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以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没有明显改变的大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面临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也逐渐由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摩擦领域呈现逐渐扩大化的趋势,摩擦手段转向多样化,摩擦形式更加复杂化,文章从中美贸易磨擦的新特点出发,深层次分析其成因,并剖析了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贸易摩擦,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美贸易发展迅速。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6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6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20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从美国进口592亿美元,同比增长21.8%,顺差为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2007上半年,美国仍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1196.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这表明,美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6年,中美贸易关系整体良好。但由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长期存在,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虽然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不多,但在反倾销规则上更加严格。2006年,美国前所未有地对中国产品发起13次337调查,是2005年7次调查的近两倍。另外,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也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在此,就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做以下分析。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1、贸易摩擦的产品逐渐由轻工、化工等低附加值产品扩大到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
美国对华产品反倾销案件中,涉及轻工、纺织和化工产品的案件在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总数中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88.8%下降至上世纪90年代的70%和2005年底的48.22%,而同期,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却由80年代的5.5%上升至25.4%。
2、贸易摩擦的形式多样化
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目前,已向“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的运用等方面转移,并可能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由于“特保条款”启动程序简单,我国产品出口很容易受到限制。
3、贸易摩擦开始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转化
由于我国部分产业和产品(例如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将对主要对美出口的中国企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并抑制我国外贸经济的快速增长。此外,贸易摩擦的“溢出效应”也波及到政治领域,而且“非市场经济条款”可能使中美贸易摩擦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发展。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各国间的

贸易摩擦由于国别差异而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美自建立双边经贸关系以来,两国贸易摩擦就已经开始。从根本上说,这与中美两国目前国内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1、贸易不平衡是目前中美经贸摩擦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DP的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会演变成政治问题。据中方的统计数据,中美贸易差额与我国GDP比值从1993年的1.04%上升到2002年的3.45%;另外美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两国间的贸易差额与我国的GDP比值从1993年的3.79%上升到2002年的8.33%,不管从哪方面的统计数据都表明了中美之间经贸关系会产生严重的摩擦问题。而且,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已经达到中美贸易46.39%。所以,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也是陷我国于中美贸易摩擦中不利境地的主要因素。
2、对美出口增长是贸易摩擦继续存在并不断加剧的关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尤其对美国出口增长更是迅猛。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不可避免地增多,这是发展国际贸易必然要付出的代价。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30%上升到目前的70%左右。中国对美国产品出口常常在某个时期以几种产品为主,且出口量也较大,而美国在政治体上是一个各地区、各行业利益群体的复杂集合体,而且这些利益群体的要求、呼声往往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政治反映。因此,一些行业、地区的经济一旦受到或可能受到进口冲击,其代表利益集团通常会尽可能多地要求联邦政府给予贸易政策上的保护,从而引起双方的贸易摩擦。
3、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
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2001年美国开始步入衰退,进入一个相应的结构调整期。美国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促使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中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在中美贸易中则表现为摩擦不断增多。
4、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焦点
从2001年以来,美国开始通过美元贬值来改善其经常项目逆差,弱美元政策提高了美国产品对欧元区和日本的竞争力。但由于中国实行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人民币也随美元一起贬值,使得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也增强了。在美国看来,中国利用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分享了美元贬值的好处。所以美国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了许多贸易摩擦。
三、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加速产品的结构升级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和在此种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贸易,这样贸易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的到利益。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本国相对要素密集的产品,按照这一理论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力要素密集的产业。而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出口的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需求弹性较小,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弹性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初级产品的需求缩减,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较快,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不断恶化。如果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会使我国经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最终导致“贫困恶性循环”,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一“贫困恶性循环”的状况。总的来看,我国受贸易摩擦影响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出口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摩擦使得这些产品的出口减少,国内相关的产业规模就会缩减,由此而退出的资源和资金就会流入更高层次的产业,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一些特殊的贸易摩擦,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技术性措施,直接要求的就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看到,贸易摩擦对于具有特殊国情的我国来说,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指引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市场是失灵了,但贸易摩擦正好起到了纠正这一失灵的作用。所以说,贸易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积极效应。
(2)有利于培养我国的竞争优势产业
首先,贸易摩擦有利于优胜劣汰。淘汰一些竞争力微弱的小企业,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企业的退出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其次,贸易摩擦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小企业破产的同时也为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腾出了市场和空间。在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竞争力越来越强。虽然可能导致的垄断并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经济增长,但一定程度的垄断和大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却可以与国外企业相抗衡,争夺更多的国外市场,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再次,贸易摩擦会加剧国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

大。
(3)推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阻止了企业的商品出口,企业要获得利益,就要绕过贸易摩擦,也就是要通过提高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利。于是,贸易摩擦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
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其中,股本投资40.7亿美元,占58.8%,比上年同期增长53.6%;利润再投资28.5亿美元,占41.2%,与上年持平。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7.3%。
2、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限制
中美贸易摩擦限制了我国对美产品的输出,降低了两国的福利水平。美国一方面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又通过中美入世谈判以及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迫使中国为美国开放更多的市场。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2)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引发的贸易摩擦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
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制裁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对方不要采用或改变有损于本国利益的政策行为,起威胁和强制作用。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政治因素在降低,而通过贸易摩擦在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地位日渐上升。同时,由于美国从对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多,美国对华实施全面经济制裁的可能性在减少,由贸易摩擦导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个体的微观层面。比如,2003年美国又决定对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5家公司进行制裁。美国对华的贸易制裁已经严重破坏了WTO的公平贸易规则,严重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关系。
(3)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对称将会长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中美经贸关系是严重不对称的。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正是这种不对称性使得美国对中国有着较大的经济约束力,而中国对美国则缺乏相应的制约能力。
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不对称性,形成了目前美方随意挑起贸易争端,而中国只能被动应付的局面。从长远来看,中美经贸关系的这种不对称将会继续存在,美方仍能利用这种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挑起对华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1]雷达、于春海:世界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书版社,2005.
[2]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李滋植、姜文学:国际贸易[M],东北财经出版社,2006.
[4]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陈卫东:美国对中国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案例解析[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7]马强:中美贸易摩擦和我国应对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06(19).
[8]崔鸽:中国贸易摩擦原因及解决方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13).
[9]张恒梅: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政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