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合集下载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五必看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五必看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总结报告一、引言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诗歌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把握诗歌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也是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法和技巧的总结。

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1. 了解诗歌背景(1)时代背景: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唐代的繁荣与衰败,有助于理解唐诗中的豪放与婉约。

(2)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遭遇、心情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例如,了解李清照创作《如梦令》时的心情,有助于把握诗歌中的忧伤与哀怨。

2. 分析诗歌内容(1)把握诗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如,主题为离别送别、思乡怀古的诗歌,往往表达离别之情、家国之思。

(2)分析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可以推测诗人的情感状态。

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感时伤世之情。

3. 关注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1)关键词: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寓意,有助于把握诗歌情感。

如,“离愁渐远渐无穷”,“渐”字体现了诗人离别情感的逐步加深。

(2)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有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深度和独特视角。

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4. 鉴赏诗歌韵律(1)朗读诗歌: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豪放与奔放。

(2)分析韵律特点:分析诗歌的押韵、对仗等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仕途失意的无奈 思亲思乡的情感 依依惜别的离情 孤寂悲凉的心境 羁旅漂泊的愁思 田园生活的向往
情感显性
标题 显情感
注解 点情感
情语 明情感
作者 推情感
5、意象寓情感
秋夜
朱淑贞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
铺床孤凉寂满梧桐月,月在梧桐思缺处明。
悲凉

6、景物融情感
绝句 漫兴(其三) 草堂困居,
杜甫
诸多烦扰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
显性:诗歌的情感比较明显,并
不需要我们大费脑筋去揣摩,而 是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把握它的 情感倾向。
隐性:诗歌的情感含蓄隐晦,不
着一情字,需要我们去揣摩分析, 才能领悟作者融入其中的感情。
1、标题显情感
白居易《南浦别》 送别诗、依依惜别 骆宾王《在狱咏蝉》 托物言志、赞美高洁 杜甫《春夜喜雨》 即事抒怀、无限喜悦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 阳南的岘首山上。据
史书记载:羊祜[h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镇荆襄时,很有政绩,
死后,襄阳百姓为他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建碑立庙,看了碑文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的而人感莫 动不 流为 泪他 ,的 因政 此绩 人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们称此碑为堕泪碑。
2、注解点情感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3、作者推情感
清平乐 辛弃疾
南宋豪放派词人,一生矢 志报国,收复中原,但始终 壮志难酬,忧愤而卒。词作

通过意象把握诗词情感的四种方法

通过意象把握诗词情感的四种方法

教学随笔通过意象把握诗词情感的四种方法付文中国古典文化是含蓄委婉的文化,古典诗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库里最熠熠生辉的珠宝。

“一草一木总关情”,文人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事物当中,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文化。

教学生研读诗词,把握诗词情感,就有必要教他们用恰当的方法研究这些意象。

一、承载固定情感的意象,应该结合形成原因积累在古典诗词中,有些意象出现的概率非常高,但它所承载的情感,都是差不多相同的,久而久之,这种意象就具备了诗词中某一种约定俗成的情感。

例如杨柳,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就有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此夜曲中闻折柳”等等。

杨柳的出现,往往就给诗词奠定了一种愁情的基调。

这种愁情实际上源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谐音文化,“柳”与“留”谐音,而且在古时候,柳树大多种于房前屋后,所以常常也作为故乡的象征,因此人们往往喜欢用杨柳传达朋友离别时的一种恋恋不舍之情,或远离亲人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还有子规,这种动物也常光顾古典诗词,同样用李白的诗句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前者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后者出自《蜀道难》。

仅从两首诗的题目,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情。

为什么子规成了“悲”的文化现象呢?相传子规为古代蜀帝之魂所化,鸣声凄厉且昼夜不止,民间有“杜鹃啼血,子规哀鸣”的说法。

因为这个故事,因为子规本身的特征,其“悲”的情感意义自然就具备了。

对于这一类有着相对固定情感承载的意象,可以以专题形式给学生予以讲解,并要求学生积累下来。

二、承载丰富情感的意象,应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很多时候,即使是同一种景物,也可能有不同的情感承载。

月亮是诗歌的精灵,它纵有“古今共赏一轮月”之说,横有“千里共看一轮月”之言,所以月亮总能贯穿古今内外,牵动人们的悠悠情思。

月的“言外之意”,可寄思乡思亲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融时光易逝之思,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可托仕途失意之愁,如“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亦可表清正纯净之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还可和爱情之美,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像月亮一样这类有着丰富意蕴的意象,应该联系作者写诗词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把握住情感。

诗歌情感主旨把握

诗歌情感主旨把握

三、鉴赏诗歌情感主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

所以,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

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

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

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

“诗言志,歌咏言。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但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

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这个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表达的。

(1)最能表达这个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情景交融)(2)表达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表达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1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之一。

在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方面,以下是十种方法:1. 精读想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精读。

精读不仅仅是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在精读过程中可以重复阅读,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不断琢磨,想明白了再往下读。

2. 分析诗歌的语言一首好的诗歌不仅仅是表达思想感情,还要有良好的语言符号。

因此,分析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从韵律、节奏、平仄等方面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体会到诗人为了表达情感所进行的“语言艺术创造”。

3. 关注诗歌的历史背景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因此诗歌也是如此。

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领略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同时,历史背景也会影响到诗歌的创作,并体现在诗歌中。

4. 视觉化为了更生动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来帮助我们。

例如,可以画出诗歌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或者用一些图表来展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情节和氛围等。

5. 抓住思想核心阅读诗歌时,要有意识地去抓住诗歌中的思想核心。

通过思想核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也能使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为深入。

6. 研究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的作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能通过探究诗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观点来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7. 想象力诗歌常常运用想象力,有时用隐喻、比喻、对比等文学语言手法,让读者通过“暗喻”来获得感官上的体验,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8. 以心换心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不仅是读懂诗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感悟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并与自身体验联系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9. 对比多首诗歌多阅读、多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诗意是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

然而,理解诗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和领悟。

本文将介绍三种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

第一种方法是逐字逐句解读。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耐心地、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通过理解并分析每个字词的意义,并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语境。

同时,还应该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特点,例如押韵、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中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

逐字逐句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细微之处,深入理解诗意。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背景和文化知识。

诗歌往往是作者对社会和时代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如果读者对于相关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作者使用的典故、象征和暗示,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中隐藏的诗意。

第三种方法是情感共鸣和想象。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与诗歌进行共鸣。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尝试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与诗歌产生共鸣。

利用想象力,我们可以跳出现实的限制,进入诗歌创作的世界,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诗意。

情感共鸣和想象是一种超越直觉和思维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综上所述,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是逐字逐句解读、借助背景和文化知识、情感共鸣和想象。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体味诗歌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意,享受这种美妙的文学体验。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思想感情的方法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思想感情的方法

读懂一首诗词,必须从整体上抓住诗词内容的六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景、何情(何理)。

当然,把握一首诗词的思想感情,不仅要准确分析字面信息、隐喻用典,还要把握字面背后隐含的信息,知人论世等。

一、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二、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由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三、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如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写景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的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四、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品“情语”,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品“情语”,准确把握诗 歌的情感
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 案。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那么, 怎样去读懂诗歌呢?
➢ 直接找出显性“情语” ➢ 细心寻找隐性“情语”
一、品显性情语
所谓“显性情语”,指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 “愁”“怨”“恨”“忧”“凄”“悲”“喜”“乐” “悔”“思”“怜”“泪”“闲”“怅”“怆”“孤” “独”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 能相当明显。
典型诗句
分析
独 行 穿 落 叶 , “独”“闲”两字,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闲坐数流萤。 无聊之感。
边练边悟
找出下列诗句的“情语” 。
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安使人愁。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 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你 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感”,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注】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 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 于这一时期。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满足之情。“但有”,只要有, “更何求”,又追求什么 呢,强调只要“故人供禄米” ,就不再奢求什么了。 ②辛酸无奈之情。解决生计是靠“故人供禄米”,表达出无奈 与辛酸。
二、品隐性情语

所谓“隐性情语”,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 接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了一个“客”字,可能已经暗示 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 词,如“但”“却”“惟”“仍” “又”“只”“徒”“空” “尚”“犹”等,也是重 要的隐性“情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