛的性格特点,有跳跃、跃打、登高、腾转踩球等技巧较高、难度较大的动作。

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

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红灯舞: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式,流行于
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月的主要娱乐活动。

“红灯”据传源于宋代,当时,布依族先民常受外族欺凌,一些有志青年决定练习杨家将武艺,以保土自卫。

一夜,他们约定以一盏红灯为信号,聚集册头共谋对策。

从此,世代相传,以武术为基础,并吸收民间歌舞的一些动作和唱腔,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舞时,必须手提红灯,因此得名。

“红灯”唱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

演员边舞边唱,颇具特色。

刺锤舞: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

它融合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

演员身裹树皮草叶,手持长有天然刺桠的柞木制成的刺锤兵器,以踏地呼喊为节奏。

表演中有劈、抡、拨、戳、绞、扫、点等动作,并穿插马步,弹、踢、勾、铲步等具有武术特点的舞蹈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