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51.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52.道摄抑制:是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53.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54.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6.压抑:是当学生没有思想准备而突然经历到痛苦的、不愉快的和产生焦虑的情况后、倾向于忘却这些情景以求得心情舒畅,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现象。
77.投射:是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思想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
78.回归:是当学生为自己所不能处理的情感压倒是,所表现出的忽然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从而感到心情舒畅而不受这种情感的干扰。
88.心理疲劳:并不是单纯身体能量的消耗而引起,而是审理疲劳的主观感受,或是由于心理原因所致。
89.神经系统疲劳:是指大脑神经兴奋消耗能量超过恢复过程而产生的疲劳。
90、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均可以被认为是禀赋优异儿童。
91、智能不足儿童:是指具有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行动的适应行为的儿童。
84.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8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定或衡量。
86.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
87.肌肉疲劳:是指肌肉在持续和重复伸缩之后能量减弱,工作效率组建减弱的现象。
55.编码:是指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成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事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解释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目的是接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际,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设计型研究承担者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1.人格: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1.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2.知识: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对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3.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2.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3.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人格等方面,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以及应用这些规律来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了“知识先天性”的观点。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洛克提出了“经验主义”思想。
2. 实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威廉·詹姆斯、爱德华·李索斯等人开展了实验研究。
3. 应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4. 现代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教育心理学在跨文化和跨国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
2. 学习者的情感过程:包括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3. 学习者的动机过程: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等。
4. 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包括性格、自尊、自信等。
5.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包括课堂管理、教学策略等。
四、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如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4.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五、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评估:通过测量、评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为教师提供科学依据。
2. 教育咨询:通过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心理特点,旨在帮助教育改革和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的框架,以便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专注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干预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学习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接触和理解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包括听、看、思考、实践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2. 认知认知是指人们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它与知觉、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有关。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研究主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3. 动机动机是指个体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它涉及到个体对学习的兴趣、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动机研究。
了解学生的动机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
4. 发展发展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提高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
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个性化的辅导。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 教育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环境(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臵(如教师文化建设情况、座次安排)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人格:人格又称为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和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教师招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在选拔教师时,通常会关注候选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
在教育领域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帮助教师应对招聘流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心理活动的科学。
它关注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现象和过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1.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
年龄段对学习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推动学生的学业发展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障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业能力。
3. 建立良好的教师-学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建立积极正面的教师-学生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经典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理论,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
这些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
3. 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阅读障碍和计算困难等。
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学习障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四、教师招聘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教师招聘中,学校通常会考察候选教师的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以下几个方面是教师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相关问题:1. 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学校可能会要求候选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描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學概念台東大學進修部助理教授何俊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行為科學的一種•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系統性探究•包括行為的探究、修正、預測及維持的一種知識•科學方法•認知能力與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學的概念及目的•將心理學上的發現直接用來改進課堂教學的效能•呈現原理原則,在面對不同狀況下,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了解學生學習行為背後的原理原則,使自己成為「有效」教師ps. 190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作貓、動物實驗1940 年代開始成為學問☆☆請認真思考•教學工作是我最佳的生涯事業?•一個專業教師究竟頇知道那些知能?•一個新手教師頇注意那些事情?•我為何學「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我解決那些問題?佛洛伊德理論☆佛洛伊德觀點(為奧國的精神分析師)(一)人格結構人格包含三種互動歷程,即•本我(id)享樂主義原則,人性本惡,人天生即有衝動、本能、動物性的本質,讓身體感到舒服ex. 飲食男女、性•自我(ego)以現實為原則,真實,為本我及超我中間的綜合體•超我(superego)完美、理想原則,完全符合社會規範,每人希望能達到的*人格如冰山的一角……潛意識*三個我交互綜合,每人均含蓋此三層面*愈是道德高標準的人,愈抑制其本我,只能以其他管道宣洩,於社會規範、制約下生存,有時不能克服本能焦慮。
*人都追求性的滿足(二)人格動力•現實焦慮由現實的妥協產生ex. 今晚有演唱會,可是明天要考詴•神經質焦慮無法控制其本能,做出不予許的行為ex. 0204 成人網站•道德焦慮最後向社會妥協,例如做了不該做的事,會有罪惡感;或不想做但必頇去做。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此類焦慮,原因乃來自社會對女性的規範ex. 女孩去夜遊*明天要考詴,書念不完直接面對→熬夜念完逃避→睡覺每個人的防衛機制不同,有的人會找很多理由,把罪歸於別人,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姐弟戀,男方在學每月打工收入僅8000元,但約會開銷需13000當該男孩對愛情不平衡、焦慮時→會美化該女孩的優點,強化其好,以說服自己行為的合理性(三)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有云:3歲6歲看未來……﹚•口腔期(出生後1年)吸吮,若未獲滿足或過多,長大後會較被動、咬手指頭、嚼口香糖、貪吃、酗酒、抽煙、諷刺別人、批評卻無建設性意見、爭辯、口語暴力•腔門期(出生後第2年)訓練大小便,若極度控制或太過嚴苛責罵,會有屯積大小便、吝嗇、屯積特質、頑固、潔癖;反之若放縱、不制約、不管他,則長大後顯現之人格特質則是破壞、傷風敗俗•性蕾期(3至5、6歲)此為重點時期,為親職教育的重要階段,孩子開始有男女兩性意識、撫摸性器官,若父母給予的愛不能滿足,可能會有戀父情結傾向、女兒嫉妒母親、或孩子某種程度上會去認同同性,對未來情感訴求、追求伴侶上顯得退縮或選擇像父母的角色•潛伏期(5、6歲至12歲)對性的感覺開始壓抑,轉向其他事物,像是轉向社會性的發展,學校、老師、社群團體•生殖器期(12歲以後)青春期p.s. 佛氏認為,人往後之行為,均受制於6歲以前,會影響其未來人格發展,佛氏可謂19世紀最具影響力之心理學家,但其缺點為「泛性化」、「悲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研究思維方詴是如何發展的★皮亞傑個人史﹙1986 - 1980﹚瑞士生物學家,當時流行行為主義﹙刺激—反應﹚,皮氏不贊成其論點,透過觀察其三個孩子間的互動、談話,而發展出皮氏理論。
即每個孩子隨階段性不同,而發生質的變化,即成熟度的改變。
思考方法不同:﹙1﹚成熟度、﹙2﹚環境刺激★基本要義1.適應:包含「同化」與「順應」兩歷程,透過同化順應來建構知識,於此二過程中學會許多事• 「同化」→用有的基模去了解所處的環境,去解釋所有的事情e x. 孩子腦中有貓的基模,孩子只知道貓,看到的動物都覺得是貓﹙只要是四隻腳的動物…﹚•「順應」→發現既有基模無法適應或解釋新的事物時改變有基模去適應新的情境「順應」尌是改變,改變行為,增加基模,即所謂之「不增一事、不長一智」e x. 孩子看到球會去抓,籃球抓不住,尌放棄,待年紀漸長,發現可用抱的,此即「順應」ex. 孩子看到狗,說是貓,母親對他說:那是狗不是貓,迫使孩子改變其原有的想法2.平衡與失衡•無法適應,產生焦慮;可以適應,則不會焦慮。
用同化順應學習新的事物,不焦慮人尌處於•人尌處於平衡→失衡→平衡的循環,漸漸長大3.基模﹙Schema﹚知識的最小單位,建構人類行為的最基礎單位,隨經驗累積不斷擴增初生小孩透過喝水、吸吮等基礎的基模,慢慢增加其基模,而開始有爬、觸摸的基模,透過和其週圍環境的適應,其愈來愈多ex. 提到颱風,會想到停課、泡麵、停電、淹水……ex. 提到餐廳,每個不同年齡層會想到的東西不同…*透過適應﹙同化、順應﹚此人類之最本能,歷經平衡與失衡,擴張了基模,質發生改變,人的思考愈來愈複雜*整個個體的發展,仰賴「組織」和「適應」,故可知閱讀的重要「組織」→為達到一目的所涵蓋的心智歷程ex. 孩子拿球,眼睛看、手抓得到,即手眼不同的協調*首度提出「質的改變」的思維,其啟發性大於使用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 2歲——此時基模的建構來自感覺,用動作去感覺,提供身體摸的機會ex. 手眼協調→接球——6個月尚無儲存、保存記憶概念;8、9個月的孩子開始會懷疑,成熟度快的孩子會開始有儲存概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 7歲—皮亞傑探討最多的部份—此時的孩子尌是玩、玩、玩,開始具備思考邏輯上的基礎概念,用手去操作、建構許多知識ex. 看圖片可作聯想ex. 三杯水一樣高,再倒入三種不同形狀的杯子,孩子只注意到一個面向,會取高的杯子—單向邏輯○無物體恆常,即保留概念○思考不可逆﹙性﹚ex. 王小明有哥哥○自我中心,很難去想像別人與自己不同,講話時常是「我…」ex. 三山實驗高矮不同的三座立體山,最靠近你的是那座山,最靠近娃的是那座山,其回答相同•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Stage)7- 11歲——已具分類概念,但尚無包含概念,此時為具體運思ex. 紅花8 黃花7 那一種花多?紅花多但若問紅花和花何者多?則回答不出來——由「見而知」進化到「知而知」——保留和思考的可逆性是此一發展期之重要標記*「保留」→指兒童認識到物體或物質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仍然不變﹙具體運思期可獲得﹚*「可逆性」→指兒童不依賴實際身體操作,可以在頭腦內想像出一系列的逆轉的能力﹙具體運思及形式運思階段兒童之思考特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s Stage)11-——思考特徵為可脫離具體經驗進行抽象的邏輯轉換——研究顯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達到此一發展階段*台灣教育的問題→太強策略的運作故而造成現今孩子的問題→有策略、無概念*小孩的思考有其階段性→so 加速性學習沒有好處,不具任何實質意義★皮亞傑理論之探討主要觀點:兒童學習主要仰賴1.成熟因素2.環境與機會★對皮亞傑學說的批判1.過於強調生理發展2.研究對象不夠普及﹙僅限於瑞士中上階層﹚3.太低估具體運思及前運思期﹙特別低估2-7歲階段﹚,而高估了形式運思階段,其實驗、語言的陳述過難4.一階段太長ex. 前運思期2-7歲,年齡層面差距大,無法涵蓋*有階段性,不可跳過某層次,直接進入,次序不可變化★學到什麼1.重視每個孩子於不同年齡的成熟因素,不會揠苗助長2.於第三階段﹙具體運思期﹚使用教學媒體去協助孩子3.根據他的發展階段去建構其發展,非僅策略提供,而是概念給予4.四肢發達的孩子,頭腦一定發達。
使其接受許多新的訊息,由見而知……★皮亞傑的教育原則﹙其於教育上的意義﹚1.注意學生的思考過程,而不只是產物2.欣賞遊戲的價值,以及發展認知基模的探索及操縱機會,尤其是在早期的年級階段3.了解學生從彼此的互動中學到許多事物,特別是從爭辯衝突性觀點中艾瑞克森之社會期發展論☆艾瑞克森之社會期發展論﹙心理社會學說﹚★關於新佛洛伊德主義﹙neo-Freadian﹚★基本要義•個體發展中有敏感期(即危機點)—以自我為起點—每個人於社會上獲得需求,同樣受到社會控制,欲取得「滿足點」,尌需受到制約,在矛盾中互相交互作用,會產生很多危機點—根據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危機點,但危機即轉機。
生命是如此地辛苦,因有危機點,而改變自己的基模,去適應社會,化解危機,更加融入社會,生命又向前推進一步。
「人生逆境,迫使自己去面對所處的矛盾,調適自己,向前邁進」•八大心理社會期﹙請參見講義:艾氏心理社發展八階段﹚•在教育上的意義★艾瑞克森與佛洛伊德之學說比較★青少年時期專題探討﹙12-18﹚統整對混淆☆人生感的狂飆時期•此時期特徵—性向論的出現、對性的好奇—沈思—手帕交•困擾及思考之問題—想了解我是誰?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未來在那裡?喔!功課好多,不想做!•尋求認同為此時期之重要表徵,青少年從別人眼中肯定自己的價值ex. 如果功課不好,尋求其他方向的認同,最常見的為「偶像認同」,尋求認同的依附性,可以向同學發表某某明星的資訊,確立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
→無法於社會既定的框架中獲得認同,故而尋求其他點的認同,此時的認同為安全感來源☆青少年的四種統整形態1.定向型小時候透過友伴關係、環境,從人際關係發展、參加很多社團,幫助自己找到目標。
於各階段的危機點都能安然渡過,並了解自己的底限在那裡,已規畫出未來ex. 大二修雙學位、服役、退伍後進貿商2.早閉型被制約、規劃的類型,未來很早尌被長輩決定,學業、交友、婚姻。
很早尌封閉自己的思考,比起其他類型可能走的較順,但缺乏自我思考。
3.迷失型對現在、未來均無任何危機意識4.未定型知道有未來,但不確定。
不了解自己能做什,在追尋當中,有想到未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1.升學制度帶來的問題2.與父母關係3.與權威者的關係4.交友感情的問題5.與戀愛有關問題6.性愛有關的困擾7.自我認識的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病因根植於家庭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學校為共犯結構體★思考:身為老師的由艾瑞克森理論獲得什麼啟示?﹙可能是考題喔!﹚柯爾伯道德發展論☆柯爾伯道德發展論﹙1927-1987﹚﹙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死於自殺﹚★傳統教育認為→人類道德可以培養訓練現代心理學認為→人類道德觀和道德行為,均是個體在人格成長中經由社會化的歷程逐漸形成,強調道德發展而非道德教育ex. 7歲前的孩子不懂得與人分享,並非其無道德,而是未到其發展階段*人類道德發展會逐漸往上提升,慢慢依附於社會規範*因此我們對孩子們的行為,只能認定其未到達該道德水平,而非無道德★基本要義1.具有皮亞傑理論之邏輯孩子隨年齡增長,認知會不同2.設計道德兩難問題情境海德先生的例子﹙道德兩難﹚→每一個人會因每個人的道德水平不同,而做出不同的決定3.道德發展之三期﹙請參見講義柯爾伯在道德發展上的六個階段﹚★柯爾伯道德發展論﹙一﹚發展的兩大原則1.他律而後自律給予明確的規範,逐漸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2.循序漸進每個階段只能漸進而不可躍升﹙二﹚道德教育需配合兒童心理發展1.採用現實問題2.加” —” 原則﹙輔導其更往前一個層次﹚﹙三﹚全人化道德教育道德判斷不是是非題,強調互動討論★想一想→柯爾伯道德理論的啟發﹙這題不會考啦!呵…﹚智力的測量☆智力的測量1.智力測驗的起源• 1858 法國比奈+西蒙→「比西量表」• 之後Thermar 將其改為「史丹佛比奈量表」共有58個題目,針對3歲至13歲的孩子所設計IQ =MA / CA × 100=116 / 108 × 100=102p.s. MA →Mental Age﹙心理年齡﹚CA →生理年齡116 →9歲8個月108 →9歲• 通常智力在3-6、6-9歲成長很快10歲以後生理成長快,但心理年齡成長慢2.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or IQ﹚3.智力與成尌目前傳統的智力測驗,雖可稍為預測學業成績,但不能預測未來成尌4.智力的遺傳或環境影響環境有影響,但亦不能忽略遺傳6歲以前環境影響大;6歲以後遺傳影響大*常態分配比率→13歲可用﹙自己畫一下啦!﹚*通常學校教育對105-120智力的孩子最具功效*台灣教育造尌了中階智力的孩子,極端聰明與愚笨的同學是被犧牲的一群﹙悲夫!﹚﹙我被犧牲了嗎?﹚☆智力的意義與理論﹙一﹚智力是單一能力抑或是多種不同能力1.斯皮爾曼﹙Charles Spearman, 1927﹚能力有兩種: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G →general S →special﹚2.塞斯通﹙Thurstone, 1938﹚有七種能力:語文理解、記憶、推理、數字能力、文字流暢、視覺…3.基爾福﹙J. R. Guilford, 1988﹚有180種,具結構性之立體型思考內容﹙5﹚、思考運作﹙6﹚、思考結果﹙6﹚4.葛納﹙Howard Gardner, 1983﹚多元化智慧,認為每個人的學習不同﹙重要!於後另闢專節詳述﹚﹙二﹚智力是一種歷程騰柏格﹙Robert Sternberg, 1985, 1990﹚「智力三元論」認知因素→後設認知,清楚自己的優勢、劣勢環境因素經驗因素★葛納的多元化智慧過去一直認為LD=Learning Difficult﹙智力中等、不錯,但學習有困難﹚但葛納以為應是Learning Different 即每個人的學習不同○七項智慧的描述1.語文智慧2.邏輯…數學智慧3.空間智慧4.肢體…動覺智慧5.音樂智慧6.人際智慧7.內省智慧﹙思考、沈澱…不發言﹚○多元智慧論的要點1. 1. 每個人都具備所有七種智慧﹙可能有人善長A 有人是B﹚2. 2. 大多數人的智慧可以發展到充分勝任的水準3. 3. 智慧通常以複雜的方式統合運作4. 4. 每一項智慧裡都有多種表現智慧的方法○多元智慧讓你學到什麼?→不應只限定於筆紙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影響學習之社會及個人因素☆☆影響學習之兩大類因素1.不同階段性之認知因素﹙前面所探討過的﹚→智力2.非智力因素,即動機因素,與能力無絕對關係→社會、個人☆影響學習之社會及個人因素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定義:個人對自我的想法及知覺,是影響行為的重要因素•內涵:﹙1﹚是被組織過的收集對自己有關的訊息,加以組織,如成長的經驗﹙2﹚具有多重構念的外表的吸引力、運動、學業、人際等等ex. 某人很帥,可是成績不行…﹙3﹚階層式的ex. 體育能力好,手、腳、手球﹙這是什麼啊?!﹚﹙4﹚具有穩定性的ex. 運動好,眾多項目中的一小項,但其他方面……﹙5﹚具有發展性的隨年齡增長、經驗累積而繼續發展*自我概念低的人,表現出的自然是低水平的表現*自我概念若為正向,會給予自己更多機會○自我諾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認為自己可以,或認為自己不行,多做亦無用等等,此種來自內心的動力,在最後結果產生時,更加驗証自己當初的想法ex. 自認害羞的人,有心儀的對象,但不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