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翻译赏析

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翻译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观。
其古诗全文如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前言】《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
题目一作《别意》。
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④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⑤欲:想,想要。
⑥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⑧才始:方才。
【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
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
“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
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淌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福。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山是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许多离愁别恨。
一个“聚”字,用的十分有力,将作者胸中的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作者对友人归途的远眺,作者的视线与友人归途的山水相连,目送着将要远行的友人。
通过形象的比拟,传达出自己惜别的深情。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①,山是眉峰聚②。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③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
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处。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
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令人遐想。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代: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
北宋时盛行此曲。
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
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
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鲍浩然:生平不详,词人的朋友,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这里反用。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动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词人的朋友(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美好的样子。
才始:方才。
赏析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上片“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
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留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
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及赏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分类标签: 送别诗山水诗宋词三百首小学初中婉约诗作品赏析【注释】:[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的样子。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
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诗贵缘情。
这首小词正是用它所表现的真挚感情条打动读者的心弦的。
且不必问题目云云,它那从民间营养吸取来的健康情调、鲜明语言、民歌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的美感和共鸣,使它臻于词的上乘。
《能改斋漫录》: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
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③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①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朝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②水是眼波横:古人常有“眼如秋水”的比喻,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山是眉峰聚:古人常有“眉如春山”的比喻,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③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美好貌,古诗:“盈盈楼上女”。
【译文】那清彻明亮的江水,是美人流动的眼波;那纠结攒蹙的山峦,是美人紧锁的眉峰。
友人此行是到那里去呢?正是眉眼盈盈的故乡。
刚刚送春归去,还为无计留春而苦。
如今又送你返归故乡,在这分手之时,拜托你,若到江南赶上春,请千万要留住春,和它永驻我的故乡。
【集评】宋·吴曾:“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业卿诗断章曰:‘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
’诗词意同。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宋·王灼:“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碧鸡漫志》卷二) 宋·胡仔:“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词为送别之作,但写得俏皮新鲜,巧妙活泼,情景交融,语意双关。
将水比作“眼波横”,以山比做“眉峰聚”,将常用之喻,反而用之,已甚具新意,更视之如美人之眼眉,则山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山水与人化而为一了。
尤其“眉眼盈盈处”一语,既指江南美妙的山水,又指归客要见到的故乡人,语带双关,天衣无缝。
下阕直接抒情,却又似庄似谐。
才送春归,无计留春,已是教人不堪,又送挚友别去。
两个“送”字递进,写出了作者黯然愁苦之情。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1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1鲍浩然鲍浩然]]:人的朋友。
:人的朋友。
[2][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
[5][5]欲:想欲:想欲:想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据一格。
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
“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