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木兰辞》的影视改编论文开题报告
花木兰的开题报告

花木兰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本开题报告旨在介绍并讨论在电影《花木兰》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表达。
电影《花木兰》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传奇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通过研究本电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花木兰的形象如何被塑造,以及她作为女性形象在影片中所具有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电影《花木兰》所表达的家国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如何贯穿整个故事。
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包括:1.分析电影《花木兰》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2.探讨电影《花木兰》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3.探讨电影《花木兰》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目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影《花木兰》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家国情怀的表达,以及该电影对于影视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1.首先,我们将对电影《花木兰》进行整体观看和分析,以便了解其故事情节、角色和主题。
2.其次,我们将对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花木兰本人以及其他关键角色,以探讨电影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3.接着,我们将对影片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电影中的情节和对话,并对其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
4.最后,我们将对电影《花木兰》的创作背景和影响进行调研,以了解该电影在中国影视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采用以上方法可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电影《花木兰》并回答本研究的问题。
四、预期结果我们预期这项研究将能够揭示电影《花木兰》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家国情怀的表达。
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和对话等要素,能够揭示电影对于女性形象的重要性,并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进行解读。
五、研究意义对于女性角色形象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对于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刻画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定型,让女性角色在电影中更多元、多样化地展示。
对于家国情怀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感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于家国情怀在电影表达中的方法和手段的认识。
从《木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_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研究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木兰》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研究摘要: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木兰故事,宣扬了中国的忠与孝的思想。
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在中国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一直被视为巾帼英雄的代表。
近代女革命家秋瑾曾引用她的典故入诗,“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了中国家长激励女儿最常用的话语.可见,中国人是非常推崇花木兰的英雄事迹的,有趣的是在中国,花木兰并没有延续自己抗击匈奴的符号意义,却成了最古典式的女性形象。
1998年,根据木兰故事改编的迪士尼动画《木兰》,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重新刻画了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她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女,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新时代女性。
中国的花木兰在迪士尼的重塑下,认同和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融入了美国文化。
本文引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以迪士尼影片《木兰》为例,分析了本次对大学生跨文化意识调查的目的。
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现状作了梳理,对目前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现状进行了简单回顾。
第三部分分析了迪士尼影片《木兰》中反映出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中国传统的《木兰辞》与迪士尼影片中《木兰》为例,通过对比分析花木兰这一形象,从忠孝之道与自我追求、男尊女卑与女性主义、传统相亲与自由恋爱三方面介绍了中美文化的差异,然后总结了中美文化的融合,即电影《木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素材,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诸多特点。
第四部分通过对运城学院外语系,中文系和数学系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电影对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所持有的跨文化价值观。
第五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对目前大学生的跨文化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跨文化意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篇一一、引言《木兰辞》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其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形象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近年来,中西方在电影领域对这一题材的改编和叙述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视角。
本文将从东西方电影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方面,对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差异与共通之处。
二、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手法与特点(一)中国木兰电影叙事中国木兰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注重以传统戏曲为蓝本,结合现代电影技术,呈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强调木兰的英勇、忠诚、孝顺等品质,同时注重家庭观念、国家情怀的展现。
在情节设置上,以战争为背景,展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突出英雄形象。
(二)西方木兰电影叙事西方木兰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的挖掘,以及对战争和人性的探讨。
在人物塑造上,更加关注木兰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突显其女性身份和自我价值。
在情节设置上,更加注重对战争残酷和人性的揭示,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
三、中西方木兰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与主题探讨(一)人物塑造中国木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多以传统美德为标准,塑造出一个英勇、忠诚、孝顺的女性形象。
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和成长过程的描绘,将木兰塑造成一个具有女性自我意识、追求个人价值的形象。
在西方版本中,木兰的形象更加立体、多元。
(二)主题探讨中国木兰电影的主题多围绕忠诚、孝顺、家庭观念等传统价值观展开。
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关注战争与人性的关系,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美。
此外,西方版本还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
四、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一)差异1. 叙事手法:中国木兰电影注重传统戏曲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而西方木兰电影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的挖掘和对战争人性的探讨。
2. 人物塑造: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美德为标准塑造人物形象,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
论从_木兰辞_到电影_花木兰_的改编

MOVIEL ITERATURE /风格与特色2010年第16期论从5木兰辞6到电影5花木兰6的改编u兰鲜凤(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柳州 545004)[摘 要] /木兰从军0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的叙事性乐府民歌5木兰辞6中。
对5木兰辞6的改编在古代就有,近年来,不论是迪斯尼的5木兰6,还是马楚成的5花木兰6,这两部电影都对5木兰辞6进行了创造性、个性化的改编。
本文试图从/精神内核0/从军凯旋0/女性形象0三方面来考察南北朝民歌5木兰辞6、迪斯尼动漫电影5木兰6和马楚成电影5花木兰6的个性化创作。
[关键词] 5花木兰6;电影;改编/木兰从军0的故事在中国有很深的渊源。
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的叙事性乐府民歌5木兰辞6中。
对木兰从军故事的改编在古代就有,如明朝人徐渭的杂剧5雌木兰替父从军6,明人朱国桢的5木兰将军6。
在现代,5花木兰6被改编的次数也不少,如1939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根据明清两代笔记中有关花木兰从军的传说改变为电影5木兰从军6。
在当代,5花木兰6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是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把中国历史故事5木兰从军6搬上银幕,出品了动画片5木兰6,使花木兰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随后的四、五年间,中国坊间一直流传有导演要将真人版的花木兰拍成电影。
但是除了香港演员袁咏仪主演过电视剧版的5花木兰6外,花木兰的这个电影梦还没实现过。
于是,由马楚成导演,赵薇、陈坤主演,2009年11月27日上演的5花木兰6终于实现了当代国人的花木兰电影梦。
不论是迪斯尼的5木兰6还是马楚成的5花木兰6,都对木兰从军的故事进行了个性化的改编。
对5木兰辞6的不同形式改编体现了/艺术强调个性,重在审美和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与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鲜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激发人们的美感,弘扬更典型、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0[1]本文试图从/精神内核0/从军凯旋0/女性形象0三方面来考察南北朝民歌5木兰辞6、迪斯尼动漫电影5木兰6和马楚成电影5花木兰6的个性化创作。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篇一一、引言在中国和西方的电影史上,花木兰的形象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位传奇的女性战士以坚韧、智慧和勇敢的特质闻名于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跨越文化和国界,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共同的记忆和创作灵感。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中西方在电影创作中关于木兰故事的叙事方式及其特点。
二、中国木兰电影叙事中国的木兰电影叙事往往强调的是民族精神、女性形象和家庭观念。
如《木兰诗》和《木兰从军》等作品,都着重展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和其背后所蕴含的孝道、忠诚和牺牲精神。
在电影中,木兰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英勇善战、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又是一个出色的战士。
此外,家庭观念也是中国木兰电影叙事的重要主题之一,如家庭和睦、兄弟情深等元素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三、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相比之下,西方的木兰电影叙事则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自由精神。
如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强调的是个体选择与家庭责任的冲突,同时也展示了西方对于勇气和正义的理解。
在这个版本中,木兰并非仅仅是替父从军的英勇战士,更是一个追求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年轻女性。
此外,西方电影还经常将木兰置于一个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她的冒险经历来展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四、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比较与差异中西方在木兰电影叙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电影更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而西方电影则更注重个体选择和自由精神。
此外,在角色塑造上,中国电影中的木兰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而西方电影则更注重展现她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使得中西方在创作木兰故事时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五、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在木兰电影叙事上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强。
越来越多的中国导演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而西方电影则更加关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试图通过木兰这一角色来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一直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其代父从军、勇战沙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的勇敢与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花木兰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主题。
本文旨在从中西方视域出发,对比分析木兰电影叙事的特点及差异。
二、中国木兰电影叙事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塑造,展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电影中,木兰的形象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电影往往以家庭情感为线索,强调孝道、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
在情节安排上,电影往往通过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温馨感人的家庭场景等元素,来丰富叙事内容,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木兰的英勇事迹。
三、西方木兰电影叙事西方木兰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在情节安排上,西方电影往往更加注重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同时,西方电影还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观念,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
在角色设定上,西方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更加立体化,她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心理的女性形象。
此外,西方电影还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描绘,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更加强调传统美德和家庭情感,而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
然而,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作品中,木兰都是一个勇敢、坚韧、敢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这表明中西方文化在对待女性形象和英雄主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木兰电影在叙事手法和主题上也呈现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五、结论通过对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差异和共通之处。
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强调家庭情感和传统美德;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角色性格的塑造来丰富叙事内容。
木兰诗微电影改为作文

木兰诗微电影改为作文The story of Mulan has captured the heart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for centuries. It is a timeless tale of courage, honor, and sacrifice. The recent live-action adaptation of the story in the form of a micro-film has once again reignited interest in this beloved legend.木兰的故事自古以来就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荣誉和牺牲的永恒传奇。
最近以微电影形式呈现的木兰故事的新改编再次点燃了人们对这个深受喜爱的传说的兴趣。
The micro-film beautifully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Mulan's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protect her family and country. It portrayed her as a strong and independent woman who defied societal norms to fight for what she believed in.这部微电影精美地捕捉到了木兰的勇气和决心,她为了保护家人和国家而奋斗。
它将她塑造成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违抗社会规范,为自己的信念而战。
Watching Mulan defy expectations and gender roles resonated with many viewers, especially women, who saw her as a symbol ofempowerment and resilience. Her portrayal in the micro-film was seen a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women to break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society and pursue their dreams.观看木兰打破期望和性别角色的行为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尤其是女性,她们将木兰视为赋权和韧性的象征。
改写《木兰诗》优秀范文

改写《木兰诗》优秀改写《木兰诗》优秀范文《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
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曲、动画片等改编作品可以作为参考。
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写作时注意下列几点:1.故事和人物形象基本符合原作。
2.有些情节,如木兰的军旅生活,可以依据原作想象发挥,写得更详细具体一些。
3.语言尽可能明快、生动。
◆阅读地图花木兰,一名女扮男装的古代巾帼英雄,随着动画片《花木兰》风靡全世界。
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诗》就是这位传奇式的女性英雄的赞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既机智勇敢又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
让我们再次走进花木兰,聆听她的心声:“我生活里的.一切都很理想,我心底里的世界却不一样,我也有彷徨,也会失去方向,我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主题文章木家风波(续写)木兰从军归家后,木兰是个女孩这件事顿时在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在百姓家中,这件事也成了茶余饭后的佳话,可以说真是弄得个满城风雨。
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可汗和大臣们的耳朵里,根据军法条文,女子不能入军营,违令者当属“死罪”。
可汗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商议该怎么处置花木兰。
大家觉得这件事很难处理,花木兰犯了军中法令,是犯了王法,可木兰功勋卓著,也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在王法与功勋之间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大臣们各执一词。
有人认为军法如山,这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如果不追究花木兰,那怎么向黎民百姓交代?以后又怎么以王法服人?那国家将何以治理?更多的人认为花木兰固然有罪,但她在多少次战事中出谋划策、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地立下了赫赫战功;花木兰虽然是个女儿身,但在每次战事中,她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是一般男儿所不能比的;这十几年来,尽管战争那样残酷,战斗那样激烈,花木兰从来没有抱怨过,从来没有退却过;花木兰还善于跟同行的一般战士谈心,在不少关键时刻,她还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木兰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也是不可磨灭的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辞》的影视改编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论文题目:论《木兰辞》的影视改编
主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对乐府民歌《木兰辞》的影视改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两部作品,即: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1998)以及由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19)。
本文将通过对两部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对两部《花木兰》的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中西方不同改编者究竟有何审美倾向及价值取向。
二、调研资料情况
1.谢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15-417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00-101
3. 李婉,穿比基尼的“花木兰”――从叙事学角度看迪斯尼影片《木兰》对中国《木兰诗》的改编,《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 李晓庆,试论中西合璧的动画《花木兰》,《文学教育(上)》,2019(1)
5. 孙连琦,漫谈《木兰诗》[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1)
6. 杨开达,谈《木兰诗》的修辞艺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7. 秦志希、翟晶,从迪斯尼《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当代传播》,2019(2)
8. 梁静璧,意识形态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字幕翻译中归化策略的操纵
[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xx年
9.毕耕、李冬青,《花木兰》:迪斯尼演绎的东方传奇,《中州大学学报》,2019(2)
10. 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花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A],第六届全国传播学会议论文[C],1920xx年
11. 塞缪尔亨廷顿,张立平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19
12.宣菁,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中国文化”[D],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9,中国期刊网
13.李希光,新媒体挑战旧宣传――刘康、李希光对谈录[J].国际新闻
界,2019(2),第5--10页.
三、实施方案
主要从对原作品的改编的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方面均采用:“先总述概况进行对比然后再举具体的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节改编的异同
同:1、爱情友情一个都不能少;
2、都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发现了木兰女儿身的秘密
异:中:对战争的思考,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西: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没有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
二、木兰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异同异:
异:1、娱乐化的角度:中:女人在战争中的形象,娱乐化程度不高;
西:加入幽默的元素,形象设置夸张;娱乐化程度高,冲淡了战争的严肃性;
2、对女性的解读:中:人物中综合了犹豫、妇人之仁、爱情、理智等,将木兰的形象立体化,符合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解读;
西:突出一个普通女孩的个性形象,突出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带有西方的色彩,强调女性的独立,自由;
三、配角形象设置的异同:
同:都成功设置了“配角”形象;
异:中:以战争中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为配角,表现了兄弟间的感情;
西: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影片中加入了“中国龙”作为配角,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吉祥物;
四、主题设置上的不同,反映出改编者各自的民族烙印的异同:
异:中: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将人性放在国家利益面前进行拷问;宣扬集体主义的爱国精神;
西:西方文化的烙印:强调个人主义,宣扬女性的自由、独立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四、预期结果
课题任务:论文选取对诗歌《木兰辞》的典型改编影片,通过对两部影片中的“情节改编、主人公形象塑造、设置配角形象以及主题设置上反映出改编者各自不同的民族烙印”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花木兰》改编影片的详细分析研究,来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倾向以及价值取向。
结果形式:以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完成。
五、进度计划(请依照学校要求的当期论文进度填充)
20xx年11月16日―11月30日:联系指导教师查阅资料,拟定选题
20xx年12月1日―12月31日:确定选题
20xx年1月1日―1月15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月16日:参加开题报告答辩会
20xx年1月17日―2月28日: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拟定论文大纲
20xx年3月1日―3月31日: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4月1日―4月9日:中期检查,修改初稿,形成二稿20xx年4月10日―5月10日:定稿,撰写答辩陈述,准备答辩20xx年5月11日―5月15日:根据具体安排,参加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