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生物转化

合集下载

药物体内生物转化活性变化1

药物体内生物转化活性变化1

活性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有多种,其中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称为第一相反应。

结合反应称为第二相反应。

一般来说,激素样活性物质先进行第一相反应进行转化,如果活性的改变未能达到目的,或极性依然较弱,则启动第二相反应,但有些活性物质可直接进行第二相反应。

一、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与水解1.氧化反应肝细胞微粒体、线粒体和胞液中含有参与生物转化作用的不同氧化酶系,如加单氧酶系、胺氧化酶系和脱氢酶系。

注意:微粒体并不是活细胞中的亚细胞结构(细胞器),而是组织细胞在实验室破碎分离得到的一种囊状膜结构,它是由细胞内质网的碎片形成的,因此,微粒体相当于细胞内的内质网部分。

(1)加单氧酶系: 此酶系存在于微粒体中,能催化烷烃、烯烃、芳烃和类固醇等多种物质进行氧化。

该酶系催化反应的一个特点是能直接激活氧分子,使其中的一个氧原子加到作用物上,而另一个氧原子被NADPH还原成水分子。

由于一个氧分子发挥了两种功能,故将加单氧酶系又叫做混合功能氧化酶。

又因底物的氧化产物是羟化物,所以该酶又称为羟化酶。

反应通式如下:RH + O2 + NADPH + H+→ R-OH + NADP+ + H2O例如苯巴比妥(一种具安眠活性的药物)的苯环羟化后,极性增加,催眠作用消失(图10-2-1)。

图10-2-1 苯巴比妥羟化灭活加单氧酶系的羟化作用非常广泛,例如维生素D3在肝脏和肾脏经2次羟化后形成活性的1,25-(OH)2-D3,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胆汁酸的合成都需要羟化过程。

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致癌活性物质经羟化后失活,但另一些无致癌活性的物质经羟化后会生成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如多环芳烃经羟化后就具有了致癌活性,还需通过其他生物转化形式进行转化灭活。

因此,生物转化是转化而不是解毒!(2)胺氧化酶系: 此酶系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可催化活性物质胺类的氧化脱氢,生成相应醛类。

反应通式如下:R-CH2-NH2 + O2 + H2O → R-CHO + NH3 + H2O22H2O2→ 2H2O + O2胺类物质是由氨基酸脱羧基作用产生的,胺类物质具有生物活性。

药物生物转化

药物生物转化

H 2O G ly.G lu.H S -coA
S OH
硫醇脲酸衍生物
COOH
HN
CH3
定一药部➢它 前药体从般物位的提物生要代与基条内分物受谢官本件子学到酶能药原进:的药系团则物入进角物几发是体入度分乎挥碳生内血出子能作原,物液发本够用子可循:身对。的转能环动的无受经系物化各限控历统机种结氧反的的体官构化生药是能变应。物物一团化的转和个和的化其反结分特过他构应子程点异因器的体,特
➢ 在药物分子上产生结构改变的反应(包括药物的 氧化、还 原、水解反应)。
➢ 结果:产生初级代谢物,使药物分子的活性改变。
▪ Phase II反应
➢ Phase I 反应初级代谢物与体内物质结合。
➢ 结果:使所有的药物完全失活,增加其水溶性,易于排 泄
Phase I 反应
主要的氧化代谢反应
▪ 主要为酶氧类化反应
转 移 酶 ( transferase)
体内物质
结合
具有羟基、氨基、巯基或羧基的药物 这些官能团常常由 PhaseI 代谢反应形成
规则:必需有一个以活化态存在或被激活
葡药萄糖物醛生酸物基团转的化来中源:主脲要嘧啶的二结磷合酸葡反萄应糖经
氧化形成。活性形式为UDP--D-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
内源性物质
结合基团
OH
O
吗啡
HOOC
与体内生物大分子结合出现:过敏、致癌、致突变等毒性反应
对药物生物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使人们 在药物设计中可能有针对性地对药物分子进 行改造,控制或利用药物在体内地转化反应, 优化药物动力学性质,以实现改善疗效,降 低毒副作用,方便使用等目的。
子 导药的致物基其生本 在物组 体转成 内化成 的反分累应。积是,竞干争扰性细与胞序的列正性常反活应动并。存

药物生物转化名词解释

药物生物转化名词解释

药物生物转化名词解释
药物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和转换而产生的新物质。

药物进入生物体后,首先会被一系列酶催化发生代谢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氧化、还原、羟基化、甲基化、硫酸化等,从而使药物的结构发生改变。

生物转化的目的是使药物更好地被机体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同时也有助于药物的活性增强或减弱。

药物的生物转化还可以导致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产生,因此对药物的生物转化进行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西药一》常考考点: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西药一》常考考点: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西药一》常考考点: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物代谢是《药学专业知识一》每年常考的知识点,分值大约3分左右。

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如果不掌握方法,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取得的效果却不甚理想。

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二相,分别是第Ⅰ相生物转化和第Ⅱ相生物转化,这两部分内容,通过对往年试题的分析,第Ⅱ相生物转化考试的频次较高,现将这部分的内容加以整理总结:
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考点分析:
1. 关于反应类型容易以多选题的形式出现,如第Ⅱ项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包括哪些。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6个反应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有两个比较特殊的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是最普遍的结合反应,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可以解毒;有两个带“化”的反应,即乙酰化结合反应和甲基化结合反应;有两个带“酸”的结合反应,即与硫酸的结合反应和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就可以将6种结合反应的类型全部掌握了。

2. 在考题当中以B型题(配伍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具体的药物是哪一类型的结合反应,在这里我们采用口诀的方式进行记忆:流沙氨酸马绿糖,肽白甲多肾一对。

流沙——沙丁胺醇的结合反应是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氨酸——与氨基酸结合的反应主是羧酸类药物,如苯甲酸和水杨酸;
马绿糖——吗啡与氯霉素反应类型为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
肽白——白消安的反应类型是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甲多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反应类型是甲基化结合反应;
一对——对氨基水杨酸的反应类型是乙酰化结合反应。

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口诀记忆,就可以将药物结构与第Ⅱ相生化转化的规律的考点都掌握了。

难点突破-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难点突破-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

难点突破| 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药物代谢是通过生物转化将药物(通常是非极性分子)转变成极性分子,再通过人体的正常系统排泄至体外的过程;生物转化是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也是人体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机能。

因此研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更能阐明药理作用的特点、作用时程,结构的转变以及产生毒副作用的原因。

药物的生物转化通常分为二相:第Ⅰ相生物转化(Phase Ⅰ),也称为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是体内的酶对药物分子进行的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等反应,在药物分子中引入或使药物分子暴露出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第Ⅱ相生物结合(Phase Ⅱ),是将第Ⅰ相中药物产生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内源性成分,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或谷胱甘肽,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极性大、易溶于水和易排出体外的结合物。

但是也有药物经第Ⅰ相反应后,无需进行第Ⅱ相的结合反应,即排出体外。

其中第Ⅰ相生物转化反应对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影响最大。

一、药物结构与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含芳环、烯烃、炔烃类、饱和烃类药物第Ⅰ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含芳环的药物①含芳环的药物主要发生氧化代谢:在体内肝脏CYP 450酶系催化下,首先将芳香化合物氧化成环氧化合物,然后在质子的催化下会发生重排生成酚,或被环氧化物水解酶水解生成二羟基化合物。

②含芳环药物的氧化代谢是以生成酚的代谢产物为主:如果药物分子中含有两个芳环时,一般只有一个芳环发生氧化代谢。

如苯妥英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羟基苯妥英失去生物活性。

而保泰松在体内经代谢后生成羟布宗,抗炎作用比保泰松强而毒副作用比保泰松低,这是药物经代谢后活化的例子。

含强吸电子取代基的芳环药物则不发生芳环的氧化代谢。

(2)烯烃和炔烃的药物烯烃类药物经代谢生成环氧化合物后,可以被转化为二羟基化合物,或者是和体内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反应进行烷基化,而产生毒性,导致组织坏死和致癌作用。

例如抗惊厥药物卡马西平炔烃类反应活性比烯烃大,被酶催化氧化速度也比烯烃快。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药物的生物转化指的是药物在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化和改变。

这些转化过程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贴服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和机体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过程通常涉及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溶解、吸附等过程,以及通过肠壁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过程的顺利进行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在血液中的输送和分布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状态、蛋白结合率等。

药物可以在血液中自由分布,也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这种药物和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

总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是复杂而重要的。

充分了解和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探索药物吸收、分布等过程的机制,以便更好地优化和设计药物,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说明:2. 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以下顺序来呈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2.1 药物吸收:本节将详细介绍药物吸收的过程。

我们将解释药物吸收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等。

我们将探讨药物吸收的机制,包括通过细胞膜的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等方式。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如血流、溶解度和肠胃道pH值等。

2.2 药物分布:本节将详细讨论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过程。

我们将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蛋白结合性、脂溶性、血流和组织灌注等。

药物生物转化

药物生物转化

A. 图ACYP2D15会专一的选择的右啡烷的形成,(右啡烷) 是右美沙芬O-去甲基化后的产物, CYP3A12优先的选择 3-甲氧基的形成,是右美沙芬N-去甲基化的产物(图3A ),是其他P450s活力的8倍 B. 图B表示了丁呋洛尔1’羟基化的酶的特异性活动, CYP2D15是DLMs中丁呋洛尔1’羟基化的关键酶。 C. 图CCYP1A1在狗肝脏的7-乙氧基试卤灵脱乙氧基中起到 重要的作用。 D. 图D双氯芬酸4‘羟基化是人类CYP2C9的特征反应,将双 氯芬酸与所有的酶单独混合,CYP2C9具有最高的活力, 是的CYP2B115倍 是其它的15倍 E. 图CYP2C9催化(S)美芬妥英4’羟基化的反应,人类 CYP2C19的标志性反应。然而,与DLMs相比大部分酶不 是没有活性就是活性很小。
病毒MOIs(P450 versus OR)被优化为比例5∶1,从 而大力支持P450的催化反应 转染三300pmol/106细胞)表达的最大水平为确 保P450催化反应,0.5umol/min/mg的微粒体蛋白的一 个单位的氧化还原酶活力以及更多活力被使用。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KINETIC PROPERTIES OF SEVEN HETEROLOGOUSLY EXPRESSED DOG CYTOCHROMES P450 外源表达七种狗细胞色素P450及它催化的底 物特异性和动力学特性 硕士班
文献框架
1 2 3 4
Backguand Materials and Methods
CYP2D15也可以代谢丁呋洛尔 (1'-羟基化), Km值为3.9uM,与狗肝微粒体中的酶相一致。 表明CYP3A12主要在16α -,2α /2β -和6β -位 氧化睾丸素,观察发现CYP3A12倾向于选择睾 丸素6β -(Km=83uM)和2α /2β -羟基化( Km=154uM)。然而,睾丸素16α -也可被 CYP2C21催化羟基化(CYP2C21的Km=6.4uM)。 因此,睾丸素6β -和16α -羟基化可以分别用 作CYP3A12和CYP2C21(低浓度)潜在的指示物。 CYP2C21也可以催化双氯酚酸4'- 羟基化,检 测到CYP2B11也有一定的活性。出人意料的是 ,P450s都不能选择性代谢(S)-美芬妥英4'羟基化。

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整理版]

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整理版]

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一、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

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

(一)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处进行。

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

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

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NADPH+DA+H+→DAH2+NADP-DAH2+O2+HADPH→A+DOH+H2O+NADP-(注:D=药物;A=CYP450)药酶是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CY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CY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

CY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

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内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CY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

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CYP450: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

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

药物与P450结合位点与血红素分子非常接近,有利于电子的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yl 肝脏含有大部分代谢活性酶。 肝脏含有大部分代谢活性酶。 transferase) 酶的分布: 转移酶(glutathion- transferase) 酶的分布:肝脏的内质网膜系统和肝线粒体。 谷胱甘肽- 肝脏的内质网膜系统和肝线粒体。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S-transferase) 醇脱氢酶( dehydrogenase)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OH
硫醇脲酸衍生物
HN O
CH3
药物分子进入体内, :动物机体是一个反应器 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药物分子进入体内,可能经历的生物转化过程 , 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 动物机体是一个反应器, 药物代谢酶系几乎能够对无限结构变化的分子的特 体内药物生物转化反应的特点 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和其他异体 它的基本原则是碳原子的受控氧化。 一般要受到药物分子本身的各种官能团和结构因 它的基本原则是碳原子的受控氧化。 定部位与官能团发挥作用。 定部位与官能团发挥作用。 化合物,只有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时, 化合物,只有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时,才能以溶解的 素的影响。 素的影响。 相关酶失去了底物专一性(对机体是保护性的反应) 底物非专一性的生化反应 相关酶失去了底物专一性(对机体是保护性的反应) 形式随尿·、胆汁、或其他排泄液排除体外。 低氧化态的碳原子的氧化是动物机体的重要能 形式随尿 、胆汁、或其他排泄液排除体外。 对每一种药物而言, 对每一种药物而言, 源多数异体化合物是是脂溶性的 。 酶促反应速度较慢( 只产生一种代谢产物的例 酶促反应速度较慢(提供了多数药物发挥作用的作 氧化反应占据主要地位 用时间。 用时间。。 子很少。 子很少 对大多数药物来讲: 对大多数药物来讲:低氧化态的碳原子是其分 不经生物转化代谢为较高水溶性的产物, 不经生物转化代谢为较高水溶性的产物,结果将 大部分代谢物的水溶性增强 导致其在体内的累积,干扰细胞的正常活动。 导致其在体内的累积,干扰细胞的正常活动。 子的基本组成成分。 子的基本组成成分。 药物生物转化反应是竞争性与序列性反应并存 代谢反应的竞争性与序列性相结合 的复杂模式。 的复杂模式。 ,有异常高的水溶性,可直接排除。 糖精和色氨酸, 糖精和色氨酸 有异常高的水溶性,可直接排除。 因此,药物的氧化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药物的氧化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NH
体外无抗菌活性, 体外无抗菌活性,通过生物转化释放出活性代谢物 导致毒性的是:代谢形成地高反应性中间产物, 导致毒性的是:代谢形成地高反应性中间产物, S 近年来发现:吗啡在体内生成的代谢物6- - 近年来发现:吗啡在体内生成的代谢物 -O-葡糖 C O C 磺胺。 磺胺。 S C S O 包括药物分子上的C,N,S等由细胞色素 等由细胞色素P450氧化 包括药物分子上的 等由细胞色素 氧化 H2N H2N 苷酸的镇痛活性比母体药物高许多倍。 苷酸的镇痛活性比母体药物高许多倍。 形成的亲电活化产物 OH 况 下 HO
Phase I 反应
主要的氧化代谢反应 主要为氧化反应 底物 酶类 肝脏微粒体单加氧酶 芳香族化合物 单加氧酶 (monooxygenase) monooxygenase) 脂肪族化合物 催化反应(即P450同 催化反应(即P450同 功酶) N- O- S-原子 胺 醇脱氢酶 醛脱氢酶 醇 醛 反应类型 羟基化 羟基化 脱烷基化 脱氨氧化 醇氧化 醛氧化
药物的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Biotransformation)
药物的生物转化含义
药物代谢反应( metabolism) 药物代谢反应(drug metabolism)反 应,即是药物的生物转化 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有机化学反 应。 产物称之为代谢物
药物生物转化反应的由来
总结
HO
O 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一般随着分子极性的增强、水溶性 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一般随着分子极性的增强、 O O HO C C 的提高,药理活性减弱甚至完全失活,我们称之为生物解毒 生物解毒。 的提高,药理活性减弱甚至完全失活,我们称之为生物解毒。 C C
S
少数药物代谢产物的活性高于母体药物,我们称之为生物活化。 , 生物活化。 少数药物代谢产物的活性高于母体药物2 我们称之为生物活化 NH2 H CH3 O O N O NH2 N N 过去一般认为生成葡萄糖苷酸结合物是代谢灭火的最 CH3 N OH 生物转化过程还可使某些药物和其他外源性物质毒性增强, 生物转化过程还可使某些药物和其他外源性物质毒性增强, 例如: 例如:磺胺药物百浪多息 O S N 我们称之为生物毒性化 我们称之为 有效机制。 有效机制。 生物毒性化 O NH N 2
药物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Phase I 反应
在药物分子上产生结构改变的反应(包括药物的 氧化、还 在药物分子上产生结构改变的反应( 氧化、 水解反应)。 原、水解反应)。 结果:产生初级代谢物,使药物分子的活性改变。 结果:产生初级代谢物,使药物分子的活性改变。
Phase II反应 II反应
Phase I 反应初级代谢物与体内物质结合。 反应初级代谢物与体内物质结合。 结果:使所有的药物完全失活,增加其水溶性,易于排 结果:使所有的药物完全失活,增加其水溶性, 泄
N
CH3 N CH3
咄 吡 醇
醛氧化
O H 3C 乙醛 H H 3C O OH
Phase I I反应-结合反应 I反应 反应(conjugation)
转移酶(transferase) )
体内物质
结合 具有羟基、氨基、巯基或羧基的药物 这些官能团常常由 PhaseI 代谢反应形成
规则:必需有一个以活化态存在或被激活
环氧化物水合酶 百 多 浪 息 OH 谷胱甘肽转移酶
正常 情 灭活
O
OH
吗啡
HOOC
O
与体内生物大分子结合出现:过敏、致癌、致突变等毒性反应
对药物生物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使人们 对药物生物转化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在药物设计中可能有针对性地对药物分子进 行改造,控制或利用药物在体内地转化反应, 行改造,控制或利用药物在体内地转化反应, 优化药物动力学性质,以实现改善疗效, 优化药物动力学性质,以实现改善疗效,降 低毒副作用,方便使用等目的。 低毒副作用,方便使用等目的。
芳香结构的羟基化
O H3C N O N H3C N O N OH O
保泰松
N- O- 脱烷基化
H N CH3 H N
O O
H3C O
CH3 O
CH3 O
HO
O O
CH3
N CH3
非那西丁
N H
哌替啶
脱氨氧化
CH3 NH2 CH3 O
苯 胺 丙
Hale Waihona Puke 醇氧化CH2OH CHO HOH2C OH HOH2C OH
苯甲酰甘氨酸
药物生物转化反应的主要器官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450)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450)
肝脏中存在的几种重要的生物转化酶
皮肤、肝脏epoxide hydratase 。 皮肤、肝脏。 环氧化物水合酶( 环氧化物水合酶(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 NADPH-cytP450- 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NADPH-cytP450- 还原酶( 血液、 肾、肠 reductase) 、肺、血液、
半胱氨酸结合物 硫醇尿酸衍生物
排泄
O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举例 SH O
N HN O
N-乙 酰 基 对 苯 醌 亚 胺 NH2
CH3
HN
COOH
COOH O O O HN CH3
谷胱甘肽
毒 肝 性
对乙酰氨基酚S -c o A CH3
H 2O
N-乙 基 苯 亚 乙 酰 对 醌 胺
COOH S
G ly.G lu.H S-coA
葡萄糖醛酸基团的来源: 葡萄糖醛酸基团的来源:脲嘧啶二磷酸葡萄糖经 药物生物转化中主要的结合反应 氧化形成。活性形式为UDP-α-D-葡萄糖醛酸 氧化形成。活性形式为 -
转移酶 UDP- UDP-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 硫酸转移酶 内源性物质 活化的葡萄糖醛酸 结合基团
NH O
O O 活化的硫酸 P P O O 活化的醋酸 O N-乙酰转移酶 OH OH HO OH 甘氨酸- 甘氨酸-N-酰化酶 甘氨酸 OH OH O HOOC 谷胱甘肽转移酶 谷胱甘肽
羟基、氨基、羧基、 羟基、氨基、羧基、 巯基 羟基 N 伯氨基 羧基 亲电结构、巯基 亲电结构、
O
OH
UDP- a- D- 葡 萄 糖 醛 酸 - -
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生理学含义 谷胱甘肽(Gly-Cys-Glu) 谷胱甘肽(Gly-Cys-Glu)
药物 谷胱甘肽
甘氨酸
谷胱甘肽结合物
谷氨酸 乙酰化
1829年 Liebig在马尿中获得苯甲酸的代 1829年,Liebig在马尿中获得苯甲酸的代 谢物:马尿酸(苯甲酰甘氨酸)。 谢物:马尿酸(苯甲酰甘氨酸)。
O
药物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的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 药物生物转化的反应机理的研究则开始于 年代
N COOH 研究表明每个体细胞均有生物转化能力。 研究表明每个体细胞均有生物转化能力。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