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三字格”惯用语及其偏误分析
惯用语——精选推荐

惯⽤语惯⽤语现代汉语中具有固定格式的词组种类很多,惯⽤语就是其中的⼀种。
惯⽤语在结构上是词组,但不同于⼀般词组,它是定型的,所表达的意义是整体的。
在使⽤时,它已从字⾯上的意义转化为⼀种更为深刻的抽象含义,变成了⼀种虚指的⽐喻。
如:炒冷饭、背⿊锅、敲边⿎、泡蘑菇、砍⼤⼭、跑龙套、摇钱树、马后炮、戴⾼帽、万⾦油、定⼼丸、铁饭碗、乱弹琴、替罪⽺等。
⼜如:吃⼤锅饭、坐冷板凳、喝西北风、打退堂⿎、钻⽜⾓尖、捅马蜂窝、⼀个⿐孔出⽓、穿连档裤、陈⾕⼦烂芝⿇、不管三七⼆⼗⼀等。
惯⽤语的形式,多为三字格。
它的语法结构可分为偏正结构、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和并列结构四种类型。
偏正结构的,如:半瓶醋、笑⾯虎、活字典、纸⽼虎、绣花枕头等;动宾结构的,如:碰钉⼦、灌⽶汤、踢⽪球、背包袱、吹⽜⽪等;主谓结构的,如:⿁画符、驴打滚、天晓得、狗咬狗、桃李满天下等;并列结构的,如:挂⽺头卖狗⾁、雷声⼤⾬点⼩、⾼不成低不就、丁是丁卯是卯、东家长西家短等。
不管哪⼀种结构的惯⽤语,在它进⼊句⼦的时候,有时可以被句⼦的其他成分隔开,词序也可发⽣变化。
例如:戴⾼帽1.⼋竿⼦打不着。
⽐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就连和东⽅⽂化⼋竿⼦打不着的情⼈节、愚⼈节,也⼤有席卷华夏之势。
”“⼏万字的⽂字也能做成三五百页的⼤书,⼀些书的图和⽂⼋竿⼦打不着,配得莫名其妙,⽂不够图来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拔出萝⼘带出泥。
⽐喻⼀个犯罪分⼦的落⽹,带动了另⼀个犯罪分⼦的暴露。
“共同犯罪,特别是重⼤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借⽤‘拔出萝⼘带出泥’的说法,他们互为萝⼘,⼜互为泥⼟。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带出泥'就不可避免。
”3.饱汉不知饿汉饥。
⽐喻不能设⾝处地为有困难的⼈着想。
“⼀个法国⼈曾挺疑惑地问我,你们中国⼈为什么⽼把忙挂在嘴边,简直是不懂得享受⽣活,我没搭理他,因为他是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国情是虚位待⼈,我们的国情是多⼈待⼀位。
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

2017.04语浅谈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赵 琳摘 要:现代汉语惯用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极广,它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惯用语形象简洁,在形式上以三音节为主。
因此文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特点及结构类型,以此深化自己对现代汉语三音节惯用语的相关认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知识。
关键词:惯用语 特点 结构类型 语义分析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特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一样都属于熟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单位。
作为熟语的一部分,惯用语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活跃在人们的口语中。
无论是结构长度还是使用的频率、灵活度,惯用语都是和词最接近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惯用语在汉语词汇中的位置现代汉语惯用语用词少而含义丰富收效大。
它不但能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形象,而且能使表达含蓄丰富、语义幽默。
它结构简短精炼,运用灵活,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惯用语不但在日常口语中被频繁使用,而且在小说、戏剧、曲艺里,甚至在官方政论、新闻报道中也都被普遍地应用着。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一些惯用语日益地固定化。
于是人们就把这些惯用语当做现成的语言材料加以运用,不必临时组织语言就能脱口而出。
它多以比喻的方式获得修辞上的意义转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有表现力。
惯用语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在稳定性和凝固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精炼简短的形式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汉语惯用语广泛存在并运用于中国文化语言中。
在其他普通语言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都要借助惯用语来表达,这种现象同样广泛存在于其他常用语言中。
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是极为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
惯用语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可以从多角度折射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作者:潘洪超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作者:姜伟杰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惯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较高,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习得难度较大。
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着重从语义、语法、语用和书写形式这几个方面对留学生习得惯用语时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惯用语偏误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惯用语;习得;偏误分析惯用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在习得惯用语时经常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有时甚至采取回避策略。
一、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偏误分析(一)语义偏误分析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而且深层意义大多是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感情色彩混乱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
比如:我们的口语老师特别喜欢笑,像一只笑面虎。
“笑面虎”多用来比喻外表善良、内心凶狠的人,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喜欢笑的人”,认为是个褒义词。
2.字面意义充当实际意义“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一般只是它的语源意义,当它成为惯用语时,字面意义往往不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马崇环,2013)例如:“炒鱿鱼”不是真的把鱿鱼炒了而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
3.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教育文档资料.docx

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对外汉语教学在中高级阶段惯用语往往会成为学习的重点,因为惯用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掌握及熟练运用惯用语是衡量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
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都会碰到惯用语。
比如说课堂提问时,老师常开玩笑说学生们在下面都像“霜打的茄子”。
HSK考试中,会给定惯用语,让学生选择最接近的答案。
惯用语语义的隐蔽性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使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会出现大量的偏误,并且偏误的类型比较多。
本文是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中搜集到的近400条偏误语料出发,对惯用语的语义、句法和语用进行了仔细考察,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一、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惯用语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其整体含义并不仅是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抽象意义。
尤其是对外国人来说,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惯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对留学生使用惯用语因语义造成的偏误分析如下:1、将字面意义当做实际意义惯用语的意义并不是构成惯用语的各个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都是它的语源意义,组合成为惯用语,字面意义往往不起什么作用,抽象的虚指、遍指或泛指才是它的实际意义。
大多数惯用语主要通过比喻、夸张和借代等修辞手段体现出实际意义,而这种实际意义往往与虚指意义相差甚远。
但没有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如没有接受过惯用语教学,就很难将字面意义与实际意义联系起来,使用时也往往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
1)在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喜欢三天打鱼,两天上网的工作。
2)这鸡肉真硬啊,真是铁公鸡。
在例1)中学生表示很多人都喜欢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娱乐和休息。
但是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理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用来比喻做事不能坚持、持久的比喻意义。
在2)中,学生想表达的是鸡肉很硬,吃起来费劲,但是不理解“铁公鸡”是用来比喻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
汉语中常用的三字惯用语大全

1、安乐窝∶安逸的生活环境或小巧、温暖、舒适的处所或房间。
2、白骨精:《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
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
3、白日梦:比喻根本不能实现的幻想。
4、半边天:比喻新社会妇女的巨大力量能顶半边天,也用来指新社会的妇女。
5、绊脚石: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6、保护伞:比喻可以起保护作用的有威慑性的力量或有权势的人。
7、抱佛脚:原来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来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8、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泛指受冤屈。
9、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10、变色龙:比喻看风转舵的政治投机分子。
11、擦边球:打乒乓球时擦着球台边沿的球,后来把做在规定的界限边沿的事比喻为打擦边球。
12、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
13、吃醋:产生嫉妒情绪(多指男女关系上的)。
14、吃小灶:比喻受特殊的照顾。
15、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
16、穿小鞋:比喻受到别人利用职权暗中给予的刁难、报复或施加的约束、限制。
17、单相思:指男女间仅一方对另一方爱幕。
18、打游击:比喻从事没有地点的工作或活动。
19、点鬼火:比喻鼓动别人做坏事。
20、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欲望和兴趣。
21、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22、定心丸:能使人情绪稳定的东西。
23、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请客的人。
24、对台戏: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同时演出的同样的戏。
比喻双方竞争的同类工作或事情。
25、恶作剧:捉弄耍笑,使人难堪。
26、耳旁风: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多指劝告、嘱咐)。
27、放空炮:比喻说空话,说了不能兑现。
28、放冷箭:比喻暗中害人。
29、鬼把戏: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30、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31、过河卒:比喻不怕牺牲和挫折,勇于拼搏,决不后退的人。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偏误分析

一
了。
这个学生的本意是 要表 达他上 台表演 了节 目。但他 不懂 “出洋 相” 是用来 比喻做 事出丑 、丢面子的意思。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使 用 就 有 点 文 不 对 题 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还是站着吧 ,不用给我拿凳子了。 这个就是想要表达站着不 累,不用帮他拿椅子了 。但是 “ 站着 说 话不腰疼” 的意思他没有 弄明白。这个惯用语 的意思是比喻 由于跟 自 己没关系或不了解情况等批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他只看 到了表面 的 意思 而 没 有 看 到 深 层 意 思 ,就 是语 义偏 离 。
2 ( } 1 4 年 ・ 5 月 ・ 下 期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等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惯 用 语 偏 误 分 析
王 领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国 际教 育 学 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7 0 1 1 )
惯用语 源于生活 ,是汉语词 汇中最 活跃 的一部 分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而发生变化 ,具 有一定 的 时代性 。它反 映 了汉 民族 特有 的社会 生 活 、风俗 习惯 、历 史文化 等内容 。留学 生学 习汉语 时经常抱 怨 ,为什 么每个字 的意思都 明白,可放到 一起 的意思就弄不 清楚 了,对惯 用语 是既 向往又望而 生畏 。惯 用语 的意义 往往 不能 简单 的从 字 面上 去推 断 ,而很多 留学生 因为学得一知半解往往凭借 自己的主观臆 断去使用 惯用语 ,所 以才会 闹出很 多笑话 。对 于这 种情 况 ,本 文从 惯 用语 语 义 ,语法 ,语用三个方 面 分析 了留学 生学 习惯 用语 时偏 误形 成 的原
因。
在聚会上我们老板 向别人介绍他是我们公司挖墙脚来 的 ,工作能
力不错 。 “ 挖墙脚” 指挖取竞争对手相关 的人 员 、技术 ,从 而使利益 达到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够广泛的使用,还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
同时,汉语惯用语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其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惯用语以其本身的复杂性,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惯用语使用过程中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惯用语;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类型分析由于惯用语本身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地使用惯用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惯用语的偏误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一)语义方面的偏误1. 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例如:我今天又没做作业 ,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句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 ,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
2. 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 ,令人费解。
例如:今天下了课就去看电影 ,可是碰了钉子。
以上例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 ,是没买到电影票呢 ,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 ? 不得而知。
3. 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 ,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例如:幸亏你提醒 ,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 ,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句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 ,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
4. 褒贬义混淆例如: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 ,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例句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 ,可是“半瓶醋”含有讽刺、挖苦之义 ,用在此处不合适。
(二) 结构方面的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 ,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插入别的成分 ,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误加例如:开了一夜夜车使我很疲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三字格”惯用语及其偏误分析作者:谢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和比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不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其使用的频率都很高。
它与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同属于熟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但相对来说,目前学界对于惯用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有些方面还存在分歧。
本文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语义理解、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由此提出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惯用语;结构;意义;偏误;策略作者简介:谢晓宇(1996-),女,湖南娄底人,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对外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一、研究价值惯用语作为汉语词汇大家族中的一员,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活泼生动,凝练简洁,口语色彩浓厚,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极高。
由于惯用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涉及到这其中的丰富含义,则可能会给外国学习者造成学习困难、加重学习负担。
因此,有必要对惯用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基本类型和意义,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對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本体教学为主、以文化为辅助的教学,这在中高级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并体现在该社会群体中全体成员的思维方式之中,而惯用语作为一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这其中必定隐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思维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目前为止有关于惯用语的研究非常有限,所以在新形势下,对于惯用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有关汉语本体的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着重就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结构类型及其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由于惯用语的意义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有的惯用语还必须了解它们的比喻意义,这就给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增加了难度。
因此,加强惯用语的研究,这对于外国人有效地学习汉语,是十分必要的。
二、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偏误分析汉语惯用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外国学习者学习惯用语时,必先掌握隐藏在语言内部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及其比喻意义。
然而,由于惯用语的意义一般与其表层意义不一致,导致外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惯用语时,经常出现偏误,甚至出现文化冲突,这不但消磨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更有甚者会出现文化休克,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促进惯用语教学的更好发展。
本文致力于根据惯用语的基本类型及其比喻意义,列举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几类偏误,并对偏误进行仔细地分析,由此提出几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常见的几类偏误1.语义理解上的偏误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里,有些惯用语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比如:汉语惯用语“没长眼睛”在俄语中有类似表述,因此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直译为“眼睛穿上了鞋子”,意思是眼睛未尽其责,自己穿上了鞋子跑掉了;这样的情况不占少数,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了便利,外国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母语来理解惯用语的含义。
但更多情况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会利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汉语也不例外。
由于对部分惯用语理解不透彻,没有完全理解隐藏在惯用语内部的文化内涵,常常造成外国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惯用语的时候出现语义理解上的偏误。
比如动宾结构惯用语“夹生饭”,比喻做得不彻底的事情,含有贬义,但有些学习者在理解起来的时候,误以为“夹生饭”是一个中性义的惯用语,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今天误夹了一口生饭。
”又如“唱反调”,指有意提出与别人相反的主张,一般含贬义,但在对泰国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有学生造出了这样一句话:在讨论会上小明唱反调地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办法,主任高兴地表扬了他。
这里将“唱反调”错误地理解成了“推陈出新、提出新颖独特的方法”,一般来说,提出了与别人意见相冲突的主张或办法,很难强有力地说服别人,而这里“主任高兴地表扬了他”显然不符合逻辑。
这是因为,留学生对“唱反调”这一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语义理解出现了偏误,造成了语言表达的前后矛盾。
可以发现,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的时候会出现母语负迁移,如果不及时的促进学习者理解这背后的文化蕴含,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思维固着,到后期再改,难度就会加大。
2.词语替换、类推造成的偏误由于惯用语多为“三字格”的,并且多为动宾结构,因此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惯用语的时候,常常由于记忆上或对于动词理解上的偏差,常常把一些动宾结构惯用语中的谓语中心语替换成错误的词语,比如“吹冷风”,比喻散步消极言论,打击别人的热情,也说“刮冷风”。
有的外国学习者把“吹冷风”写作“喝冷风”,偏误在于把惯用语内部的“吹”写作“喝”;而在学习“喝西北风”的时候,把“喝”字写成“吹”字,这是惯用语中谓语中心语的混淆。
在现代汉语中,部分“三字格”惯用语具有语义上高度一致的双音节形式,比如:“吹牛皮/吹牛、打折扣/打折、耍赖皮/耍赖”等等,当这类惯用语接连使用后,很容易使学生者产生过度类推的偏误,误认为所有的“三字格”惯用语都具有意义相似的双音节形式;在对泰国留学生讲授“开夜车”这一动宾式惯用语后,有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在他的小作文中:“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我们大家集体开车复习。
”该学生误把“开夜车”写成了“开车”,整句话由于过度推论而不符合逻辑。
3.语用上的偏误在外国学习者运用惯用语进行交际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解清楚某些惯用语的使用场合,就很有可能造成一些笑话,甚至对于语言交际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比如“翅膀硬”,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而且不太适用于正式场合,如果在某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本想表达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却误用了这个词,就会闹出笑话,且没有完整地传达自己的意愿。
比如:“我今天能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我的翅膀硬了。
”显然该词用得不恰当,且具有较强的口语色彩,在正式场合中不宜使用。
由于对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理解不当,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三字格”惯用语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词不达意、甚至不能达到交际目的的现象。
比如:“班里的同学都在争相讨论该如何在这场毕业晚会中大放异彩,有的想表演书法,有的想表演二胡独奏,总之,大家都希望在这最后的时光中可以出洋相。
”动宾式惯用语“出洋相”,指闹笑话、出丑,比喻人言行失据,违反常识,使人耻笑。
这个词用在这里,不但没有表达出大家积极参加毕业晚会的意愿,而且如果是外国留学生说出了这句话,更会闹出笑话。
由于对惯用语的语义指向理解错误,有可能造成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进行交际的时候,误把本应该用在A关系中的惯用语用在了B关系中;比如:“他好几次作业未交,屡教不改,汉语老师决定炒他的鱿鱼。
”动宾结构惯用语“炒鱿鱼”是“解雇”的通俗说法,本是粤语词汇,受广东话的影响,逐渐进入到了普通话中,比喻工作被解雇、开除,只能用于工作中的上下級关系,而不能用于师生关系中。
(二)有关惯用语的教学策略1.精心挑选“主流”惯用语教师在开展对外汉语中惯用语教学时,应仔细地挑选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且符合当前时代的,比如那些在旧社会常常使用的、但在新社会已经很少使用甚至是早已退出了交际舞台的惯用语,教师在挑选惯用语的时候,大可不必选择此类惯用语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备课困难,也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减轻记忆的难度。
动宾结构惯用语“抱大腿”与“抱粗腿”,比喻巴结、投靠有权势的人,有贬义。
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惯用语教学时,不必两者都教给学生,可以选择母语使用者经常使用的“抱大腿”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学习者学习两个意义等同、结构相似的惯用语,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如果记忆库中已经有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词语,那么就不必再学习一个与已知词语完全等同的另一个词语。
2.结合中国文化进行惯用语教学任何语言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惯用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惯用语教学的时候,若能适当地插入一些中国文化知识或者小故事来进行教学,既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也能够提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与理解惯用语。
在对外国留学生讲授“乌纱帽”时,首先可以引出该偏正结构惯用语的由来和介绍:“‘乌纱帽’原本只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便帽,不起到区分官爵等级的作用,到了东晋的时候,官员才头戴乌纱帽。
而‘乌纱帽’作为正式官服的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于唐朝,到了明朝才正式成为‘官位’的代名词,由此,老百姓们不允许再戴官帽”。
其次,可以分析构成该惯用语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含义:“‘乌’指黑色,‘纱帽’指官员穿衣服后所戴上的帽子。
”再次,可以引出“乌纱帽”的深层次含义:比喻“官职”。
最后举出例子:“由于这一次事件影响恶劣,市长和文化部部长都被迫丢了乌纱帽。
”当然,文化教学不是主要,应以帮助学生理解为前提。
如果在进行惯用语教学之前,插入过多的文化课,则是避重就轻,不利于汉语教学。
总而言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教学显得十分重要,既能够帮助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对推动世界汉语教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傅泽.惯用语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J].东疆学刊,1985,(2):65-71.[2]姚娇寅.对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常用汉语惯用语教学思考[D].上海:复旦大学,2011.[3]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68-169.[4]李行健,刘叔新.词语的知识和运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105-106.[5]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106-107,36.[6]徐宗才,应俊玲.惯用语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36,55,55,55,193,281,60,15,234,157.[7]张丰婧.泰国学生汉语惯用语偏误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8]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