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大师间的对话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莫言与杨振宁的对话

2013年06月07日 14:37

来源:人民网

2人参与0条评论

人民网文化频道6月7日综合报道 据现场考生透露,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而在今年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恰好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

在当天的对话中,杨振宁突然提到:“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莫言回答道:“手机。”杨振宁说:“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里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当日演讲精彩回放:

◆关于诺贝尔奖◆

分享到:

更多

获奖相同感受天壤

范曾:

我看过一些科普读物,比如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凡是公式的部分,我全看不懂(全场笑)。我觉得霍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杨振宁先生认识他,而且杨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霍金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全场笑)。讲起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全场笑),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可是我走上斯德哥尔摩获奖讲台的时候,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得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跟英国人、法国人得奖感受是不一样的?

莫言:

我觉得我的感受跟任何人都是不一样的(全场笑)。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就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我就会接到很多的电话,一会儿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儿又说你认为谁得谁不得,后来我干脆在这一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全场笑),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在领奖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全场笑)。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看我的女儿(全场笑)。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法,就是在观察。

关于“中国梦”◆

中国梦想充满希望

范曾:

我想请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谈一下你们的“中国梦”。(全场笑)

杨振宁: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所以这就产生了“中国梦”。中国的大学生因为中学教育的关系,被训练得很多,所以他们的课本知识比美国的一般的学生要多得多。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比美国的大学生成熟。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前途的要求比较清楚,而且肯努力。那么所以你看了这样多的年轻人,今天有了够多的经济支持,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乐观态度。(掌声)

莫言: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就是说美国的一个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所以我想这也是表达了一种中国梦想:到天上去(全场笑)

◆关于科学与文学◆

科学文学“创造”相通

范曾:

我想问问杨振宁先生,您曾经说过科学家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他不会发明一个宇宙的规律,他只能发现﹔我要问莫言兄,您是创造发明呢,还是另一种途径?

莫言:

我想文学创作跟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文学家关注的是人,可能科学家关注的是物,关注的是自然界。文学家关注、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而科学家可能关注的就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件事物在科学家和文学家眼睛里可能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面塑造的所有的人物,也都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之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这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能是文学比物理学、比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杨振宁:

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已经有的一些现象。在了解的步骤里面是需要想象、需要猜。所以我觉得其实讲得清楚的话,科学是一个猜想的学问,它跟文学里面“幻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意不同意我这说法。

莫言:

我当然同意杨先生的说法,因为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实际上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的、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作品里对宇宙进行描写。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蒲松龄的一篇小说——《聊斋志异》里的《雷曹》。这篇小说里写了一个书生听到了打雷。书生说:“打雷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到天上去看一看该有多好呢!”旁边那个人说:“你想上去看看吗?那好”。然后书生就睡着了,醒来突然感觉到自己飘飘摇摇地到了天上。他看到天上星辰分布的状况很像莲子在莲蓬里的分布状况,而且这些星星有的大如水缸,有的像瓶子一样,特别小的还能摘下来。然后书生就把一个像酒盅大小的星星抠了下来,装到袖子里。这就是蒲松龄对于天体的想象。

那么作家对天体的、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呢?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那么至于文学家跟科学家之间这种想象的区别那就更大,他是不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然后再去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发现新的定理?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杨振宁:

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

莫言:

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

杨振宁:

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

我有一个与刚才这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想要问一下莫言。那是在九年以前吧,范曾画了一张画,画的是陈省身先生跟我的对话。我尤其欣赏范曾为这幅画题了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铸文章”。为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呢?我觉得这七个字讲得非常清楚,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先要有真情。真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对于这东西发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去钻研这个事情。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有在这方面的努力。如果要有一个进展的话,那就是妙悟。有了这个妙悟以后,你才可以有底下的结果——铸文章。所以这个“真情妙悟铸文章”几步曲我认为是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过的过程。我要问莫言的就是你觉得这七个字描述文学的成就是不是也很恰当?

莫言:

好像是更加恰当了,因为它是“铸文章”啊!是吧?(全场笑)

◆关于天才与成功◆

天赋在于发现培养

范曾:

杨先生和莫言兄,你们是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我想请杨先生和莫言谈谈天才。

莫言:

如果要我说的话,那杨先生肯定是天才(全场笑)。他天才的表现不仅仅是他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的物理学方面的发现,而且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还依然有很多重大的发现。

我是一个数理化极其糟糕的人,我自学过一点数学,学到了能够不太正确地解出来一元二次方程(全场笑)。我有一次跟杨先生吃饭的时候对一位女作家也讲过,她说你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看我还低调不低调(全场笑)。我会变得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为世人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在宇宙里面,不服你也来一个。(全场笑)

但是文学就不一样,对于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人认为这是什么玩意儿!所以我对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的话我一定要学物理去。(全场笑)

杨振宁:

每一个人天生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我个人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父母跟老师对于一个小孩儿,如果发现到他是在某一个方向有些特别的才干的话,就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如果早发现的话就可以有大成就。(掌声)

◆现场问答◆

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会寂寞吗?

问:杨振宁教授,我斗胆叫您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学生。当初我做出决定来北京大学读博的时候,周围许多同学感到惊讶,甚至质疑我。他们说搞学术研究是一件特别无聊、特别寂寞的事情,你耐得住这寂寞吗?的确,我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寂寞。我特别想问问杨教授,当年您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以及您毕业后走上科研道路的时候,您寂寞吗?

杨振宁:1947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那一年是我一生中最不高兴的时候。在那以前我的学习一帆风顺,可是到了要自己找题目的时候却四处碰壁。所以假如你在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有过一阵子觉得非常失望,觉得到处碰壁的话,你会知道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那么如果你在困苦的情形下抓住几点,不失望、不气馁地做下去,可能就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在艺术领域,“笨鸟”怎么“先飞”?

问:刚才范曾教授问了两位先生关于天才的看法,其实我很想听听您的观点。您是艺术大师,其实关于艺术可能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在我看来,艺术跟物理还有文学等其他所有的学科都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可能最需要的不是努力而是天赋。所以我想问您,您觉得在艺术领域,“笨鸟”该怎么“先飞”呢?

范曾: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因为我知道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它埋藏得很深。如果没有“学而知之、困而知之”那种克服的精神,你的天才是不会表现出来的。现在有些中学老师对那些文化课学不好的学生讲“你们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曾经带着他的儿子到我家,他说“我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全场笑)当时,这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孔老夫子都讲他是“生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问:您觉得自己是个勤奋的人吗?我曾看过您一句诗,好像叫“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骨亦堪怜”,我当时看的时候就想这也太苦了吧?

范曾:我想这个抽筋折骨的感觉杨先生有过,莫言也有过,莫言说“我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他在做很多艰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易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生活清贫就会失去快乐吗?

问:我其实对您(范曾)个人生平特别感兴趣,除了苦之外您还有段时间特别清贫,因为您有一句话说,清贫让您感到精神上最大的愉悦。

范曾:我年轻时比较穷,就把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里有句话讲“清贫不仅是思想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作为鼓舞)。在我那年龄什么游戏都没有,就是从工作岗位到家里。星期六、星期天我买五个馒头,泡一壶茶,没茶叶就泡壶水,这就是我一天的生活。可是我当时快乐,好像也是非常满足,因为有罗曼·罗兰的话在鼓舞我——淡泊是种高尚的东西。我住在天安门后面一个小房子里,旁边有很多小吃摊,因为没钱买,我都不看。有次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买了一包开花豆到我家来,吃了以后我说“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他说就在你家门口买的。

问:既然您那个阶段过得这样清贫,那您这种精神上的淡泊还有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陶渊明写过《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渊明能够在清贫中这样自乐,岂不是一种人生最大的快意?

为什么学习条件好了,

做出成就的人反而少了?

问: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条件非常的优越,但是我们这一代在学术领域内的执牛耳者比起三位先生的时代出现的并不多,所以我想知道三位先生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范曾:我好像和你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中国非常大,你并没有进行一次科学的统计,证明哪些是杰出的、哪些是非常杰出的、哪些将来可能更有前途,我对年轻一代充满了信心,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

问:范曾先生您也带学生,那您觉得您最看重学生的质量或者特点是什么呢?

范曾:我首先看他是否诚恳。孔子的孙子子思,就是孔伋说:“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六声部的宇宙到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是诚实的存在。我们作为一个人,一定要做个诚实存在的人。因此对于我的学生,我首先要求他做个诚实的人,然后再做个有智慧的人,有智慧而不诚实,可能危害性更大。(北京青年报整理/崔莹)

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修订稿)

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 ——有效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东丰县南屯基镇中学刘晶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读书;有效阅读;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 一、读书 温家宝总理到国家图书馆参加“读书日”活动时也曾说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读书——是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的需要,是提振民族精神和意志的需要。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开掘一条河。”而开掘“源头”,引流“活水”,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曾经针对教师的成长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在遥远的深山里,生长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竹子,在最初5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成长,总觉得它的高度仿佛一点儿改变都没有,初次接触这种植物的人难免会下一个定论,这是一种长不大的竹子。但是,你耐心地等上5年以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以每3天大约两米的速度急速生长,并最终在6个星期之内长到30米左右的高度。 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不是!原来,在这5年的时候里,它的根在地下没有停止过一天的成长,它充分地汲取养料与水分,为将来有一天的“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作一份最为丰盈与富足的准备。 我们不妨套问一句:“老师,你的根有多深?” “老师的根”就是——读书。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二.有效阅读

有文采有深度的演讲稿5篇

有文采有深度的演讲稿5篇 有文采有深度的演讲稿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按照惯例,这次轮到我来做“课前三分钟励志演讲”,下面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乐观的生活态度。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小鸟说:我从天空中飞过,但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泰戈尔说,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同样的状况,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相信后者的态度更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其实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会向你露出笑脸,你对它哭,那么你最终只会收获沮丧的心情。 或许有人会抱怨说,上天是如此的不公平,努力奋斗多年的我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经理助手。寒窗苦读十二年书的我,最终还是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然而,这些抱怨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加重自己的烦恼,何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呢? 相反的,正如我们熟知的林肯先生,在遭受24岁经商失败,26岁爱人死去,27岁精神崩溃,中年时代多次竞选参议员和副总统,却均以失败告终,可面对如此多的打击与磨难,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应对这些不如意,最终他成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正是这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林肯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信,假若没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摔残肢体的桑兰,高位截肢的张海迪,生命中没有光明与黑暗的海伦—凯勒,他们同样不会有灿烂的人生,也就不会赢得世人的尊重与赞美。 亲爱的朋友们,虽然我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但相信只要我们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生活一直是快乐的。所以,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也要为自己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更多的阳光和快乐。 有文采有深度的演讲稿篇二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小草看到苍松的伟岸,便立志发奋图强,可经历千辛万苦,还是一株普通的小草;蜩与学鸠看到扶摇直上的大鹏,便极希望自己也能鹏程万里,于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临终也没有“若垂天之云”的双翼,更没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辉煌。 它们付出努力了,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没有认清自己,没有把握好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个人若想得到成功女神的垂青,努力、奋斗虽必不可少,但认清自己的实力,把握好自己奋斗的方向显得犹为重要。 正是认清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缺陷,班超毅然投笔从戎,使自己不仅在军事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而且也保卫了大汉江山的稳定与繁荣。杨振宁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认真分析原因,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最终,他卸下了“实验物理”的专业抱负,改修“理论物理学”,在理论方面,他驾轻就熟,一日千里,最终摘下“诺贝尔奖”的桂冠。 认清了自己的方向,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奋斗才会有结果,很难想象潘长江能够在nba的赛场上抢篮板、抢断、扣篮??也很难想象姚明穿着时尚的服装,站在舞台上将欢声笑语送进千家万户。 如果不能成为自己的伯乐,不能认清自己,努力方向与实际南辕北辙,那么再多的努力,再多的汗水也只能是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壮观的波澜,再多的付出也不会得到回报。现实中,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流芳百世,每一个人的事业不一定都要惊天动地,垂名千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的。 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认清自己奋斗的方向,把握自己,经过坚持不懈地奋斗,经过挫折的暴风雨,才会出现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同学们,只有认请你的方向,走出失败的荆棘地,前面才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对话诺奖大师慕课答案

对话诺奖大师(更新版,有些人上传的答案有误) 1.11 【单选题】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代人类语言是何时产生的?(A) A 、旧石器时代初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初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有(ABC )。 A 、匈牙利语 B 、芬兰语C、爱沙尼亚语 D 、英语 3【判断题】远古人类语言的研究在美国不太受欢迎。 (对) 4 【判断题】语言和 DNA 之间没有严格联系。 (对)●远古人类语言的研究使用了(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21 【单选题】研究两种语言是否有联系及联系紧密程度的方法是( C)。 A 、语言相较法 B 、语言核心法C、词汇统计学法 D 、词汇重构法 2 【多选题】盖尔曼认为追溯语言发展史可以使用的方法有(CD )。 A 、研究类人猿发音 B 、结合人类DNA C 、使用文献自己的语言 D 、重建始祖语言 3 【判断题】任何代表某种历史现象的语族都有一种原始语言。 (对) 1.31 【单选题】下列属于亚非超语系的是( A )。

A 、闪族语 B 、乌拉尔语系 C 、印欧语系 D 、汉藏语系 2 【多选题】下 列属于欧亚超语系的是(ABCD )。 A 、乌拉尔语系 B 、印欧语系C、阿尔泰语系 D 、闪族语 3 【判断题】 波伦语是包含四大超语系的超超语系。 (对) 4 【判断题】日耳曼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 (对) 1.41 【单选题】原始闪语中表示山丘的单词为( B )。 A 、tul B 、tall C 、tulv D 、twn 2 【单选题】 pidi 是表示( C) 的单词。 A 、河流 B 、山谷C、山丘 D 、海洋 3 【判断题】印欧语表示数字二的 单词为duwo 。 (对) 2.11 【单选题】马普学会最重要的研究部分是(C)。 A 、应用数学 B 、材料科学 C、基础科学研究 D 、应用技术研究 2 【单选题】克劳斯·冯·克利钦 是德国马普学会( B )所长 A 、智能系统研究所 B 、固体物理研究所C、生物物理研究所 D 、引力物理研究所 3 【单选题】克劳斯·冯·克利钦因发现 ( D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A 、相对论 B 、 X 射线 C、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D 、量子霍尔效应 4【判断题】马普学会的研究所仅仅在德国才有。 (错) 5 【判断题】克劳斯·冯·克利钦是单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杨振宁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内容提要】近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为什么受到强有力的抗拒?科学技术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近年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文对此作了介绍与评述。(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0755909.html,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欧几里德几何 一引言 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迅速产生,以1687年牛顿出版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标志,近代科学革命到达高潮,这本已是历史,然而,问题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1)这一问题难倒了20 世纪的科学史学家和其他许多学者。由于该问题是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1993)最初提出,后包括李约瑟本人在内,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遂被称为“李约瑟难题”。作为近代科学革命之后,有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又为世界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并列的科学家——杨振宁对这个问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中国科技的未来发展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看法。(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0755909.html, ) 二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欧氏几何及其逻辑系统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杨振宁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成篇地讨论过这个问题,并给出了种种理由:中国早期的哲学如阴阳五行等理论尽管曾促进过中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可是这些理论本质上的经验性和思辨性在后来却成为阻碍实验科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中国没有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是实验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基本的社会原因;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鼓励、甚至是抑制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0755909.html, ) 杨振宁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和其中的某些自大有关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想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他们第一想解决人文问题,第二想从总体上解决人文问题。”(2) 因此,他们不愿去做具体的事情。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也有人企图总体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可是他们也有人从事非常具体的问题”。( 燕南,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0755909.html, ) 从解决具体的、现象的问题入手,“希腊人发现正立方形只有5 个,这是非常美妙的画像,而这个画像如果没有准确的几何思想是不可能想到这个定理。后来有人说欧几里德所以写了欧几里德几何,就是因为要证明这个定理。这是西方思想方向的结晶。” (3) 欧氏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在力学方面,阿基米德为了鉴别皇冠的含金量,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和研究。在一次洗澡时,他感觉到身体受到向上的托力,由此悟出了解决皇冠问题的方法,同时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此外,阿基米德还发现了杠杆原理。 随着欧几里德几何、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等力学原理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与之相关的一套逻辑思维方法、逻辑系统的诞生,这些为近代科学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逻辑及方法基础。

与大师对话

与大师对话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工作20年来读到的第一本教育专著, 不是读,这简直是在吃。要“吃透”这一本,因为一切的阅读,都像是读自己。来自大师的抚触和叩击,让我激动,震颤,发出强烈共鸣! 对,就是共鸣。《给教师的建议》带来的,不是高山仰止的惊叹,更多是心有戚戚的同感、快感。尤其是当我发现,全书十之七八都是在说读书:学生要读,家长要读——教师更要读。 “这些话,简直就是替我写的”。是这样:一直存在的感想和质疑,自顾人微言轻,以为说了白说,写了白写,自己先就将它们压抑、轻掷,任其萎顿消湮成为模糊的雾气和暗流了——没有人拦我,因为懒惰、自卑和缺乏韧性,是我自己选择做了“沉默的大多数”。有些事情即便做了,也不敢往大处想它的意义。现在,我有可以引大师为佐证了;现在,我知道自己确实应该多动动手写一写。 爱默生说的多好啊: 人应当学会的是捕捉、观察发自内心的闪光,而不是诗人和伟人们的圣光。但是,人们却不假思索地抛弃自己的思想,就因为那是自己的思想。在每一部天才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那些思想:它们带着某种陌生的尊严回到我们这儿来。伟大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诲就是,要以最平和而又最执著的态度遵从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念头,即使与其相应的看法正甚嚣尘上。否则,明天某个人便将以一位权威的口吻高谈那些同我们曾经想到、感受到的一模一样的想法,而我们却只好惭愧地从他人手中接受我们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就书中感触最深的几点,结合实践谈感想。 再录一段爱默生的话: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凡是对你的心灵来说是真实的,对所有其他人也是真实的——这就是天才。披露蛰伏在你内心的信念,它便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最内在的终将成为最外在的——我们最初的想法终将在上帝最后审判日的喇叭声中得到回应。 一读书――“滋养大河的溪流” 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因为读得慢,所以读的少;因为只求一读之乐,所以不在乎快慢多少。 很高兴看到:大师不谈具体教学技术和方法。教过众多科目,他是很有资格一谈的。他选择了“务虚”的一路——只谈读书。于是这些建议,这本书,便获得了超越时代、国界和学科的普遍价值。 怎样做到终身备课?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不管你到公共图书馆去借任何一本书是多么方便,我还是建议你建立起自己的藏书。(《给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为什么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难了呢》)

论米罗绘画中的点

论米罗绘画中的点\线\面 2011-11-3 内容摘要:西班牙现代美术大师米罗的绘画有着独特的绘画形式,他的画由点、线和不规则的抽象的形组成,生动而富有诗意,有着让人产生愉悦的力量。文章通过解读米罗的绘画,感悟到其绘画中严谨的画面构成和蓬勃的创造力,及欢乐自由的精神,这也给今天的绘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米罗绘画独特形式愉悦精神 西班牙现代美术大师米罗的绘画有着孩童般的快乐感和诗意韵律,有着一种神秘的象征意味,还有着一种星空般的光芒。米罗的绘画由点、线和不规则、抽象、超现实的形组成,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面的共同组成。 米罗运用绘画的基本元素——线条、色彩、形象与空间的巧妙组合,谱出了富有节奏感的“视觉音乐”,传达出创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生命感悟。点,在外在和内在意义上都是绘画最基本的元素,而米罗绘画里的点是最简洁和稳固的形,一个点即造就了一定的主张,它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画面上的并置与经营形成丰富的表现手段。米罗画中的点就是其画中的眼,有着重要的位置,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张力。线,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因而它是运动的,是由破坏点最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直线既简单又成熟,而曲线是富有弹性和韵律的,米罗画中的线亦曲亦直、自由而灵动,它们带着诗的节律,以波动、变化的形式表现张力和导引整个画面。面,在米罗的画中是一些不规则的、抽象的、超现实的形,它们时而怪诞,时而可爱。在米罗绘画中,这种抽象的结构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直线与曲线、由点而引发的各种圆形与不规则形、纯粹的色彩及稳重的灰色、丰富的色彩,都有着有意识的逻辑结构,但又自然而出,令人愉悦。 米罗曾说,“我喜欢超现实主义,是因为超现实主义者不将绘画视为一种目的。事实上,我们不必担忧一幅画是否保持原状,而更多地是应该关注它是否培养了萌芽,播撒了种子,从中生长出其他的东西。”米罗作品中的点就像是快乐的种子、播撒到了人的心中。米罗的绘画削减了物象,将自我融入意象,涌现于其画面上的形象是糅合了梦幻色彩的、下意识的形象,如《投石掷鸟的人》《子夜黄莺的吟唱和晨雨》《自画像》《荷兰室内》《小丑的狂欢》、“星座”系列等。在《小丑的狂欢》中,平衡画面的圆点、扭动的曲线、各式的几何构成,诙谐的、变形的动物,它们在嬉戏、笑闹,群起而舞,节奏单纯有力。各种跳跃的蓝色、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他已经不是个人了。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

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作文600字

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作文600字 尊敬的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离不开书籍,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之所以今天又能走向伟大复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善于思考。我们学生,更是要靠书籍来开启成功的人生,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刻苦读书。 读书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科洛廖夫说:“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它对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 语言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要求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一、二年级5万字;三、四年级40万字;五、六年级100万字)。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悟性和灵性,倡导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丰富积累。但就目前来讲,小学阶段十二册教材的阅读量只有几十万字,学生平均每天只读130字左字,所以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因此,树立“大阅读观”,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 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 我校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现在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

现状,结合学校开展的“创建学习型学校”和“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决定从这个暑假开始,以后每个学期(包括寒、暑假)连续开展“书香伴我快成长”课外阅读活动。使之成为系列活动,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现在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下,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书,准备在假期阅读,如果您的孩子喜欢的书,现在手中没有的话,学校图书室还借不到,希望家长朋友能与学校积极配合,带孩子到书店购买,在假期里指导您的孩子每天利用一定时间认真阅读,这样一年两个假期,两个学期下来,您的孩子就能读完至少4本课外书,这样您的孩子会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我读书,我体会;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读书,三十里堡一中心人的生活方式。

物理与美学-杨振宁

物理与美学-杨振宁 发布日期:2005-12-9 发布人:施大宁点击数:433【字体:大中小】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理学之美

杨振宁为庆祝母校90周年校庆而回到清华,进行了一场题为“美与物理学”的演讲。 一本科普书带给12岁杨振宁诺贝尔梦 杨振宁的启蒙老师是他的母亲,她只是一个念过几年私塾、没有受到过任何新式教育的中国妇杨振宁从她那里学到3000个汉字和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童年的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至少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孩子。1929年,在他7岁时随父亲来到开始在清华园内读小学,自称“清华的每一棵树都爬过,几乎每一棵都研究过 。十二三岁在崇德(现在的北京第31中学)念书的时候,喜欢东看西看。有一天发现一本“神秘的宇宙 非常有意义中讲述了20世纪到当时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一些物理学的现象和理论。他回家就和父母开玩笑将来要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身为著名的数学家之子,没有读数学呢?杨先生解释,因为父亲杨武之认为,中国必须地把实际的事情搞上去,所以建议他读化学。在报考大学之前,由于中学没有学过物理,杨振宁于门一个月自修物理,竟然发现物理十分有意思,进入西南联大以后,就转到物理系学习。 在西南联大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课程,又教了几年书,随后决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杨振宁以选择这所大学,不仅仅因为是他父亲的母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家之——费米在那里教书。 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独特的治学风格 在介绍科学家的风格之前,杨振宁先给大学生介绍了统计力学创始人波耳兹曼曾经写过的一段搞音乐的人,在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者舒伯特,同样一个数学家或物理在念了几页文字以后,就能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作品。杨振宁对此解和解释是,每一个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他自己独立的风格。 也许有人认为,科学与文艺不同,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怎么可以称之为风格?宁以物理学为例来说明科学家是有风格的。 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与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结构不美与妙 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个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的研究方向究方法,也就是他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为20世纪大物理学家,狄拉克和海森堡的风格就不相同。狄拉克方程式奠定了今天原子和的基础,解释了无数的物理化学现象。 杨振宁认为,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

对话诺贝尔大师 课后题以及考试答案

语言学的研究历史 1 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代人类语言是何时产生的?(A) A、旧石器时代初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初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 下列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有(ABC)。 A、 匈牙利语 B、 芬兰语 C、 爱沙尼亚语 D、 英语 3 远古人类语言的研究在美国不太受欢迎。(√) 4 语言和DNA之间没有严格联系。(√) 语言学中的语法和词汇 1 研究两种语言是否有联系及联系紧密程度的方法是(C)。 A、语言相较法 B、语言核心法 C、词汇统计学法 D、词汇重构法 2 盖尔曼认为追溯语言发展史可以使用的方法有(CD)。 A、研究类人猿发音 B、结合人类DNA C、使用文献自己的语言 D、重建始祖语言 3 任何代表某种历史现象的语族都有一种原始语言。(√)语言学中的语系和超语系及其分布 1 下列属于亚非超语系的是(A)。 A、闪族语 B、乌拉尔语系 C、印欧语系 D、汉藏语系 2

下列属于欧亚超语系的是(ABC)。 A、乌拉尔语系 B、印欧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闪族语 3 波伦语是包含四大超语系的超超语系。(√) 4 日耳曼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 各大语系经典词语对比 1 原始闪语中表示山丘的单词为(B)。 A、tul B、tall C、tulv D、twn 2 pidi是表示(C)的单词。 A、河流 B、山谷 C、山丘 D、海洋 3 印欧语表示数字二的单词为duwo。(√) 诺奖路上的生活 1 马普学会最重要的研究部分是(C)。 A、应用数学 B、材料科学 C、基础科学研究 D、应用技术研究 2 克劳斯?冯?克利钦是德国马普学会(B)所长 A、智能系统研究所 B、固体物理研究所 C、生物物理研究所 D、引力物理研究所 3 克劳斯?冯?克利钦因发现(D)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A、相对论 B、X射线 C、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D、量子霍尔效应 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 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 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 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

弟子与大师的对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弟子问大师:“天底下谁最睿智?”“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者。”大师答。“谁最强大?”“善于自控者”大师答。“谁值得尊重?”“自重并敬重邻里者。”“大师所言,皆显而易见。”另一弟子说。大师微微一笑:“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却视而不见。”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或联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边缘·细节·态度 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边缘。我微微一笑,回答他:我就是边缘!他听了很震惊,没曾想过我会如此回答他,只是在他的理解中,他就是中心。 人们共性的认知就是:中心总比边缘好。身处中心,即可为所欲为,真的是这样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里讲到:适者生存。难道我们不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真的和我们人类没有关系吗?当你处在中心时,狂妄自大者总会被人淘汰,正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成绩的进步而沾沾自喜导致的成绩退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你努力时,边缘不一定永远是边缘;而当你自大时,中心一定会成为边缘。往往边缘的人不会被“伯乐”所相中,所以他们的潜力才会无穷大。那作为“伯乐”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觉得显而易见的你却觉得视而不见?把自己定位成中心的人,即使显而易见的东西,他也会视而不见。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此一举。深入思考,边缘成为中心,而中心沦落边缘,是不是也“在此一举”呢?某房地产商接了一笔大买卖,老板很高兴。有一天对方急需要一本报告来辅助工作,于是对方给这个老板打电话说:您好,我们现在急需要这本报告来工作,能麻烦您给加班处理一下吗?老板说:好的!于是,老板便开始给手下的员工分配工作。到了该提交报告的时候,有的忘了签字,有的忘了盖章,匆匆忙忙的收拾好,便提交了上去。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对方很生气的给老板打电话:你们的报告是怎么做的?章盖错了,字也没签,而且还犯低级错误,报告中重要部分竟然少了一个零。老板便赔礼道歉,重新给对方做了一份新的报告。仔细想想,到底是图了什么?有了工作,不去合理安排时间,最后集中到一天去完成,急急忙忙的,反而最后前功尽弃,还得重新再来。如果你是一个注意细节的人,便不会把工作集中到某一时刻去完成,而是想我要把每个细节做好,那么我即使是边缘,我也不担心,因为细节才是我成功的密码! 同时,深层次的来说,懂得细节的人才是有态度的人。有的人问:我也有态度啊,我也有细节啊,我也工作认真啊......抱怨的越多,你的麻烦就越多。有你这些抱怨,还不如平平淡淡的生活。不管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要做一个简单的人,抱怨总是那些没有执行力的人,总的来说,还是态度不认真。最近听说马云当选了浙江商会首任商会会长,他演讲时气场十足讲到:“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们要找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由此看来,马云的态度很坚决,他认为要适应当代社会首先你要改变自己,而不是等待别人去改变你,当然别人也不会去因为改变你而影响了别人。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宋濂说到:“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古人都知道什么是态度,更何况你呢?他的态度就是勤奋!态度决定一切,不是只是说说。所以,要想成为中心,态度最重要,要有慢下来的态度,才能发现不经意的细节,最后才能成为梦寐以求的中心。鸡叫了会天亮,鸡不叫天仍然会亮,天亮不亮鸡说了不算,关键是谁醒了。当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失败,他才懂得生活中围绕在他身边的“显而易见”被他“视而不见”。没有态度何谈细节?

杨振宁

面对面:杨振宁对话王志谈心路历程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 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居所,从2003年11月回到国内,杨先生就一直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取名为“归根居”。回归祖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位八十多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屡屡制造新闻而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5年1月25日,《面对面》栏目的记者来到这里,对处在新闻漩涡中的杨振宁进行了独家专访。 血管里流着中华血 记者:你回国定居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杨振宁:我虽然在美国住了50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说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记者:但是您在美国功成名就,美国的生活您舍得下吗? 杨振宁:假如15年以前,有许多在美国的东西在这儿买不着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改过来了。 上帝给的最后礼物 记者: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翁帆? 杨振宁:没有。记者:你介意说一说她吗?杨振宁:你今天要谈? 记者:我们想问,当然大家非常关心。 杨振宁:你给我写的几条(提纲)上没有这一条。 记者:是,所以我们君子协定,我现在向你请求。 杨振宁:我想提一下可以,不必深谈。 记者:好像您这一次引起大家那么强烈的关注,就是因为你的婚事。

杨振宁:是。这个问题是我们预先想到了,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是毕竟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承受。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 记者:您不在乎吗? 杨振宁:当然翁帆跟我都有一点点在乎,不过我们觉得,我还记得我当时跟她说,我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结合是一个美丽的浪曼史。 记者: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希望杨先生幸福。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其实很多的担心都是出于关心杨先生,您不担心翁小姐那么年轻,她把你给骗了。 杨振宁:是。我想是有人这样想,还有更多的人我想是不是觉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是我骗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事实上呢,我想我们两个人都是想得很成熟的。 帮助国人改变看法 记者: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的看法,但是我们很想知道,您是面对中国人讲的一种客气话呢,还是

对话诺奖大师期末考试 章节测试题库答案 更新 版

对话诺奖大师(更新版,有些人上传的答案 有误) 1.1 1【单选题】一些研究者认为,现代人类语言是何时产生的?(A) A、旧石器时代初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初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多选题】下列不属于印欧语系的有(ABC)。 A、匈牙利语 B、芬兰语 C、爱沙尼亚语 D、英语 3【判断题】远古人类语言的研究在美国不太受欢迎。(对) 4【判断题】语言和DNA之间没有严格联系。(对) ●远古人类语言的研究使用了(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2 1 【单选题】研究两种语言是否有联系及联系紧密程度的方法是(C)。 A、语言相较法 B、语言核心法 C、词汇统计学法 D、词汇重构法 2 【多选题】盖尔曼认为追溯语言发展史可以使用的方法有(CD)。 A、研究类人猿发音 B、结合人类DNA C、使用文献自己的语言 D、重建始祖语言 3 【判断题】任何代表某种历史现象的语族都有一种原始语言。(对)

1.3 1 【单选题】下列属于亚非超语系的是(A)。 A、闪族语 B、乌拉尔语系 C、印欧语系 D、汉藏语系 2 【多选题】下列属于欧亚超语系的是(ABCD)。 A、乌拉尔语系 B、印欧语系 C、阿尔泰语系 D、闪族语 3 【判断题】波伦语是包含四大超语系的超超语系。(对)4 【判断题】日耳曼语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对)1.4 1 【单选题】原始闪语中表示山丘的单词为(B)。 A、tul B、tall C、tulv D、twn 2 【单选题】pidi是表示(C)的单词。 A、河流 B、山谷 C、山丘 D、海洋 3 【判断题】印欧语表示数字二的单词为duwo。(对)2.1 1 【单选题】马普学会最重要的研究部分是(C)。 A、应用数学 B、材料科学

各省市与莫言的相关高考作文题

各省市与莫言的相关高考作文题 高考,是年轻人的一大关。这一关,莫言 没捞着过。历年高考卷子上,没有他的痕迹。这是他人生的一大缺憾。但, 癸巳年夏,莫言的高考梦“圆”了。他的名字上了考卷。 山东作文题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 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 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 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 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山东老乡,心向莫言,高考作文,也跟莫言沾边。 看看北京的高考作文题,同样是引用了莫言的话,就没提莫言。北京作文题 所提供材料,是 5 月 15 日杨振宁与莫言在北大英杰中心的对话片段,但北京出 题者把莫言和杨振宁的名字用“文学 家”和“科学家”代替了。这是不点名的点名。虽不如山东人来得实在、具 体,但也不孬。网友调侃,莫言押题押对了。 莫言在故乡,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他没资格被推荐上大学。他从小羡慕自己 的大哥,他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大高材生。是大哥的许多课外书,填充了他 模糊的大学梦。 自己没有参加高考, 就把梦寄托在女儿身上。 看看莫言写的 《陪考一日》 吧, 一个焦虑的父亲,一个没捞着高考但希望女儿替他“圆”梦的父亲,跃然纸上: “7 月 6 日晚,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这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 西,搭出租车去赶考。我们很运气,女儿的考场排在本校,而且提前在校内培训 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这样既是熟悉的环境,又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信 佛的妻子说:这是佛祖的保佑啊!我也说,是的,这是佛祖的保佑。坐在出租车 上,看到车牌照上的号码尾数是 575,心中暗喜,也许就能考 575 分,那样上个 重点大学就没有问题了。车在路口等灯时,侧目一看旁边的车,车牌的尾数是 268,心里顿时沉重起来。如果考 268 分那就糟透了。赶快看后边的车牌尾数,是 629,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女儿极不喜欢理科而学了理科,二模只模了 540 分,怎么可能考 629?能考 575 就是天大的喜事了……” 这就是那一刻真实的莫言, 普通的莫言, 他焦虑, 他忧伤, 他期盼, 他无奈, 他也祈求上天,他也“阿弥陀佛”,因为他有梦。
1/6

与大师对话 米洛(色彩的冷暖)

课题:与大师对话米罗(色彩的冷暖)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并能辨别美术作品的冷暖色调;培养色彩美感意识。 2: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画面冷暖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盲目用色到懂得色性运用、色彩冷暖配置的知识上,有目的地正确地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并初步掌握色彩的冷暖知识,以及冷暖色调的一般处理方法。 难点:运用冷暖色调处理画面。 教学准备:PPT、色彩冷暖涂色印样、水粉画颜料、水粉笔、调色盒、水粉纸、胶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讲课之前,先回答馒头老师几个问题。请大家要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回答,看谁最积极、回答的最好。” 提问:

(1)你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学生回答:我喜欢穿蓝色的、白色的、黑色的……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很有个性,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颜色。 (2)那你为什么喜欢穿这种颜色? 分别让生谈谈自己的感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小结, (3)通过观察,你体会并感觉到色彩有什么属性?(指名回答)---色彩有冷与暖。 二、导入课题 色彩的冷与暖是色彩的一种属性。点出PPT课题:色彩的冷暖 三、讲授新课 “色彩有有彩色和无彩色之分。除了黑、白、灰属于无彩色外,其余的 色彩属于有彩色。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感觉一下有彩色的冷与暖。我们 知道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色彩的冷暖是人们长期经验中联想 的结果。” 1、屏幕放映,看冷暖不同色调的作品,让学生去亲自感觉。 (1)、放映冷色调画面《雪山》,问:这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观察后回答)---给人以冷的感觉。 (2)、放映暖色调的画面《日出》,问:这幅画面又给你什么感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3)、屏幕同时显示这两幅画面,让学生再次去体会感觉。 启发提问:这两幅画面为什么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看哪位同学观察的 仔细。

杨振宁北京大学演讲

杨振宁北京大学演讲 杨振宁北京大学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跟这么多的台湾同学见面,这个大礼堂我曾经参观过,但还从来没有在台上或者台下参加节目,今天是第一次。我是1922年在安徽省合肥县出生,一共在合肥住了6年。这是我最早的一张照片(现场投影),坐在妈妈的膝头上。那时我父亲刚刚考取了安徽省公费(留学),要到美国留学,在离开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人照的一张相,就在我们家住的院子里。我父亲穿着长袍马褂。 我叔叔抱着我,我左边的是堂哥哥,右边的是堂姐姐,照这张相寄给我父亲。到4岁时,我和我妈妈在一个照相馆里照的,穿的也是长袍马褂。1928年,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在厦门担任数学系教授。所以我在厦门住了一年。在那个时候,合肥非常闭塞,没有电,比如说晚上就点煤油灯。我到厦门第一次看见电灯。在合肥时,没有见过杨梅,也没见过菠萝,那些都是我到了厦门才见到的,可以说从19世纪进入了20世纪。这是我们在厦门照的相片,我父亲从美国回来已经改穿西装洋服了。 1929年夏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受了清华大学的聘书,我们一家就从厦门经过上海到了北京,那时候叫北平,住在清华园里。所以1929到1937年这8年时间,我是在清华园里成长。那8年的幼年生活是非常美丽的,一切都是我非常怀

念的。清华大学里有一个小学,清华大学那个时候虽然很小,也有50个教职员子弟,所以就成立了一个小学。这个照片(现场投影)里站在门口的两位是我的弟弟。这个房子现在还在,不过已经不做小学用了。现在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差不多有1000个学生,另外在清华园的南部盖了房子。 这是我初中时在家里边照的相片,小学是在清华园里,中学是在北京的崇德。每个周末和寒暑假回家。这是一个周末,我们在清华园住的房子里的院子住的。1933年到1937年这几年念初中,这是当时初中的大楼,我是住校的。那个学校一共有300个学生,其中不到100人是中小。这个学校现在还在,叫北京时第31中学,那个时候叫崇德中学。这是我前几年回到母校参观时在大门口照的一张照片。 1937年日本人打到北京,卢沟桥事变。哪位如果再到北京来参观,我建议你们到卢沟桥去看看,因为卢沟桥是日本人攻打华北放第一枪的地方,大家知道是7月7日。七七事变以后,我们全家就离开了当时的北平,1938年到1945年我们去了昆明,因为那个时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个学校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西南联合大学上了四年大学,上了两年研究院,然后又教了两年中学。 高中二年级念完以后,那时候公布了一个法令,说现在有太多的中学生流离颠簸,没有中学毕业,所以你要报考大学没有中学文凭也可以报考,叫做同等学历,所以我就以同

米罗的介绍

米罗的介绍 米罗Joan Miró(1893-1983年),他4月20日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塔拉戈纳的蒙特罗伊格。那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产生罗马风格的摇篮,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又是最先接受现代艺术的地方,是诞生毕加索和达利的国家。 米罗14岁进巴塞罗那美术学校。22岁的年轻人不满官方学院教学,决定走自己的路。25岁在家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迁居巴黎,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艺术生涯。在巴黎,他不仅跟包括毕加索在内的艺术家和诗人们往来密切,而且还与以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相处甚欢。他和海明威经常去同一个拳击馆练习拳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生活拮据的海明威,为了帮助困难之中的米罗,曾经凑集了5000法郎买下了米罗的早期重要作品《农场》(1921—1922年)。这是一件高132厘米、宽147厘米的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美术馆。画面中的蓝色天空,以及向天空伸展的桉树,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显得非常耀眼。在农场里劳动的人们,以及这里的土地、玉米、房屋、马匹、水桶和蜗牛等,主要集中在画面的下半部,表现了朴素而亲密的场面。米罗对画面整体布局的精心构思,以及对细节描绘的精巧安排,明显受到卢梭绘画的影响。农场中的景色,也体现了米罗对家乡生活的眷念。米罗的早期作品往往都跟乡土有关,他的《蒙特洛伊的乡下风景》(1916年)和《蒙特洛伊的教堂与村庄》(1919年)等,充满了同样深厚的情愫。 早期深受凡高和主体派的影响,作品呈明显的具象,干巴巴的素描、生硬的分面和明亮而乏力的色彩。但是米罗的秉性、直觉,具有根本的反理性主义。他生来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本能地反对一切传统、一切对自然和博物馆的迷信,于是他参加了达达主义艺术运动。米罗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简略的形状、强调笔触的点法、精心安排的背景环境,奇思遐想、幽默趣味和清新的感觉。在米罗的画中,使观众不可抗拒的魔力到底是什么呢?是形吗?在他的画中没有什么形,而只有一些成份,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小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原始形状,类似原始人在山崖上刻下的标记。是色吗?米罗的颜色简单到只有几种基本色:蓝、朱、黄、绿,他精打细算地使用它们,可准确之极。米罗作画以漫不经心地笔画在画布上自由弯曲伸展游动,毫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深度的要求,血红色或古蓝色的各式形状,散布在深浅不同的背景上,大小相间着的黑点、黑团、黑块,像爆炸四溅的宇宙流星。这些假装漫不经心乱涂出来的稚拙形状,被脐带缠得乱七八糟的胚胎,似鬼魂、石珊瑚、活动的变形虫、各种乱针线,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反复无常的滑稽世界,一个多彩多姿的梦幻世界。布雷东说:“米罗可能是我们所有人中最超现实主义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