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一)

合集下载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智慧交融氛围的大厅里,杨振宁、莫言和范曾三位大师坐到了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杨振宁先生首先笑着开了口:“今天啊,咱们这可是一场奇妙的组合。

我这搞物理的,天天跟那些原子、粒子打交道,感觉自己就像钻进了微观世界的小虫子,有时候都快忘了外面这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了。

”莫言接话道:“杨老,您那微观世界可不得了啊。

您研究的东西那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哪像我,就整天在那编造些故事,写些小说。

我那些故事啊,都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从咱老百姓的生活里抠出来的。

我写的时候就想啊,要是能让读者读着我的书,就像在自己村里溜达了一圈儿似的,那我就满足了。

”范曾捋了捋胡须,眼睛里带着几分灵动,打趣道:“莫言啊,你可别谦虚喽。

你那故事可不仅仅是村里的故事,那是整个民族生活百态的映射啊。

我呢,就整天拿着笔在宣纸上乱画,画那些古人、山水啥的。

我就想把咱老祖宗的那种神韵给画出来,有时候画着画着,感觉自己都快穿越到古代去了。

”杨振宁好奇地问莫言:“莫言啊,你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把一些物理现象融入进去,像那种时空扭曲之类的概念,说不定能写出很科幻又很接地气的故事呢?”莫言挠了挠头:“杨老,您这想法可真是新奇。

我还真没怎么想过,我就想着把人写活,把生活写透。

要是真写进去那些物理概念,我怕我自己先迷糊了,读者也得骂我瞎胡搞呢。

不过您这么一说,我倒觉得以后可以试试,说不定能弄出个新流派来。

”范曾则看着杨振宁说道:“杨先生,我一直觉得你们科学家探索的是宇宙的真理,这和我们搞艺术的追求艺术的真谛是不是有点相通之处呢?都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东西,一种能让人心动、让人震撼的东西。

”杨振宁点了点头:“范先生,您这话说得很有深度啊。

我们科学家在发现新的物理规律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像你们画家画出了绝世佳作,作家写出了传世名著一样。

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道光,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莫言也来了兴致:“是啊,其实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励志演讲稿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励志演讲稿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励志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于科学和文学的见解。

科学和文学虽然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正如我们三位演讲嘉宾——杨振宁先生、莫言先生和范曾先生所代表的一样。

首先,我想谈一谈科学与文学的联系。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它通过理性、实证的探究,让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准确、深刻。

而文学,则是人们对于生活、人性的思考和表达,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艺术。

科学的研究无法脱离人类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支撑和引领,而文学作品也常常参照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创作。

例如,莫言先生的小说《丰乳肥臀》就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因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而杨振宁先生则通过自己对于科学的探究和思考,推动了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与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和文学实质上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人类思考的表达,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增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科学与文学互相促进的关系。

科学虽然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学问,但它们也需要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支持和助力。

科学的创新需要我们具有胆识和想象力,而文学正是一个让我们能够锻炼和提高这些品质的好地方。

文学中的想象世界和理论科学的模型构造之间,往往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同时,文学也可以通过对于科学的表述和阐释来增强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和推广。

范曾先生通过自己的写作,展现了科学的普及与生活的联系,让人们对于科学的研究更加乐观、积极;而莫言先生的小说作品更是兼具了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

最后,我想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向各位同学提供一些关于科学与文学的思考。

首先,我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会让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富有创意,也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将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相结合,让科学知识更能贴近社会生活。

当科学遇上文学

当科学遇上文学

当科学遇上文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4年第43期科学试图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的,文学试图告诉人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

当严谨、冷酷的科学遇上诗化、浪漫的文学,是产生水火不容的矛盾,还是碰出绚烂的火花?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

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

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

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华人物理学家、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

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

在了解的步骤里面需要想象、需要猜测。

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

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

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

杨振宁莫言范增北大讲话观后感

杨振宁莫言范增北大讲话观后感

杨振宁莫言范增北大讲话观后感篇一杨振宁莫言范增北大讲话观后感哇塞,看完杨振宁、莫言和范增在北大的讲话,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说真的,一开始我还没啥特别大的期待,也许觉得就是几个大佬在那讲些高大上的东西。

可没想到,听着听着,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沉浸进去了。

杨振宁老爷子,那可是科学界的大牛啊!他讲话的时候,条理清晰得让人惊叹。

我就在想,这得有多聪明的脑袋瓜才能研究出那么高深的物理知识啊?但我又觉得,也许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聪明,还得有那份执着和热爱,对吧?莫言呢,大作家一个!他说话的那种调调,就好像把一个个故事直接塞进了你的心里。

他讲的那些生活中的点滴,让我不禁反问自己:“为啥我就没发现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呢?”我觉得他能写出那么牛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他对生活有着超级敏锐的洞察力,能从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细节里挖出大宝贝来。

范增也不含糊,那气场,那言辞,简直了!可我又在想,他说的那些观点就一定全对吗?也许在某些方面,我还不太能完全接受。

这一路听下来,我心情那叫一个起伏不定。

一会儿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会儿又在心里犯嘀咕。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讲话真的让我开了不少窍。

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扑腾,可能还没学会游泳,但好歹也沾了一身水,有收获呀!篇二杨振宁莫言范增北大讲话观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听完杨振宁、莫言和范增在北大讲话的感受,那可真是一场超级震撼的思想盛宴啊!杨振宁先生一开口,我就被他那深厚的学识和沉稳的气质给镇住了。

我心里琢磨着:“这得是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能有这样的淡定和从容啊!”他讲的那些科学理论,我可能半懂不懂的,但就是莫名地觉得好厉害!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就像攀登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可他却能在山顶上轻松地为我们指明方向。

莫言老师呢,一说话就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就像是邻家大叔在跟你拉家常。

可你仔细听听,这家常里藏着的可都是人生的大智慧啊!我不禁想,难道只有在那片土地上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写出那么触动人心的文字?范增老爷子,那更是霸气侧漏!他的观点犀利得让人不敢直视。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谢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迷信取文教的对话范曾:杨师长教师,昨天十分快乐,你战莫言兄去到南年夜,尔忘失尔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便是迷信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工夫简史》,《因壳外的宇宙》,尔大略能看懂非常之两。

但凡私式的局部齐看没有懂,否是看了那个呢,尔感觉他是一个布满梦想的人,你意识他,并且你对他的评估很下,否是他为何失没有到诺贝我罚。

杨振宁:尔没有会答复那个答习题。

讲起那个诺贝我罚,尔要答莫言一个答习题。

您跟尔走了差别的路线,咱们的身世也是彻底纷歧样的,您是个农人的儿子,尔是个年夜教传授的儿子。

您走了文教的路,尔走了迷信的路。

咱们二小我私家走上了斯德哥我摩获罚的那个台上。

否是尔走上罚台的时分,尔深深的感想到,尔的感想跟一个美国的诺贝我教罚取得者的感想是纷歧样的。

尔要答莫言,您来年正在斯德哥我摩获罚的时分您是否是也有一个感想,您那个失罚跟一个英国人正在这失罚或者一个法国人正在这失罚是纷歧样的。

莫言:尔感觉跟任何人皆纷歧样,那个诺贝我文教罚是第一次颁给外国籍的做野,尤为是闭于文教罚正在外国的几十年去不断是个热门的答习题,尔是深蒙其扰,正在出失罚之前,每一年到了玄月份十月份,便会接到不少不少的德律风,一会说您本年怎样样,一会又说您以为谁能失谁没有失,厥后便痛快那段工夫没有接德律风,没有答复。

以是那个时分,尔便觉得那个失罚者曾经酿成一个被寡人所钻研的迷信对象了。

他曾经没有是小我私家了。

以是发罚的时分,尔觉得到尔没有是一个发罚者,没有是一个被不雅察者,而酿成了一个不雅察者。

尔站正在那个舞台上,尔正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前面这二个标致的父儿。

固然尔也看台高,看尔的太太战尔的父儿。

以是也有人答尔,您正在发罚的时分,从国王脚外面接到那个罚牌的时分,有甚么念法出有?出有念到,皆是正在不雅察。

范曾:尔念答杨传授,您已经说过,迷信野素来皆不克不及创造,他只是正在一直领现。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之“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三位先生的真切话语为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感悟和深思。

《开讲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艺术大师范曾齐亮相,以“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为主题,为学生们献上精彩的演讲。

科学泰斗、文学巨匠和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展现思想之美。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名言作了不同视角的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先哲深刻而富有诗意的判断。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同样认为决定一个人走向科学和文学的巅峰需要有希腊神话中弗弗西斯搬运石头的毅力和付出辛勤的、焚膏继晷的努力,而机遇只对在事业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意义。

至于成功的年龄,在科学上似乎早熟的多,而文学上则必具丰富的阅历。

科学上大器晚成的例证不多,而文学上似乎也不会在老态龙钟时颇有大成。

莫言先生从广袤宇宙的视角看待五彩纷呈的人生,他说自己是高密县大地之子,他对人性的善和恶抱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心态,对光明的礼赞与对黑暗的鞭笞同样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度关切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他们同样谈到孔子之孙孔及的“诚”外无物,以为宇宙和人生一旦失“诚”则失实,失实则成“伪”,而“伪”正是科学与文学的共同大敌。

在北大呈现的三位大师的智慧对话是一场科学与文学的互动,同时也是青年人与前辈们的一场珍贵对话。

用有限的生命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精彩,用心去体会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你有针尖,我无麦芒

你有针尖,我无麦芒

龙源期刊网 你有针尖,我无麦芒作者:马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24期那天,央视“开讲啦”栏目请来杨振宁、莫言、范曾三位嘉宾,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书画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一场好玩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有意思的是,杨振宁教授当起了临时主持人。

那一台节目,莫言被问到最多。

无论谁来问,他都不去反问,也不表现出某种不悦。

莫言总是微笑着一一解答,语言朴实,又不失幽默睿智。

那天,给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多少机锋妙语,而是莫言心底那份不设防的朴实和厚道。

一个人到了很高的位置,往往会多出莫名的尊严来。

别人的话,若自己不喜欢,就理解为刻薄;别人的行动,若自己感到不舒服,就想象为刁难。

仿佛一下子变得不能触碰了,你来针尖,我对麦芒,如果不给对方点颜色看看,就好像辱没了自己的名声似的。

曾见一名人,因被问了不喜欢的问题,脸色特别难看。

他先是对提问的人反唇相讥,后来言辞激烈,竟当众拂袖而去。

与这个人相比,莫言真的没有什么“范儿”。

正如他所说,“我自小在农村长大,获诺贝尔奖之前跟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多大变化”。

对一个心底宽阔而质朴的人来说,你给他针尖,他也不会回你以麦芒。

因为,他的心底本无麦芒。

我有一个朋友,活得很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呢?讲个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次,他与同事谈事,谈着谈着崩了。

同事说了一句难听的话,他一时噎住,无言以对。

后来,他人相劝,两人还是不欢而散。

这事本也算过去了,然而,他不。

他有些恨自己,恨自己没有练就一副好嘴皮子,让自己吃亏了。

好几天,饭都吃不下去。

他说,我是不是再找个机会,好好羞辱那家伙一番呢?我说,不必了吧,都过去了。

他回瞪我一眼,眼神恶狠狠地说,这事,我跟他没完!你想,一个人每天跟他人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负累地活着,怎么会有快乐可言?针尖对麦芒,其实是人性中的小气与刻薄互掐。

当然了,无论是挤兑对方,还是算计对方,无论是胜了还是败了,自己都会受伤。

因为,当一颗心,要为此而奔忙劳累的时候,一累即有一损,一损就有一伤。

[精品]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精品]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

原文地址:杨振宁与莫言的对话作者:pplong对话现场。

左起分别为杨振宁、范曾、莫言5月15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一场题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正在进行。

对话的主角是科学界与文坛的两大巨匠——杨振宁和莫言,而从中穿针引线玉成此事的主持人则是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先生。

对话很精彩,这里摘录其中的部分,和大家一道分享。

一、关于科学与文学的异同莫言: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有很多不同。

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里可能就不一样。

我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杨振宁: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界,发现跟发明创造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晰的。

科学里发明创造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

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如电和磁,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需要想象、需要猜,但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

莫言: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文学当中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

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诸如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小说里进行描写。

其实文学作品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再去想象、类推的。

科幻作家的作品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

莫言:文学家的创作虽不像科研一样严谨、尊重事实,但也不是无中生有。

很多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现实人物与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现实中的人完全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更自由的地方。

杨振宁:如果让爱迪生来到现在的世界,生活上一周,他看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莫言:我觉得是手机吧。

杨振宁: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对话文学
嘉宾:杨振宁莫言范曾
主持人:撒贝宁
学生代表:贾振钊李派吴珊珊宋澎
撒贝宁: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电视银屏上,首个电视青年公开课——《开讲啦》,我是主持人撒贝宁。

今天这期节目非常地特别,因为我们并没有在《开讲啦》自己的演播室里面,这里是北京大学莫杰交流中心。

今天在这里,将要举行的一场是非常特别的对话,现在正值北京大学115周年校庆期间。

在这个校园里,有一系列的活动在引领着年轻的学生们,在精神世界当中遨游,让同学们能够去回顾,这一百多年里一个大学的梦,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梦。

那么今天在这里,将要举行的对话,是由三位让人非常崇敬的老先生,在他们之间进行的,这三位是享誉国际科学界的泰斗,杨振宁先生,还有文学家莫言,以及艺术家范曾先生。

旁白:(他是科学界泰斗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一位对世界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一位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科学家。

91岁的他,仍献身现代科学,毕生为之奋斗。

他是文学巨匠莫言,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第一人,但莫言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

他是艺术大师范曾,是集诗书画、文史哲于一身的文化大家,他的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示。

年近80的他,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

今天三位大
师集聚一堂,成就一场思想的盛宴。


撒贝宁:今天这个对话我不是主持人,主持人是由范曾先生来担任。

那么接下来的这场对话我相信不仅仅充满了智慧,同样也会充满着时间的积淀,带给我们的特别的韵味。

掌声有请三位先生
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

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

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

可是看着这个呢,我觉得他是充满幻想的一个人,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生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那么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那么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奖台上,可是我走上那个奖台的时候,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儿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儿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是跟任何人都不一样的。

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

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

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
为谁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一个科学对象了,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是吧。

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我也在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

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范曾:我还想问问杨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可能发现。

莫言兄我要问你,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是自然界。

文学家关注的是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一件事物,在科学家跟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

但是在这个创造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地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

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一些现象。

在这了解的步骤里头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

所以我觉得是要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

这个跟文学里头,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

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

因为这个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是吧。

实际上很多作家他并不具备这种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依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面,对这种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我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的一篇小说叫《雷曹》。

那么这个小说里面写了一个书生,那么这时候正好突然外面打雷,所以这个人就说:哎呀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够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

那这个人就说,旁边那个人就说:你想上去看看吗。

那好是吧,然后这个人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地到了天上去了。

到了天上去一看这个天上的星辰的分布的状况,很像莲子在莲蓬里面的分布状况一样,是吧,而且这些星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像瓶子一样,特别小的还能摘下来。

然后这人就把这个小的像酒盅那么大的星星啊,抠了下来,装到袖子里。

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呢我不能详细地讲,省略了很多。

那么这就是蒲松龄对天体的想象,那么我是觉得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

是建立在什么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分布状况像莲蓬,大的像水缸,中等的像酒瓶子,小的像酒盅子。

是吧。

也有很多这种文学作品的这种想象,事件的记录是建立在生活经验之
上。

那么至于文学跟科学家之间的这个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是吧,他也应该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架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