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合集下载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

杨振宁莫言范增对话作文在一个充满文化与智慧交融氛围的大厅里,杨振宁、莫言和范曾三位大师坐到了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就此展开。

杨振宁先生首先笑着开了口:“今天啊,咱们这可是一场奇妙的组合。

我这搞物理的,天天跟那些原子、粒子打交道,感觉自己就像钻进了微观世界的小虫子,有时候都快忘了外面这丰富多彩的大世界了。

”莫言接话道:“杨老,您那微观世界可不得了啊。

您研究的东西那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哪像我,就整天在那编造些故事,写些小说。

我那些故事啊,都是从土里挖出来的,从咱老百姓的生活里抠出来的。

我写的时候就想啊,要是能让读者读着我的书,就像在自己村里溜达了一圈儿似的,那我就满足了。

”范曾捋了捋胡须,眼睛里带着几分灵动,打趣道:“莫言啊,你可别谦虚喽。

你那故事可不仅仅是村里的故事,那是整个民族生活百态的映射啊。

我呢,就整天拿着笔在宣纸上乱画,画那些古人、山水啥的。

我就想把咱老祖宗的那种神韵给画出来,有时候画着画着,感觉自己都快穿越到古代去了。

”杨振宁好奇地问莫言:“莫言啊,你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是把一些物理现象融入进去,像那种时空扭曲之类的概念,说不定能写出很科幻又很接地气的故事呢?”莫言挠了挠头:“杨老,您这想法可真是新奇。

我还真没怎么想过,我就想着把人写活,把生活写透。

要是真写进去那些物理概念,我怕我自己先迷糊了,读者也得骂我瞎胡搞呢。

不过您这么一说,我倒觉得以后可以试试,说不定能弄出个新流派来。

”范曾则看着杨振宁说道:“杨先生,我一直觉得你们科学家探索的是宇宙的真理,这和我们搞艺术的追求艺术的真谛是不是有点相通之处呢?都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东西,一种能让人心动、让人震撼的东西。

”杨振宁点了点头:“范先生,您这话说得很有深度啊。

我们科学家在发现新的物理规律的时候,那种激动的心情就像你们画家画出了绝世佳作,作家写出了传世名著一样。

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道光,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莫言也来了兴致:“是啊,其实不管是科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在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砖加瓦。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

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读后感看了莫言和杨振宁的对话,那可真像是一场奇妙的思想大碰撞。

首先呢,这就像是两个来自不同“星球”的智者凑到一块儿聊天。

杨振宁,那可是科学领域的超级大神,他那些关于物理的理论啊,感觉就像是在探索宇宙最深奥的秘密。

每次他说话,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星辰大海的门,里面全是各种神秘的量子啊、相对论啊之类的东西,咱普通人听着就觉得特别高大上,像是在听天书,但又觉得超级酷,毕竟他说的这些可是在一点点揭示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呢。

莫言呢,他就像是一个掌握着人类心灵密码的大师。

他讲的故事,写的小说,都像是一面镜子,把人性里的那些七七八八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

他一说话,我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特别有阅历的长辈讲故事,那些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社会的种种现象,都被他用一种特别生动又深刻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们俩对话的时候,最有趣的就是那种“跨次元”的感觉。

杨振宁可能在说微观世界里粒子的奇妙运动,莫言就接一句关于他小说里某个角色在大时代下的挣扎。

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可仔细一想,又觉得都在讲一个事儿对这个世界的探索。

一个是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另一个是从人文感性的角度。

就好比一个在研究房子是怎么用钢筋水泥一块一块搭建起来的(杨振宁研究的物理规律像是世界这个大房子的根基),另一个在讲述住在房子里的人发生的悲欢离合(莫言描写的人性和故事就是世界这个大房子里的烟火气)。

而且啊,他们在对话中也让我看到了谦逊和尊重。

两位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但是都特别认真地听对方说话,没有那种“我是权威,我最牛”的架子。

这就很让人佩服,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互相欣赏对方的绝技。

这对话还让我意识到,不管是搞科学还是搞文学,其实都是在寻找真理。

科学寻找的是大自然的真理,文学寻找的是人性和社会的真理。

他们的对话就像是在告诉我,这个世界是多元的,需要不同的方式去解读,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东西。

就像不能用衡量物理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去评判一部小说写得好不好,反过来也一样。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

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杨振宁和莫言对话内容高考作文6月7日上午,随着北京高考首科语文科目开考,吊足大家胃口的作文题目终于揭开谜底。

今年的作文题目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可能是手机,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

此前社会大猜想的中国梦、正能量等热门词都成为传说,无一命中。

不过,杨振宁和莫言这两位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文学奖的大家,此次却和作文题扯上关系。

记者注意到,尽管材料中没有直接表明科学家和文学家的身份,但这段对话正是今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大展开的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的片段,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

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

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0xx年高考作文题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呢?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想象?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现实场景回放莫言北大对话杨振宁今年5月16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相聚北大,展开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与年轻人聊科学与文学、天才、中国梦等话题。

爱发问的杨振宁还突发奇想,问莫言:如果把爱迪生请回来,21世纪最让他感到神奇的东西是什么?莫言觉得这个发问像科幻小说,手机吧,它太神奇了。

我来作文当作文题揭晓的时候,本报的两名记者马上进入考试状态。

我们今年的高考报道就从实验当考生写作文开始模拟考生1记者程磊:科学的背后是真理现场写作文:人类一动脑,上帝就发笑。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二)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二)

杨振宁: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我说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的世界里头,生活一个礼拜,然后你问他,说是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最新奇的?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这个手机是这个简直不能想象的,随便哪一个东西出来,就可以跟一个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个是不是一个念科学的人幻想的问题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这个莫言:额,那是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大画,画的呢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一个对话。

那么我尤其欣赏的呢,是范曾在这个画的一个犄角上,提了一下,一首他自己写的诗。

那么其中有一句我特别欣赏,这句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为什么我觉得我特别欣赏这句呢,我觉得这七个字是讲得非常清楚,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先要有真情,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对这种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是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有了真情以后呢,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

可是假如有一个进展的话呢,那就是妙悟,有了这个妙悟以后呢,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文章。

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这个几部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重要的科学研究必须经过的过程。

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是很恰当的?莫言:好像是更加当了,因为它铸文章嘛是吧。

范曾:这个杨先生和莫言兄,你们都是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所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我想请杨先生和莫言谈谈天才。

莫言:如果我要说的话,那杨先生肯定是天才。

他的天才的表现,就是不仅仅是他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的物理学方面的发现,而后来他得了诺贝尔奖之后,还依然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我是一个数理化极其糟糕的,我自学过一点数学,学到了能够不太正确地解出来一元二次方程。

我又一次跟杨先生一块儿吃饭的时候,对一位女作家也讲过,他说: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说: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看我还这么低调不低调。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三)

科学对话文学——杨振宁、范增、莫言(三)

莫言:我觉得这个很正常也很,额我很理解就是。

因为中国实际上还是有一种,造神的这么一种东西啊。

一个人好像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成了文曲星之类的,这个我觉得是很荒诞的。

但是很多人到我的家乡去,你说挖个萝卜什么,这个我们还是能很高兴。

本来这个萝卜就是让人吃的嘛,是吧,谁挖了去都很好。

我觉得第一我对这个现象很理解,第二我希望大家也还是不要把这个莫言想象成一个什么天才啊,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人啊,更不要想象成什么天上的文曲星,所以还是要破除迷信,谢谢你。

李派:谢谢您!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就是您是一个作家,非常善于塑造各种形形色色的人。

然后您在这个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也说,您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那么我想知道在您的故事中,什么样的人算是一个优秀的人,或者说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实能力和道德是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和一个问题。

那么往往是这样的,道德呢能够填补智慧上的一个空白,智慧却不能弥补道德上的缺陷。

所以呢我想知道您对德还有诚,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

莫言:这个首先我觉得这个智慧未必能弥补道德上的缺陷,因为哟很多邪恶的天才,他的智慧越大,这个他的道德可能就越可怕。

杨振宁:就是你自己说你从小就很喜欢讲故事,额,可是从小就喜欢讲故事的人,并不都变成文学家。

还有至少有两个关要过,一个关呢是要会写,还有一个关呢,是得要决定或者选择要讲些什么故事写些什么,这两个关你是怎么过的?莫言:额,这个我确实小时候喜欢讲故事。

首先我是一个很好的,很喜欢听故事的小孩儿,听故事听多了嘛就喜欢把自己听过的故事再转述给别人听。

在转述的过程当中呢,往往不满足于如实地照述叙述,而会添油加醋。

那么,这就具备了一个讲故事的这个,这个这个才能了,当然真正要把故事变成书,那肯定还要会写字儿。

我就是非常幸运的我还读了五年小学,额,在读五年小学的时候也学会了几百个汉字。

实际上很多小说,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小说,他使用的也就是经常用的汉字也就是五百个。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谢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格式参考:迷信取文教的对话范曾:杨师长教师,昨天十分快乐,你战莫言兄去到南年夜,尔忘失尔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便是迷信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工夫简史》,《因壳外的宇宙》,尔大略能看懂非常之两。

但凡私式的局部齐看没有懂,否是看了那个呢,尔感觉他是一个布满梦想的人,你意识他,并且你对他的评估很下,否是他为何失没有到诺贝我罚。

杨振宁:尔没有会答复那个答习题。

讲起那个诺贝我罚,尔要答莫言一个答习题。

您跟尔走了差别的路线,咱们的身世也是彻底纷歧样的,您是个农人的儿子,尔是个年夜教传授的儿子。

您走了文教的路,尔走了迷信的路。

咱们二小我私家走上了斯德哥我摩获罚的那个台上。

否是尔走上罚台的时分,尔深深的感想到,尔的感想跟一个美国的诺贝我教罚取得者的感想是纷歧样的。

尔要答莫言,您来年正在斯德哥我摩获罚的时分您是否是也有一个感想,您那个失罚跟一个英国人正在这失罚或者一个法国人正在这失罚是纷歧样的。

莫言:尔感觉跟任何人皆纷歧样,那个诺贝我文教罚是第一次颁给外国籍的做野,尤为是闭于文教罚正在外国的几十年去不断是个热门的答习题,尔是深蒙其扰,正在出失罚之前,每一年到了玄月份十月份,便会接到不少不少的德律风,一会说您本年怎样样,一会又说您以为谁能失谁没有失,厥后便痛快那段工夫没有接德律风,没有答复。

以是那个时分,尔便觉得那个失罚者曾经酿成一个被寡人所钻研的迷信对象了。

他曾经没有是小我私家了。

以是发罚的时分,尔觉得到尔没有是一个发罚者,没有是一个被不雅察者,而酿成了一个不雅察者。

尔站正在那个舞台上,尔正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前面这二个标致的父儿。

固然尔也看台高,看尔的太太战尔的父儿。

以是也有人答尔,您正在发罚的时分,从国王脚外面接到那个罚牌的时分,有甚么念法出有?出有念到,皆是正在不雅察。

范曾:尔念答杨传授,您已经说过,迷信野素来皆不克不及创造,他只是正在一直领现。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莫言送杨振宁两句打油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有一句老话叫“乱世出英雄”,而和平年代也会有英雄。

当代更是人才辈出,就有这样两位老英雄,互相调侃却又互相欣赏,成了多年的老友,这两位老友就是杨振宁和莫言。

两位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位是物理界取得优异成果的男人,一位是文学界取得优异成绩的男人。

两人在2013年的北大座谈会上的一次对谈,更是引起了网友的踊跃讨论。

这次座谈会更像是莫言在向自己的老大哥诉苦,吐露了自己这些年被人误会,表示还是挺委屈的。

莫言还不忘调侃自己:如果自己拿得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不会有这些质疑的声音了。

两人哈哈一笑置之,而后杨振宁还鼓励莫言,并且肯定了莫言的能力,这些也是给了莫言后续创作很大的动力。

而更令人拍案叫好的一次时,莫言赠送给了杨振宁12个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杨振宁在一次参加节目中,带着主持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而书房的白墙上挂着一行很醒目的一幅字。

杨振宁表示:这是莫言送给我的,是他亲手写的字,这幅字已经挂在我书房多年。

其实以杨振宁的名气,想送他字画的人肯定不少,而杨振宁为何对莫言送自己的这幅字如此珍重,想必也是很欣赏莫言这个人。

而莫言的书法其实比较一般,跟那些名师比起来肯定显得逊色不少。

但是莫言这12个字写得非常大气磅礴,这两句诗如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主持人看完这两句诗以后,对杨振宁说到:这是对您科学生涯的总结!杨振宁也是笑着赞同,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而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杨振宁这一生工作的总结,二是肯定了杨振宁的贡献。

而莫言仅仅用两句打油诗就概括了杨振宁的一生,可见莫言的文化水平之高,更是到了一定年纪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人生总结。

而莫言更是多次向别人说到,自己是晚熟的人。

获诺奖时隔8年之后,莫言更是带着他的新作《晚熟的人》回归,而这部作品也是莫言8年来的心血总结,是莫言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最好的回应。

这部作品依旧是莫言擅长讲故事的手法,一口气讲了12个故事,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也写了进去。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之“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三位先生的真切话语为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感悟和深思。

《开讲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艺术大师范曾齐亮相,以“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为主题,为学生们献上精彩的演讲。

科学泰斗、文学巨匠和文化大家汇聚一堂,展现思想之美。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名言作了不同视角的分析,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先哲深刻而富有诗意的判断。

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同样认为决定一个人走向科学和文学的巅峰需要有希腊神话中弗弗西斯搬运石头的毅力和付出辛勤的、焚膏继晷的努力,而机遇只对在事业有充分准备的人才有意义。

至于成功的年龄,在科学上似乎早熟的多,而文学上则必具丰富的阅历。

科学上大器晚成的例证不多,而文学上似乎也不会在老态龙钟时颇有大成。

莫言先生从广袤宇宙的视角看待五彩纷呈的人生,他说自己是高密县大地之子,他对人性的善和恶抱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心态,对光明的礼赞与对黑暗的鞭笞同样表达了对时代的深度关切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他们同样谈到孔子之孙孔及的“诚”外无物,以为宇宙和人生一旦失“诚”则失实,失实则成“伪”,而“伪”正是科学与文学的共同大敌。

在北大呈现的三位大师的智慧对话是一场科学与文学的互动,同时也是青年人与前辈们的一场珍贵对话。

用有限的生命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精彩,用心去体会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2013年06月07日 14:37来源:人民网2人参与0条评论人民网文化频道6月7日综合报道 据现场考生透露,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而在今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恰好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

”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关于诺贝尔奖◆分享到:更多获奖相同感受天壤范曾: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

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

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莫言: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

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

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中国梦想充满希望范曾: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

(全场笑)杨振宁: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梦”。

中国的大学生因为中学教育的关系,被训练得很多,所以他们的课本知识比美国的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

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

那么所以你看了这样多的年轻人,今天有了够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

(掌声)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就是说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所以我想这也是表达了一种中国梦想:到天上去(全场笑)◆关于科学与文学◆科学文学“创造”相通范曾: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

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

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

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

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

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

在了解的步骤里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

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

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

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里的《雷曹》。

这篇小说里写了一个书生听到了打雷。

书生说:“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旁边那个人说:“你想上去看看吗?那好”。

然后书生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地到了天上。

他看到天上星辰分布的状况很像莲子在莲蓬里的分布状况,而且这些星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像瓶子一样,特别小的还能摘下来。

然后书生就把一个像酒盅大小的星星抠了下来,装到袖子里。

这就是蒲松龄对于天体的想象。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

那么至于文学家跟科学家之间这种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他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振宁:这个当然是。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

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

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莫言。

那是在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画,画的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对话。

我尤其欣赏范曾为这幅画题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

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铸文章”。

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呢?我觉得这七个字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先要有真情。

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对于这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

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

如果要有一个进展的话,那就是妙悟。

有了这个妙悟以后,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铸文章。

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几步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很恰当?莫言:好像是更加恰当了,因为它是“铸文章”啊!是吧?(全场笑)◆关于天才与成功◆天赋在于发现培养范曾:杨先生和莫言兄,你们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崇拜的天才。

我相信天才的存在,我想请杨先生和莫言谈谈天才。

莫言:如果要我说的话,那杨先生肯定是天才(全场笑)。

他天才的表现不仅仅是他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的物理学方面的发现,而且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还依然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我是一个数理化极其糟糕的人,我自学过一点数学,学到了能够不太正确地解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全场笑)。

我有一次跟杨先生吃饭的时候对一位女作家也讲过,她说你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看我还低调不低调(全场笑)。

我会变得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为世人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在宇宙里面,不服你也来一个。

(全场笑)但是文学就不一样,对于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有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人认为这是什么玩意儿!所以我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一定要学物理去。

(全场笑)杨振宁:每一个人天生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我个人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跟老师对于一个小孩儿,如果发现到他是在某一个方向有些特别的才干的话,就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

如果早发现的话就可以有大成就。

(掌声)◆现场问答◆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会寂寞吗?问:杨振宁教授,我斗胆叫您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

当初我做出决定来北京大学读博的时候,周围许多同学感到惊讶,甚至质疑我。

他们说搞学术研究是一件特别无聊、特别寂寞的事情,你耐得住这寂寞吗?的确,我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寂寞。

我特别想问问杨教授,当年您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以及您毕业后走上科研道路的时候,您寂寞吗?杨振宁:1947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那一年是我一生中最不高兴的时候。

在那以前我的学习一帆风顺,可是到了要自己找题目的时候却四处碰壁。

所以假如你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有过一阵子觉得非常失望,觉得到处碰壁的话,你会知道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

那么如果你在困苦的情形下抓住几点,不失望、不气馁地做下去,可能就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在艺术领域,“笨鸟”怎么“先飞”?问:刚才范曾教授问了两位先生关于天才的看法,其实我很想听听您的观点。

您是艺术大师,其实关于艺术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在我看来,艺术跟物理还有文学等其他所有的学科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可能最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

所以我想问您,您觉得在艺术领域,“笨鸟”该怎么“先飞”呢?范曾: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

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它埋藏得很深。

如果没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那种克服的精神,你的天才是不会表现出来的。

现在有些中学老师对那些文化课学不好的学生讲“你们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曾经带着他的儿子到我家,他说“我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

(全场笑)当时,这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

孔老夫子都讲他是“生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问:您觉得自己是个勤奋的人吗?我曾看过您一句诗,好像叫“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骨亦堪怜”,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想这也太苦了吧?范曾:我想这个抽筋折骨的感觉杨先生有过,莫言也有过,莫言说“我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他在做很多艰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易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生活清贫就会失去快乐吗?问:我其实对您(范曾)个人生平特别感兴趣,除了苦之外您还有段时间特别清贫,因为您有一句话说,清贫让您感到精神上最大的愉悦。

范曾:我年轻时比较穷,就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句话讲“清贫不仅是思想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作为鼓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